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了解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调查,同学们知道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都是振聋发聩的警钟。环境的恶化已经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并由此引出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出示图片)水因为污染严重而无法作为饮用水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席卷着半个中国……环境的恶化让我们忧心忡忡,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这个结局的肇端是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

这节课,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对校园周围或家庭所在社区、乡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一下我们生活地区的各项生态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并拟定一个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生看图片,认真思考。通过观察图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强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和意识。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112的“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和P114的“退耕还林还草”两部分内容。

问题设疑:

1.我国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书上和电视里的信息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4.如何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相关问题并回答。

1.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沙尘暴。

2.毁林、毁草开荒和陡坡种粮。

3.实地调查得来的。

4.退耕还林还草。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如果我们想调查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应该怎么做,基本步骤有哪些?大家按小组进行讨论,制定各自的调查方案。

①课前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亲自获得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第一手材料。

②课上交流,制定计划。

我们本地又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呢?你们认为哪些环境问题是最主要的?其现状如何?你们将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调查?这些都是我在上节课就已经布置大家讨论的,那么,等一下我们将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在之前,我先作一些简要的指导。

对校园周围环境进行局部调查,写成校园环境保护条例。

③到环保部门或环保网站,了解当地的空气状况、水源状况、城市垃圾的处理状况、植被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状态等。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并制定自己小组的计划。

1.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3.关于这个问题我市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

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以小组展开讨论,并确定所要调查的重点项目,并确定调查方案,同时作好必要的分工。

鼓励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课下分组实施,并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受到环保教育,使环保意将查找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分享,互相交流,形成从现在做起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用具

三、方法步骤

1.分组

2.选择问题

3.写出保护计划

4.汇报计划

四、注意事项

初一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3、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板书:二、急救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

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板书:1.“120”紧急呼救

活动一:

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

(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

学习目标二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活动二: 如果在野外一时找不到电话,而情况又十分危急的话,那就只能先行采取救治措施,等病人暂无生命危险时再去找人帮忙。

(教师讲授)

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

在常温下,人心跳停止3秒以上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头晕,10-20秒可昏厥,30-40秒可抽搐,60秒后呼吸中枢衰竭,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当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播放教学课件)

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习目标三

板书:3.出血和止血

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种出血的处理。

板书:(1)内出血

教师: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板书:(2)外出血

教师: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我们可见到血液的流出。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实际上外出血又可以根据血管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几种。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时将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呢?根据动脉及静脉的血液和血管壁的特点来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出血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内容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对于外出血的处理,也正是根据这三种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活动三:

(播放多媒体课件“外出血的处理”)

学生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药和急救的常识,了解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同时还要多向医生、医务工作者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询问和请教,多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让我们更有把握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拓展深化]

[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书86页第2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急救

1、“120”紧急呼救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3、出血和止血

(1)内出血

(2)外出血

教法建议 篇三

如果环境允许,课前可组织学生采集周围环境中生活的苔藓植物。教师也应该准备葫芦藓或小墙藓的实物或浸制标本、挂图、照片等。

围绕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除了利用挂图以外,还应该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苔藓的实物,如:植株的形态和颜色、茎的长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然后要求学生拨开土粒,寻找苔藓植物的假根,让学生描述它的形态。观察结束后,让学生凭借已经学过的知识,说出茎、叶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别关注苔藓植物的假根只有固着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无机盐。要仔细观察苔藓植物的叶的厚度,最好能将其与种子植物的叶进行比较,以理解苔藓植物的叶除了进行光合作用外,还兼备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出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它生活的阴湿环境是相适应的。

讨论苔藓植物与自然界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引导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全面分析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这样的观念,即对自然界中的生物,人类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护。

初一生物教学教案 篇四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第一堂生物课应象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课开始,我们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学生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适宜的兴奋灶,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下面介绍初一生物四种学习方法。

1.以俗语“导”,具有趣味性

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不干不净,吃了得病”等日常俗语导出相关的人体消化系统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讲解不定根的定义时,不定根是指从茎叶上生出的根,(1)从茎上生出的根叫不定根,如甘蔗,我们在吃甘蔗时,经常会发现在基部的节上生长有许多条根,这些根就叫做不定根;再如柳树,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主要是在柳树的枝条的下端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出的不定根,形成了一个新的柳树。(2)从叶上生出的根也叫不定根,“落叶生根”同学们都听说过了,比如说“秋海棠”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植物,它的树叶落到地上就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出许多条不定根,而形成许多个新的植物体。

2、以比拟“导”,具有形象性

生物学知识大都是抽象的,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恰当运用比拟法,使知识形象化,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把细胞比作“国家”,学生受此启发,把细胞膜比为国家的“防线”,控制内外物质的“进出”。

3、以成语“导”,具有简炼性

许多成语撇开引申义,只看本义,包含着特定的生物学知识。如“肝胆相照”道明了动物的肝脏与胆囊的`结构和功能联系;“飞蛾扑火”、“蜻蜓点水”揭示了非条件反射现象;“华而不实”说明了硼对植物的特殊作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望梅止渴”、“移花接木”都具有丰富的生物学意义。

4.以古诗“导”,具有生动性

在“心脏”的导入中,恰当运用南唐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动形象引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生动描绘出生物的保护色现象还有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导弹”,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很大兴趣,也就想努力要而且也一定能学好生物这门学科。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这就为学生学好初一生物知识夯实了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8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