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读《枫叶如丹》有感(最新10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读《枫叶如丹》有感》,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枫叶如丹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枫叶如丹》一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

(二)教育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1.体会“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的内涵。

2.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优美的文章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本,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①从兴趣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使学生进入情景,了解枫叶如丹的秋天的确很美,然而有了跳跃、欢乐的生命,有了真正丰富的内涵,才是更完美的。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学生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四、说学法

1、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2、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了解“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等句子的含义。

3、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qing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见过枫叶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实物:枫叶。是啊,枫叶红,红在深秋!(课件出示火红枫叶图)师问:大家看,这是什么?(板书:枫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山行》吗?(师生齐背)我国著名现代作家袁鹰也非常喜爱枫叶。在一次远游中,枫叶又与他不期而遇,并让他对自然、对人世有了新的发现与感悟。想和作者一起分享这些收获吗?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枫叶如丹的秋天,细细品读袁鹰的《枫叶如丹》。(补充完整课题,齐读)

2.解题:如、丹

(二)初读课文,感悟美。

1.题目就如诗如画,文章一定会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2.读后学生交流读书收获。

3.老师收集学生的收获、疑问,相机处理、解决。

4.小结。

(三)细读课文,体会美。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这一部分。

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既像画家,更像一个哲人,用眼睛、心灵做画笔,向我们描绘了几个季节的色彩?

3.这里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作者说,(课件出示)

“春天,绿的世界……

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

(1)老师不明白,同样是“绿”色,春天的“绿”和夏天的“绿”还有不同吗?

(2)师:大家说的真好。可以看得出,平日大家非常留心周围的事物,真是个有心人。

(3)交流:那么,你喜欢那个季节的绿?为什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春与夏是一个绿色的世界,秋天的色彩又是怎样的?

5.师指板书:同学们,喜欢这样的颜色吗?欣赏这样的秋天吗?带着欣赏的语气,读读这段吧!

6.读了这一段,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7.色彩的变化总能激发人们的想象与灵感。看着这如丹的枫叶,你想到了什么?

8、读了这一段:大家有问题吗?

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课件出示)

(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2)用眼睛定格画面,用心记录感受。

(3)在读不懂的地方标上“?”

2.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师点拨:

(1)刚才读书,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和画笔,记录下了最感人的画面?谁来谈一谈哪一幅画面最让你感动?

镜头一:

课件出示: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师:好美的一棵枫树啊,就在这红红的枫树旁边,你发现了什么?

镜头二:(课件出示:)

点拨:

(1)能谈谈你拍下这幅图画时的感受吗?请你画出表示小女孩动作的词,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两幅图画相比,你更喜欢哪一幅?

(3)指导朗读。

4.小结。

5.“秋之生命”?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学生交流)

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作者明白了什么?

6.自然是这样,人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想一想,你是如何长大的?(学生交流)

7.在这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欣赏李广田在《秋天》中的一段话——(课件出示)

希望每一个同学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实实在在的人生,就像这如丹的枫叶!

六、说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自然: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

人世: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枫叶如丹 篇二

知识广角

一、读拼音,写词语

chán míng    cuò zhé     jì mò     qī  kǔ     dàn shēng

(          ) (        ) (        )(        ) (           )

nèi  hán    xīn kuàng shén yí    xuàn làn     kāi tuò

(          )(                  ) (         ) (           )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

蝉(     ) 噪(      ) 诞(      ) 凄(      )

惮(     ) 躁(      ) 延(      ) 萋(      )

莉(     ) 旷(      ) 寞(     ) 怡(      )

俐(     ) 矿(      ) 漠(     ) 冶(      )

三、查字典

汉字 音序 音节 部首 再查几画 字典的解释 应取解释

内涵     ①包容,包含

②指涵洞

挫折     ①事情进行不顺利

②按下,使音调降低

趣味课堂

四、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相信你能行!

(     )的树林     (     )的颜色    (       )的枫叶

(     )的老人     (     )的内涵    (       )的油画

五、试着把句中的加点词换一个,你能完成吗?

1、到时天色已晚,看不清周遭景色,仿佛是一座林中木屋。    (     ) (    )

2、小贝卡见我凝视着枫树,就跑到树下去了。   (       )

六、读读说说,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1、 "我回屋取了相机,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作者"缺少什么呢?

