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优秀9篇】

发布时间

学习它一定是对我们人类是有用的,它能使人变得更加智慧,更加聪明,对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改善,希望终身学习学得越来越好,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9篇《终身学习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终身学习论文 篇一

终身学习平台是终身学习体系建构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如何建构一个自主化、个性化

>> 建设终身学习平台 构建学习型社会 建设终身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型社会 区域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终身学习服务平台“i—歌唱实验室”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 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经济全球化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构建适应军队建设发展需要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数字化学习港学习资源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终身学习体系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终身学习评价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 计算机应用中创新性学习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基于SSH的工作室学习互助平台的构建与设计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学习资源平台设计与构建 西部园区终身学习平台的功能定位与建设研究 大学英语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 虚拟大学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身学习激励制度的构建 JSP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资源平台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Tim O Reilly.What is Web2.0[EB/OL].[2005-9-20]..

[5] 夏洪文,蒿景兰。 基于Web3.0 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及其系统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11):121-122.

[6] Web3.0 [EB/OL].

[7] 刘畅.“网人合一”:从web1.0到web3.0之路[J]. 河南社会科学,2008,(16):137-138.

[8] 高祥华。 Web2.0 中的技术及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06,(13):127-128.

[9] Sebastian Schaffert , Andreas Gruber, RuPertWestenthaler. A Semantic Wiki forCollaborative Knowledge Formation.s.1.:Proceedings of Semantics 2005,Vienna, Austria,2005.

[10] 鲍宏图。 基于RDF/XML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方案研究[J].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 陈立华,徐建初。 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 ].中国信息导报,2005.1.

[12] MichelBuffa, FabienGandon. Sweetwiki:AsemanticWiki.Web Semantics:SCience,Scrence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2008:84-97.

[13] 徐德智,王怀民。 基于本体的概念间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8).

[14] 余胜爱。 基于语义网的个性化在线学习社区系统设计与开发[J].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9:9-13.

[15] 世界经理人管家。 Web3.0, Web2.0, Web1.0 三者的区别与联系[EB/OL]. http: // /256899 /viewspace.

收稿日期:2013-11-30

终身学习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习氛围;教学观念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将终身体育意识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那还需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而抓好体育理论教育,以开放式的教学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革新模式,注重理论教学

高中学生逐渐成熟,社会意识开始增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观念,转而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指引,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那就需以体育理论为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打排球,不知道乒乓球的运动规律,只是盲目地从事运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学尤为关键。如:在高低运球、单手前后左右运球、左右手交替运球、体前变向运球、胯下运球、急停急起运球等基础动作要如何做才能更到位,教师可先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中分组对比、讨论、分析,然后再练习,最后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自己学”的状态,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二、创设氛围,突出主体,提倡开放式教学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还要转变师生关系,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采用合作探究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实施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当然,教学中教师还需从传统的牧羊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小组实践,实践中对中长跑中的摆手、呼吸、加速等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提高理论教学效率,通过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这样才有利于终身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终身学习论文 篇三

论文关键词:天津,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促进天津经济社会与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天津的重要条件,是天津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前列,一个排头兵”重要任务的迫切需要。

一、终身教育的普遍潮流和中央要求

1.终身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战后六十年所产生的新知识几乎超过了战前人类知识的总量。这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学校教育中知识扩充的速度,致使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应运而生。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首先提出终身教育,1970年他又发表了著作《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理论,对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思潮,20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21世纪开始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选择。当前远程教育论文,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把对终身教育看作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终身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习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终身教育。1995年,“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终身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中国是一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距离发达国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无论是其条件指标、结构指标,还是过程指标、目标指标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学习型个人成长指标中,15岁-64岁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2年,而我国仅有8.7年。还比如,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人口分布指标中要求50%退休者要接受有组织的学习,而我国还仅有5%左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新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把用远程继续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途径选择。这说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更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二、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经验

我国东部上海、福建、北京等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运作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主要经验做法有:

1.以法律或政府文件的形式确立终身教育的中心工作地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福建于2005出台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全国第一个终身教育地方立法。《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已列入上海市人大“十一五”立法规划。上海、北京、重庆均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出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将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

2.成立相关领导机构。上海、北京都成立了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制定、统筹决策、指导督察等工作。上海市教委还组建终身教育处,对外作为市政府的一个职能机构,称为“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学习办”),负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观管理,制订规划方案和统筹协调人财物等。

3. 组建相关业务指导和实施机构。如上海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上海电大,成立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市终身教育项目的具体实施、服务、评估和资源建设等。同时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区县终身学习实施体系。

