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

(6)胜负()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二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

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

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

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

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

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

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2.时代背景

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3.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

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共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4.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

5.教后记

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复习巩固

1、正字。(请生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

2、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主生分析课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3.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意思,掌握课文有关文言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⑷如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⑸设九宾礼于廷——宾=傧

⑹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穆

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熟,仔细。

⑻请奉盆缶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4.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崐、

(请生举例说明)

5.教后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篇三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得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⑸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第二课时:完璧归赵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璧有瑕,请指示王。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提问:⑴秦王请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诚?为什么?

⑵明知是欺诈,赵国为何不断然拒绝?⑶缪贤怎么知道蔺相如的为人?

⑷蔺相如凭什么认为应该“许秦璧”?⑸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现?

⑹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蔺相如怎么取回?接着怎么应对?赏析人物动作描写。

⑺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来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蔺相如怎么应对?

⑻蔺相如辩解的那番话包含几个理由?第三课时:渑池之会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于是相如前进缶。

3、提问:⑴秦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渑池相会的要求?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⑵复述送别场面。模仿廉颇口吻,“说出”原话。解释词语“度”、“不过”。

⑶廉颇向赵王提出什么建议?⑷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知道国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作用吗?

⑸赵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颇当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里?这体现廉颇什么优点?

⑹这番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⑺渑池之会上,秦国一方向赵王提出什么要求?

⑻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秦王、赵王、蔺相如各自怎么应对?并比较两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⑼“十五城”对一个“咸阳”,哪个分量重?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谁明显占优势?

4、总结三个故事,蔺相如对待秦王和廉颇的不同态度、方式,归纳他的处世原则。

5、布置练习,阅读并完成《夺分王》86——90页。

六、板书设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对秦王

负荆请罪对廉颇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威于外而宽于内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四

对比铸就精彩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通起来。

教学实现:

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功劳、地位、声望。

师:具体一点。

生:功劳是破齐,地位是上卿,声望是闻于诸侯。

师:特点是?

生:功劳大,地位高,声望响。

师:第二段介绍蔺相如,看看介绍了什么?

生:地位。

师:要注意突出了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他的地位?

生:特别低。

师:显然,作者在前两段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问题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

生: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师: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秦王讨璧,赵王无奈。

师: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么?

生: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师: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

生: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

师:注意,许多高明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者不是随便的。我想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正式出场之前做了两次预演:一是冷子兴演说荣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讨论。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也没有使之一览无余,而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后惊鸿一瞥地露一面,去换衣服。换完了衣服回来,才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的机会。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现在我们看课文就会发现,情节预备做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在铺垫。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么内容。

生:缪贤的笨蛋和相如的聪明。师:其中有对比吗?

生:有。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结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够分析燕王这样说的原因。在对比中,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除了对原因的认识,对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结果。试想一想,如果缪贤投奔燕王是什么结局?

生:自投罗网,且自绝后路。

师:“肉袒伏斧质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生:缪贤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说明了一切。

师: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包含着对事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结果的对比。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能又全的蔺相如。我们现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场的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注意内容上的'对比。

生:第一处对比,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

师: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

生: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

师:还有其他对比吗?

生:没有了。

师:对于蔺相如的自荐,有没有什么看法。

生:这和前边“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构成了对比。蔺相如的毛遂自荐,表现了他的自信。

师: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过毛遂自荐表现外,还要注意一点:他主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好了,蔺相如现在出发了。闲言少叙,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开了斗争。注意作者特意点明了“在章台”这个地点,谁来解释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交待秦王见相如的地点。

生:为后文相如说“大王见臣别观”埋下伏笔。

师:好。我们现在看看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生: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惊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息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师:分析得比较全了。我读“廷斗秦王”这一情节常常想到重庆谈判时共产党的策略:有理,有利,有节。谁结合课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节对应的内容。

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有利,得璧、倚柱后才怒形于色,让秦王投鼠忌器。有节,使用缓兵之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解决的机会。

师:文中说,“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实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现吗?

生:秦王辞谢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真诚。还有就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为表明秦王根本没有诚心,赵国的璧都送来了,他的“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此才临时指定。一“指”字,也说明了他的随意性。

师: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过程险恶异常。谁分析一下,蔺相如冒的风险有哪些。

生:1,与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

师:还有一个危险,可能同学们把这个关键人物忽略了。然而,却也是决定性的。

生:“从者”。

师: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我们为这个“从者”设想一下,他在“怀璧,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各种选择的利弊。

生:1<www.chayi5.com>,回到赵国。2,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怀璧而逃是下策,很难找藏身之地。

师:如果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一场,而是相如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相如在选择这个“从者”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人,一是想说明蔺相如的行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二是想说明,成就一个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做事时考虑周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段是有几个字需要注意一下:“舍相如广成传舍”的“舍”,“使其从者衣褐”的“衣”,“廷见相如”的“廷”。

总结一下,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对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备,重点在智。其次还有建立在对事理认识基础上的自信。

完璧归赵的结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实对于弱小的赵国来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求璧的阴谋。

现在我们阅读“渑池会”的有关内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对比。

生:秦赵的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赵国的有备和秦国的无备;秦王的奸诈和赵王的朴实;相如的欺软怕硬和相如的针锋相对。

师:这一情节中相如所表现主要是智,还是勇?

生:勇。

师:为什么这里相如主要表现出的是勇?考虑环境事件的变化。

生:这一次两国国君面对面,闪挪的余地很少,事关国家的荣誉,还有,就是做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

师:作者在介绍“渑池会”的结局时说“位在廉颇之右”,“右”是什么意思?其作用是?

生:说明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和前文廉颇相如的地位对比作呼应,也为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师: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

生:没有。不应该生气。

师:要是你的话你不生气吗?我看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的,他说的都是实际情况:自己有军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来的,相如只凭口舌为劳,却居于上位。合理不?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心说,谁的大?

生:廉颇的大。

师:我看也是。我感觉这个赵王够呛,他因为相如给自己挣了面子,就不顾事实地超拨相如。造成了相如和廉颇的矛盾。廉颇不平是正常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说戏廉颇负荆请罪就没有必要了呢?

生:有必要。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这正是廉颇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说廉颇请罪是在廉颇宣恶言后产生的。

师:分析得非常好。我们再看负荆请罪中有多少内容是对比着写的。

生:廉颇和相如的认识及行为对比,舍人和相如认识及行为对比,廉颇和秦王的对比,廉颇的前后态度对比。

师: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的智还是勇?

生: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国事为重的胸怀。

师:我看表面上对廉颇隐忍退让,是无智也是无勇,其实是大智也是大勇,因为相如于无声处折服了勇猛的大将军廉颇。想一想相如,如果没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怎么能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没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于在渑池针锋相对?所以,负荆请罪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释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备的源头活水。

这一课,我们主要是从作者巧妙地使用着的对比手法上贯通文本,将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串成一串儿。希望大家下课后再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2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