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精选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一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3、关键: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

(1)│-5│(-2);

(2)(-)

(3)0(-99.9)。

五、新授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

又如:(+2)[(-78)]=(+2)(-26)=-52.

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

(2)234(-4)

(3)2(-3)(-4)

(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及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的能力。

2.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相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1:有理数的加法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以前学过的范围内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都是成立的,那么在有理数的范围内,乘法的这些运算律成立吗?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

(1)(一7)×8;

(2)8×(一7);

(3)[3×(一4)]×(一5);

(4)3×[(一4)×(一5)];

[师生]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像前面那样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我们可以通过问题2来检验。(略)

[师]同学们自己采用上面的方法来探究一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吗?

[生]例如:5×[3十(一7)]和5×3十5×(一7);(略)

[师](一5)×(3一7)和(一5)×3一5×7的结果相等吗?

(注意:(一5)×(3一7)中的3一7应看作3与(一7)的和,才能应用分配律。否则不能直接应用分配律,因为减法没有分配律。)

讲授新课:

[活动2]用文字语言和字母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表达出来。

应得出:1.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活动3][师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用简便方法计算:

[活动4]

练习(教科书第42页)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及它们的运用,使我们体验到了掌握一般的正常运算外,还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能简便的一定要简便,这样做既快又准。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4的第7题(3)、(6)。

活动与探究:

用简便方法计算:

(1)6.868×(一5)十6.868×(一12)十6.868×(十17)

(2)[(4×8)×25一8]×125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三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见课本p28.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我们仍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

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六、教学方法

注意创设问题情景,选择“情景---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七、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接下来就应该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问题(出示蜗牛爬的动画幻灯片)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学生探索、归纳法则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活动,进行乘法法则的探索。

(1)教师出示蜗牛在数轴上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理解。

蜗牛现在的位置在点o,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向左的方向为负;现在时间后为正,现在时间前为负。

a.+ 2 ×(+3)

+2看作向右运动的速度,×(+3)看作运动3分钟后。

结果:3分钟后的位置

+2 ×(+3)=

b. -2 ×(+3)

-2看作向左运动的速度,×(+3)看作运动3分钟后。

结果:3分钟后的位置

-2 ×(+3)=

c. +2 ×(-3)

+2看作向右运动的速度,×(-3)看作运动3分钟前。

结果:3分钟前的位置

+2 ×(-3)=

d. (-2) ×(-3)

-2看作向左运动的速度,×(-3)看作运动3分钟前。

结果:3分钟前的位置

(-2) ×(-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仍在原处。

思考:积的符号与两个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积的绝对值与两个因数的绝对值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出示幻灯片)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例1计算:

(1) (-5) ×(-3); (2) (-7)×4; (3) (-3)×9; (4)(-3) ×(-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

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例2. 见课本p30页

4、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巩固练习

(1)确定下列两个有理数积的符号:

(2)计算(口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负数还是0。

(1) 4x= -16 (2)-3x=18

(3)-9x=-36 (4)-5x=0

5、小结

(1)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如何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当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为零。

6.作业布置

课本p30页练习1,2,3.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乘法以及初中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及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运算,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以后学习有理数除法等数学知识的铺垫,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及教学设计 篇四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b.-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c.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讨论对比,使学≮www.chayi5.com≯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

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把绝对值相加

(-2)+(-3)=-5

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8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