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最新9篇】

发布时间

公共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实用性较差,就业前景狭窄的专业,但是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四大分支之一,是当代中国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篇一

论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体制改革创新

摘要:我国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也出在人们的眼前。公共事业管理便是如此,如今,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早前有了大幅提升,相应地对公共事业管理方面也有了更高的期许,所以,作为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工作,如此方能满足新时代对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创新;体制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一向由政府在垄断经营,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政府逐步开始思考将市场机制引进公共事业领域中,由此也带动了诸如自来水、公共交通、民营医疗机构等一大批企业及事业单位的蓬勃与兴起。与此同时,当市场机制被引进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之中时,还让传统部分有着明显公共事业性质的事业单位也逐步往企业的方向转型。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市场机制的引进确实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纵观改革发展之路,一路走来,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且在改革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并发症,时至今日,看病贵、读书难等问题依旧困扰着普通老百姓[1],不禁让人们对将市场运作机制引进公共服务领域产生了质疑。对此,我国公共事业领域要想继续得以有效地发展,必须基于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并着力于对民生的保障与改善,而政府方面亦需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方能在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为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转型供给依据。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度发布了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与规定。第一,由于公共事业的兴起与改革起步的时间均较晚,故导致我国在对公共管理事业的管理体制方面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针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所牵涉的层面极广,加之改革的过程也必将涉及到诸多层面利益,故导致我国在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时常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如此一来,不仅仅改革进度十分缓慢,并且难以到达良好的效果。第二,由于针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我国无论是在改革的目标或路径方面均不明确,加之公共管理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的事业而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故当前的改革方针仍以实验性、大胆性的政策为主。此外,由于改革模式的不明确,致使我国在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无法做到对双方权责的有效界定与合理的划分,继而导致步骤性的简政放权亦难以做到,更遑论对改革的周密策划。故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正陷入一种既无法触动传统事业根基,又无法得到有效发展的瓶颈,而政事无法实现两者分离,则势必将导致个社会组织的职能界限混乱,继而因体制之间的冲突而导致体制混乱[2]。第三,缺少改革性、整体性的配套条件。由于我国在开展事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呈现出一种各自问政且分头并进

的状态,以致各类事业单位改革均无法与其他事业单位之间构成有效配合,并最终导致改革的进展十分缓慢。而有关事业单位公共体制的改革,其本是一项系统、复杂且庞大的工程,且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必将面临各方面的难题。对此,事业单位要想切实深化对自身体制的改革,其无论是人员或是资金来源方面均必须做到合理配置,若仅是依靠某一部门,则非但无法同时处理好各方面问题,反而会掣肘公共事业体制改革的发展。第四,缺乏规范性管理力度。无论是实体的公共事业管理,或是基于网络世界这种虚拟的公共事业管理,均需由相应的制度来予以有效的规范。然而,由于我国政府毕竟精力有限,加之所需理解的新事物与新思想越来越多,故导致其在开创约束工农事业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方面未能做出及时反映,以致巩固走缺乏主动性。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团体也是日益增多,虽然公共事业家族呈现出了飞速扩张的趋势,但相应的管理未能得到同步地发展,以致工作不对称的问题接踵而来,从而严重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3]。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更新管理观念

在任何时期下,管理观念都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方式与技巧。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必须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为促进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唯有观念的不断创新,方能真正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当前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需由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管理模式方面予以有效创新,此前,我国大多是公共事业均沿用着传统“静态管理”的模式,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此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故促使传统“静态管理”逐步往“动态管理”的方向发展转变,让其成为深化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关键。二是促使传统“命令观”逐步往“服务观”的方向转化[4]。当代社会讲求“以人为本”,故以“服务”的形态来面向大众,方有助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基于此,节俭型、友好型的社会环境亦能得到极大促进,故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来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

,如此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人们在生活质量有着大幅提升的同时,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公共事业管理唯有做到权责分明、产权明晰,方有助于促进市场中人、财、物的自由流动,继而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进取作用。当然,要想切实达成以上目标,需我国基于当前的市场实际提出科学、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并实现对公共事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此方能促进公共事业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化的关键。事实上,基于如今的市场经济大背景,我国无论是在科学、文化,或是教育、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都已具备了多种的性质与职能[5]。对此,唯有切实加快公共事业管理的商品化发展,才能给公共事业管理本身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在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引进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传统公共事业单位的经营范围及服务对象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并进取采取自主经营等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如此方能对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与发展起到有效的优化作用。