2、"'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说说自己的看法。

拓展训练

思维碰碰车

七、照样子,写句子。

1、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没有……没有……

2、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是……是……是……又是……

八、课文回放。把下面的词语原文进行正确的排列,然后回答问题。

天地万物 孕育   吐叶   开花   发芽   结实    撒种    成熟

挫折    长大   人间万事  这个共同的过程   无一不贯穿 诞生

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自由空间

九、寻找秋天

作者的笔下描写了一个枫叶如丹的秋世界。你还知道其他描写秋天的词语或者句子、诗句吗?找一找,抄写在下面,比一比谁收集得多。

词语:

句子:

古诗:

今天的学习结束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用笔写出来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枫叶如丹》有感 篇三

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重庆路第三小学的五年级语文教师刘小露。

感谢教研室领导为我提供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代表我校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向各校老师介绍第四单元“韵味”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的教学设计,希望抛砖引玉,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第四单元“韵味”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语言优美、简练、含义深刻,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之情和深刻感悟,包蕴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不必深挖细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作者思想感情,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文中所述道理有自己的感悟。

袁鹰先生年过花甲时写了此篇叙事散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自然一分为二,结构非常清晰。我们初读课文时,感觉语言美,描写的自然景色也美,尤其第一部分,充溢着自然和人生都要经历挫折、经受考验的深刻哲理,让人陶醉。再读课文,发现作者的由开头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到最后调转笔锋对人生的感悟,对真正成熟、真正美的赞叹,跨度特别大,学生难以理解。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走入文本,在反复研读中充分去感受作者“试了又试”的心情,那“一刹那间”的喜悦和“在经历中孕育着新生命”的崇高境界。不难看出,最初诱发作者创作动机的,是那株“红艳艳的树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枫树,它以其鲜艳的色彩,令作者怦然心动,于是回屋取相机。但几次调试镜头后,又感到美中不足,“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小莉贝卡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蹦”、“跑”、“检”、“跳跃”、“哼”,一系列动词,活现出小姑娘的天真、朝气、活力,正是小莉贝卡,使枫树内在的“神”获得圆满的外在显现,使作者对这张照片“很满意”。显然,作者满意这张照片的,既不单纯是枫树,也不单纯是小姑娘,而是两者组合所构成的意境。因此,大自然与人世间的和谐在此体现。所以,接下来在文中便看到“恍然明白”的一段人与自然结合的议论。但作者的思绪并未结束,它沿着既有轨迹前行:“红枫”是自然之物,即“自然”;“女孩”是人类成员之一,即“人”。由此,作者实现了认识上的深化--由个别过渡到一般。一旦达成这样的认识,面前便豁然开朗起来。从时令上看,红枫出现于秋季,体现着“自然之秋”,它历经春夏的“撒种,发芽,吐叶,开花”而进入“结实”的季节。从年龄上看,作者正处于“人生之秋”,他历经人生之春夏的“孕育,诞生,长大,挫折”而进至“成熟”的阶段。两相对照,一为自然的发展规律,一为人生的必然旅程,可见,“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并且,从这一角度看待自然,就不会因为秋风萧瑟而伤感,相反,却有收获的喜悦;从这一角度看待人生,就不会因为年老而沮丧,相反,却有成熟的自豪。

文章含有两条主线,一条明线是以枫叶为切入口,揭示自然界和人世间和谐长久的生命力。由此又引出一条暗线,也就是揭示了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新的生命也是在成熟中孕育的。这是循环往复的自然的充满考验和挫折的过程。

至此,文章的前因后果,作者的运思过程,已大致分明。较之作家深厚的文化背景,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创作时丰富复杂的心理情感活动,这里的解读未免显得过于粗陋,所以我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实际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拍照经过,及作者由此带来的感悟,体会天地与人世相通之处。    3.培养学生积累佳句、片段、体会语言的韵味。鼓励背诵优美段落。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有了如下教学结构:激发兴趣——质疑导向——探究体验——感悟理解 ——拓展延伸。 经过实践,发现通过本课文学习,对学生是颇为受益的。

课一开始我亲切与学生谈话交流引入秋天的环境,在谈话中,老师为大家请来秋的使者,出示枫叶照片,请学生交流积累的描写枫叶的古诗。随即,问学生“读了这些诗句,仿佛让你看到什么?”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板书课题后,我再点题,让学生初步知道“丹”指枫叶的红色。

