首页 > 学生学习 > 知识点

必修1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优秀5篇】

发布时间

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必修1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篇一

第一单元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主备课老师:邹碧璋

备课老师:邵浩佳、伍小华、黄桂贤、谢非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析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中国封建社会,有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相信大家不会太陌生。那就是王位世袭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世袭制的含义,能举出一个实例吗?(学生作回答)世袭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等共同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那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这些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又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四页。

[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师)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故事同学们都不会陌生。那是一个兢兢业业、1

一心为公的大禹。由于他德高望重,根据传统的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大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时的大禹还会是以前的那个大禹吗?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四页的插图(已经做了夏王的大禹),观看一下他的装束、神态,你觉得这时的夏禹他的身份和地位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引导学生回答)这时的大禹因为自己的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他死后,并没有根据原始社会传统的禅让制让位给伯益,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就这样,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从生产力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转变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这一内容)

中央 设相、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 侯、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奉命征伐。

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材料,思考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他参与制定政制,主持政务,辅助商王,甚至废立商王等权力。

二、西周的分封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并引导学生分析周武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结合分封示意图,使同学们明确周朝建立以后周武王广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目的就是为了对西周境内“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实行和推广:周武王、周公旦

引导学生看周公辅佐成王图,理解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

3、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的双方权利与义务。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觐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表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节和处理。

对于分封制的特点,请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提问总结。

关于分封制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答,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肯定它的积极作用。

4、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提问):西周早期的分封制对巩固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后期为什么会破坏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使得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间力量的发展与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力量强大的诸侯

国。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不仅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在政治、经济中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中原。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周王分封命令诸侯的现象已经成为了过去,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三.西周的宗法制

(提出问题:什么是宗法制? 由当地的“拜祖宗”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宗法制的概念及特征。从分析中理解宗法制的本质和影响)

1、内容及特点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宗法制内容,使学生理解:宗法制是根据姬姓家族(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大宗、小宗,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

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力求弄懂课文中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这句话: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的关系

2、宗法制的影响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老师作补充。

四、课堂小结:总括本课的重点(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突破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2.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实行和推广:周武王、周公旦

3、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4、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及特点

2、宗法制的影响

教学反思:

必修1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汇总 篇二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辅助学案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夏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①背景: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③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

④方式: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⑤强化: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建立: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义务: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

二、西周等级森严的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4、特征: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

6、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

7、内容:(土地和人民)即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8、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9、诸侯的义务:①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②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③经济上:交纳贡赋;

10、诸侯的权利: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役等④可实行再分封。

11、特点:制度一贯,对象广泛,部族色彩,宗法相连,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2、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3、评价:①从积极方面看: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②从消极方面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也就埋下了诸侯脱离中央控制形成割据势力的隐患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

14、瓦解(破坏):

①原因:A.。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B.。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表现:A.楚王问鼎;B.诸侯争霸。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内容: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⑤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⑦宗法制度的内容:

A.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B.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D.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⑧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B.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C.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2、礼乐制度(周公旦制定的)

A.目的: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B.含义: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C.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即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发放至的工具。

必修1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说课稿 篇三

必修1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说课稿)

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 刘秀珍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第一目“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是讲述王位世袭制的产生、夏商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第二目“西周的分封制”则着重阐明分封制的产生、内容、作用以及后来被破坏的情况;第三目“西周的宗法制”主要是介绍宗法制的来源、特点、内容和作用。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正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想想议议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吗?知道继承汉景帝皇位的人是谁吗?

是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由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而执掌朝政,这种制度就是王位世袭制。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怎么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结合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材料)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禹定国名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启继承禹的王位,说明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已代替禅让制,“家天下”时代开始。禅让制的最大特点是王位在一姓一家中传承。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师: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把商朝的主要官员及其职责板书出来。

从以上的分析中,归纳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商朝在中央设置百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第三,地方上侯、伯有双重身份,他们对商王负有一定义务。其中大家特别要注意到第一点和第三点,因为它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多媒体课件打出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

从大屏幕上打出的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中可以看出,有三种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即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这些人在做了诸侯后对周王朝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呢?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请同学们看教材和相关资料,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

教师总结指出: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朝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3)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姬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历史剧表演:请六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周王的嫡长子和次子、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长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个历史短剧,剧名是“周王室的嫡长子与次子的对话”。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嫡长子、嫡长孙在本支内称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内称为小宗,大宗要保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为了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宗法制所构成的一个庞大宗族网,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历史短剧和大屏幕的示意图上,大家还可以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宗法制内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周朝姬姓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5、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 篇四

第一单元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析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中国封建社会,有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相信大家不会太陌生。那就是王位世袭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世袭制的含义,能举出一个实例吗?(学生作回答)世袭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等共同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那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这些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又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四页。

[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师)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故事同学们都不会陌生。那是一个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大禹。由于他德高望重,根据传统的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大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时的大禹还会是以前的那个大禹吗?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四页的插图(已经做了夏王的大禹),观看一下他的装束、神态,你觉得这时的夏禹他的身份和地位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引导学生回答)

