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www.haozuowen.net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一、导语设计(1)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导语设计(2)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 种新的诗体。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 )想 隐( )秘( )

凝( )成 诱( )惑

喧( )腾 瞬( )间

几( )乎

痴想: 入迷的想。

隐秘: 隐藏,不外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1、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时间不同了,长大前与长大后

——没找到海/找到了海

2、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3、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1)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 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 第二节写 我长大以后

(3)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 第二节写我的感悟与信念

(4)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 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5)从写作角度上看: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是实写;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是虚写。

4、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来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请描述出来。

惊涛骇浪、风平浪静、碧水红花、水天一色

6、作者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2、 诗中“山”、“海”的 象征(蕴含)意义。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吗?

山:

巍峨、高大、雄伟、沉稳――成熟、稳健

曲折陡峭、封闭堵塞――愚昧狭隘、贫穷落后

海:

海纳百川而不言――大度、宽容、谦虚、渊博

动荡莫测、狂暴不驯――残暴、凶恶

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请尝试找出来。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即能体现出文章中心的词或句子。 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认为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范例1: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幻想破灭

范例2: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飘来”是说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也并非确指理想;“种子”比喻信念。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说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范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强调失望次数多。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诱惑”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强调 “我”的努力,不灰心。

范例4: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指总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干的心灵 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动了成长的你,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七、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划分诗的节奏:

所谓诗,是指借助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1)古代诗歌的节奏划分可以从音节和意义的角度来划分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

(2)自由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或停于主谓之间,或停于谓宾之间,或停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灵活性较大。

如:父亲的/身影,像个/问号,多少年/一直把什么/寻找;紧弯的/腰身,弓成了/小桥,

驮着儿女/走向 明朝……

2、比较两首诗在写法与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处:都表达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追求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抒发了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心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预感 王家新

此诗以第二人称的口吻,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显示了诗人与时间与生命抗争的冷静和沉着,同时包含了作者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一夜风吹 风哐哐地扑打门窗

风从远方而来,

转瞬把一座座城市裹进宇宙的大气流里

这时房子在漂流,你的灵魂开始漂流

你干脆熄了灯,

不再写诗 回到黑暗中 让诗来写你

让风把你随便带到一个什么地方

你听到无数声音,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最后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处,

听到风在拔着树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开了

秋天终于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来

推门见满地簌簌的落叶

你已形同老人。

(1)风 象征了时间飞逝。

落叶随风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风”象征了什么?“落叶”喻示了什么?

(2)诗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诗中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诗人用一个“夜晚”和一个“早晨”,预演了整个生命的历程。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2题。

山 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为加点字注音。

疲倦: 遥远: 遗憾:

(2)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却没有付诸行动。

(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扩写句子

例: 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树在风中向我点头→ 我看到树挺立在风中向我点头。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困难)

海 (理想)

取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二

创意说明:此设计突出文言文教学特点,用做知识积累卡的形式化老师的琐碎讲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变老师灌输为学生能力训练,为零碎的文言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步骤:

一、从孔子入选世界文化名人开始说起,导入课文。

二、结合书下注释,介绍作家作品。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1、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2、听读课文,校正字音。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二: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多音字:论(lún)语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乐(l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任重(zhòng)而道远 曾(zēng)参(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读yuè,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读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3、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1、对照书下注释,分“则”朗读课文,弄懂各则大意。不懂的词句,同学间讨论解答。

2、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重点词意(参照课后练习一)

难句翻译(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来定)

成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不亦乐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则大意。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求知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总结经验。

七、背诵全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整体感悟: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

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顺序

3、景物描写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研读赏析:

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描写的角度

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

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嚷嚷;)

描写的顺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体——局部。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包含着丰富深刻的道理,短小精悍的文章,蕴含着熟能生巧的含义,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作者的用词准确,要运用发散思维,认真品味文章的多次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实、虚词,译全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实、虚词理解掌握

