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关于药学专业的论文(最新9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9篇《关于药学专业的论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药学论文 篇一

[中图分类号] R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08(a)-0055-04

Building of new model of comprehens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MA Ning ZHANG Qingsong LENG Yiping HE Jinkai WANG Jianfen

College of Pharmacy,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21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health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and other issues,

so talents both understanding drug and medical pharmaceutical are shortage. Then,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modern society,

and a new education model should be build. This article advances a new pattern that the modern elements of pharmaceutical service are merged in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So, by revis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nd setting a new course system, the cultivating goal is changed from the “manufacturing” to “patient service”。 It broadens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employment, and cultivates both biological, medical,

integrated social humanities and complete knowledge of th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and serve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better.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Comprehensive talent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PC)的概念也日益受到关注,社会需求人数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1-2],但是因为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一直是以培养制剂生产和处方调配人员为主,忽视了对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导致今天需求远大与供给的状况。

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原动,所以我国传统药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培育模式,向培养有药学服务意识的人才方向努力。

药学服务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卫生系统药剂师协会提出,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过程[3]。

美国药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为临床医院和社区服务的药学专业人员[4],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理想目标。

显然,狭义药学服务的专业性催生了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

然而对于药学教育而言,只有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懂得药学服务是不够的,必须有更多的药学人才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程化药学服务[5],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本文提出构建教育新模式,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的新型理念,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药学,也不同于临床药学专业,而应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以此来适应当前社会对药学从业人员的需求。

我国传统药学教育模式是以化学学科为主,学生不懂医不懂与人沟通,即使是药学博士也不一定懂合理安全用药,存在较明显的知识缺陷。

纵观药学教育模式的变迁[6],国外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药品供应为目的”的简单教育模式,第二阶段“以药品制造为目的”的化学教育模式,第三阶段“以合理用药为目的”的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强调为各类人群开展药学服务。

而我国目前的药学教育模式仍停留在“以药品制造为目的”,显然已落后于时代。

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讨构建包含药学服务内涵的药学教育新思维,培养既保留传统药学的优势同时又兼具药学服务能力的综合型药学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同时,又有丰富的医学基本知识及临床用药等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传统药学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需求

国外药学教育体系早已从传统的“化学模式”,转向现代药学的“化学+生物学+医学模式”,药学不再属于单一的自然科学范畴。

而我国多数医药高等院校仍沿袭旧有的模式,以培养创造药学科研成果并促进转化、推动制药工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主的高级药学人才为目标,在课设程置上偏重于化学,对于生物学、医学等内容涉及很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7]。

表现为:第一,由于没有基本医学知识,学生看不懂病历,以致没有评价药物治疗方案的能力,不能发现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甚至连日常普通用药指导也难以胜任。

第二,因为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药学人员只是药品的制备和提供者,不懂得与患者做有效沟通和情感关怀[8]。

第三,我国多数高校培养的药学人才面向新药研发与生产等环节,导致供大于求引起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药保健及用药安全等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具备相关知识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

说明我国传统的药学-化学模式必须做出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国外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改革传统的药学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对药学专业学生增加医学等知识背景值得重视[9]。

另外,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也希望能有懂医懂药的。专业临床药师来缓解[10]。

2 临床药学是药学服务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药学是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与传统的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狭义药学服务的发展基础是临床的药学工作,要求药师具有完备的药学专业知识,才能参与临床治疗与药物评价,协助临床医师选药和合理用药,使患者不受或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失,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在用药实践中做到与临床医生专业互补“专业监督”[11],还必须懂得临床医学知识,这样才能与医师相辅相佐,使药学服务更加具有专业化和针对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临床药学专业,以“药学+生物学+医学+管理学”为培养模式,为患者培养临床药师提供药学服务。

目前,我国有24所高校开设临床药学专业,该专业属于国控专业,每年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临床药学专门人才为医院提供人才需求[12-15],也为药学服务打开了一扇窗,但是按照最新统计数据,截至4月,我国至少需要临床药师2.93万名[16],显然这个缺口是很大的。

然而,广义的药学服务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包括非临床患者),推进合理用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降低卫生资源消耗的全方位服务。

这一理念已得到了我国药学界的普遍认同,是我国的药学教育改革的热点。

它所提倡的不仅是局限于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药学服务能力,而是要更多的药学从业者都具有药学服务的精神和知识,贯彻“以病人为本”的药学服务理念,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药学生既懂药又懂医,

打破专业间的隔离,以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为目标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走现代化药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3 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

传统药学教育模式主要培养“药品研发和制备”的专业人才,而临床药学则主要是为“临床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两种模式培养的人才各适合于特定领域,适用面有限。

笔者提出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构建一种以“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人文+管理学”为特色的教育新模式,要求药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掌握药品的药理作用、剂型特点及药效强度等生物学知识外,

还要略懂医学常识,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并具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这样的人才更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可以帮助广大的非临床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一些常见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人们用药的安全性,由“药物为中心”转变为“患者为中心”,实现一种广义概念的药学服务。

药学论文范文二: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药学论文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550例,来源于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山东省八家地市级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组(治疗组)和西医综合组(对照组)。治疗组275例,退出12例,最终进入疗效分析263例,男155例,女108例,年龄63.29岁±9.38岁。对照组275例,剔除2例,最终进入疗效分析273例,男171例,女102例,年龄63.52岁±10.20岁。两组患者在发病性别、年龄、职业情况、文化程度、开始治疗时间、既往病史、治疗前中医证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均衡可比。

1.1.2入选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属中经络者;符合西医急性脑梗死诊断,神志清者;以首次中风者为主,若为复中,则以往基本未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起始时间:脑梗死一般发病一周内,伴神志障碍或进展性卒中者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后即可开始;年龄在35岁以上,80岁以下。填写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度脑水肿者或昏迷等病情不稳定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合并严重感染或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者;严重精神症状、重度认知障碍、痴呆者;80岁以上,35岁以下;参加其他药物研究治疗者;中风病史并留有严重后遗症者;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康复持极消极态度,不能积极配合者。