(三)加快管理手段的改革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在我国社会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相应地政治体制改革也应同步进行,尤其是应对如今这种社会管理网络结构已逐步代替传统行政管理结构的现代社会,唯有将直接的管理手段转化为间接管理,方能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依法治理、科学提高。当然,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依法治理,首要便是用科学的程序来逐步促使公共事业管理逐步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则是基于如今这种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也应逐步往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要切实达成以上目标,利用法律、经济来间接调控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若能再辅以情感方面的教育,则势必能到达更加梦想的效果。最终,作为政府方面,其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审批方面亦需逐步往程式化的方向发展,并在市场监督与标准化管理方面意义有效加强,如此方能在确保产品及服务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中的监督与调控作用。

(四)重视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

任何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均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持,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创新亦是如此。对此,要想切实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相关人才的培养亦显得尤为关键。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不仅仅需要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且对社会、科学、国情及世界发展等方面亦需有所了解,故针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养,应务必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当然,研究到公共事业管理本身还是一项与普通民众关联极为密切的事业,故相关管理人员除了需具备良好的政治、知识、本事及心理素养外,尚需有高度的职责心,如此方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继而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6]。

总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故为切实满足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国家政府及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必须进取革新传统管理观,并充分研究我国当前国情及事业单位各自特点,做到对各方面优化配置与审慎安排,如此方能在推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的同时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丹。关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4)。

[2]王欢芳,徐金燕。破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困境--高校、政府、社会三维视角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5)。

[3]黄欢。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现状和发展沿革探究[J]。纳税,2017(36)。

[4]李晓芳。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思考[J]。科研,2017(1)。

[5]臧元琪。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综述[J]。中外交流,2017(37)。

[6]唐珏。从城市公共事业管理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J]。青春岁月,2017(22)。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篇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研究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大幅度调整,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学科逐步开始设立。在本科学校中,公共事业管理被设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始祖,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超过四百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各类院校。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的高校,除一些名牌重点大学依靠自身的品牌顺利推进专业发展外,其他同类院校和省内高校面临着基本相似的发展境遇。下头就此类院校的发展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场景的努力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计划和策略。

一、内部优势

1、实用性社会科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概括为: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具体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并具有相关理论的应用本事和相关 www.jiaoxuela.com 技术的操作本事。目前,其专业的涵盖领域仍处于扩张阶段,每年都有新的学校和新的专业方向招生。

2、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掌握基本理论和管理科学,知识经济,社会科学,现代科学;熟练的办公自动化技能是管理信息系统在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应用需要;能前往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并且具有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决策方面的基本本事。

3、专业方向设置多样化。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专业方向,其中以卫生类专业为代表,包括卫生财会、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医药物流管理、医药法学、药事管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方向。在环境管理方面有环境经济与管理、海洋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

4、办学方式方法灵活。本科、专科各水平的高校都有招生,实行全日制本科培养模式的是招生的大部分综合性高校,有些高校设置专科起点的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等。一些学校干部在职培训。2003年起,部分高校对具有必须领导潜力的学生经过采取授予第二学位的方式,或“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制定相应培养计划进行重点培养。

5、公共服务意识强。培养学生经过对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公共行政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更强的公共意识,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本事,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创业精神和实践本事的意义。

6、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目前各大高校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采取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从课堂的知识传授到课下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与创造性,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课堂研究讨论、学生研究小组、管理模拟、模拟案例分析、主角扮演、专题论坛、政策辩论、政界领导人访问演讲、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不仅仅增强专业性知识,也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状况。

二、内部劣势

1、专业基本规范问题尚未解决。对于任何一个专业,仅有明确了其专业范围,才能更好地进行完善与发展,才能更顺畅地建立相关专业机制。目前所缺乏的便是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范围和主体的界定。2000年底在东北大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开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讨会,但并未就上述问题的意见达成一致。

2、教材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不完善。类似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资料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及云南大学崔运武主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中列入的“综合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高规格教材少之又少,并且很难在图书市场上寻求到关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教材。