3.将终身教育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如上海所有区县社区教育经费都达到人均2元的标准,有些区达人均4到6元远程教育论文,部分街道乡镇还配套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上海市教委逐步加大对终身教育投入力度,2006年投入1500万,2007年、2008年每年增加1000万,主要用于开展各项大型活动、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和示范研究项目等。除上述投入外,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和体育等部门也分别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各自的投入。

4.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如上海依托上海电视大学建设上海教育资源库,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市民学习平台。北京也依托北京电大建立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开通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

5.把探索“学分银行”作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突破点。上海、福建均在探索建设市民学习“学分银行”,开展“市民终身学习班卡”试点,促进高等教育学分认证与互认,实现成人高校、中等和高等教育、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沟通。

6.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指标评价。如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创建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相关评估评价工作,推进全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创建。

三、天津终身教育需求

当前,天津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经济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居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天津有比较完善的传统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四大毛入学率,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的毛入学率分别为90%、99%、96%和52%。天津于1965年普及小学教育,1993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2001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5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6年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应该说,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当前,天津终身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2006年全国人口经济普查结果表明,天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392万劳动者中还有73%的人不具大专水平,80余万农业劳动者中还有90%以上不具大专水平,而全市成人高等教育2006-2007年度在校生也不过10万人。此外,还有100多万老年人(天津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超过10%)、200万流动人口的学习和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与解决。这几年天津教育快速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0年,但是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要求远程教育论文,天津的终身教育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近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四、对策建议

制约天津终身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体制”;二是“平台”,其核心是“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通过一种强有力的终身教育模式,从体制和格局上对天津终身教育现状进行创新性的重大调整与改革,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终身教育。根据兄弟省市的经验,结合天津实际情况,现提出天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是构建终身教育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由各有关委局参加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终身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指导督察工作。市教委增设终身教育处,作为天津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机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解决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和指导继续教育、企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各区县建立健全相应的指导和工作机构,负责推进本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

二是构建终身教育的服务体系。由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天津电大,组建成立“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充分利用电大系统优势和网络资源,对区县社区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对全市终身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互认工作探索;终身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各区县社区学院设立区县终身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本区域终身教育项目的实施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是构建终身教育的实施体系。在区县层面,在整合本区县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分校、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基础上,推广组建新型社区学院,面向本区域举办正规非正规、学历非学历教育,组织、统筹、指导区域内各层面开展终身教育,作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场所、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在街道,依托社区文化中心建立社区学校,充分共享市民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文化教育资源。在乡镇,乡镇成人学校逐步延伸出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的功能。在居民小区层面,设社区学校分校及学习点。

四是构建终身教育的信息平台。落实天津市科教兴市行动计划,依托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和天津市远程教育中心远程教育论文,实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统筹建设本市终身教育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提供终身学习各类资源和管理、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等。推广“天津市数字化学习超市与学习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每个区县创办30-40个社区和村镇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

五是构建终身教育法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修订天津市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推进终身学习法制建设。有关部门加快制定支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出台天津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实施方案,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在整合本市各类终身教育资源、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探索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鼓励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等方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六是构建终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投入机制,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稳定投入。由市、区县财政分别安排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人均额度要实现逐年增长,从2008年每人每年1元,逐年递增1元,到2015年达到每人每年5元,纳入教育经费基数。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一般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培训经费的三分之二要直接用于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各级财政对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教育、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终身教育,鼓励家庭和个人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投入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周满生.终身教育经典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郝克明。促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美]迈克尔·穆尔。格雷格·基尔斯利著。王一兵译。远程教育系统观[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终身学习 篇四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终身学习论文 篇五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第五,全面发展性原则。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学生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根据社会需要,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为出发点,教师做到教书育人并重,学生做到获取能力与人格塑造同轨。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总结 篇六

(一)创建学习型城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举措。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立足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以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为龙头的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既是区委应对新挑战、提升新境界、开创新业绩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各级党组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创建学习型城市是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市民素质是城市的灵魂,决定和影响着城市的品位、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包括学习型村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在内的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既是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增强干部群众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三)创建学习型城市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迫切需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新的目标、新的阶段,需要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大合力。只有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市民的国际化意识、大都市意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区人民的积极性和创业干劲,才能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科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市民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构建、完善全市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培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健全有利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运行机制,塑造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发展力。

