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做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 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法(配乐);朗诵法(教师朗诵、集体朗诵);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板书: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

明确: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诗歌大意。

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三)深入研读

1、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考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学生答)

明确: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出现:作者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喜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二次出现: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第三次出现:虚实结合,“黄鹤”是动态虚幻的意象,无拘无束地来往于时空之中,并且能够与眼前实实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令人产生无限联想的画面。从结构上来说,诗的前三句重复出现三次“黄鹤”,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2、小组讨论:找出你喜欢的字句,并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美?

明确:“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这种说法本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境,可是诗人在诗中却把它当作实际存在的样子来写,还说仙人驾着黄鹤“一去不复返”,不仅为全诗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叹,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营造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板书:意境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及“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体现了场面旷达、色彩斑斓的绘画美。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首先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离黄鹤楼不远的江外长着葱茏的草木,接着又含蓄地描绘了夜幕降临时江上朦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见的树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着雾气的江面,明暗交错,像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板书:绘画美)

此外,全诗以“ou”为韵,诗中还用到了“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轻快和谐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思考诗人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无限思乡之愁。(板书:吊古伤今思乡之愁)

(四)拓展延伸

配乐集体朗诵,注意诗歌的停顿和语调气势。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课堂所学。

作业:背诵本诗;继续搜集崔颢的其他诗作,品味其诗作风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内容预览:

《白洋潮》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

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 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 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 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教学后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课文生字词

2了解人物出场的顺序

3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请你看两段对话,然后猜猜他是谁?

一段:你猜得出吗?二段:猪八戒

你说说你为什么说他是猪八戒呀。(一段猜不出是谁?)

学生:他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另一段:没有特点。

师: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学下面作家的文章。(打出幻灯)

莫泊桑是法国最突出的短篇小说巨匠。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打出幻灯)

同学们还先来读读这个题目,一起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你能告诉我你从中获取了什么信息?(时间、地点)

那么好,就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找找:星期天在福楼拜的家中来了些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只有这几个吗?(不是的)你从哪里看出来?(渐渐……)

这么说,文章主要介绍了这几个人物喽,那假设你是房子的主人,我看你家做客,你可否何介绍一下这几个人物?(或那你能告诉我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你可否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几个人物的国籍及主要作品。

同学们,福楼拜的家中来的都是一些大文豪,用你们的话说,这叫超级的Cool,简直帅呆了。那这些大文豪到福楼拜家中是他很帅吗?(……)是他家房子很豪华(是他很有钱)摆名堂……

那都不是他这个有什么独特的吸引的地方吧?(对……)

那么好,就请同学默读课文,划出福楼拜的句子,他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性格,让这么多的文豪巨匠到他家中。(打出幻灯)

(那么好,就请同学们一起深入我的文本,一起领略一下大文豪人物的文采,好不好?)——(打出幻灯)(3-4)教师必须保持双边活动:

生:“这是只见……风帆”

师:你从中读出福楼拜怎样的性格?

生:激情

设若学生没有读出激情方案如下:

师:我认为自己读出了吗?师:激情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

生:热情奔放

生:没有

师:你愿再试一次

生;愿意

假设没学生读得还不够好?

师:同学们你认为怎样,有进步吗?

生:有

师:有没有人与他挑战一下?

生:读

如果没有人,就让愿学生推荐一下

生:读

同学们,你们觉得怎么样?(满意吗)

那么好,我们也带着这种热情把福楼拜的激情读出来,好吗?

同学们,我们读也读得也够热情了,但我还不是不知道这句话到底在你那里哪些词可以看出他的热情和激动来。谁来说说?

生:跨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字用得好?(学生不能直接说出问),我们可否改成“走”?“跨”字与“走”字有哪些不同?

生:跨字是很有力度,很大步的。

师:有点意思,那你觉得他与句中哪个词搭配起来特别有感觉呀?

生:大幅度。

师:除此之外,这个句子有没有亮点,值得我们欣赏的。

生:鼓

师:这个字好在哪?提示:前说他就像飞起来。

生:说也飞起来。

师:对,还把他比作什么?

生:风帆

师:风帆被风起之后就是鼓鼓的对吧。

啊呀!莫泊桑写人物还真是有一套。我们平时写人物的时候,除了用那些人物刻画方法之外,还可以细致到个别的字,个别的词。(打出幻灯)福楼拜的话

除此之外,发现莫泊桑的热情?

生:他分别……肩头

师:这属于人物刻画中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

师:哪几个词体现他的热情?

生:分别、单独、紧紧、热情大笑

同学们我们除了热情还不够吧。我们也很热情,为什么就没有这么大人物到我们的家中。

同学们,如果说热情可以吸引人的话,那我们温州人(中国人是够热情的)任达华、温兆伦、李克勤为什么就请不来大文豪呢?可见福楼拜还只是热情吧?说说你们的发现?你还发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博写

师: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迸发出来。

师:哪些词特别可以看出他的博学。

生:飞跃、纵观

师:旧事物对新事物的突破

师:平时我们修辞思维都用哪个词?

生:活跃

师:这里用上飞跃,可见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聪明

师:还有哪几个词突出了他的博学、聪明

生:迸发

师:迸发什么意思?

生:向外溅出或喷射,这里是比喻的说法

师:这里把什么比喻成迸发

生:把两个类同的事物相似比较,比作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

师:同学们在这句话里期实充满了作者对福楼拜的崇敬和赞赏。

那么好,请你读一读把莫泊桑对福楼拜无限的崇拜之情给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你们满意吗?