这时的大禹因为自己的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他死后,并没有根据原始社会传统的禅让制让位给伯益,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就这样,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从生产力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转变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这一内容)

中央 设相、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 侯、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奉命征伐。

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材料,思考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他参与制定政制,主持政务,辅助商王,甚至废立商王等权力。

二、西周的分封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并引导学生分析周武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结合分封示意图,使同学们明确周朝建立以后周武王广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目的就是为了对西周境内“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实行和推广:周武王、周公旦

引导学生看周公辅佐成王图,理解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

3、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的双方权利与义务。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

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觐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表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节和处理。对于分封制的特点,请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提问总结。

关于分封制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答,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肯定它的积极作用。

4、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提问):西周早期的分封制对巩固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后期为什么会破坏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使得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间力量的发展与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力量强大的诸侯国。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不仅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在政治、经济中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中原。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周王分封命令诸侯的现象已经成为了过去,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三.西周的宗法制

(提出问题:什么是宗法制? 由当地的“拜祖宗”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宗法制的概念及特征。从分析中理解宗法制的本质和影响)

1、内容及特点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宗法制内容,使学生理解:宗法制是根据姬姓家族(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大宗、小宗,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

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力求弄懂课文中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这句话: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的关系

2、宗法制的影响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老师作补充。

四、课堂小结:总括本课的重点(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突破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2. 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实行和推广:周武王、周公旦

3、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4、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及特点

2、宗法制的影响

教学反思: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篇五

中国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夏商周时期创立了三项政治制度: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破坏了禅让的惯例,用武力夺得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夏商的最高统治者都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商周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在公元前1046年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后裔,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受封诸侯须服从周天子命令、替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谨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分封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通过分封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是,由于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利,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等,独立性比较强,随着岁月的发展,他们的实力日益强大,尤其到了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周郑交质”和“射中王肩”的现象。

为了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分封的统治秩序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宗法制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继承财产,是一种把族权和政权结合在一起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一起构成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对以后的王朝和当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常见考法

分封制和宗法制对以后的王朝和当今的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节内容出题点特别多,尤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出题形式多样,选择题、探究题居多。高考命题一般以当代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这些现象与早期政治制度的关系。误区提醒

嫡长子继承制:理解这一概念注意两个要素,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长子”为大

【总结升华】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点总结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混战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就如何统治这个疆域辽阔的国家问题上,秦王嬴政广泛征集意见,最终采用法家的中央集权制理论创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包括两层意思,其一专制主义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军队也取决于皇帝。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秦王嬴政在中央建立了至高无上

I

中国古代史 的皇帝制,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自己的子孙能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在中央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丞相之下设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理全国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军事。三者之间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由于军政大事一般先由三公诸卿朝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从而也产生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一对矛盾-----军权和相权的矛盾。

在地方上,秦始皇把春秋以来的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国被分为36郡,郡下设若干县。郡设郡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设县令,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由于中央有权地方权力很小产生了另一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常见考法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影响深远。在各类考试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解、秦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都是容易考查的地方。出题形式多样。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综合出题。误区提醒

秦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这里的”封建”不同于上节课中”封建亲戚”中的”封建”,上节课中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而封建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从近代才开始引进的概念。【总结升华】

从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的转变,一方面是官僚体系取代了宗族体系,另一方面,地方行政取代了分封侯国,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建立。这一转变,从根本上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而战国的变法运动,则从政治上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对此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总结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在结束了天下战乱,荣归故里时写的一首《大风歌》当时他很为能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能否统治天下而忧虑。这不仅是刘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摆在以后历代统治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他们为了长治久安可谓费尽心血、绞尽脑汁。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实行汉初郡国并行制,这种制度对于西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恢复、发展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王国问题出现,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唐朝中期开始在地方上设置节度使,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后来发展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使地方无力对抗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得到解决但也造成了人浮于事、冗官过多的局面;元朝为改变这种局面实行行省制度,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了宣慰司。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有

II

中国古代史

利于对广大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为加强君主专制,汉初,汉承秦制,继续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到了汉武时期,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其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这样就形成了“内朝”(“中朝”)和“外朝”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三省体制。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形成三省六部体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相配合和牵制,削弱相权,加强了君权。三省六部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宋朝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从而加强了皇权。

元朝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权利比较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历代王朝都重视人才问题,为了广泛收罗、管理人才,汉朝实行了察举制,有士大夫举荐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出身高低成为任用人才的标准。隋朝时,科举制形成,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这项制度。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常见考法

在各类考试中汉、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和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是考查的重点,且形式多样。高考主要着眼于演变趋势、特点的考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题型多样。误区提醒

唐朝与元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所以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总结升华】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人才的选拔上经历了察举制(才能)----九品中正制(名望)---科举制(考试)而趋向科学、公平、公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知识点总结

从汉至元中央的权利日益集中在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利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仍将继续膨胀。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丞相位高权重危及皇权,1380年明太祖借口“胡惟庸谋反案,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废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彻底解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废宰相后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很少参与决策。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大学士有了票拟权,权力很大,但是内阁始终是一个非正式的机构,没有正式的编制,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内侍机构。多承旨办事,起不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