1.1.4剔除和退出研究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者;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纳入研究后,影像诊断提示出血转换,小面积的渗血不需退出研究,若发现大面积的团块状出血,则需退出研究,退出指征由各中心负责人决定;受试者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提出退出临床试验;受试者未按时来院复诊时,应电话、信件等咨询理由,咨询其后的经过。

1.2治疗方法

1.2.1两组基础治疗

内科基础治疗: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降温治疗、预防合并症、神经保护剂等。常规护理:体位的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根据中风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心理康复:医护人员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做好思想工作。

1.2.2中医治疗组的治疗方法

中药辨证论治汤剂加静脉输注,风痰瘀阻证给予息风复瘫宁加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气虚血瘀证给予益气复瘫宁加生脉注射液;肝肾亏虚证给予补肾复瘫宁加脉络宁注射液。康复手法,以改良的陆氏中风病中医康复手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技术,制定的系列康复方法。根据病情,采取由被动到主动,由简单到复杂动作,由生活能力训练到职业技能训练的步骤。针灸治疗,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采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

1.2.3西医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降纤治疗:脑梗死早期应用(特别是12h以内),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者。抗凝治疗:起病48h之内应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在卒中后及早(最好48h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患者在24h后使用阿司匹林。

1.3评估标准及主要观察指标

1.3.1评估标准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及第60天随访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MBI)指数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生活质量(SSQOL)评分。根据治疗结果,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费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1.3.2主要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指数、FMA、MMSE、SSQOL评分、住院费用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数据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取0.05,采用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入院时各项量表评分比较

2.2两组出院时临床疗效

2.2.1治疗28d两组运动功能严重程度

Ⅰ级(严重):<50分,严重运动障碍;Ⅱ级(明显):50分~84分,明显运动障碍;Ⅲ级(中度):85分~95分,中度运动障碍;Ⅳ级(轻度):96分~99分,轻度运动障碍;正常:100分。通过秩和检验,Z=-2.208,P=0.027,两组治疗28d后运动功能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2.2.2治疗28d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通过协方差分析,统计控制治疗前因素的作用,获得处理因素,P=0.004,治疗组较对照组Barthel指数在治疗28d具有统计学意义。

2.2.3治疗28d两组SS-QOL积分比较

通过协方差分析,统计控制治疗前因素的作用,获得处理因素,P=0.662,两组SS-QOL积分在治疗28d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院内死亡率、复发率比较

住院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随访期内两组均未出现复发。

2.4两组住院费用比较

经t检验,两组患者在药费、住院总费用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费、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费、检查费、治疗费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两组的成本-效果分析

两组患者的成本包括住院费用、检查费用、治疗费用、药费等;效果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增加、运动功能评分的增加、认知功能评分的增加、生活质量评分的增加来表示。

3讨论

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从经济学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考察治疗方案的经济学价值,为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决策辅助。虽然在我国开展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近几年该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卫生经济学研究内容包括卫生服务、人民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卫生领域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揭示卫生领域内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形式和特点。卫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多种,其中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经济评价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找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鉴于中风病临床治疗方案的多样性,在达到预期治疗结果的中西医治疗中,以最少费用的最佳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的关键,对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卫生经济学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应用卫生经济学的方法对本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两组患者成本包括住院费用、检查费用、治疗费用、药费等;效果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运动功能评分增加、认知功能评分增加、生活质量评分增加来表示。两组患者在药费、住院总费用方面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药费、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同时NIHSS评分每减少1分,ADL评分每增加1分,FMA评分每增加1分,MMSE评分每增加1分,SSQOL评分每增加1分,治疗组所需花费均较对照组少,提示本方案经济、实用。本研究表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本方案较对照组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费用使用更加合理,特别对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和人们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更能显出该方案的优越性,是值得推广的经济、合理、有效方案。

药学毕业论文 篇三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是指在冠状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阻塞,有发病危急,进展迅速,有效治疗时间局限(小于6小时),死亡率高等特点[1]。经介入治疗的ACS患者死亡率取决于病人达急诊至送入介入室开始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是否小于90分钟[2]。本文对我院20例ACS患者急诊救治过程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3月至10月在本院急诊就诊的ACS患者20例,其中男性17例,女3例,年龄41- 80岁,以51-60岁年龄层的病人为主。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闷,胸痛并放射至背部,呼吸困难,四肢皮肤湿冷、乏力,恶心、呕吐、血压偏低等,部分病人伴有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表现。ACS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而确诊。

1.2方法:急诊急救护理配合:急诊科分流护士对缺血性胸痛(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等)主诉的病人作快速评估,简明而

有目的的询问重点病史,迅速在5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描记,并请医生阅图分析后,将患者分类: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ST段抬高或新出现和左束支传导阻滞;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不稳定心绞痛。一旦符合以上诊断,应迅速作出急救护理配合。

1.2.1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症,持续心电监护,嘱绝对卧床休息。

1.2.2双鼻导管4L/min吸氧,争取动脉血氧饱和度大于95%。

1.2.3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阿司匹林300mg嚼服,Plavix300mg嚼服。

1.2.4核对病人身份,戴手镯,更换病人衣服。

1.2.5建立左上肢静脉通道留置外周静脉套管连接三通接头。

1.2.6抽血送检血全套,特别是TNT,心肌酶,测微量血糖。

1.2.7硝酸甘油静脉推注,速度5-20ug/min,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速度。0.9%NS500ml静脉滴注维持。

1.2.8心内科专科急会诊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一旦同意行PCI(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安置支架)并签知情同意书。

1.2.9行术前准备,包括备皮、碘过敏试验等。

2结果

2.120例ACS患者中,由病人到达急诊到送入介入室时间基本控制于50分钟内有17例,达标率占90%,有1例病人因顾虑相关问题而延迟3小时后行PCI。另两例因需要导尿和照胸片及复查心电图而延迟40分钟后行PCI,不达标率占10%。

2.220例病患中有18例痊愈出院,占93.3%,有1例为男性80岁高龄,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症状而死亡,而另1例因个人相关问题延迟行PCI时间导致死亡,死亡率占6.7%。

3护理体会

临床研究表明,ACS在院前急救和急诊科早期治疗对少梗死心肌的坏死量,维持心室功能,防治心衰,降低死亡率尤重要。今后对于ACS患者的急救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经验,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术,以提高护理急救配合的质量,使广大病患得到良好的救治及护理。