(3)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是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二是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三是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这样,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采取的具体学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类型】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亳州时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是一部笔记小说。欧阳修(100—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谥号文忠。是文坛诗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尧咨自矜家圃睨之

颔之酌油杓沥

2、熟读课文。

3、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学生活动:识记字词,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以此:因此。尝:曾经。而:表顺接,可不译。其:指代陈尧咨。十中:十箭射中箭。

翻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第二自然段:尔安敢:尔,你。乃:于是。以钱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芦。而钱而,但是。因曰:因,于是。

翻译: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是很出色吗"卖油的老头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老头说:"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可是钱不沾湿。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3。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翻译课文,讨论、交流、展示。】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讨论并归纳:

1、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本文在叙事过程中是如何安排详略,突出主题的?

3、本文给人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复述故事、讨论交流。】

五、拓展延伸

以“谦虚”为话题,说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B:将口头作文整理到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卖油翁

欧阳修

熟能生巧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初步掌握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学会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个性。

【教法学法】启示法、讨论法 学练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图引入

猜猜他是谁? 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名著片段,激起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分析:我们为什么这么轻易的猜出任务,引出作者抓住任务鲜明的特征,写出人物个性。

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一描写小孩肖像,就用“像苹果一样红”来形容脸,就用“小酒窝”来标明特征,常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笑话。那么,如何让我们所写的人物鲜活起来呢?出示课题《写人要抓住特点》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八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4、本单元课内人物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精彩片段

(二)走进描写

1、肖像描写

出示鲁迅图片《一面》中关于鲁迅外貌的文字,思考这段文字是从哪几方面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体现了什么个性?

指导: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打扮等进行的描写。

写作之前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被描写者不同于他们之处。先筛选,选出最有特点之处,再放大,将这一细节扩大化,运用点夸张手法也未尝不可。

强调: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强化“特点”。服务写作主题。

牛刀小试: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身边的一个人,先仔细观察,然后抓住对方的特点进行有主题的肖像描写。描写过程中不能出现对方姓名。让同学们猜猜你写的是谁?”

评一评:指名人选读作品,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1)特征描写是否突出,让人一看就能猜出写的是谁。 (2)语言是否准确、精练,描写是具体生动。

2、动作描写

通过欣赏经典动作描写文段,从而归纳动作描写要紧紧围绕人物的心理动态,围绕个性写,要重视细微的举止。可以例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精彩描写

3、语言描写

学生通过诊治句子语病归纳: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

心情、性格。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

精彩的短信欣赏:

(1)妈妈回给女儿

你哥哥说他已经三十岁,不再回家吃晚饭。你二十八岁了,却为了下面条,叫我千里迢迢去示范!我命苦啊!怎么出生两个这样奇怪的小孩!(妈妈的责备与烦恼)

(2)妈妈写给爸爸

儿子无情,不肯回家吃晚饭。女儿无能,连下个面条都不会,看来今后只能和你相依为命了。早上买了一条黄鱼,你想怎么吃?红烧?还是干煎?(一来诉苦,二来表贴心,却撒娇提问,让人啼笑皆非)

(3)爸爸回给妈妈

别无聊了!自己做决定吧!我几分钟后得开会,这可是关系到几百万的生意!万一生意泡汤,到时候,我们就真的只能吃炒鱿鱼了。(爸爸的身份?爸爸的职业?)

(4)心理描写

欣赏学过的文本中的心理描写,归纳心理描写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细微的心理变化过程。

5、小结:细心观察:观察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各方面的特点,找出人物在思想品质、言谈举止、着装打扮、身高体态、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筛选特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不求面面俱到。

捕捉瞬间: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做细节描写。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全面观察

人物 写出个性

运用描写

【作业布置】以“我的同学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人为主的文章。

1、补全题目, 紧扣个性,写一篇记叙文。2.运用描写, 突出个性,力求形象生动。3.字迹端庄, 文面清洁, 不少于 600字。

【课后反思】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8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