(五)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总目标,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构筑市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全面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力争用五年时间,即2015年底以前,在全区构建起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框架,推动和提供能够满足市民学习需求的教育设施和学习平台建设,初步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力争再用五年左右时间,即2020年底以前,把建设成为学习风气浓厚、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城市。主要目标:

1、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树立“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理念,挖掘整合我区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调动广大市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终身学习和教育成为共识,形成“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良好局面。

2、健全系统的学习体系。面向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建立和强化社会化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较为完整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

3、构建社会化学习网络。充分发挥全区各级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大中专院校、各级党校、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市民文明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大学、新闻媒体、单位街道社区宣传栏等学习宣传阵地的作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

4、形成完善的学习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建立积极的学习互动机制,促进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短期学习与长效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学习督导激励机制,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崇尚学习、参与学习。

(六)基本原则

1、示范带动原则。充分发挥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干部的真学、广学、深学来带动全社会学习风气的好转,推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2、全民参与原则。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市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市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程度,形成人人参与创建的生动局面。

3、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人群,从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方面,制定实施方案,使人人能够学、人人有所学、人人学有所获。

4、注重实效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按需所取,重在实用,不断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开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七)明确学习内容

1、学习基本理论。组织广大市民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认真学习《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一体化建设规划》、《区建设规划》等近年来中央、省委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

2、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组织广大市民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学习国际贸易、投资理财、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知识,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规则。

3、学习科学知识。组织广大市民结合实际,重点学习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标准和内涵,学习相关的科技和专业知识,提高创业和发展技能。党员干部要学习相关业务和现代社会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学习现代国际关系、大都市建设管理、新型工业、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国际金融贸易等知识,提高工作水平。企业员工要学习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农民群众要学习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逐步树立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经济理念,提高创业致富本领。

4、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推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国际通用文明礼仪知识,普及生活常识和健康知识,引导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5、学习法律知识。以学法律、讲权利、讲责任、讲义务为核心,以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为重点,学好宪法、行政法、侵权责任法等;同时组织广大市民、未成年人学习《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城市规划法》、《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城市管理规定》及《工作条例》等,不断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全面提高学法、知法、守法意识和城市法制化管理水平。

6、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市民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文化,熟悉的历史掌故、诗词曲赋、民俗风情、地方戏剧、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提高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共建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情。

(八)创建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党组织(领导班子)。以各级党委(党组)学习中心组为龙头,以建设专家型领导班子、知识型领导班子为目标,着力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各种能力,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2、学习型机关。以提高施政能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为重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办事程序,健全学习制度,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和考核,使学习成为机关干部的一种生活常态、自觉追求和基本要求。

3、学习型企业。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为目标,大力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工队伍。

4、学习型社区。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增进社区和谐为目标,整合社区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市民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科普画廊和信息网络等学习教育阵地,开展适合不同人群的各类科普宣传和文化教育活动,倡导推行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基本满足各层面居民终身学习需要。

5、学习型村镇。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完善农村学习教育阵地,大力加强乡村文化站、图书室和多媒体信息教育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增强科技致富、创业致富能力。

6、学习型家庭。以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家庭全员学习、父母带头学习的良好机制。通过开展“重家教、以德立家,学法律、以法护家,用电脑、信息富家,读好书、文化兴家”和“评选优秀读书家庭”等活动,建设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重视学习、生活充实、团结和睦、道德高尚的文明家庭。

四、保障措施

(十一)丰富学习载体。坚持每年结合年度干部理论学习重点,开展优秀学习书目推荐活动,每年不少于5本。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开展集中研讨、个人自学、实地调研、外出考察以及举办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名家访谈等多种宣传教育,按年度计划,分层次分批实施干部培训。积极开展“魅力大讲堂”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全区干部理论学习年度统一考试,参试率和合格率分别达到90%以上。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等现代传媒和传播技术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构建网络学习交互平台以及科学、文明、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鼓励和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讲坛、报告会、学术交流活动等向市民开放。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加强劳动者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做好专业资格认证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支持城市社区和农村开展技术培训。

以“科学生活进社区、科学精神进校园、科学理念进机关、科技创新进企业、科技服务进农村”为重点,广泛开展“百万市民学科学,共建国际化大都市”活动。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读书活动。搞好“科技之春”宣传月系列活动。继续开展图书知识工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鼓励和推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文物单位向市民开放。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公民道德“五进社区”、“普法宣传月”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育广大市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继续实施“2131”电影放映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活动,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组织各种知识竞赛、节日文化和休闲活动。