在配合ACS患者的救治中还应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做好必要的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患者恐惧心理及焦虑情绪,鼓励患者配合各项急救工作,患者家属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减少误解和顾虑,以保证急救护理配合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耐心的安抚,对解除患者的顾虑是药物治疗所无法替代的[4]。同时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体力活动量应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原则。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作剧烈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作保健操,打太极拳等。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完成睡眠。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脾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的措施。

药学毕业论文 篇四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是培养药学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网络虚拟教学等方面阐述实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目前,重点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研究型和创新型开展。

一个国家民族医药企业的强大除了依靠研究型人才外,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地方性本科院校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定位于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院于10月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二批向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试点学校,我院药学专业初步确定为转型示范专业。

我院于开设本科药学专业,其办学定位是为医药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有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实验[1]的应用性已充分渗透到药学的各领域。

近年来,我院把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加大实验教学投入,整合教学资源,把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

现将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认为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处于从属地位。

学生也普遍认为理论知识重于实验,因此做实验时,只是按照实验大纲要求和步骤进行,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预知和分析,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3]。

因此,转变观念,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重要举措。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4]验证性、综合性和探究性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

传统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较少,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操作过程,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为此,我院删减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保留一些基本化学实验操作,同时加强操作技能训练,适当增加一些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实验内容,使其更科学、更具适用性。

蒸馏(包括常压和减压)、重结晶及萃取分离是有机化学实验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多安排与这些操作技能相关的实验。

在操作训练中,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熔点、沸点、折光率和旋光度等物理常数的测定在理论教学中着重讲解其原理,实验中则着重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

实验课程体系以典型合成实验为主,精选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例如,环己烯和1-溴丁烷的制备,将性质验证贯穿于合成实验中,使学生能加深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

将熔点测定和色谱技术分析融入阿司匹林的合成中,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通过整合实验内容,不但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其探索精神,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开展设计性实验主要是满足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例如,环己酮有多种合成路线,实验课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出可能合理的合成路线及操作步骤。

课堂上教师给出文献报道的合成路线,让学生对比一下自己设计的路线与文献中的有何不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到最佳的合成路线,即用次氯酸钠氧化环己醇得到环己酮,此法可避免重金属污染环境的问题。

设计性实验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且实验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2.2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5]在传统“灌输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未能激发其主动性,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且不能灵活运用。

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院根据开设实验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示范式、讨论式等。

实验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思考题多加思考。

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6]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并根据提问情况,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地讲授,避免无重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

对实验操作,请2~3名学生课堂上示范演习,让其他同学找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

这种纠错式教学可使学生普遍存在的操作问题得到有效纠正。

乙酰苯胺的合成有两种实验方法:(1)冰醋酸法。

(2)醋酸酐法。

实验前,学生查阅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用冰醋酸法分馏时温度为什么要控制在100~110度之间,过高可以吗?用醋酸酐法加入盐酸和碳酸钠的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做实验时,相邻的两组分别做冰醋酸法和醋酸酐法,这样学生可以相互对比实验效果。

在做肉桂酸合成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投料比、不同催化剂和不同温度的正交试验。

对比实验结果得到肉桂酸的最佳合成条件。

正交试验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思路。

2.3利用网络虚拟实验辅助教学

[7]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传统授课方法无法将有些实验操作描述的很清晰,学生也不容易接受。

我们教研室采用动态PPT实验操作图或教学视频来讲授实验操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这种教学方式能将抽象的内容转变成生动、鲜活的知识,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和失误率大大减少。

此外,某些实验因仪器特殊、药品控制较严等原因而无法开展,我们采用网络虚拟实验教学法,学生看过讲义后,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在进行每步操作时,如果正确,可继续进行;若错误,电脑会提醒学生该如何进行,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网络虚拟可模拟某些特殊实验,弥补了现实无法进行的不足,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4倡导绿色化学理念

[8]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试剂和原料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处理得不恰当,危害更严重。

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用“绿色”理念,合理设计实验课程体系,联系相关实验,将上一实验产物作为后面实验原料。

为尽量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危害,在不改变实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小规格的容器,如采用50ml的圆底烧瓶做反应装置,大大减少原料和试剂的使用量。

选用毒性小的溶剂代替毒性大的溶剂,如乙醇代替甲醇,甲苯代替苯等。

乙醇、乙酸乙酯是化学实验中使用比较多的溶剂,且可回收再利用。

将回收的乙醇废液经蒸馏得到大约95%乙醇,可作为清洗剂,也可用于咖啡因的提取。

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让学生加以分类、集中收集,倒入指定地方,最后由教师统一处理,避免有害溶剂腐蚀管道和污染地下水。

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综合客观评定学生成绩

[9]以往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来评定,从报告上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的实验考核体系。

综合评价法可有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主要从4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1)预习(占10%),主要考查学生预习情况,包括目的、原理等内容;(2)实际操作能力(占30%),教师考查每组学生的装置安装和操作规范与否等;(3)考勤及纪律(占10%);(4)操作考核(占50%),主要以抽题形式进行,考查学生基本操作掌握情况。

通过这一年的改革实践证明:综合考核方式更能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更能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

地方性院校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出具有技术应用型潜力的优秀人才。

虽然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要积极吸取其他院校教改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如章,王书华。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柯方,周孙英。有机化学实验对药学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15(4):394-396.

[3]唐振林,高吉仁,李惠民,等。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32(15):92-93.

[4]付蕾,范卓文,张立剑,等。改革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15(6):146-148.

[5]宋尔群,宋杨。药学本科有机化学课程和实验教学探讨[J].药学实践杂志,2013,31(5):398-400.

[6]刘春萍,孙林,等。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案例[J].实验科学与技术,,9(5):142.

[7]熊万明,陈金珠,陈清,等。网络课程辅助下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6):57-59.

[8]赵丽娜,陆国志。高校化学实验中绿色化学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79-181.