III

中国古代史

之上。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密。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并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的局面。雍正帝时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 “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常见考法

在各类考试中明太祖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阁制度的形成、职能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形成过程、军机大臣的职责,军机处的影响都是考查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高考考查较少,一般采用综合的形式,联系各个朝代,要求考生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将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与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联系起来,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原因。误区提醒

内阁首辅不等于宰相。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总结升华】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①通过制度强化:如皇帝制度等。②通过思想控制:如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等。③通过机构改革:如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④通过官吏选拔: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取士等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⑤通过控制地方:如郡县制、行省制度等。

特点:①皇权至高无上并走向神化。②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之始终。一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的废除丞相制度)。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火耕),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用耒耜耕地,中国农业进入“耜耕”(“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学会了使用肥料和水利排灌技术。春秋以后,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已具备,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西汉后期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耕作技术也不断进步:出现垄作法(春秋战国时期)。代田法(西汉)。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魏晋南北朝时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耕作制度: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战国)、汉朝的漕渠、白渠和

IV

中国古代史

龙首渠等。同时,人民还创造和改进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这些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 , 提高生产积极性;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努力 提高耕作技术。由于承担沉重的徭役 →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古代手工业的影响

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在国家权力的支持之下,我国的官营手工业取得重大成就:表现在,高超的冶金技术: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其中,西周时已有铁器;春秋时,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代表瓷器有唐三彩、秘色瓷等。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明清: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著名瓷都景德镇。

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工人多;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陈宝光妻能织出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提花技术相当成熟;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外来风格。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品(尤其是细密精致的缎)超过前代;出现苏州、杭州和南京著名丝织业中心。

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春秋战国:发展受鼓励。如商鞅变法鼓励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出现巨富的手工业者,如鲁人猗顿、邯郸郭纵、能工巧匠鲁班等。秦汉得到发展,隋唐: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帛、锦等大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花楼机,专门制造精细的丝织品。明朝中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南的苏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缓慢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西汉开始,中国丝织业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唐朝,我国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销往国外。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古代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历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人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可见商业流通在古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商朝人因善于经商而出名,后世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比如大家熟悉的范蠡。吕不韦等。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市中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邸店和柜坊

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还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明清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V

中国古代史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 “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宋朝以前,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商品交易受严格的时空限制,居住区与市分开。宋元时期市镇商业繁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导致一些繁华都市的出现:如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唐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也预示着井田制的瓦解。成为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明朝实行“鱼鳞图册”。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固守)一方面它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明初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的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实行 “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VI

中国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百家争鸣”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那时候,周王室衰微,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限制;井田制崩溃;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和思想流派。这些文士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 “道”是世界的根本,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子还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并可以相互转化的两方面,如“长短相依、难易想成、有无相生”、“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庄子认为“道”是最高原则,宣扬“天道”和自然无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地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提出“礼”的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礼,强调的是等级贵贱,政治上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的刑杀

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战国)、主张施行“仁义”、“王道”和“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人性恶。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由于不适应统治者需要,并没有受重用。

宋明理学(背景、代表和思想主张、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是儒家思想汲取道教、佛教的有益内容,并注入哲学因素,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

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这里的“天理”即是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主张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

朱熹主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③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朱熹的学术

VII

中国古代史

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时期理学发展到心学,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是心。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 “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达到“致良知”)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背景、著名思想家)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中国社会的矛盾空前尖锐。同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强调个性的发展,主张人欲的合理性。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力倡务实之风。顾炎武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认为人心风俗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治乱。顾炎武的思想,旨在探索国家治乱之源和生民根本之计,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救民于水火的传统忧患意识和救世精神。梁启超将顾炎武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有变化规律的。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及传播和影响、古代其他重大科技成就

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及时成就。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隋唐时期中国即盛行雕版印刷,到北宋年间,雕版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推进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磁性指南的特征,发明了司南。至北宋时即制作了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并在南宋时期制作了更为方便和精确的罗盘针,大量使用于当时的海上商船。

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带来重大影响。造纸术;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书的成本降低);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火药成为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

VIII

中国古代史

多算术命题。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算筹演变成为算盘。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古代的天文学是在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最晚在汉武帝的时代,天文家们已经使用浑仪。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浑仪一直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文观、测仪器。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称为简仪。

古代农业与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密切相关。夏朝:《夏小正》 商朝:“殷历” 秦汉以后:越来越精确;元朝:郭守敬《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黄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末年,张仲景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沦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充满魅力的书画、戏曲艺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开发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 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赋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在楚辞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其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代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著名诗人有初唐:王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盛唐: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中唐:白居易;晚唐:杜牧和李商隐(“小李杜”)。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到了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秋思》都比较著名。

在小说方面,宋代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元末明初又有两部长篇小说的伟大杰作问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两部内容博大、气势恢宏、人物过百的长篇巨著,享有世界声誉,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以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把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

IX

中国古代史

大贡献。

X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必修1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1 3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