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写了一副对联称赞一位文学家,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位文学家是蒲松龄。写出了赫赫有名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狼》,看看一个跟狼有关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2.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常识。

(比如:止:通“只”,仅有。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乃:副词,于是,就。)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描写了一个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狼的追赶,投骨不成,只能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读。

分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屠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1)屠夫: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2)运用了心理与动作描写的方法。“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2.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确:(1)贪婪、凶恶、狡诈阴险、十分愚蠢的形象。(2)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绿眼睛刻画出来;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差异网§www.chayi5.com 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3.“狼”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觉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确:根据对《聊斋志异》的了解,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冲刺: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2.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狼》,进一步了解了蒲松龄作品风格。从中知道了:对豺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能心存幻想,应该善于应对,勇敢斗争。

作业: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写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虽短,知识点却十分密集,故事性强,思想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基础知识。在深入研读中,解读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

曲:《天净沙秋思》(小令)

叙事诗《石壕吏》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诗《长歌行》《论诗》

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

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

怀古咏史诗《赤壁》

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

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即事感怀诗《泊秦淮》

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例如:七年级上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诗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请做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得通俗易懂,很有特色。围绕诗后的三个习题,我们可以了解这一类诗歌的鉴赏特点。第一题是品味特别有表现力的字词——“放过”和“拦”,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第二题侧重对全诗内容的把握,即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第三题则从整首诗的表现特点来设问,即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这是哲理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再如,八年级上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简要回答。

(3)作者的这个愿望可以从哪些字词见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以上第一、二题跟前一首诗类似,侧重语言的品味和主题理解。第一题“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第二题,本诗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第三题则涉及古诗词鉴赏的其他一些特点。前一问需要我们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被用来暗示、象征某种含义的有代表性的词语,如诗中的“戌”“轮台”“铁马”“冰河”就往往被用来暗示边塞、战争等含义,这些典型词语的积累很益于我们去把握这一类诗词的内涵。第二问则涉及古诗词写作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即作者通过梦境曲折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再如八年级下册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对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相思的凄恻之情。

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2.诗中第二联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有一字还运用了谐音,是哪一字?谐什么音?结合全诗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经典之作。结合提问,我们也能从本诗中了解许多诗歌鉴赏的角度、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如,第一题的A项中就涉及到古诗词中衬托手法,B项中的借景抒情的手法,C项的典故运用和第二题中谐音使用,无不是古诗词写作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技巧。D项则体现为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其中的“表达被贬谪……”还需要欣赏者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李商隐虽然终身潦倒,但无被贬谪的经历。这就告诉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应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以上三首诗丛不同角度给了我们鉴赏古诗词的启示,所以,我们确实只有先学好课本中的古诗词,并在学习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有助于我们打下一个古诗词鉴赏的坚实的基础。

二、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

除了学习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外,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7----9年级全六册课本中共有古诗词89首,1----6册中分别有15、10、17、20、15、12首。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整理。如:

三、主题归纳

内容/情感题目作者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水调歌头》苏轼宋

《武陵春》李清照宋

《望江南》温庭筠宋

《蒹葭》《诗经》春秋

《无题》李商隐唐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赤壁》杜牧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石壕吏》杜甫唐

《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白居易唐

《泊秦淮》杜牧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

《饮酒(其五)》

《游山西村》陆游宋

《西江月》辛弃疾宋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已亥杂诗》龚自珍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渔家傲》范仲淹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

即景抒情/言志《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望岳》杜甫唐

《使至塞上》王维唐

《观沧海》曹操三国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行路难》李白唐

《相见欢》李煜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浣溪沙》晏殊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木兰诗》《乐府民歌》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雎》《诗经》春秋

四、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词中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略”的。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五、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处

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松坚贞高洁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梅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菊坚贞高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萍多传达惆怅和哀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曹操)

杜鹃

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鸿雁青鸟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舟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

五、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王湾《次北固山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杜甫《望岳》陆游《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木兰诗》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苏轼《水调歌头》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适当课外操练,强化能力

当以上两方面都完成了,我们可以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来检验和强化能力。做这些练习时还要注意几点:

1、知人论世。人: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境遇、创作风格、文学素养等。世: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整个社会大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个人处境(境遇)。注意作者的不同风格: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2、分析主题,把握主旨——内容美、情感美

3、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景交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超脱尘世、淡泊宁静的心境。

4、品味语言、注意锤炼字句——语言美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用得精练的字。

5、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烘托,对比,比兴,象征,以静写动,虚实想映,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以上对中考古诗文复习的一点初浅看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undefined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引导探究

1、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各有各的侧重——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3)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讨论书后练习一

(5)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学会运用文章以对话展开情节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逻辑严谨、文气贯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知识与文言词语,明了文章大意。

难点:准确理解文章寓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点明了“忧”。“忧”指的是忧虑、担忧。“杞人”忧虑哪些事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杞人忧天》,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集体朗读)【板书:杞人忧天 忧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把握重要实词。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圈画没有解决的读音和重要词句。(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带领学生整体解决文章中的疑难。)

3、再次齐读(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明确:杞国有个人整天神色忧虑,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使得自己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有一个人就去开导他,为他解释天、日月星辰以及地存在的状态,一经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小组讨论:杞人为什么会“废寝食”?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所寄。【板书:起因——担心天地塌陷】