3、课程研究方向设置不清晰。在设置专业方向方面,有些学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有的学校甚至混同了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含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应当是交叉学科的代名词,有些专业方向不适合冠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4、教学研究的单一性。目前国内的主要研究局限于国外的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景。教学研究的方向局限于行政部门,而对企业的需求涉及较少,若公共事业管理不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则不能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得到广泛认可,且高校培养出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对企业的战略需求、企业文化等缺乏了解,教学研究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调研,缺乏公共事业如何能够定位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这便失去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5、管理实习随意性大。同理工科专业相比,属于文科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实习随意性比较大,规范性要求十分匮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的缺乏影响了教与学的整个实习环节。一般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的高难度的实习目的定量计算无法真实体现实习的效率。

三、外部机会

1、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下,交叉学科得以应运而生。作为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公共事业管理是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日益精细,促使了复合型人才的技术和管理双重技能的需求加大,公共事业管理这一学科专业的设立则顺应了时代的趋势,极大地解决了技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矛盾。

2、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要。在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经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重点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此次会议强调,对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职能例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作了重要调整,将政府职能中部分职能剥离,由社会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非政府部门等准公共组织来担任。

3、公民社会建设的需要。中国要顺利完成政府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公民社会,面临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发展、和谐社区建设、慈善事业兴起、跨国公司增多产生的社会公共问题等,异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许多基础公共设施修建、公共物品供给、公共事务管理都面临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公民满意的过程,这供给了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4、实现科学化规范管理的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问题,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然而,解决领导体制和公共事业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包括完善的机制和科学的竞争机制。

四、外部威胁

1、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性。适逢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方面,其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有待完善与加强。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构成的国有企业吃“大锅饭”这一政企不分的现象。第二,在微观活动的管理方面,各级政府表现出管得过多过死,严重打消了基层单位的自主性和活力,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成长和发展的缓慢。

2、政企分离的不彻底性。目前中国社会的准公共组织的发达程度比较低,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并未彻底分离,许多机构的负责人仍然由政府领导。如公用事业局公用事业、城市规划局、建设局等,大都不是文科背景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准入门槛设置得较高,能进入政府部门的学生并不多。

3、事业单位改革迟迟难以推进。从2003年中央政府开始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到2009年全国5个城市试点事业单位改革,财政支持性事业单位的改革行动缓慢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造成很大的障碍,严重影响其发展。

4、国内专业认知的不足。中国初步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第一届的毕业生刚进入社会,公众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解。很多人不明白公共事业管理的是什么性质的专业,很多企业单位也不明白高校是否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以,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往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缺乏认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篇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摘要】

本文拟经过研究在中医药院校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现状,得出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初建体系。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为我国医药行业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医药企业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些复合型管理人才既能够系统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同时也能获得医药专业知识,既具有企业经营管理本事,又具备基本的医药知识,毕业后能在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医药类的管理工作。

一、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现行的普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存在不少缺陷。其指标资料偏重结果。由于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面向过去,关注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过去的工作质量,而忽略其正在学科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以及试图经过评估获得的帮忙,故教学质量评估应过去、此刻和将来的统一。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描述应避免模糊。设计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指标应尽量用数量公式计算或者定性描述尽可能明确、评估准备工作要做的充分,做好评估前的培训工作等事宜,使评估客体和评估主体真正理解指标的内涵或者设计者的意思,避免产生多重标准,从而影响评估的结果。在专业素质考核指标中应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的反应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二)权威性原则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应当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明晰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发现学科建设中的不足,并帮忙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教师和在校学生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努力方向,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专家咨询时邀请的专家除了包括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教育评估专家,还应当有相应的专业机构的介入。在初步试用指标体系时也应当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评估工作,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评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教育性原则对专业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坚持教育性原则,即要明确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进取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教师教学工作能够有创造的完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够经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评估专家的意见以及学生的评价,不断找出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克服教师教学中的缺点,改善教学。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建