[9]姚建文,王虎,孙海军。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6.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五

浅议提高门诊药房药学服务水平

门诊药房的发药工作是药物从药学工作人员转运到患者手中的终端服务过程,也是执行医生指示的瞬间服务过程,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同时应提高药剂工作的技术含量,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患者提供与药物有关的服务,因此强化门诊药房的服务流程,开展药物咨询工作,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重要环节。

1 健全工作制度,强化服务流程

门诊药房各项制度的完善是完成门诊药房调剂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创优服务就必须加强管理。我们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如:①对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从精神上表扬,政治上鼓励。②对工作责任感不强,粗心大意,服务态度不好,制度观念差的进行批评教育,对违反药房有关规章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除批评教育外,还要进行必要的经济惩罚或组织处理。③加强工作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上岗人员实行挂牌服务。

2 热情服务患者,提高窗口服务质量

2.1了解患者心态,多做换位思考

就一个病人来说,到药房取药是到院就诊的最后一步,此时,患者的心态也由在医生处诊治,检查的被动地位,转变为到药房配取药品的主动行为,此时患者可能产生一种被服务者的优越性,要求得到的服务质量、服务标准也有所提高,同时还有些患者把在医生面前不敢或不能表达的不满全部发泄到药房窗口上。因此,药剂人员应正确对待患者心态,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这是提高窗口服务质量的关键。

再则,患者到院看病,身体的不适使他们心理本就烦燥,如再遇上排队拥挤,医务人员服务差,就很容易给他们以刺激,造成医患纠纷,也使患者对医院的`整体形象大打折扣。21世纪医院间竞争激烈,除医疗水平外,服务竞争也尤为突出,我院西药房调整发药流程。传统发药的流程是患者一发药人一患者;改进后:患者—审方人一调配人一发药人一患者。

发药流程由原来的1个环节增加到了3个环节,其中审方人负责对患者姓名、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及金额进行审核,凡不符合规定的处方与病人沟通后做出相应的调整;调配人照方取药,发药人照电脑复核一遍是否正确,负责写明用法、用量,然后向患者逐一讲解每个药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禁忌。同时2人签名,即审方、调配、发药这3个环节,每经手一个环节就签上一个工作人员的名字,哪个环节出错就由哪个人负全部责任。凡是不符合规定的处方应拒绝调配,使各岗位责任明确,一改以前工作中粗心大意的不良习惯。

2.2把握处方质量,做好发药交待

药师发药时正确的用药交代,是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的关键,也是是做好药学服务的关键。我院采用电子处方后,处方中基本没有了医师字迹潦草,药名书写不清或规格写错等引起的问题,但调配处方还应坚持“四查十对”的配方原则。

由于处方可能存在部分输入差错,常表现在录入虚库存、单次剂量及使用途径错误上,此时我们应仔细提示病人其中的错误,耐心解释,或请病人回医生处确定正确使用方法,对医师不合理处方药剂人员应本着对患者负责的精神拒绝调配。同时药师也要维护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对医师处方的偶然失误,不在患者面前流露一些不信任的语言,如条件充许应亲自找医师问清楚。搞好团结协作,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即整体观念也是搞好“窗口”的关键。

药剂人员在调配发药的同时,兼有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职责,耐心解释药品的服用时间和方法、一般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用以准确、简练、文明的语言向病人做好交待,会给病带来许多好感,能提高病人依从性,使病人严格遵守医嘱,避免随意服药而影响疗效。

2.3加强业务学心、提高业务素质

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由传统的供应保障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它要求药师不仅要为患者服务的崇高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为患者服务的精湛技术和知识底蕴。药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药品信急、药效和安全性优劣的评价、用药方法和贮存条件以及相关的临床知识、经验。药剂科也经常组织业务学习,采取不同方式鼓励个人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在职学习以更新和提高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使自己具有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咨询服务

3 开展药物咨询工作的必要性

医院面对大量的门诊、急诊患者,就合理用药问题仅靠在发药窗口短暂的时间内医务人员很难做到将各类药品的使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注意事项等问题向患者逐一解释清楚。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大量新药不断研制出来,另外,合资药、进口药品不断增加,多种药物合并使用的处方越来越多,致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不断升高。

商品名的使用,造成同一种成分的药品有多种名称,如甲苯恶唑辛制剂,就有萘福潘、平痛新、肌舒平等多种名称。处方中重复用药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头孢氨苄和先锋Ⅴ号两种药合用等。另外,处方中药物互相拮抗的也时有出现,如降糖药甲磺丁脲与利尿剂合用而导致后者抑制了前者促胰岛腺素的释放。

开设用药咨询服务以后,患者用药中的疑问,可直接向药师咨询,药师可根据患者的提问,有针对性地给予详细指导,从而使患者得到了在医生那里难以得到的药物知识。这种药师与患者面对面的交谈,普及了药学知识,使患者掌握了 科学合理的服药方法。这样既可以得到患者的信任,还拓宽了药学人员的专业知识范围。

开展药物咨询工作,可以转变人们对药剂工作的错误看法。在人们的印象中,药师只是从事简单的“照方抓药”工作,对药房的工作要求也只是停留在不要拿错药,服务态度好的水平上。通过开展药物咨询工作,直接与患者面对面地解释与药物有关的问题,药学工作也由传统的保障供应型向药学服务型转变,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体现了药师的自身价值,改变了药师在患者与医护人员心中的形象。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的提高,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时间与方法等合理用药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开展药物咨询工作,可以满足患者的药疗需求。同时,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 发展,各种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师或药师对各类新药信息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药物咨询服务可以将这种工作中出现的暂时问题得以及时补充和纠正。

药学的论文 篇六

试谈生物制药新技术发展分析

[摘 要]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文章分析了通过生物制药新技术的创立,可以大大拓宽发明新药的空间,增加发明新药的机遇与速度。

[关键词]生物 制药 新技术 探析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 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肿瘤。

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2、神经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3、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4、冠心病。

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 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毒品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三 结语

总之,综合多学科的努力,通过新技术的创立可以大大拓宽发明新药的空间,增加发明新药的机遇与速度。因为这些手段可以寻找快速鉴定药物作用的靶,更有效地发现更多新的先导物化学实体,从而为发明新药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邱芳菊,谈对制药新技术的探析,论文网,2009,08.