(十二)强化舆论引导。区委宣传部、区信息办要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栏和专题节目,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突出典型和先进经验,倡导“知识铸就未来,学习改变命运”的理念,引导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市民提升思想境界、丰富文化科技知识,形成终身学习共识,真正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提升思想层次、明确发展思路和增强竞争本领、开创一流业绩的重要手段。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总结 篇七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到了第三个十年,特别新世纪以来,学习型社会理念开始成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各种形式的终身学习与成人学习,并引发出众多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与新命题。1999年1月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行动目标。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基于学习型城市六大支柱的视角,本文把中国成人教育在新世纪所取得的成就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成人学历教育层次有所提高

成人学历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的传统领域。在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及其水平不断扩大与提高的背景下,成人教育己由原先的扫盲教育、文化补习教育、中初等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等。仅2010年,全国共扫除文盲90.26万人,另有108.08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成人初等学校1.10万所,毕业生98.04万人,在校生86.58万人;全国成人高中654所,在校生11.50万人,毕业生9.02万人;全国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720所,招生116.11万人,在校生212.40万人,毕业生48.81万人;成人高等学校365所,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08.43万人,在校生536.04万人,毕业生197.29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965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62万人(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1)。

新世纪以来,成人教育在学历层次方面还呈现出明显的高移化趋势。具体表现在,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在学研究生数从892人增长到43.03万人,增长481.40倍;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从455.98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536.04万人,增长17.56%;成人中等教育(含成人初中、成人高中与成人中专)在校生数从239.92增长到286.90万人,增长19.58%;而成人初等学校(含扫盲班)在校生数从422.70万人减少到194.66万人,减少53.9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2)。成人教育学历层次高移化进一步彰显了成人教育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和独特作用。

(二)社区成人教育趋向内涵发展

社区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的新领域,近些年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从2001年确定了2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始,至2013年3月己有五批共115个城区(市)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两批共68个城区(市)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各地还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其功能,建立省级、市级的社区教育实验区,总量近300个(朱新均,2008)。它们成为全国发展社区教育的先行骨干力量。在社区教育实验与示范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也日益提上了议事议程。对东部地区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与示范区而言,情况尤其是这样。

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是社区教育在品质上的提升,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推进能力建设与整合能力建设。具体而言,其一是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体现为增强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发展需求与个体终身学习需要的能力。课程是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社区教育各个层面一直把促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努力方向,由浅入深,着力推展。2007年提出了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2009年启动了首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审工作。从评审情况来看,多数单位重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共申报特色课程296门;在内容上,地域性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类的课程,卫生健康类、书画歌舞类、闲暇生活类课程,占了此次特色课程申报相当大的份额,凸显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其二是社区教育推进能力建设,体现为增强社区教育领导力与社区教育参与能力。政府层面上的领导力对于社区教育机构的成功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形成社区教育的长期规划,乃至法律保障,并为实施该规划提供充足、持续的资金。另一方面,社区教育机构还建立了多种平台以力求当地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来。其三,社区教育整合能力建设,体现为增强社区合作与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从社区合作中产生的好处远远多于在建立和维持合作中产生的挑战。社区学校本身就是旨在减少利用社区资源障碍的场所和一系列合作关系。

(三)工作场所学习样态不断丰富

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的重点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参加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的企业职工共计9174万人次,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3.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100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实验,并与20多个行业协会举办“中国培训发展论坛”(朱新均,2008)。2010年与2011年,以工作场所学习为主题的两次国际会议(即“第九届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学会年会亚洲分会年会”、“第七届国际工作与学习大会”先后在上海召开,工作场所学习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工作场所学习涵盖了多种成人学习样态:一是为了职业的学习,即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旨在掌握该职业中所包含的必要知识与技能;二是在职业过程中学习,即根植于职工日常实践的学习,旨在增进个体完整的工作能力以及一般的生活智慧;三是通过职业的学习,即进行团队能力建设,并且深入发展和该职业相关的方法与理论基础(Olesen,2006)。工作场所学习把学习主体——职工(人)作为理解职工发展活动的思维起点,强调以整体的视角看待职工发展,从而涵盖了职工学习发生的广泛过程。它远远超越了培训范畴,即开始扩展到了各类人员的持续开发与学习、生涯开发与管理、组织开发与组织学习等多方面,以及各种无固定形式的非正式学习。因此,工作场所学习己然作为教育学科的“新疆域”,成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并对促进国民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黄健等,2011)。

