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8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叫加法、减法?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学例1和例2

2、学生提出问题。

3、向学生提问:

(1)为什么分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把分子相加?

(2)填空题:2/9+5/9表示()个1/9加上()个/1/9,一共是()个1/9,就是()。

(3)3/4-1/4表示()个1/4减去()个1/4,还有()个1/4,就是()。

4、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题目说出计算过程。

2、完成应用题。

四、本节课的内容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如何?

2、为什么分母不便呢?

3、最后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

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58~59“分数混合运算(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计算。

2.引入新课分数混合运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届动物车展”情景图,从情悦图中,找出有关信息及问题,并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①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一题。总结: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二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分数混合运算(三)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由于难度不大,而且非常适合现在的快乐课堂模式所以我准备大展拳脚。因此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课的开始,展示部分奥运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合作交流。“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准备组织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对子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

3、注重德育于教学当中。

《标准》积极强调德育和智育要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无处不在渗透着德育。如:解决奥运数据问题时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在思想上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上完这堂课后,我也感觉有一些遗憾,如:由于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在压缩展示统计图环节中得到改进,个别环节的衔接还须进一步加强。

看着我写的以上三点,似乎什么都估计到了,结果课上成功了吗?回答是尴尬的。只有部分成功。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没有达到我的要求。问题如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编书时估计是奥运会的那几年编写的。现在2008已经过去2年奥运会已经冷却了,我还不思修改仍然套用奥运会模式,学生激情明显不足。至于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更是没有兴趣。当时一个学生一句话道破天机:要是世界杯就好了。哎!一个正在进行的世界杯就在我面前,我却不珍惜,如此怎么叫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这点到做的较好,所以整堂课还显得成功,学生不仅分工合作,而且通过对比发现了不同的统计图的不同作用。但当前面的那个同学提到世界杯后,部分学生就开始议论世界杯,致使这部分环节用时过长。

3、注重德育于教学当中。由于上面时间过长,我根本就没有想起要进行德育教育。连:中国军团真不错。这样的话都没有说。

综上所述:本次课,我虽然研究了教材、教法,但根本没有仔细研究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以此为戒,以后改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学习是以长方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六

20xx年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单元,每单元一个word文件,以下为第一单元部分内容: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本单元是观察物体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有: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以及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

例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并能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求立体图形的观察方法,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引导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自觉探索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比较,体会观察物体的不同思路。同时要有层次地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1课时 观 察 物 体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一。内容简析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接下来,例2是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目标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难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教法与学法1.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发现法和讲授法,让学生从观察、想象和操作中体会立体图形与视图之间的联系,积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转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学习主要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承前启后链回顾从上面、左面、正面观察物体。

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

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古诗导入法: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这是因为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看到它的正面,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谜语导入法:同学们,老师和你们猜一个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竞猜导入法: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们看到它的正面,你能猜出是什么立体图形吗?看看谁能猜对。(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出示课件:长方形、圆形图片。)

预设:长方体和球、长方体和圆柱、长方体和圆锥;长方体和球、横放着的圆柱和竖放着的圆柱、横放着的圆柱和圆锥。

教师:其实,老师摆的是两个圆柱。看来,同学们只看到正面并不好确定究竟摆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助到你们!(板书:观察物体)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可以怎样摆?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根据你的理解,用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3、全班交流,形成认识。

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反馈学生的摆法。总结:正面看起来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多种拼摆方法,所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是不同的。

◎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1、出示课件教材例2。

谈话:下面分别给出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你能用小正方体摆出原来的几何体吗?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小结:根据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准确确定拼摆图形的位置关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个数;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一:从同一方向去看两个立体图形,如果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是一样的,能否判定这两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形同呢?

师生交流,小结:不同的立体图形,有时候可以在同一方向得到相同的平面图形,所以根据从一个方向得到的平面图形,是无法断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而要真正知道这个图形究竟是什么样的。就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质疑二: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形成的是唯一的表象吗?

小组讨论,反馈交流,结论:有时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也不一定形成唯一的表象,如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拼摆的立体图形可能是 或 等。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共同总结。

1、根据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准确确定拼摆图形的位置关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个数。

2、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是一节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左面和上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观 察 物 体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复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知识梳理1.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多种拼摆方法,所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是不同的。

2、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还原原来的物体时,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验证确认。

复习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复习重难点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正方体。复习方法1.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复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2、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更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复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三)这一单元里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指名汇报所学内容。(可以让2~3名学生汇报)

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第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让学生先自主整理,然后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

(1)复习: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2)复习: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确定性。

3、建构网络。

谈话: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我们复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总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在本单元中,同学们认为哪里比较难理解,容易出错呢?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再强调摆法的多样性和确定性,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芳芳和兰兰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右面看到的形状是 ,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你能判断她们谁搭的对吗?

芳芳 兰兰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课后小记:

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是热烈的,但在作业中,发现似是而非的错误较多。特别是在温度计上找零下几度,不是正好的刻度时,容易找错区间,需要加强指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