药学毕业论文 篇七

中西兽医药学特点与科学合理用药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西兽医药学特点及其所面临的挑战的复杂性进行科学分析与讨论,提出了转变科学观念,以复杂性科学为指导,重视临床疾病的复杂多变性;重视辨证施治的科学性认识,提高中兽药使用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完善与深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立中西兽药学结合的最佳临床用药形式;加强群体辨证施治研究与应用,以适应集约化与规模化畜牧业生产的畜禽疾病防治需要。提高中西药物使用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成为化解当前畜禽疾病愈来愈难以防治的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中兽医药学;西兽医药学;合理用药;畜禽疾病;群体辨证防治;复杂性科学

随着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以及特种养殖的不断发展,畜禽疾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其中也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畜禽疾病越来越复杂且难以防治,使以往卓有成效的西兽医药学免疫接种与抗病原体等针对单一病因的防治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其二,由于畜禽疾病防治效果不甚理想,药物滥用与乱用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等问题也备受人们关注;其三,中兽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其效果却不稳定或者无效。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以为,其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中西兽医药学特点的重视不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药物滥用与乱用。笔者在此仅就中西兽医药学特点及其科学合理用药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1 西兽医药学特点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简单来说,西兽医药学的特点就是针对单一病因的防治,不论是疫苗接种预防还是抗病原体与代谢病等,其都是针对某一种病因进行的防治;西兽医处方也有多种药物或疫苗等的应用,但他们都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行其是,不像中药处方是根据君臣佐使理论将其组成一个整体来使用,其优势是分工明确、针对性强,在防治简单性的单一病因疾病,尤其是在急性病症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复杂性疾病(如混合感染、病原体变异、复杂性成因与慢性病症等),其有效性受到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其一,猪瘟疫苗正常使用对猪瘟有很不错的预防效果,而如果与蓝耳病、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病等发生混合感染,或者是饲喂霉变饲料、猪慢性中毒等引起猪免疫力降低或免疫抑制,即可不同程度地导致猪瘟疫苗免疫预防失败。牛疱疹病毒4(BoHV-4)可能既不直接引起乳房炎,在乳房炎发生过程中也不起作用,但当乳房已经发生细菌感染,其在乳房免疫细胞和(或)乳导管上皮细胞中复制,则可能造成更严重、时间更长的乳房炎[1]。奶牛群乳房炎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其饲料中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E、硒、锌、铜的含量有关,奶牛日粮中单独添加或共同使用这些抗氧化性微量养分可以增强机体对乳房炎的抵抗力[2]。

其二,有研究表明,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与抗生素后白细胞增效作用(post-antibiotic leukocyte effect,PALE)不仅与抗菌药物的种类、浓度、细菌的种类、数量以及与药物的接触时间等有关,而且还取决于机体的不同生理、病理状态等。抗生素的作用无论多么强大,最后杀灭和彻底清除微生物还有赖于机体健全的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良好、抗生素选择适当,则可迅速、彻底地杀灭、清除病原微生物;反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生素无论如何有用,也难以彻底杀灭并清除病原微生物。此外,脓肿形成、抑制抗生素的物质产生,或者在实验室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来,但在动物活体中产生的毒素等等,使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常常不一致。

而在实践中,人们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往往都是一味地强调抗菌抗病毒感染,而较少考虑其他因素的存在与临床疾病的复杂多变性特点,使其认识与处理在不同情况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从而使临床疗效时好时坏,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加大药物用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导致增加药物的临床毒副反应与残留,却并不能改善与提高其临床疗效[3]。这也许就是西兽医药在急性病症及其初期的防治中多能屡建奇功,而疾病一旦转为慢性或者是病程拖延较久的慢性病和现代疑难杂症,其防治效果就不甚理想且临床毒副反应也比较明显的原因。

其三,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谱广,可感染50多种哺乳动物和25种禽类,可在人和动物间相互传播,其病原不仅有可能来自于家畜与家禽,还有可能来自于野生禽鸟或野生动物如獾属动物(badgers)等,使其以消除病原为主要手段的净化措施不仅代价昂贵,而且难度也非常大。欧美等大多数国家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至今仍没有实现完全净化的目标。欧美国家实施牛结核根除计划已有40余年,欧洲多个国家(如丹麦、比利时、挪威、德国、荷兰、瑞典、芬兰、卢森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虽已声明消灭了牛结核,英国、法国、美国等宣称已控制牛结核,但至今尚无任何国家获得OIE“无结核”认可[4]。

其四,不仅临床医学是这样,而且基础医药学乃至整个生物学都同样面临着如此的困境与挑战。如Science在2011年9月与10月分别发表社论指出[5,6]:人类基因组大约有2.1万个不同蛋白质编码,而现在,这些基因产品近一半的功能只能靠猜测来获得,即使我们知道某一种特定蛋白质的准确功能与结构,把其导入常常具有极其复杂相互作用的细胞后,就像药物治疗一样,其结果也很难预料。今天,基因组技术可以对人体基因组进行常规的扫描,以探讨任何紊乱的遗传改变,有2000种以上的单基因疾病已经用这种方法得到阐明。然而,尽管发现引起剩余2000种孟德尔疾病的遗传学改变在可及的范围内似乎唾手可得,人们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在普通病、慢性病与复杂性疾病中要获得类似的理解是令人失望的。

再如,由于生物体外试验与其要模拟的体内试验系统缺乏一致性,现代药物研究中的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 chemistry)、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组学(proteomics)与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等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新产品,基因疗法(gene therapy)、干细胞研究(stem-cell research)、DNA反义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与癌症疫苗等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而采用一种病毒蛋白的肽片段开发疫苗的简单化方法也只取得了很少的成功等等[7]。

2 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中兽医药学特点

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是鉴于经典科学每每在近乎于圆满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出错,从而在对其认识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传统科学(经典科学)虽然也强调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但由于其多习惯于“单因素线性分析”的认识方法,使其更擅长于对“单一因素作用”的线性认识与把握,而对复杂系统中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则认识不足,从而使其对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认识、把握与处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鉴于此,复杂性科学更加关注复杂系统中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得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线性”与“物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是由其所处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初始条件所决定的”等不同于传统科学的认识,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The science of the 21st Century)与“一次世界观的转变”(A Worldview Shift)[8]。复杂性科学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研究、认识与处理动物疾病时,我们不仅要重视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还要重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的“初始条件”。