(四)成人学习平台建设大力推进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成人学习平台是基础。广义上的成人学习平台可以理解为成人学习的各种场所、技术及其功能的结合。成人学习所涉及的场所、技术和相关功能的范围极其广泛:在场所上,包括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基地、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的教育(培训)机构等;在技术上,包括计算机会议、电子邮件、电视电话会议、文件共享、远程应用控制、扫描器和网络接入等。利用成人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狭义上的成人学习平台则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公共学习平台,即网上学习平台。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成人学习平台建设,我国成人学习平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以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空间,为公民提供更加灵活、便捷、多样和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从而推进了终身教育及其体系的构建与发展。2007年8月,北京市西城区第二届市民学习周活动正式启动,并在全市率先推出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制度。此次选取全区50所市民学校进行试点推广,2000名社区学员成为第一批学分制学员。每学时45分钟,学习20学时得1学分,学员每年底可持教育培训部门出具的学习证明,交街道市民中心学校统一办理学分登记。同时,那些累计学分多的市民可获相应奖励。上海学习网由上海市教委主管、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承建。该网站2009年4月正式开通,2011年3月上线新版,采用360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学习目标导向、学习过程引导、学习全局管理、学习活动参与以及学习成果激励等多个环节,为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如通过“活动一学习圈一讲座”立体化的学习互动体系,以主题学习为引导,凝聚市民的学习热情;通过“积分一证书一头衔”一体化的学习激励体系,为学习者学习成果评定提供支持,并通过“个人护照”来陈列、展示其学习成果。目前,上海学习网上资源总量己达15了,注册人数200万,总访问人次3个亿。

(五)成人教育工作者趋向专业化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成人教育工作者是关键。在队伍建设方面,我国建设了一支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志愿者、终身学习推进员等组成的成人教育工作者队伍,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从上海的情况来看,近几年建立了一支由近4万人组成、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其中尤为重视专职队伍建设。2009年,上海市社区学院的专职教师总数248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总数1014人,合计1262名。从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社区学院专职教师以拥有本科和硕士学历为主,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学历结构以本科和大专为主;人队伍的从业年限情况看,社区学院专职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3年以下的,约占总数3/5,而在社区学校,这个数字约为1/3;从队伍的职称结构看,社区学院高级职称者和中级职称者所占比例约为20%和60%,而社区学校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者约为10%和60%(黄健,2010)。

2012年10月12日,《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国家标准编号GB28914—2012)正式。该标准规定了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资格要求、培训过程实施与管理能力、培训教学能力、培训质量管理能力及相应的评价内容,适用于对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的评价。该标准还规定“从事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专职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应当取得相应的教师等职业资格”并把“成人教育培训师”资格和“成人教育培训管理师”资格列为专业资格,作为教师职业资格的补充。同时,各地还努力为成人教育专职教师建立专门的职称晋升通道。2011年5月实施的《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从事终身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应当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终身教育培训机构的性质,将从事终身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纳入相关行业职务评聘系列。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可以在教师职务系列中增加设置相应的学科组,参照国家教师职务评聘的相关制度执行。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在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与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权利。”(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1)此外,该条例还对成人教育兼职教师资格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六)终身学习文化营造引起重视

终身学习论文 篇八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支持了教学改革,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前,以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变化仍旧与日俱增。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网已经普遍建立,如何使高校师生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是我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即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观念乃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时间证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支持了教学改革,正在使传统的教学结构发生裂变,对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人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密切相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人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涉及到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方面,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宏观教育规划、决策、教育管理、学习资源环境、师资培养与培训、课程、教育科研的信息化,以及微观的学习模式、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系统的所有环节。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分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但不能把教育信息化仅仅界定为“多媒体和计算抓网络”,教育信息化绝不能是游离于现行教育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设施建设,更不能用新技术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网上,强化知识灌输的现行教学模式,而必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两个维度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信息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包括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组与协作、学生的探索、任务设计、媒体与技术作用、内容与资源、策略与方法、管理和评价。

教育信息化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和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终身学习概述

1996年4月,联合国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名为“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解决方案,指出实现终身学习原则的“唯一之路”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为了应付信息社会各种危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这四种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

“终身学习”自1965年由法国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它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二)终身学习产生的背景

终身学习的产生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

第一,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能力。而终身学习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

第二,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外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学习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第三,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教育开放的终身学习方式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终身学习的特点

终身学习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终身性。这是终身学习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终身学习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

3.广泛性。终身学习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

4.灵活性和实用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然而,虽然各国在终身教育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终身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实践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