解题后,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自己初读课文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并把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到学生都读得那么投入。随之,进行初读的感知交流,学生们纷纷表示体会到语言的优美,借此进行板书“美”。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全班同学交流有疑问的地方,随学生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照片起名“秋之生命”、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为什么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同时根据学生的疑问,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然后统计后发现,全班学生对于第2个问题 “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普遍读不懂,所以先引领学生再次走入文中,默读,找一找枫叶和生命有什么联系?枫叶的生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为进一步理解枫叶生命的过程,让学生拿出笔,用“——”划出课文中做批注。有些学生圈点出重点词语;有的学生划下句子并写了自己的理解。随后,我期待着学生的多元感悟,学生们在读读——说说——感悟中收获着自己的思维火花,有的学生抓住了“蝉鸣蛙噪、暴风骤雨、郁闷、炽热”这些词语,体会到夏天枫叶生长环境的重重考验。而我就怀着欣喜的心情感悟着学生的感悟,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感。

学生们尽情感悟交流之后,我播放优美的季节画面,让学生欣赏绿的世界、丹的天地,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配合钢琴曲,我朗读了2-5自然段,学生看的投入,我的情绪也由此迅速地传染给了给他们,画面结束后,学生们的阅读热情高涨,纷纷诵读。此刻学生读说的训练环节已经对人与自然的相通之处有了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学生质疑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生感悟人生与自然,我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由什么事情得到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从而进入下一部分课文的学习之中。这一部分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面对“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红艳艳的美丽的枫树,却迟迟不肯拍照,总是觉得缺少了什么,而且在作者眼中,枫树就像一个“凄苦的老人在垂头无语”。我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恍然明白,原来年近六十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候,已经把枫树看成自己,他认为自己已经走如生命的秋天,所以心情如此凄凉和悲伤。这个教学难点解决之后,我又随即抓住作者拍照时的变化,也就是小姑娘莉贝卡的出现的一刹那,让学生细读十一自然段,找到描写莉贝卡动作的“蹦”、 “跑”、“检”、“跳跃”、“哼”词语,体会到莉贝卡的活泼和生动,也就是如此快的一瞬间,莉贝卡如同一片新生的绿叶,出现在作者的镜头之中,让作者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仿佛生命得到了延续,秋天新的生命诞生了。由此,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秋之生命”的深刻含义。又一个难点得到解决。

学到此时,品味关键的十三自然段:“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说得不错,体会得也好,说明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借此时,我再读课题,问学生“丹”还仅仅指红色吗?学生体会到丹是成熟的颜色,是长久的生命力。只有经受挫折,经受考验的境界,才能成熟,成熟的美是最美的。这样以评价代讲的方式省去了繁琐的讲解与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发展了语言和思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

最后,谈一谈自己的反思,语文真的是一门很美的学科,语文的阅读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大量的自由读、默读、静思的培养是语文的素养,没有足够多的阅读做基础,再多的师生对话也是勉强而为的,也无法达到进入文本感悟理解的状态。对于教师而言,更要达到将课文记于心的程度,将自己与课文融合一起,才能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最真实、最亲切的对话。此外,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质疑,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更多的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如在品味第一部分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对“暴风骤雨”的理解只限于“雨很大”,作为教师没有当即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个词语,有的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作为教师也应及时肯定并用精彩的评价给予鼓励。

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课堂教学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还应该加强互动,多交流,使得教学设计更为完善生动。

教学研究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探索着,研究着、收获着,喜悦着。我们的教学活动仍在延续,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日益丰富的经验,与我的学生们一起体验语言文字的快乐。

谢谢大家。

枫叶如丹 篇四

《枫叶如丹》一课的教学反思

《枫叶如丹》  是一篇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人生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尽量给学生们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感悟、去发现疑难。尔后,我再根据疑难有地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效解决一些教学中的疑点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对文章有所感悟,如:作者在清晨来到院中看到这红艳艳的枫叶竟忍不住回到屋中取出相机想把这美丽的画面永远留下来,谁知返身回来后,细细端详时,却感觉到缺少了些什么。“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这是为什么?通过小组探究,学生联系后文弄清了作者是在这里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并加深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的理解。

在感悟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本课教学中,我对于学生放手程度还不够,“扶”得还是多了些,归根结底,只有学生们自己感悟的东西才对他们最有用、印象最深刻。