例如,根据现代科学认识,感冒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但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却和气候变化与机体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气候变化与个体常常会有不同发生与转归或继发感染;奶牛乳房炎在不同牛场不仅病原体谱系不一样,而且其群体发病率与发病程度也会因不同的饲养管理水平而有很大的差异;临床实际中的许多动物感染性疾病有时很难治愈,而在实验室中要人工感染发病却也并不容易,不仅要求要用无特定病原的敏感动物,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要采用一定的措施,使动物处于应激或免疫抑制状态下才能发病;实验室人工发病大多是急性典型发作,而临床病例发病却常常是多种多样,有时常见慢性非典型发作,防治起来的效果也不太一样。

众所周知,中兽医药学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而中兽医药学不仅在整体观念中强调动物机体各部分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更是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保证了其整体观念认识的落实。中兽医药学的“证候”是动物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只与某一种因素或组织器官相联系,往往被认为不科学,但根据复杂性科学来讲,其作为各种因素或物质进一步作用的“初始条件”,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一,由多因素共同决定。这一方面导致了疾病发生、发展与表现的复杂性,而另一方面却又使不同因素的组合作用有可能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结果,即决定疾病的各种因素组合也许是变化不定的,但其相同或相近似的结果――病理状态或证候,反复出现却也是可能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其病理状态或证候的出现规律进行认识与把握,从而达到认识与把握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综合规律的目标[9]。

其二,由于中兽医药学辨证施治是针对病理状态(证候)这一不同的“初始条件”进行认识、把握与处理的,使其作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等复杂性科学的认识特点,不仅其药味要随证而变化与加减,而且每一种药物的用量在不同处方中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与西医学“致病因素与药物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一样”的认识有很大不同。例如,一般0.2mg乌头碱就可引起人中毒、2~6mg即可致人死亡,而中医在临床上对心衰进行辨证施治,在不同的证候状态下和处方配伍中,附子用量从0.3g到600g,其间相差2000倍,却都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而无毒副反应[10]。

其三,中药的复方配伍与炮制等也对中药的疗效与毒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使其“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而不同于西药的各自为战或两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有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与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均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P<0.05),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加附子的配伍,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P<0.05)[11];龙胆泻肝汤与导赤散的配伍,均能显著地减轻其煎液中的关木通肾毒性作用,使其病理改变显著减轻(P<0.05)[12]。关木通经过炒焦,或与滑石粉或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极显著降低(P<0.01)[13]。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中兽医药学辨证施治对具体致病因素及其组织结构认识的不足。正因为这样,使得中兽医药学千百年来也没有筛选与开发出像现代抗菌与抗寄生虫药物等以及针对具体致病因素的特异性高、作用强的防治药物与方法。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再如,虽然种痘术首先发明于中国,它可以说是免疫学的先驱,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与成熟,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防治的彻底改观,却是在西方的现代病原微生物学理论建立与发展起来之后实现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或否定中兽医药学辨证施治认识的优势与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与西兽医药学的辨病防治有所不同,而且更是对后者具有重要的补缺作用。

3 转变科学观念,科学合理使用中西药物

中西兽医结合的几十年实践证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仅可以克服中兽医无证可辨与西兽医无病可识之不足,而且能够显著地提高和改善中西药物的临床疗效,其在初期可以说是尽显优势;然而,由于“病”、“证”两张皮,尤其是在经典科学理念的主导下,中西兽医药学悬殊对决,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的概念不断被强化,而证的理念则愈来愈被弱化,前者是不断丰富与发展,而后者则是逐渐枯竭乃至消亡,以至于逐渐演变成了见什么病用什么药的“对号入座”,结果,中兽药研究、开发与使用中的“重药轻医”或“废医存药”思想日益盛行,不仅影响了中兽药的临床疗效,使其走向了反面,而且也严重地干扰与影响了中西兽医药学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一方面,畜禽疾病愈来愈复杂且难以防治,西兽医药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另一方面,中兽医药学在临床上日渐衰落。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等国外中兽医药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治疗动物疑难病症方面屡有报道。如澳大利亚Ferguson博士2008年报道,一例患肠炎与蛋白丢失性肠病的哈巴狗在西澳大利亚大学兽医院经过2个月的西药治疗后,出现体重减轻、肌肉萎缩无力、精神忧郁嗜睡、腹部肿大坚硬、几乎不能行走等现象,主管兽医师认为,该狗对药物反应迟钝,预后不良――肠炎与蛋白丢失性肠病失控,怀疑可能有顽固性疾病或其他潜在性肿瘤疾病,而转诊后根据中兽医辨证施治,其耳鼻冰凉、口舌苍白稍有湿润、脉沉迟、腹部肿胀、大便稀、昏睡、肌萎缩等,被诊为中焦虚寒(脾气脾阳两虚),治疗采用理中丸配合针刺百会、足三里、阴陵泉、胃俞穴等,同时停用甲硝唑与硫唑嘌呤,减半并逐渐停用泼尼松与螺内酯,经过3个月的治疗,该哈巴狗逐渐恢复了健康[14]。因此,要转变科学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科学一统天下的片面做法,以复杂性科学为指导,这也许才是中西药物科学合理使用的首要前提。

3.1 以复杂性科学为指导,重视临床疾病的复杂多变性

由于临床实际中的各种条件不像在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严格的人为控制,使得临床实际中的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要远比实验室人工发病复杂得多,尤其是慢性病症与疾病的后期,没有一个相对简单而又突出的主要因素,或者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变化性比较大,其作用结果有时比各种因素本身显得还要重要,这使得我们在畜禽疾病防治中不仅要重视对主要因素的认识与处理,也要关注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变化。

如仔猪水肿病的防治,除疫苗与抗病原体药物应用外,其关键还在于改善饲养管理,饲料营养要全面、蛋白质含量不能过高;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提早补料,训练采食,断奶不要太突然,饲料喂量要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或营养过于浓厚,增加维生素丰富的饲料;病初投服适量缓泻盐类泻剂,促进胃肠蠕动和分泌,以排出肠内容物等。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既要考虑病原感染因素,也要重视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季节气候变化以及不同牛场对病原体谱系与奶牛机体的影响,进行综合防治。疫苗与抗生素应用,既要考虑病原的针对性与敏感性,也要重视机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在保障准确规范应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穴位注射或与针灸与中药等配伍使用,以提高其临床应用的效果。

