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精选4篇】

发布时间

[1]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 篇一

郭光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想: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语: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

2.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

3.学生分段诵读,找出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及文言现象。

第一段,概写游山的经历。

(1)正音 猥不敢相烦 与山僧饭迄而去

(2)实词

过 ① 走过,经过。②胜过 超 越 ③错误 过失④探望 拜访

去①离开 ②距离

第二段, 写冬夜游山迷人的景色。

⑴正音 夜登华子冈 村圩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⑵ 实词

间①空隙②间断③疏远

⑶名词作状语

① 北涉玄灞

② 夜登华子冈

第三段,拟写美妙春景 ,邀友人同游。

⑴正音 因驮黄檗人往 麦陇朝雊

⑵虚词

① 以 ,用 ② 因 ,凭借

4.学生齐读,背诵全文。

5.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⑴ 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圩夜舂,夫与疏钟相间。

②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⑵比较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提示:作者的身世,文章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七六一)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明确:表现出作者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

⑶归纳总结描写的方法。

明确:以动衬静 实写 虚写

6.检查背诵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 篇二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 康华玲【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巩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 学习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和以动衬静、有声有色、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过程和方法:

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美景中蕴含的对好友的思念深情和寄情山水田园的深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和以动衬静、有声有色、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朗诵、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检查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幻灯片:

景气(古义:气候;今义:兴旺)

故山殊可

不敢相烦

此不急之务相邀

复与疏钟相

与山僧饭而去

二、朗诵课文,理清内容思路

1、交代裴迪不能同游的原因和自己独自出游情形。

2、描绘归途中所见的山中冬夜图。

3、想像来年山中春色图,以及邀友人同游。

板书:

独自出游

山中冬夜图

来年春山图

三、小组朗诵第一段

思考:独自出游,作者心情如何?你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简叙)

明确:叙事简略,几笔带过,无事可写,无心情游玩──索然无味。

四、赏析“山中冬夜图”

1、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句式来描绘“山中冬夜图”?

(朗读感受)

明确:骈散结合,以四字句为主,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兼以散行,整齐中又有变化,行文灵动活泼。

2、写了哪些景?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范读)

明确:

⑴ 略。

⑵ 动静结合、声色相宜。

⑶ 清寒幽美。

3、你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你由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明确:对好友的思念,对同游的期盼。

五、赏析“来年春山图”

1、仅仅停留在对友人的思念吗?

(朗诵第三段)

明确:盛邀友人同赏来年春色。

2、用什么语言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体现怎样的情感?

明确:四字句为主的骈散结合的句式,生机勃发,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六、小结

我们由上面的赏析可知,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采用节奏感很强的四字句,诗一般地描绘出色彩清丽的“山中冬夜图”和和鲜明的“来年春山图”,借描绘美妙的景色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和深厚情谊。

板书:

借景言情  独游索然无味

忆昔同游之乐

盛邀同赏来年春色

七、作业

仿写:用四字句为主的骈散结合的句式,进行合理想象就《山居秋暝》写一个散文片断,营造出原诗中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句式      内容      手法

骈   独自出游,索然无味  动静结合

散  山中冬夜图,清寒幽美  有声有色

结  来年春山图,生机勃发  虚实结合

借景言情  独游索然无味    对友人的思念

忆昔同游之乐    和

盛邀同赏来年春色  二人深厚情谊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 篇三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 叶 平【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故可不把字词掌握当作教学重点。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与禅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

“绿蚁”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酿的,还没有经过清滤,“红泥小火炉”是用来温酒。没有金樽清酒,也无玉盘珍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宴大宾的陈设,但却最适合二三知己围炉夜饮,酒不酣而情浓,不醉于酒却醉于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对朋友的邀请,也是对温暖与友谊的需求,能来喝一杯吗?雪夜围炉,清谈小饮,非知音者,何能为?质朴简单的言语,如新酿和红泥火炉一般没有半点矫饰雕琢。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诗歌写封邀请函实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书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诗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不仅诗歌如此,同样拥有这般自然而诚恳的美丽的还有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整体感知

王维官至右丞,天宝三载,朝政由奸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于是他便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就来到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天宝三年的腊月末,裴迪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与节奏。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工诗善画,在诗、画、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古典文学涂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并精通音律,他常常以画家的笔法来写诗,以音乐的旋律来表现诗,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正如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一问题──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可结合绘画的构图色彩等结合文章做适当引导点评,如:

构图美:

作品中的“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取舍和布局。

⑴ 讲究绘画的结构美。作者选择了辋川风景中两幅典型的图画,一幅是辋川寒山图,一幅是辋川春山图。两幅图画的构建体现了王维对自然具有敏锐的感悟力,以及取景布局的匠心构思。现以辋川冬山图为例,分析他的这种艺术构思匠心之处。作者首先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以“清月映郭”为这幅巨画摹下广阔的背景,把辋川的总体布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接着按照由远及近、由山而水的层次,把所见之景一层层地铺开去,同时也把辋川的自然美景一层层地揭示在欣赏者的面前。粗线条勾勒完毕,作者就开始细致的描画工作,“水”,在月光中沦涟;“月”,在水中涤荡。远山忽明忽暗。再在自然图景中点染几声犬吠、夜舂、寺钟之声,使整幅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了,且着上作者的情感的色彩。王维的这种构图的手法把“故山殊可过”这一主题集具体化、形象化了。

