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篇一

山东省单县一中 初凤平

一、 字音练习:给划线字注音。

缪( )贤 赦( )免 袒( )露 倨( )傲 睨( )柱

佯( )为 汤镬( ) 靡( )乱 不怿( ) 避匿( )

二、 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 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到汉武帝时共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全书体例包括 、 、 、

、 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 家。

三、 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可予不?( ) 2、臣愿奉璧往使。( )

3、拜送书于庭( ) 4、召有司案图( )

5、秦自缪公以来( )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四、 古今异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 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 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

4、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 今义

左右:古义 今义

五、 实词虚词:解释划线词的意义。

1、舍人( ) 2、使人遗( )赵王书( )

3、徒见欺( ) 4、窃计( ) 5、即患秦兵之来( )

6、不可不许( ) 7、秦以城求璧而( )赵不许,曲( )在赵

8、宁许以负秦曲( )8、秦贪,负其强( ) 9、固请( )

10、以一璧之固逆( )强秦之欢 11、严大国之威( )

12、召有司案图( ) 13、间至赵矣( )14、特( )以诈佯为予赵

15、引赵使者蔺相如( ) 1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7、拔石城( )

18、左右欲引( )相如去( ) 19、不如因而厚遇之( )

20、相如顾( )召赵御史书( )曰 21、为赵王寿( )

22、且( )相如素( )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

23、臣所以( )去( )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

2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25、臣等不肖( )

26、相如虽驽( ),独( )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

六、 词类活用:解释划线词的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 2、怒发上冲冠( )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4、大王必欲急臣( )

5、舍相如广成传舍( ) 6、乃使从者衣褐( )

7、间至赵矣( ) 8、卒廷见相如( )

9、相如前进缶( ) 10、左右欲刃相如( )

11、且庸人尚羞之( ) 1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14、臣请完璧归赵( ) 15、欲与王为好( )

七、 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

3、而君幸于赵王( ) 4、徒见欺( )

5、君何以知燕王( )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7、故燕王欲结于君( ) 8、乃设九宾礼于廷( )

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9、赵王以为贤大夫( )

八、 省略句:填上所省略的内容。

1、大王见臣( )列观 2、不如因( )而厚遇之 3、( )卒廷见相如

九、 一词多义:解释词义。

1、 顾 A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 2、引A引赵使者蔺相如( )

B顾野有麦场 ( ) B左右欲引相如去(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相如引车避匿( )

D顾吾念之( ) D引而不发 ( )

2、 幸 A而君幸于赵王( ) 4、以 A以勇气闻于诸侯( )

B则幸得脱矣 ( )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大王亦幸赦臣( ) C以绝秦望 ( )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 而 A夫秦强而赵弱( ) 6、因 A相如因持璧却立(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

C不如因而厚遇之( ) C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十、 翻译。

1、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004年8月4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篇二

崔忠建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而要突出这一方面,必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现在恐怕也是如此。)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最终逼迫秦王就范。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这一个“为”字,是极其耐人寻味。——到底是什么原因,秦王为赵王击缶?是怕赵王?自愿?还是……?读史读到这段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样,蔺相如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陷秦王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赵国自然就更胜秦一筹了。

历来我国史家著史,力求文字简约而微显大义。更何况司马迁是此中名手。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或者给学生讲解时须细心体会这类细小不起眼的地方。这样不仅会提高自己的赏阅古文的素养,在讲课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

(6)胜负()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0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