3.2 重视辨证施治的科学性认识,提高中兽药使用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辨证施治不仅是中兽医药学的一大特色,而且在认识方法上也对西兽医药学具有很大的补充性。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来说,与西兽医药学的“单因素线性分析”相比较,其“多因素整体综合分析”属于更高级的认识[15],这也就是为什么辨证施治不仅是中兽医药学经验与知识的总结方式,而且从今天的认识来说也是不可取代的,我们应该重视对辨证施治的科学性认识,以提高中兽药使用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如研究发现,虚证患者普遍具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而很多种补益药,无论健脾、补肾、滋阴、壮阳,只要用药对证(指补虚药针对虚证状态),都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这几乎已成为补虚药的共性;而殊不知,清热解毒药也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当然不是针对虚证状态而言的。从免疫调节的角度来说,通过不同途径或环节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或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达200余种,其中既有多种补益类药物,也包括多种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等类的中药及其复方药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临床上就可以不加区别地应用这些药物[3]。

3.3 完善与深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立中西兽药学结合的最佳临床用药形式

中兽医药学辨证施治虽然属于更高级的认识,但其也需要新技术与新方法来不断提高与改善其状态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与水平,而其也正是在不断地吸收与借鉴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15]。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与深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立中西兽药结合的最佳临床用药形式,以解决当前畜禽疾病难以防治的难题。如冯子清在西药驱虫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药学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水牛伊氏锥虫病,较圆满地解决了单纯采用西药驱虫后出现的病畜死亡、病情加剧、康复缓慢等问题[16]。

3.4 加强群体辨证施治研究与应用,满足集约化与规模化畜牧业生产的畜禽疾病防治需要

辨证施治以往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体化治疗,然而,由于现代畜牧业集约化与规模化养殖的畜禽个体与饲养条件等的高度一致性,不仅使其疾病发生与临床特征趋于一致,而且也使临床辨证施治在畜禽群体上共同进行成为可能,故“群体辨证施治”理论就应运而生,开展中兽医学群体辨证施治研究已成为当前发展中兽医学的重要课题。

如当前防治畜禽感染性疾病的新中兽药开发,大都是在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根据所针对的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特点等对中兽医经典名方或临床经验方进行精制等来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兽药的辨证施治特点与优势,又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中兽药难于进行群防群治的问题,这为开展中兽药群体辨证施治或群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防治畜禽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Kalman D, Janosi S, Egyed L. Role of bovine herpesvirus 4 in bacterial bovine mastitis[J]。Microb Pathog. 2004 Sep; 37(3):125-9.

[2]史清河抗氧化性微量养分对奶牛乳房炎的防御[J]。中国奶牛,2000,(6):37-38.

[3]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等。中医药抗感染研究的困惑与复杂性科学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27(5):1227-1229.

[4]郭爱珍,陈焕春。牛结核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奶牛,2010,(11):38-45.

[5]Alberts, B.EDITORIAL: A Grand Challenge in Biology [J]。Science, 2011,333 (6047):1200.

[6]Chakravarti, A. EDITORIAL: Genomics Is Not Enough [J]。Science, 2011,334 (6052):15.

[7]Marc H. V. Van Regenmortel. Reductionism and complexity in molecular biology. EMBO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Rep. 2004 November; 5(11):1016-1020.

[8]罗超应,郑继方,谢家声等。以复杂性科学观念指导奶牛疾病防治与中西兽医药学结合[J]。中国兽医杂志,2012,48(4):53-56.

[9]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等。“取象比类”认识本质的复杂科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6):62-65.

[10]邢斌主编。危症难病依附子――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荟萃[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1-44.

[11]全世建,丁 洁,王红丹。不同中药配伍对关木通毒性成分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6):502-505.

[12]丁英钧,王彦田,李春香等。关木通与其复方肾毒性比较及相关毒性成分测定[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4):117-120.

[13]胡芳,潘金火。关木通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 (3):672-673.

[14]Ferguson, B. The importance of Bian Zheng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in TCVM [J]。AJTCVM, 2008, 3(1):67-69.

[15]罗超应,罗磐真,胡振英。病证比较及其认识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8):10-13.

[16]冯子清。水牛伊氏锥虫病的卫气营血辨证[J]。中兽医医药杂志,1987(3):37-29.

药学专业的论文 篇八

浅谈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未实施药学干预前的2000张抗菌药物处方作为对照组,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实施药学干预后的2000张抗菌药物处方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处方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用药时间和用药费用。结果研究组处方的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处方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用药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药学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还能够降低抗菌药物的联用使用率,缩短患者用药时间,减少用药费用。

【关键词】药学干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影响

在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非常广泛,其治疗细菌感染效果明显,但其不合理应用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使用寿命均关系着人们的健康[1]。在现代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药学干预能够使抗菌药物的应用发挥更大效果[2]。本研究就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未实施药学干预前的2000张抗菌药物处方作为对照组,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实施药学干预后的2000张抗菌药物处方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中,男1002例,女998例,年龄25~75岁,平均(45.2±1.3)岁,其中呼吸道感染910例,泌尿系统感染48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21例,其他疾病18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032例,女968例,年龄23~78岁,平均(45.9±1.5)岁,其中呼吸道感染903例,泌尿系统感染4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8例,其他疾病19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①将《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作为制订药物处方的参考依据,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及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范,并根据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制订科室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包括抗菌药物具体使用比例及送检比例。②建立药品使用咨询室,并由临床经验丰富的药学工作人员负责咨询工作,便于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遇到疑问,方便进行咨询。③药学工作人员需严格审查抗菌药物处方,掌握抗菌药物使用动态,确保其及时供应。④定期抽查抗菌药物处方,并及时指出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要求科室进行调整。⑤医院定期组织药学工作人员外出深造学习,尤其是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方面。同时,临床工作中,明确药学工作人员的分工,加强药学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协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抗菌药物处方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用药时间和用药费用。抗菌药物用药合理性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中的相关要求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

研究组处方的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用药时间及用药费用比较

研究组处方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用药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三、讨论

规范抗菌药物处方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影响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同时还会造成严重药物资源浪费。医院需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及时干预,对于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使用仍然存在于许多医院的门诊中,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应进行严格管理,还需要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4]。

药学干预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发现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还可提高药学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5-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处方的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用药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处方合理应用中具有明显的效果,可有效提高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与胡燕玲和罗远良[7]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药学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还能够降低抗菌药物的联用使用率,缩短患者用药时间,减少用药费用。

参考文献

[1]朱瑞华,欧庆霞。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J].安徽医药,2009,13(4):450-451.