(一)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质量评估基础质量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活动的保障,其中主要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教学条件是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一般包括多媒体资源、图书资源、实践基地以及网络资源等。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其中课程的地位以及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都会影响教学目标。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医药学校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每年的招收以及就业情景也是可圈可点。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为有效进行教学管理供给了条件。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质量评估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质量主要是指教学环境的营造。课程组是否充分利用学院的条件,并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评估的主要方面。同时课程组是否努力进行学术交流等也是过程质量的评估方面。除了课程组教师进取参加学术交流外,学生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过程质量评估的因素之一,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教学竞赛、学科比赛以及实践比赛,也是过程质量评估的影响要素。

(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结果质量评估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结果质量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学生获得知识及本事的程度。学生获得知识及本事的程度主要经过教学质量进行考察,同时引进满意度调查(网上评教的实施)社会评价以及学生参与各种教学竞赛和学科比赛的成绩等。针对学生的结果质量评估除去期末考试的成绩,应更多的加入平时成绩的比例以及实践成绩的比例,不断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进取性和参加实践的主动性,使得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基于以上的教学质量评估原则和评估体系,确立以下指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体现基础质量评价、过程质量评价和结果质量评价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方正松.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193—195.

[2]蓝志勇.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中国行政管理,2006(4):82—87.

[3]杨列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课程与学位结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2(3):83-91.

[4]吕本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篇四

1、医院病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适定位

3、基于物元分析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研究

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究

5、延边州加快推进延吉空港开发区电网建设

6、当前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初探

7、探究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异同

8、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中的政府监管职责--以十堰市公交民营化改革为例

9、浅谈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经验启示

10、探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11、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2、推进公益事业单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13、试论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

14、医药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15、如何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16、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浅探

17、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以乡贤参事会为例

18、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9、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管理绩效的提升方法--以佛山市图书馆项目化管理实践为例

21、县域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形势分析思路

22、基层医疗机构在卫生事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23、公益事业、社会事业、公共事业辨析

2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对策

25、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26、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探究

27、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28、医院管理保安服务意识和质量的对策

29、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探讨--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区顶岗实践为例

30、我国公共事业部门绩效考评体系探究

3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32、对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研究

33、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及对策分析

34、我国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其改革

35、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以某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女生为例

36、某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双学位学生专业认知与满意度调查分析

37、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

38、会计稽核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作用

39、31所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40、新常态下纳税服务新体系的构筑

4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我国农村准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构建--基于公共事业管理理论视角

43、新媒体平台下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

44、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45、探讨我国档案事业管理的体制

46、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7、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研究

48、医药类院校公管专业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的构建

49、医学高校双学位教育人才培养的缺陷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50、长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篇五

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医药院校;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竞争优势

摘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显教学资本的战略举措,在拓宽专业发展半径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既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又重视特色的外延拓展。医药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将学校类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更有力于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一、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单元,也是人才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培养模块。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能反映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体现高校综合本事与教育竞争力。特色专业,顾名思义是独特的专业,能够是必须地域范围内的独特,也能够是高校内部专业结构的独特主角。高校根据自我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历史积淀与教学传承创新,构成特点鲜明、独特稳定、不易复制、资源稀缺等专业风格,到达“人有我优”的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将引导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产出一系列的改革,进而塑造独树一帜的专业面貌。高等学校建设特色专业,是基于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的专业结构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多数高校实施扩张型战略,专业沿着多元化快速地发展,特色专业建设便成为各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资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特色专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1]

二、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征

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亟需大批既掌握基本医学理论和管理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修养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性应用人才,这为医药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供给了良好机遇。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及全国相同专业发展的相关情景,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有关反馈,围绕“管理、经济、医药、政治”的知识结构,遵循“以管理为基础,以医药为特色,以实践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紧扣关键环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取拓展专业方向。特色专业建设将发挥教育衍射作用,把特色专业教学资料和学科体系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将有力推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教育创新、提高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专业具有比较优势,一般选择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承发扬办学传统优势、进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基本路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数是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为方向,依托医学背景,打造管理专业特色,是医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及公共卫生事业部门管理活动,培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异常是中医药事业亟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2]公共事业管理专

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公共管理、医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以及医药学基础知识与实践本事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本事和应用本事,能够快速将所学知识和业务技能运用于自我所从事的公共管理岗位,能够很好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能够完全胜任公共卫生事业及相关领域的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并且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本事的公共管理高级人才。[3]

