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归园田居》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归园田居》教案 篇一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          2、 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 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XX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保持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

(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

(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由诵读。

(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

(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

(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

(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三、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教学目标 篇三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归园田居》教案 篇四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  ,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归园田居》教案 篇五

一、导入  :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 教师范读

2、 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 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 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 研习第一层:

⑴ 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书设计

误落尘网——厌恶官场

恋旧林

向往回归自然

思故渊

5、研习第二层

⑴ 释“守拙”

拙(z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⑵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

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

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

活古朴,怡然自得。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

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书设计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                           田园生活的情趣

感:无尘杂   有余闲

5、 简析第三层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

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书:

揭示热爱田园之因——久在樊笼。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以前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谁?

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词

1、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五、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

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

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

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的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1)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2)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里面的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归园田居》教案 篇七

师:上课。同学们,面对陌生的老师上课,大家最担心的是什么?

生:提问。

师:既然大家都这样怕提问,那么今天我们上一节无提问的课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这一节课虽然不提问,但是却有任务,有对话。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声音最大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归园田居》。

(学生读《归园田居》)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读得不准,“荷”应读“贺”音。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www.chayi5.com≥停,韵脚有拖音。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归园田居》)

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归园田居》,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诗人的感情,“愿无违”三个字要重读,读出拖音来。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师:这一遍读得很有诗意。下面请大家试着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地吟读《游山西村》)

师:这一次我想听男中音来吟读这一首诗。

(一位学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好,浑厚的男中音。读得不错,但我怎么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全诗。)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两首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可以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

师:大家说哪一首诗更难一些?(《游山西村》)。好,我们只译《游山西村》。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内容,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板书 再来游)

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这里没有过山车,又不能冲浪?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这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诗人眼中的美。首联美在人情、颔联美在风景、颈联美在风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以诗译诗。把每联的十四个字缩成七个字,尽量用诗中的词语,用上老师板书的词,也像一首诗的样子。

(生讨论,派代表上台填诗: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环水绕风景秀,箫鼓迎春民风淳,月夜拄杖再来游。)

师:我把它称为:以诗译诗法。

看来大家理解得不错。下面我们开始背诗。在背诗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套记忆的方法——信箱联想记忆法。请看投影,这十个词一分钟你记得住吗?

(学生开始记忆,一分钟有几个同学表示能记住。)

师:老师教你一种方法,不但一分钟内每个人都能记住,而且还可以倒着背,并且几天都不忘。咱们班平时记得最慢的是谁?(AAA)请站起来,刚才你记住了吗?(没有)一分钟后我相信你也能记住。请坐。我先教你一套人体信箱: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前胸、后背、手、腿、脚。这十个部分是我们熟知的事物,熟到不用想,我们把它们当做信箱,借用它们帮我们记忆。怎样用呢?把面条装在头发信箱里,怎样装呢?用联想,面条象头发一样柔软。他很伤心,眼睛里流出了墨水。我的鼻子象一座小山坡。嘴里含着一枝鲜花。他的脖子上有一道伤疤。地理老师的心里装着一幅活地图。他的背上背着一个书包。我的手上充满了力量。他的大腿粗得像水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有一只……哇,像恐怖片一样,我们把它想得合理一点,猪脚。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能不能倒着背呢?试一次。

生:冰箱、水桶、力量、书包、地图、伤疤、鲜花、山坡、墨水、面条。

师:AAA,能背吗?试一次。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鼓掌。(走上前去摸头,握手)这个信箱还可以用到诗歌的背诵中去。以《归园田居》为例,每句中找出一个关键字词来。种豆、稀、晨、月、道、衣、愿。进行联想。

脑袋上种豆子长出头发来。我的眉毛很稀。他的鼻子一到早晨就打喷嚏。我的牙齿象月亮一样洁白。脖子连接大脑和身体,国道连接首都和各地。我今天穿着一件新衬衣。岳飞的背上刺着“精忠报国”的宏愿。大家试着背一次。

(学生齐背《归园田居》,背书热情很高。)

师:看来过目不忘啊,只要大家坚持锻炼,联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下面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背《游山西村》。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大家分别把它们装进信箱。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一分钟。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学生齐背,兴趣高昂。老师板书: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

师:看来大家都是神童,下面进行拓诗。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先来作一个示范。

我辞了官职,终于来到了我向往的山林,这里山朗气清,景色怡人,这是我渴望的自由境地,在南山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也许我太喜欢喝酒了吧,田里豆苗稀疏,草儿却很茂盛。下面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从第一首诗中找出一句进行拓展。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生:早晨起来,简单地梳洗了一下,提着酒葫芦就到了田里,清除田间杂草,累了就休息,晚上顶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去。

生:一路上露水沾湿了我的裤子,这条田埂很狭窄,但杂草却很深,草中的虫子不停地鸣叫。

生:衣服打湿了没有关系,只要我现在做的事不是违背我归隐的意愿就行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学诗一共四个环节,这也是我们学诗的一个好方法:吟诗、译诗、背诗、拓诗。我用四句话来概括这个学习学诗的方法: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以诗译诗法,偶句把韵押。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拓展诗意境,巧学效率高。下面我们一遍联想,记住这首诗。下课。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 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 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篇九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题

二、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三、 研读全诗

(一) 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 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 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 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 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 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归园田居》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3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