[2]胡四海。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2):26-27.

[3]李晟琰,李连茂,杜妍,等。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药学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5):473-475.

[4]黄美院。围术手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分析[J].工企医刊,2014,27(6):1122-1123.

[5]范秀英,刘洪峰。药学干预对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3):270-273.

[6]邢文忠,莫红春,段莲,等。昆钢医院2011年至2013年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的效果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6):137-141.

[7]胡燕玲,罗远良。药学干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2):1736-1737

药学专业的论文 篇九

试谈药学工作中药学服务模式的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药学工作中药学服务模式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医院的药学工作中的药学服务模式的综合分析,比较采取药学服务模式前后的患者以及药师的配合及纠纷的发生状况。进而总结得出药学服务模式的作用。结果:通过对于医院的药学工作中的药学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对于其在药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总结,在药学工作中,药学服务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合理用药、预防医疗纠纷、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等方面。结论:在医院的药学工作中,药学服务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药学工作中,只有真正掌握药学服务的模式,不断提高药学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将药学服务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避免在工作中的不必要的纠纷。

关键词:药学工作;药学服务模式;作用分析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学工作现已发展成为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工作模式。药学服务也已成为新世纪初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医院的药学工作,药学服务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医疗服务形式,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与医院的社会形象紧密相连,并且药学服务的质量的好坏也与医疗纠纷、医患矛盾的产生存在息息相关。因而,做好药学服务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而且还可以完善药学工作中的服务体系[1]。所以,在药学工作中,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掌握各种药学服务模式,针对于各项药学服务模式所发挥的作用也要熟知。并且,在不断提高药学工作中药学服务的水平以及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药学服务模式的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以医院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一、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以四川省安岳县第三人民医院的患者为例,选择2013年8~1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07例,女93例。同时,在2014年8~1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同样为男107例,女93例。比较采取药学服务模式前后的患者以及药师的配合及纠纷的发生状况。

1.2方法

以收集的医院的药学工作中,所采取的药学服务模式,锁定医院中的200个长期需要进行长期进行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在药学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和分析,与之前未采取药学服务模式的同时段的患者,在患者和药师配合以及医疗纠纷等状况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在药学工作中,药学服务模式的重要作用。

二、结果

通过比较采取药学服务模式前后的2013年、2014年同时期的三个月的200名的患者与药师之间的配合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状况,分析得出的在药学工作中,药学服务模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药师合理用药、预防医疗纠纷、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等方面。

2.1促进药师合理用药

在药学工作中,采用药学服务的多种模式,对于药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药学服务中,采用药学服务模式,可以促使药师在药学服务的过程以及在对于患者配药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向使用药物的患者将药物的特性、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食用后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还有使用药物的禁忌事项讲解清楚,进一步可以避免由于乱食乱用以及食用不同药物之间发生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毒副作用。同时,对于以后药物的合理化的应用的信息的监测以及收集提供较为珍贵并且有用的依据。

2.2预防医疗纠纷

在现当代的社会中,患者与医院以及医务工作者之间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最为常见的是: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在救治中存在收到的药物处方不正确或者发现药物使用以及服用剂量指示不明,又或者存在部分药物的收费不清,在这些种种的情况下,如果配药的药师不能够患者进行及时而又良好的沟通,那么在患者与药师之间就存在了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化解这些矛盾,那么就十分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然而,在药学工作中,采用了多种模式的药学服务之后,药师可以与患者进行直截了当的交流,对于患者在药物服用剂量、药物药性以及服用后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的疑问进行直接的解释和讲解。对于药物价格方面的问题,药师可以对患者存在的疑虑进行一一解答,从而进一步缓解患者与医院医务工作者之间存在的潜在的矛盾,不断的缓和医患关系,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等的不良事故的发生。

2.3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

在医院中的药学工作中,采用多种药学服务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药师的工作性质就由之前的只是单纯提供供应服务转化为技术服务。并且,药师的工作对象也由单纯的药物、药品转变为需要接受治疗和服用药物的患者,工作对象的转变使得药师的工作面对不同的患者,将之前建立的传统的服务观念转变过来,与患者之间可以进行简单明确而又直截了当的沟通,真正把患者作为药学服务的主体,保证患者在进行药物服用以及药效的情况咨询时得到明确的结果,针对于不同的病症开出适用于不同患者的药方,并且与患者之间开展恰当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说,药学服务的开展对于药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开展药学服务,进一步提高了药师的业务水平。

三、结论

在药学工作中,药学服务是这一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并且,药学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药学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对于药学工作中,药师要充分认识到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将药学服务在进药师合理用药、预防医疗纠纷、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医院的药学工作中,药学服务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药学工作中,只有真正掌握药学服务的模式,不断提高药学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将药学服务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避免在工作中的不必要的纠纷[2,3]。同时,要明确采用多种药学服务模式之后,药师的工作对象由简单的药物向患者之间的转变,将之前建立的传统的服务观念转变过来,与患者之间可以进行简单明确而又直截了当的沟通,真正把患者作为药学服务的主体,保证患者在进行药物服用以及药效的情况咨询时得到明确的结果。从而为药学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药学服务模式的改善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匡增全。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业,2014,23(1):65-66.

[2]唐荣福。如何开展药师工作[J].医药导报,2012,21(8):475.

[3]吴永佩,颜青,顾希钧。医院药学部门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J].中国医院,2013,3(1):1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关于药学专业的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4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