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秀4篇

发布时间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一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 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

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

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谊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

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

四、激情背诵

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

板书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王维 送 元二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二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听不尽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正因为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所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除了留恋还多了一些什么?

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酒,可用以消愁,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屏幕显示):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

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

(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留恋

送元二使安西

担忧

友情

【备课资料】

链接:

1._d.html送别诗的四大意象:柳酒水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三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 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 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 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

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

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 明丽 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 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读这两句

(二)体会送别情。

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4)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 )杯酒,( )地对元二说:“( )”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柳

依依不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3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