⑵ 讲究虚实相生之美。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可见虚实相生是艺术追求最高的境界。“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化景物为情思”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里,作者所描绘的辋川寒山图、辋川春山图,就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其中辋川冬景图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辋川春景图为想象之景,为“虚景”。一实一虚,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辋川风景图。同一幅图里,则体现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原则。在第一幅画里,透过“实”的画面,我们看到了辋川月下寒夜的幽寂、清寥的意境美;在第二幅画里,我们则看到了“虚”景之中充溢着跃动生机。两幅画图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闲居生活中那种闲逸萧散的情趣无不涤荡于其中,真正做到了景与情的水乳交融。

色彩美: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重要元素,绘画作品通过色彩来传达作者的情愫或者对生活的理解;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通过作者对外界景物穷形尽相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理念。可见,绘画与摹景散文的要旨殊途同归,都是抒情达意,因而摹景散文的最高顶峰是水墨山水。

作为画家的王维自然对色彩具有敏锐的感悟力,善于运用自己精心调配的色彩来表现自然之美,充分体现了“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文学观。在“辋川冬景图”中,作者以冷色调──浅黑色为主色调,以月亮的浅红色为配色,通过光线明暗的变化,使整个画面极富层次感:山上满眼凄凄,清月织成一个朦胧的网,网住了灞水,网住了城郭。水也青青,郭也缥缈,游人亦虚空。月,映照着水,把水照亮了;水映衬着月,把月洗淡了。辋水波光鳞鳞,月亮晶莹剔透,水与月一起荡漾着,奏出一曲和谐的旋律,撩拨着游人的心弦。衬托水的是月,衬托山的则是树,蓊郁的参天古木在山的怀抱里沉沉的睡去,陪它入梦的还有忽明忽暗的点点灯火……在“辋川春山图”中,作者则敏锐地捕捉到了想象中的春山是新雨洗刷过的,舍其多而杂的颜色,只以绿色为主色调,选取了“春山可望”,足见山色的一片新绿;以白色为配色,“轻鲦出水”、“白鸥矫翼”,足见水中的一派生机。只用“绿”、“白”两种色彩简单一点染,整个春山就象一幅明快的版画呈现于欣赏者的面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树也葱葱,点缀了草;草亦萋萋,装饰了山。山把它的艳姿倒映在水里,水也分享了绿的氛围,便碧透开去……轻鲦遨游于水中,传递给游人一份快乐;白鸥矫健于天空,传递给游人一份激情;野鸡信步于麦陇,传递给游人一份闲适。山水树草编织了绿色的情调;轻鲦、白鸥、野鸡,谱写了绿色的生命。满眼皆绿,满心欢乐!

作者笔下两幅图突出的光线与色调的明暗对比,通过对比表现了辋川山水之美。

──(以上摘自《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王维之入静》)

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四、深入阅读,感悟以“深趣”融贮禅趣

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风格:

⑴ 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

⑵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的氛围:

唐天宝三载,王维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从此,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奸相李林甫把持的朝政里寻求心神的宁静,在寄情山水间觅求心灵的慰藉。王维热爱着辋川山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然是中有深趣矣”,“深趣”是作者对辋川山水综合的心理体验,禅趣理念以空寂的世界为依托。

在这篇文章中,“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境界是何等的空寂;“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境界是何等的沉寂;“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境界是何等的幽静。这几句造出沉寂清远的超凡境界,完全没有一点世俗尘埃,描出了一幅“本来无一物”的禅境。更有“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寒犬的吠声,笼罩着幽深的古巷,使深巷如此空旷幽远;舂米的声音回荡在村庄的上空,让村庄如此杳渺深邃;钟声敲响在寺庙里,使得寺庙如此寂寥淡泊!犬吠声,舂米声,古钟声,交错着,断而续,续而断,笼罩了整个辋川地区,如梦一般缥缈着……王维在极力宣扬这是一个及其幽静的世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空寂清闲,这是作者内心深处喷薄而出的心灵境象。“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就使人联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的目的,处此之中,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辋川冬景艺术境界处处非常美,而这种美的创造极大成分上借助了佛教的理趣。王维营造的“寒山”境界,是一种禅意葱茏的世界,是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影响的结果。因此,王维的“寒山境界”超越了陶渊明的纯粹“结庐在人境”式的隐逸情怀,,上升到禅宗的“无心”、“虚空”的境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体现了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息。

2、请学生欣赏朗读视频,感悟文章以“深趣”融贮的禅趣。

3、学生朗读,教师小结:

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尽情地怡性于山水之间,以艺术的高度感悟力实现了“诗画”的揉合,为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由此可见,画意和禅趣,是王维诗文最突出的两大特色。无论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阅读王维诗歌:《渭川田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过香积寺》《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积雨辋川庄作》《相思》《杂诗》。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想: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 注释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语: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

2.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

3.学生分段诵读,找出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及文言现象。

第一段,概写游山的经历。

(1)正音 猥不敢相烦 与山僧饭迄而去

(2)实词

过 ① 走过,经过。②胜过 超 越 ③错误 过失④探望 拜访

去①离开 ②距离

第二段, 写冬夜游山迷人的景色。

⑴正音 夜登华子冈 村圩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⑵ 实词

间①空隙②间断③疏远

⑶名词作状语

① 北涉玄灞

② 夜登华子冈

第三段,拟写美妙春景 ,邀友人同游。

⑴正音 因驮黄檗人往 麦陇朝雊

⑵虚词

① 以 ,用 ② 因 ,凭借

4.学生齐读,背诵全文。

5.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⑴ 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圩夜舂,夫与疏钟相间。

②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⑵比较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提示:作者的身世,文章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七六一)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明确:表现出作者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

⑶归纳总结描写的方法。

明确:以动衬静 实写 虚写

6.检查背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4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