《枫叶如丹》教学反思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理解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描写秋天美景的古诗,然后让生齐背《山行》这首诗,解读“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自然导入《枫叶如丹》的教学。这样做为的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自读课文、初步体会。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的感受肯定是多样的,一些学生喜欢第一部分,因为语言优美,有的学生喜欢文中的人物莉贝卡,有的喜欢文中的好词佳句,有的喜欢美丽的枫叶……这时我选择了“语言美”和“莉贝卡”切入到课堂教学。前者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让学生领悟其语言的韵味,以读代讲,以读促学。后者在文中是一个鲜活的、跳跃的、快乐的生命,蕴含着“秋之生命”这个主题思想,是教学的重点。于是,我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去读、去悟、去议、去品,让学生确实有所感悟。

三、交流体会、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只是向作者索取了,只是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把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课后反思: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一、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二是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三是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二、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三、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没有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四、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五、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在后半节课我感觉自己的激qing有些过度,讲解得过多,学生的自读、自悟少了,使学生的感悟不能更加深入。如果多一点时让学生再读、再悟,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枫叶如丹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

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一自然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二人世 恍然(主旨) 真正的成熟

枫叶如丹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袁鹰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即“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红红的枫叶,显示着它生命力的长久;经霜的枫叶,比初春的红花还鲜艳。经历了寒冷的考验,枫叶才变红了,成熟了,达到了真正美的境界。自然界(枫叶)如此,人生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从结构上来说,文章前后呼应,十分严谨。开头部分由远到近,由浅及深,“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枫叶的有关回忆;结尾两段议论、抒情,既呼应了题目,又深化了题旨。

联想丰富、虚实结合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由春联想到希望、青春、生命,由秋联想到成熟、收获,由枫树联想到“一位凄苦的老人”,由澳大利亚的红叶联想到北京香山的红叶、南京栖霞山的红叶,由此及彼,此伏彼起,由实及虚,虚实相生,为我们编织与展现了一个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涵着生命哲理的艺术境界。全文将描写景物与抒发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对自然与人生的双向思辨。

文章语言生动,叙议结合。第一部分边叙边议;第二部分以叙为主,先叙后议。能很好地抓住景物和事件的特点,恰当地揭示了景与事中蕴涵的哲理。另外,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使得文章语言整齐之中又有多样变化,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字、词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散文这种体裁,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这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作者对自然界及人世的热爱,包蕴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此,可能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老师及时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提问题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对枫叶有个全面的认识。]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进一步让学生对枫叶有所了解,为学习文章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后面学习文章做好充分的准备。]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对课文有个初步的认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师配乐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个季节及原因,可以让学生对自然、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同时以便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一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句话哲理性非常强,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个初步的认识。]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感悟。]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一部分有一个整体的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深化文章主题。]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感受散文的语言美,从而积累语言。]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

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一自然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二人世   恍然(主旨) 真正的成熟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

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具准备

准备多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各种树叶,请同学们拿出来。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树叶。)

师:你搜集到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的是绿色的。

生:我的是黄色的。

师:老师看到了大部分同学搜集到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老师这里有一些红色的叶子,你们快来看,这是枫树的叶子。

生:真漂亮!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枫叶的一篇文章《枫叶如丹》。(板书课题。)

(由于地域条件所限我们学生所居住的地方没有枫树,也就很难见到枫叶。开头以搜集的树叶为话题开展谈话,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把搜集到的树叶放到一起比较。)

师:在众多的树叶中,你喜欢什么颜色的?

生:我喜欢绿色的树叶,绿色象征着生命。

生:我也喜欢绿色的树叶,绿色显示着勃勃生机,呈现出许多活力。

生:我喜欢黄色的树叶,秋风吹落它为大地披上了大衣,无私的奉献着自己。

生:我喜欢红色的枫叶,红色象征着喜气。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否和你们的想法一样。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读一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不懂的或感受深刻的写下来。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其他人认真听,读完后评议。)

师:课文中写到春、夏是绿的世界,秋天是丹的天地。你喜欢绿的世界还是丹的天地?

生:我喜欢绿的世界,到处郁郁葱葱,充满了勃勃生机。

生:我也喜欢绿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说,“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师:你们说的真好。喜欢绿色世界的同学一起把书中写到的读一读。(生读)

师:作者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吗?作者领悟的是多么的透彻呀!请你再读一读细细的品味。

师:春去秋来,自然界也由绿的世界变为丹的天地,你们喜欢它吗?