三、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四个维度

(一)学校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总体部署不仅仅决定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与形象。经过整体规划,论证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与众不一样,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赋予该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更优的品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在坚持医药院校特色基础上,强化并创新特色,以此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突破口,带动学校专业群的整体优化提升。

(二)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医药院校选择公共卫生方向作为自我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本事优势,借用SWOT分析法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劣势与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优劣势体现于硬件资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软本事、高校形象、专业声誉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内外部因素汇聚成综合复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也是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改善以保证特色优势。

(三)师生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保证,使得教学、科研与实践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逐步构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在学校向综合类高校提升时开始建设,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自信,富有教学创新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综合医药院校的优势资源,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医药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医药背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扩展本事。[4]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课授课中使主要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设置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四)社会专业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功能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需求与评价。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紧缺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社会供给大批既掌握医药理论,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评价是特色专业建设重要的外部评价之一,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需要社会的认可,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评价的体现。

四、促进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一)依托医药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地方行业性综合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特色与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点依托医药院校在医药行业的特殊地位,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坚持教学团队与医药行业建立广泛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模块,将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外,应结合专业把握特色的主要内涵。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进一步地进行修订、完善。在认真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邀请校内外及有关的专家学者重新评议、修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市场导向,彰显办学特色。经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学科发展的最新资料,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本专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构建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使专业基础课涉及面更加宽泛、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特色专业素质,主要体此刻专业本事与创新本事、专业兴趣、专业自信与职业认同感。[5]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加强专业的实训、实验教学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原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力争每年拓展1-2个新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公共卫生部门及知名医院及医药企业;进取引导学生重视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相互沟通协作,逐步建立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本事考评机制,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本事。实训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在进入社会之前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线岗位关键职业技能在学校能观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6]学校及教研室所担负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本事。突出专业培养性,即该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该专业门类的优势与特色。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资“进”“管”“出”环节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向特色专业倾斜。创造条件并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进取鼓励安排青年教师进修、访问学者、进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医科院校,异常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0-35.

[2]汪上。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53.

[3]龚咏梅。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学习月刊。2015(6)。

[4]何小菁。基于实训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461.

[5]任拥军。论特色专业建设中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8):104.

[6]牛国庆。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4):330.

作者:徐金菊程斌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篇六

最新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

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

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

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

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

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

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

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

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

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

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

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

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

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21、农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及约束研究--基于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调查分析

22、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户出资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3、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4、外部价值链视角下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指标分析

25、探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

26、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

27、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现状分析与评价

28、范县现代林业建设总体布局及重点工程

29、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效及后续发展探讨

30、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肥东县农业机械年检现状及对策

32、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武功古镇为例

33、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创新

34、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35、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甘孜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37、建湖县高作镇大成家庭农场发展经验

38、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宿迁市农村电商的调查分析

39、航空摄影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探讨

40、南陵县特色水果与中药材栽培现状及发展优势

41、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

42、秀山县农村耕地撂荒现状及对策

43、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44、基于资源保护理论和生态类比的干旱灾害应对分析

45、基于城市总规的基本农田空间优化调整研究

46、农民农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47、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

48、农地产权变迁呈现出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分析

49、农村产权抵押物变现的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

50、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51、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金融创新研究--福建屏南小额信贷促进会个案分析

52、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3、对石台县现代生态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54、西藏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55、贺州市八步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56、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展确权的重要性分析

57、临沂市蒙山区中幼林抚育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8、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59、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增长探析

60、葫芦岛市设施创新农业发展成效探析

农业生态学论文题目

1、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探讨

2、 基于问题导向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3、 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4、 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5、 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机制优化研究

6、 基于多中心治理与分类补偿的政府与市场机制协调——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新思路

7、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面板Tobit模型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实证分析——以陕甘宁青四地区为例

8、 基于DEA-ESDA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

9、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0、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11、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

12、 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

13、 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的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

14、 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权衡分析

15、 教学效果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评价探索——以农业生态学教学为例

16、 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物理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与探索

17、 中国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

18、 产业扶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P县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情况为例

