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学习方法

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最新8篇)

发布时间

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8篇《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超全整理 篇一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二

一、时间:17、18世纪

二、背景:①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西欧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发展的严重障碍。②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四、内容:一用、二批、三消灭、三追求。

五、主要人物:

(一)英国(发源地、早期代表)

霍布斯(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

观点:(1)社会契约创造君权国家;(2)人民授予君权;(3)人民绝对服从民选君权;(4)支持专制王权,可以干涉私有财产;(5)宗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评论:提出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封建落后意识。

2、洛克

修正霍布斯观点:

(1)国家政权不应干涉私有财产

(2)主张君主立宪制,权力分属议会、君主。

(二)法国

地位:启蒙运动中心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程度,封建专制制度严重。

代表:

1、伏尔泰:(1)评价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上帝。(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提出三权分立原则;(2)权力制约与平衡。

3、卢梭:(1)“社会契约”论;(2)“人民主权”说。

4、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六、影响:

(一)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

(二)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超全整理 篇三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四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五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地区);耕耙技术(南方地区)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意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男耕女织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精耕细作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六

宋明理学

【知识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 朱嘉的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致。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 地位:

(1)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三、陆王心学

1、 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阳明的思想

(l)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 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七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自然哲学。泰勒斯(公元前7世纪)。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体现了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二、认识社会。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

1、背景。(1)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2)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3)此前已经开始具有的自主意识和精神的觉醒。

2、代表: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演说能力的基础。

3、评价。积极: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基本内涵;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自己的任务;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4、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三、认识人自身。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同时代)。人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提倡“知德合一”。影响(1)开创了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创立了逻辑学,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八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297 1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