三、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付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富有高尚道德品质、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较强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创新离不开信息,信息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一次教育”已经过时,“终身教育”成为时代要求的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敏锐地捕捉所需信息,主动、有效地进行鉴别和检索,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信息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素质,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一)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zurkowski)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素养标准,进一步扩展与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该指标指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我国学者桑新民也提出从六个方面确立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又是一种基础素质,它构成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各个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和各种层次教育的基本因素之一。它能使学习者把握学习内容并提高其调查研究的能力,使他们更加自主,更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学习。

(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越来越强,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易逝性,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过去的那种“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已适应不了瞬息变化的信息时代。相反,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并使学习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因此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意味着能理解、接受新思想,并利用新思想;信息素养意味着人们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够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够使人的思维敏捷,认识超前,能够针对社会所需和自己的不足,及时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备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和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素养水平高低和信息素养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大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莫定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大学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制造和利用的主要群体,良好的信息素质应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心必须转移到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立足点,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人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第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这种理念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二,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21世纪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要想保持较强的信息素质,必须不断学习,这就是所谓终身受教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实习环境必须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并满足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力培养的要求。

要把信息素质教育融人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就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等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并紧密结合其学科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把学生推向教学第一线,变“教而学”为“学而教”。

第三,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促进信息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操作,不仅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使信息技能得以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拟课题,或结合专业课老师的研究课题,或以学年论文为课题及结合本专业历年本科生毕业的论文题目等进行具体操作,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不断激发学生树立顽强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反复、深人地思考。

终身学习论文 篇九

关键词:终身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69-02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以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主持的国际委员会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正式确认了原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处处长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基本理论。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定义

终身教育体系是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80年代后开始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的新思潮,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体系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具有包容性,最终实现沟通与衔接。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原则,它的本质特征是强调教育的终身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终身教育包括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并且由于这些教育的终身性、连续性,所产生的整体效益大于其部分的总和。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理论、思想,它告诉人们,作为一个现代的人,其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否则其将被社会淘汰;作为一种原则,教育应该也必须为社会的每个受教者一生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内容和条件。

终身教育的这种理念和原则,要求在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时,必须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贯穿其全部工作环节中,以期使新的教育体系与过去传统的教育体系相比,呈现出崭新的、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全新面貌。

二、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

终身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人的一生不间断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它体现出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它是受教人一生中受到各种教育、培训的综合教育体系,是从义务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教育到继续教育等的培养教育总和。它科学地、系统地衔接了受教人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使其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

三、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快,新设备、新理念、新概念不断推陈出新,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发展和需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国民的基本素质,更新知识、转变理念、优化人才培养,避免出现人才知识结构的老化、知识内容的退化。通过丰富、及时的、不间断的教育,全面培养受教者的道德情操、健康个性和良好、优异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这就是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

终身教育的全面性、不间断性和教育组织的多样性确立了全方位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

四、终身教育新机制的建立

1.完善终身教育的各类执行机构,从上到下,从规划到实施,从管理到监督,各司其职,明确职责。明确终身教育的功能,普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努力研发教育项目,及时、准确地更新传授内容。政府的各级职能部门对教育管理方式由直接行政控制管理转变为监督控制、规划服务型管理,形成催化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净化器。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人才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在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构建以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构建与时俱进、更新及时、准确的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对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在党政人才的培养上,主要以其思想观念的修养、战略思维的开发、世界眼光的独到以及党性修养的培育为主要培养目的;在市场经营、管理类的人才培养上,主要以提高其市场创新和竞争力为主,为其提供市场化、社会化的教育机制;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主要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强化其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

3.加快、加大对教育事业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投资力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在开放式的现代教育体系前提下,建立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的素质教育制度,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努力地沟通和引导社会、个人以及单位共同加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投资发展中去,促进学习型人才的观念更新,提高其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发展。

五、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学校只是学习的一个阶段,在学校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全部满足今后之需要,终身教育即通俗来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现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一大特征,面对这样的挑战,个人的学习标准、学习目的与价值取向应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传统教育下,学校的素质教育主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岗位奠定专业基础。但在当今的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也逐渐改变以往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方式,以素质教育为主,秉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一改传统的知识单方面的传递,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引入素质教育中,令学生从被动地去接受教育,改变为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促进国民的终身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在我国,发展全民的终身教育也是提高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重大举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其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公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遵民。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着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7]曾培芳,叶美霞。中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

[8]陈昌凤。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认证指标:设定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J].国际新闻界,2006.

[9]钱民辉。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0,(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终身学习论文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4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