19、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创新

20、 城市化进程区农业生态系统正负服务测算——以长安区为例

21、 中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60周年

22、 气候变暖对西北雨养农业及农业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23、 基于DEA-SBM模型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生态效率评价

24、 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25、 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分位数回归

26、 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

27、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献给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

28、 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

29、 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30、 基于DEA模型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以西安市蓝田县某村落整治项目为例

31、 湿地型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市奉贤区“态生活”农业生态园为例

32、 农业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 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34、 低碳视角下农业生态补偿的激励有效性

35、 基于MOLA方法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区研究——以神农架林区为例

36、 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37、 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改善路径研究

38、 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综合评价与系统诊断

39、 《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40、 数学在农业、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浅析

41、 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生态学导向型、营养敏感型农业保障粮食与营养安全

42、 农业生态学的开拓与大学使命的担当——骆世明教授访谈录

43、 蒲松龄《农桑经》中的农业生态学思想

44、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45、 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农业生态学》课程为例

46、 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

47、 《农业生态学》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48、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9、 注重课堂互动和过程考核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探索

50、 试论高校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与《农作学》的关系

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

1、 基于DEA的吉林省农业信息化投入产出效率测度

2、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研究探讨

3、 烟草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探究

4、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

5、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6、 基于多地实践的新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

7、 丽水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8、 关于达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9、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一个综述

10、 我国农业信息化生产效率测算及其提升策略分析

11、 农民说:我是农业信息化的火种

12、 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工作传佳音

13、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应用文献综述

14、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昭通市永丰镇为例

15、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思考

16、 基于AHP-FCE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影响因素评价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17、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18、 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

19、 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分析

20、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1、 我国农业信息化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研究

22、 农业高等院校图书馆在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有效途径

23、 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探析

24、 大数据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机制与价值创造

25、 浅谈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影响

26、 农业信息化“互联网+”交流应用平台

27、 基于“互联网+科技管理”的科研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与实践——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

28、 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发展

29、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0、 建设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之浅见

31、 数据挖掘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展

32、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3、 烟草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拓展途径

34、 镇江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35、 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36、 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探讨

37、 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探讨

38、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9、 关于加快县域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40、 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民增收路径的优化

41、 农业信息化的衍变过程与发展策略

42、 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研究

43、 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分析与对策

44、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

45、 浅析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46、 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7、 农业信息化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分析

48、 积极引进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信息化发展

49、 浅谈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50、 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51、 “互联网+”背景下滁州市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52、 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53、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分析

54、 农用无人机为现代农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农业信息化·农用无人机特刊卷首语

55、 农业信息化管理应用及发展

56、 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与影响

57、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构建分析

58、 徐州农业信息化建设探新路

59、 物联网视域下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0、 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助力脱贫攻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篇七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

相应的就业岗位有:客户经理、人事专员、人力资源专员、工程物管部经理、行政专员、人事主管、行业业务主管、行政主管、行政人事助理、大客户经理、销售经理等。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篇八

1中国网络旅游信息化空间测度研究

2中国网络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

3旅游景区知识管理的初步研究

4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景区管理的应用

5道家文化旅游开发初步研究

6城郊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7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市场开发研究

8都市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及开发模式的探讨

9城市旅游街区产品与市场开发模式的研究

10探险旅游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11对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12南京长江路旅游街区开发模式的实证研究

13对南京东郊风景区旅游环境管理的探讨

14风景名胜区餐饮市场特征及开发对策

15都市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塑造研究-南京市为例

16苏北红色旅游深度开发的探讨

17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考

18城郊休闲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9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

20某市旅游企业的地理分布分析

21星级酒店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

22旅游景区产品创新研究

23生态旅游与生态教育的实证分析

24老年旅游特征与市场开发

25高职高专餐旅教育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26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27饭店管理与发展的新趋势