生:我喜欢丹的天地,此时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种的希望,在这时收获。

生:我也喜欢丹的天地,正如书中所说“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

师: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你也会喜欢上这丹的天地。

(学生找读,自己领悟、体会。)

师:喜欢丹的天地的同学一起读一读。

师:由绿的世界变为丹的天地需要一个过程,自然界万物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它是(学生接着说)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

师:天地万物如此,人生也如此,它要经历(学生接着说)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师:把你喜欢的词句画下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韵味,争取背诵这一部分。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细细的品味其中蕴涵的哲理吧!

三、精读感悟

师:作者对自然界、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我们在认真的读课文,看一看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感悟的更加深刻。

(生细读课文品味。)

师:课文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畅所欲言。)

师:作者在拍照时,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然后讨论作者觉得缺少的是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用多种方式再读课文,读后展开讨论。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缺少的是生命,也正如开头所说的丹,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在漫山红叶的衬托下,有了生命的活力,才更加的完美,更加的成熟。)

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作者所缺少的是生命的色彩。

(学生找出第10自然段,细细的阅读、品味。)

师: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画下来,有感情的给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题目(师生齐读)枫叶如丹。你是否有了更深的感悟?

师: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读,指名读。)

师:经历了这个境界,经历了什么样的境界呢?

生:我知道,霜叶红于二月花,只有经过了霜打的枫叶才会红的似火。

生:原来的枫叶是绿色的,经过了春、夏的风吹雨打,经历了秋季的霜打才变红的,这时才成熟,才是最美的。

师:老师真没有想到你们理解的这样好。是的,“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人生也如此,在经历了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才会变得成熟。只有经过了磨练才会成熟,这时的人生才是精彩的,毫无遗憾的。

师: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感受。在交流中学生的感悟进一步加深。)

师:最后请同学们再一起读课文,随着课文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配音乐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对本课的理解画一幅“秋之生命”图。

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始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本着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们自己搜集的树叶进行谈话,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成功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所感悟,又随着作者的阐述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所创设的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阅读的能力,一举两得。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见参考资料①)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即“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红红的枫叶,显示着它生命力的长久;经霜的枫叶,比初春的红花还鲜艳。经历了寒冷的考验,枫叶才变红了,成熟了,达到了真正美的境界。自然界(枫叶)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作者开篇从春、秋两季入门,把我们的视野引向“绿的世界”,丹的天地”。在“绿”和“丹”的比较中,指出其各自特点: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在这里,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从颜色、颜色的象征意义以及生命的发展阶段三个方面展开话题,引发议论。气势庞大而言简意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随后,又用短短的两句话,概括指出自然界与人世间的生命过程是共同的,是相通的。这里,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高度概括,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叙述自己访问澳大利亚期间照的一张照片――“秋之生命”的经过,抒发了由此产生的感悟:“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这么真切”。这里,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说自然景物之美:“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感觉“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而当“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头发上。”作者“留下了一张自己满意、朋友们也都喜欢”的照片――“秋之生命”时,才“恍然明白”,才对人生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此加以体会。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概括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看法――自然界的植物生长需经历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等阶段;人生也需经历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等境界。因此,作者说“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从中可见作者感悟之深刻,审美之高水准。

这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作者对自然界及人世的热爱,包蕴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此可能不易理解。教师教学时对课文内容不必深挖细抠。只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大体感知作者思想情感即可。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文中所述道理有自己的感悟。

要点提示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学习“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见参考资料②),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法建议

1.本文题目含义不易理解,应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体会文题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课文第一部分言简意赅,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对人世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好其中的几组排比句,体会作者认识的加深及情感的激发。如: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雨中经受考验。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生命的颜色。

2.在理解春、夏、秋一年中自然界生命过程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列举自己所见自然界与人世相通之事物,交流讨论。

4.课文第10自然节中作者说:……总觉得缺少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作者觉得缺少的是什么?以加深理解“又是孕育新的生命的颜色”。

5.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画一幅“秋之生命”图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体会作者的感悟,谈谈自己的感悟。