2、提问:“晓之者”开导“杞人”的理由是什么?杞人一开始信服了吗?从两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理由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人们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天空不会坠落;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也不会对人有伤害;大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人们整天在地上活动,大地不会陷落。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从两者对话中,可以看出杞人性格比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晓之者比较理性,关心他人,大度从容。

【板书:发展——晓者开导;结果——放下忧虑】

3、同桌讨论:从这则故事当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我们可以不必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4、再次朗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杞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思考以及晓之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够对自然存在的状态产生疑问,表现了这个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但这个杞国人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自己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妥当了。在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做到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而非自顾自的忧虑。

从现阶段看,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这则寓言展现人物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请仿照这种形式用现代汉语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本节课后的收获。

2、查找《列子》的资料,对比阅读《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谈谈你对《列子》内涵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比较易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并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学生们基本上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启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线,以提问的方式将课程不断推进,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让寓意默会于心。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六

一、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希望他们能在平实的课堂学习中,静心读书,深入思考,感受贤哲高贵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灵魂”“高贵”的内涵,树立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教材分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道德修养”为话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感受高贵,净化灵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道德上的提升;同时,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想象,受到不同层面的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课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极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学中可据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本文又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很好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不仅选取了三个历史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论点,而且又举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

作为初中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品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欠缺,思考不够深入;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他们普遍羞于表达。因此可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阅读、思考,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给予他们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词语和名句;

2、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3、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文章列举事例的角度和意义的区别,掌握议论文选用事例、运用事例的方法;

2、在对灵魂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高贵在于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难点: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六、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七、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新课(提前板书课题)

引作者: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写了他的女儿妞妞在世的一年半526天,以纪实的笔法记录女儿的可爱和痛苦,父母为病痛的女儿在爱与痛中煎熬的经历。在书中,这位父亲这样说:“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多媒体展示)我想如果你能看懂这本书,你一定会更懂得你的父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这位父亲就是周国平

导课文: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借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齐读课题),感受作者作品融哲学与文学、哲理与情感于一体的风格。

(设计理念:本篇导语以作者代表作引入作者,“知人论文”,不仅可以使课拥有一个好的开端,也使师生的感情更易沟通,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引用作者的话,激起学生感恩之心,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灵魂,以此期望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

(二)理结构,悟哲理

首读找论点:通过预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议论文,它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是:(多媒体)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分析,最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下面请同学串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设计理念:依据文体特征,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能简单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论点,解决“写设么”的问题。通过串读课文,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再读现高贵:作者提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举例论证)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五个例子)默读课文第26节,以(多媒体)“人,在情况下,做事情,作者用它来证明观点”的形式来说说这几个例子。

(设计理念:再读文本,找出论证方法及目的,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进一步把握文章脉络与构思;给定不算句式的句式,以期规范学生的表达,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以学生的朗读取代老师的架空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掌握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思读悟其理:⑴为了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五个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两个例子去掉行吗?或者2、3节任删一个?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发现周国平作品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他写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写了一副对联称赞一位文学家,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位文学家是蒲松龄。写出了赫赫有名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狼》,看看一个跟狼有关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2、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常识。

(比如:止:通“只”,仅有。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乃:副词,于是,就。)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描写了一个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狼的追赶,投骨不成,只能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读。

分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屠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1)屠夫: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2)运用了心理与动作描写的方法。“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2、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确:(1)贪婪、凶恶、狡诈阴险、十分愚蠢的形象。(2)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绿眼睛刻画出来;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3、“狼”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觉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确:根据对《聊斋志异》的了解,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冲刺: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2、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狼》,进一步了解了蒲松龄作品风格。从中知道了:对豺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能心存幻想,应该善于应对,勇敢斗争。

作业: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写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虽短,知识点却十分密集,故事性强,思想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基础知识。在深入研读中,解读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 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

(2) 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1)、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 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 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

语文教案导入语 篇九

导入语

《鸟的天堂》导入语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七根火柴》导入语

导语:在我们的城市里,很少用火柴了,我们只要拧一下旋钮,煤气燃起来了;摁一下键,打火机出火苗了。火柴,成了少见的稀罕物,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可是,在1934年到1936年间的长征途中,它是个与生命相关的重要东西。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七根火柴》。

《谁是最可爱的人》导入语

教师自编一段导语,深情地引导学生回忆1998年的特大洪灾发生后,人民解放军战士是如何奋不顾身投入抗洪救灾的情景,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了多少舍己救人的英雄,具体可举高建成式的典型例子。教师深情地赞颂:“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愧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那么,老一代最可爱的人是谁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这样导入课文以后,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有条件的学校可放映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的有关部分,将视听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描述变为直观生动的画面,从而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情动于中。 看完录像后,教师还可指出本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因为文中所写的志愿军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也因为作者怀着对志愿军战士无比崇敬爱戴的`感情写作此文。从此,我国人民就以“最可爱的人”誉

称人民解放军战士。 《爱莲说》导入语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爱莲说》,顾名思义是一篇与莲花有关的课文,觉得莲花美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能够感受到花美的人,心一定也是很美的,下面就请大家带着你们美丽的心先来观赏几幅莲花图。(欣赏多媒体) 莲花美吗?其实莲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文人墨客,还写下过许多颂莲的名句,大家能回想起来吗?我觉得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最后一课》导入语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

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12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