28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形式研究

29旅游景区经营策略研究

30科技旅游的研究新动态

31我国(区域)科技旅游市场的分析

32科技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33区域农业旅游研究

34南京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

35文化旅游的创新形式研究

36区域休闲旅游业的分析

37旅行社行业发展分析

38导游员的培养与监督体制分析

39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调查研究

40南京红色旅游的开发

41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实证

42旅游产品策划探讨

43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研究

44城郊旅游的开发分析

45城市旅游形象与旅游发展的促进关系探讨

46区域休闲经济发展的思考

47休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48区域旅游形象的研究

49湿地旅游的研究进展

50旅行社国内旅游产品(线路)创新

51修学旅游产品发展趋势探讨

52关于导游生存现状与发展之路的思考

53景区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

54区域旅游市场开发的研究

55国内旅行社现状分析

56星级饭店员工问题对策研究

57旅行社价格竞争现状与对策探讨

58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59市级旅行社诚信度的研究

60试论南京民俗旅游的体验式开发

61区域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思考

62酒店文化塑造与创新思考

63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分析

64旅游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65旅游产品设计与文化体现的思考

66旅游开发中的体验文化探讨

67节庆旅游发展思考

68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69文博旅游的开发与产品塑造

70遗产旅游问题研究

71体育旅游的机遇与发展

72购物旅游的开发研究

73区域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74旅游地产分析研究

相关阅读

体验式教学模式旅游管理论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拥有完善的教育程序是对每个教学模式的最基本要求。

但关键在于,教育程序一定要运用灵活,要根据不同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在旅游管理学科方面,应该采用情感教学以及后现代知识论等方面与旅游管理学科相融合,以此基础来搭建一个有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体验式教学通过调查与研究,教育工作者发现,目标管理法可以与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相融合。

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要结合着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来做最终决定。

这样的话,学生在给自己制定目标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来进行,解决了从前只能受限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困扰。

而且不仅是学生,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中得到满足。

应该说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而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上,要考虑到两点,一是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二是关于各部门之间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

在师生的这一环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评价,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非常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了解,这对以后教学任务的完成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而且在活动的开展方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自我的评价,能够很好的起到自我鞭策,这对于今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去完善自我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二、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对每个人来说,旅游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而对于旅游业的管理者,目的就是要让旅游者充分的感受到这份快力。

因此,学校应该让旅游专业的设计者体验到旅游的感受,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制定出完善的旅游计划。

在这个教学任务确定后,学校应该积极配合,来对这个教学任务进行构建。

而此项教学目标的核心思想是以体验为主,所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帮助完成此项任务再合适不过了。

多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学好旅游管理专业也非常的重要。

尽管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是人们对旅游管理学科的普遍定义,不过如果要想做好高层管理工作的话,提高旅游行业基层的业务水准与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讲,加强基层业务的学习、体验基层服务的实践工作是将来做好旅游管理的关键。

从以往的调查来看,该专业中很多刚入行的大学生都是从基层做起的。

而通过得出结论不难总结出,学校在进行教学期间,不仅要重视理论培养,而且更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这种真实的体验中才能让他们更好感受到工作的苦与甜,从而为他们将来参加实际工作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三、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近些年,旅游人次与净收入均成绩斐然。

较比以往,两项均增加了5%和10%的百分点。

而且国内旅游人次与净收入分别达到21.0亿人次与12000.00亿人民币,比过往也都有明显的提高。

而出境人数与净收入也比以往有大幅度的上升。

不仅如此,我国的旅游教育方面,也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大国。

目前,有关旅游的高等院校一共在国内有将近1000所,创了历史新高。

而学生也有近50多万人,也比过去有很大的提升。

尽管成绩喜人,但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存在着以往的诟病。

上面我们提到过,教师往往成为课堂的主宰,很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很难的了解学生的想法,而学生很无法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态。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下面来具体讨论一下。

(一)教学的理念

要改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一直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在每堂课之前,教师要设立好学习场景,而设立场景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彼此更了解对方。

而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要突出体验式教学而轻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篇九

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

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7、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

8、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

10、非政府组织运作的困境及对策

11、危机管理中政府职能重塑

12、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

13、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和内容研究

14、xx治理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

15、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16、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政府官员xx问题及对策

18、体制转型与xx滋长的相关性分析

19、论我国xx的预防机制

20、权力制约与反xx机制问题研究

21、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22、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23、完善中国公共权力的路径分析

2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

25、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

26、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7、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28、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3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方式转换探析

3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讨

32、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33、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34、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35、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

36、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37、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38、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39、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

40、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

41、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42、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3、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44、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45、论述行政法制化

46、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7、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48、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

49、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

50、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4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