认写生字9个

本文出现了9个生字,在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利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例如:分析造字方法来学习,“蝉、噪、诞、挫、凄、莉、旷、寞”这8个字都是形声字,左(上)表形,右(下)表声。还可以采用换部首方法区分形近字。如:蝉(蝉鸣)―惮(忌惮)、噪(噪音)―燥(干燥)、挫(挫折)―锉(锉刀)、莉(茉莉)―俐(伶俐)、旷(空旷)―矿(矿山)、寞(寂寞)―漠(沙漠)。

注意“涵”的字形,“挫”的读音是cuò不要读成cuō。

积累词语佳句:心旷神怡静憩绚烂

交流思考

1.朋友为照片起名后,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课文第13自然段揭示的是“我恍然明白”的内容,通过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我恍然明白”的正是课文所要揭示的主题――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怎样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这个深刻的含义,可以从题目入手,体会题目的含义,然后抓住课文第二部分照片的内容来理解。

2.选择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这道题的目的使学生积累佳句、片段,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背诵。

枫叶如丹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具准备:有关枫叶的课件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谈秋天的感受。

1、师:同学们,秋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中间。能谈谈你对秋天的感受吗?你认为世间万物,哪一样能代表秋天呢?

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描写秋天感受的文字。

2、板书课题:枫叶如丹

理解题目意思,如、丹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等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的时代脉搏,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4、激趣:这样一个题目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将课文读得通顺、流畅。

划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

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讨论。

2、读后交流学生读书收获。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相机理解字词。

至理名言:最正确的道理,最有价值的言论。

翕动:一张一收或一开一合地动。

静憩:安静地休息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3)学生交流对文章初步的感受:

我能读好的一句话是……

我能读懂的一句话是……

我喜欢的一句话是……

我不理解的一句话是……

……

教师收集学生的收获、疑问、相机处理、解决。

三、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总结:这篇文章是袁鹰显示年近花甲时的感悟之作,文字隽永,寓意深刻。一个词、一句话或是文字背后的魅力图画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2、布置作业。

听写生字词语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试着品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道你对秋的认识有了哪些变化?我们来看看诗人眼中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出示杜牧诗作《山行》,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它不是因为颜色上的差别,而是霜叶经历了风霜的考验,因而它的生命力更加饱满而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

2、导入新课:而作家袁鹰对红枫秋景也有自己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枫叶如丹》这篇课文,看看他眼中的枫叶又是因为什么而绚丽多姿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朋友为照片起名后,作者到底恍然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自然界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三、总结拓展

1、总结:在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然而在人生的秋天他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欢乐和活力,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而对于我们而言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我们的生命,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呢?枫叶如丹,愿我们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人生。

2、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课外查找一些对生活有启示的精美散文,推荐交流。

枫叶如丹 篇八

设计理念:

《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激qing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观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一定是极富有生活味道的。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的人文性,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在《枫叶如丹》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激发。或许课文中的知识点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会渐渐淡忘,可课文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却要深深地在孩子的心田里扎下根,甚至终身受用。

我在教学《枫叶如丹》这篇课文时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多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去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

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它讴歌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韵味”。散文激qing洋溢,又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世的态度、看法,揭示了“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美的道理。

重点:培养学生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难点:怎样学会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流程:

一、抓住课题,定位 “秋色”。

1)设置情景:同学们,这几天校园的景物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秋天给你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看来同学们对秋天的感悟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的同学还和诗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眼中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2)请看这首诗:《山行》

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

教师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夕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同学们刚才描绘的很好。诗人傍晚驻足枫林,被这红红火火的画面所陶醉。

思考:作者为何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 仅仅是因为颜色上的差别吗?

教师明确:秋之霜叶经历了夏秋连两季风霜的锤打考验,因而它的生命力更加饱满而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欣赏完诗人笔下的深秋美景,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作家袁鹰笔下秋景美情美意。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诗歌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而设计了的。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二、研读课文,感悟“秋色”。

1、熟悉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意境:

1)教师范读,同学们有感情地跟读,体会意境。

2)指名朗诵、全班读课文第一部分。

(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几组排比句,体会作者认识的加深和情感的激发。)

小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围绕文章主题进行,观点要有根据)

3)思考:“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的内涵。

4)学生齐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归纳:“那一刹那”指哪个时刻?

5) 教师明确:小莉贝卡的出现为景物增添了不少生机。

6)教师分析:进入作者照相机镜头的事物有那些?( 静憩的青山,孤独的枫树,朝阳等等)。

7) 作者“……总觉得缺少什么“?作者觉得缺少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又是孕育新的生命的颜色 ”。 (缺少生命力,缺少活动的事物。)

总结: 莉贝卡的出现打破了画面清冷的状况,使画面有了动感。这个八九岁的小孩就象一片初生的绿叶,她一出现,一股鲜活的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心灵深处斗然一震,灵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所以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一张很具艺术气息的照片,并命名为“秋之生命”。

8) 思考: 这张照片为何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样一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 (秋之枫叶/生命之树/  生命之秋 ……)

9)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画一幅“秋之生命”图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0)小组讨论: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 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 小女孩莉贝卡出现后这幅画才有了活力的内涵,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孕育于秋的新鲜的生命——一张满意的照片诞生了。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题很有价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思维有深度,表达有创见;总结时以情激人,画龙点睛,震憾了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高尚品质的熏陶,从而出现轰动效应,掀起教学高潮,充分显示了“工文统一”最佳结合的优势。)

三、 诵读课文,收获“秋色”。

1、体会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 指名朗读。

2、总结全文。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以读带悟”就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多读可以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多读可以丰富语言储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多读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2006年8月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三等奖

读《枫叶如丹》有感 篇九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道你对秋的认识有了哪些变化?我们来看看诗人眼中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出示杜牧诗作《山行》,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它不是因为颜色上的差别,而是霜叶经历了风霜的考验,因而它的生命力更加饱满而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

2、导入新课:而作家袁鹰对红枫秋景也有自己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枫叶如丹》这篇课文,看看他眼中的枫叶又是因为什么而绚丽多姿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朋友为照片起名后,作者到底恍然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自然界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三、总结拓展

1、总结:在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然而在人生的秋天他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欢乐和活力,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而对于我们而言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我们的生命,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呢?枫叶如丹,愿我们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人生。

2、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课外查找一些对生活有启示的精美散文,推荐交流。

读《枫叶如丹》有感 篇十

《枫叶如丹》教学反思

《枫叶如丹》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始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本着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我采用从兴趣入手,创设情景:“同学们,谁能为大家朗诵《山行》这首诗歌呢?”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我就让大家一起来美美地把这首诗朗诵出来。读完,我引导学生品味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的含义。进而引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也来看看作家袁鹰对红枫秋景有什么不同的理解,他眼中的枫叶又是因为什么而绚丽多姿的呢?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昂。这时,我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了解“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等句子的含义。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

《枫叶如丹》的教学反思

提要: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袁鹰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即“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红红的枫叶,显示着它生命力的长久;经霜的枫叶,比初春的红花还鲜艳。经历了寒冷的考验,枫叶才变红了,成熟了,达到了真正美的境界。自然界(枫叶)如此,人生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从结构上来说,文章前后呼应,十分严谨。开头部分由远到近,由浅及深,“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枫叶的有关回忆;结尾两段议论、抒情,既呼应了题目,又深化了题旨。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做起:

1、激趣导入。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描写秋天美景的古诗,然后让学生齐背《山行》这首诗,解读“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自然导入《枫叶如丹》的教学。这样做为的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2、自由读文、交流感悟。学生的感受肯定是多样的,一些学生喜欢第一部分,因为语言优美,有的学生喜欢文中的人物莉贝卡,有的喜欢文中的好词佳句,有的喜欢美丽的枫叶……这时我选择了“语言美”和“莉贝卡”切入到课堂教学。前者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让学生领悟其语言的韵味,以读代讲,以读促学。后者在文中是一个鲜活的、跳跃的、快乐的生命,蕴含着“秋之生命”这个主题思想,是教学的重点。于是,我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去读、去悟、去议、去品,让学生确实有所感悟,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在教学时,有许多学生要求发言,我没有让学生得到满足,唯恐不能完成教学内容。如初读后谈感受,当学生谈及的感受达到我的教学预设目标时,我就终止了后面学生的发言了,感觉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的。

2、在后半节课我感觉自己的讲解过多,学生的自读、自悟少了,使学生的感悟不能更加深入。如果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再读、再悟,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结束后,也让我感觉到有许多遗憾之处,比如整节课下来,学生朗读的比较透彻,但因谈得多,读得多,无形中就缩短了后文的理解,显得课堂容量大,课时任务完成紧张。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深思的问题。至于这一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总结经验,力求解决这一问题,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读《枫叶如丹》有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8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