生:满意(不满意)

师:有谁再来挑战一次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龙去带着这种赞赏来读读这句话吧。(读完)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对福楼拜人物的了解,我发现刻画人物除了肖像、动作、语言等手法,其实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不可替代的词,这样人物性格才能深刻,鲜明。

那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找找其他三个人物,试着找出你最喜欢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创作的影响。

在找之前,先听老师的要求:四人一小组,每个人去找自已喜欢的人物,语句、并做记号,但不可重复,剩余一个同学同时把他们三人的字词划出来。

(5分钟)

师:谁先来说说

你找的是谁?

左控:生:喘:与他爬了六楼层有关。

生:歪。一进来就——与他爬楼梯里有关。

生:他很少说话——大家讲,沉默

师:从这里你那些词用得准确?

生:压、抓、所、歪、动词

师:如何透,如何听

生:细心、总是

师: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寓言、温和

师:哪些地方还表现他的温和?

生:声音总是很平静

生:当一种……等动一下大腿

别人很激动他也只是晃动一下大脚

去排除是个温和的人之外还是什么样的人?

在左拉的性格中除了温和,还有什么特点?

生:坚毅

师:莫泊桑如何刻画出他的坚毅和聪慧。

生:聪慧:发达的脑门,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师:坚毅有毅力

师:哪些词描写表现出他的坚定毅力

生:坚毅:?竖立的头发

(读坚毅的句子)?固执的面庞

直挺挺的鼻子

一刀切断的胡五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喜欢小弗朗士吗都德的呢?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

生:他是个很健谈的人?一来就……

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本台廊

师:同学先读读这句话……

从中你还发现都德里个什么样的人

生:从哪发现

讲述这贪图享受寻欢作乐……讽刺口吻……

生:他的头小……胡子尖。

捋(板书)

师:这属于什么描写?

生:肖像

生:他的眼睛……

师:这里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切开、眯眼、射出

师:可否把这几个词改一下:

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沉出一道里一样的黑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提示:这与后文中提到说都德是过度近视)

左拉也是个近视者,但是莫泊桑找到的词都完全不一样。可否用把他们换一下。为什么?

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句话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师:聪慧,左拉的眼中除聪慧还多了一分什么?

坚毅

两把这两句话再进行对照着读读,试读他们的不同。

师:文章来的最早的人是谁?

生:屠

师:他又是怎样的人呢?与福楼拜关系如何?从哪发现?

生:狂热的理想,醉心于这事业,博学多识

博学:用一种——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醉心

二、教师总结:

用上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手法来,同时,他非常讲究用词的准确性。

同学们,我们与其说福楼拜伟大,有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大文豪到他家来还不如是莫泊桑伟大,最精炼准确刻画出精刻的人物性格来。

三、作业:

现在我们也用尝试着用的描写人物方法做个小活动,“猜猜他是谁”。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刻画人物的文章,作者抓住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激发学生读外国名著的兴趣。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语言、外貌、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五位作家的资料,识记作家的代表作。课堂上展示学生的资料,再用课件补充资料,落实“激发学生读外国名著的兴趣”这个目标。

第二课时,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步骤:

1、作家代表作知识抢答。

2、理解、掌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谈收获,悟写法。

4、练笔,学习描写人物。第二个步骤是重点,我主要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掌握这个重点。

【存在问题】

1、时间安排有些仓促,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还不够。

2、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时,就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仔细查找答案。

3、板书的内容过多,不够简练。

4、不应对四位作家平均用时,应以点带面,重点研讨对“左拉”的描写,其余作简要分析。

5、应增加“人物特征比较”环节。比如:都描写了胡子,各人的胡子有什么不同;都有动作描写,各人的习惯动作有什么不同;都德与福楼拜都能言善辩,可是又有什么区别。如果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就会对莫泊桑抓住特征刻画人物有更深的理解。

6、由于缺少了对比这个环节,学生“谈收获,悟写法”就谈得不够深,也由于学生谈得不够深,就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是担心“练笔”这个环节时间不够,就草草结束。如果能让学生在“悟写法”这个环节中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有所悟,宁可删掉“练笔”这个环节。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奋点来取舍教学环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后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练习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

肖像语言行动性格

福楼拜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他的思想一下子飞跃过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迸发出启蒙的火花。门铃一响,立刻把红纱毯盖在办公桌上。亲自去开门。像亲兄弟一样拥抱屠格涅夫。从这个人面前走到那个人面前。把客人一个个地送到前厅,谈话、握手、拍肩。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白皙的脸。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讲无论什么事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仰坐在一个沙发上。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爬六层楼,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个沙发上。开始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二、短短的一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语言上有什么标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以及表明行文顺序的语言。

参考答案:

全文好像是一出舞台剧。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人物:以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人物之间的交流。全文结构好像是舞台剧的结构。

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先写屠格涅夫。“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再写都德。“接着来的是左拉”,再写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边重点写福楼拜。“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都是语言标志,阅读中要格外注意。

三、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福楼拜关于文学语言运用的名言,并体味莫泊桑在本文中所运用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由于翻译的关系,莫泊桑运用语言的高明之处在译成中文后可能已经失去不少,但还可以看出一些。

参考答案:

例如,“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应该说,“迸发”一词用得准确而生动。两块石头撞击在一起,发出了火花,用“迸发”最好。

又如,“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勾画”与“轮廓”,搭配得好。“只用几句话”与“勾画”也前后一致。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七

诗四首

教 学 内 容 诗四首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课 时 安 排 3

附: 板 书 设 计

电子教案(副页)

第 课时数 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引发动机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导入:

2、整体感知

3、合作交流

拓展延伸

三、学习第二首《使至塞上》

四、指导学生学习《渡荆门送别》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导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指导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①教师范读

②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⑤背诵。

⑥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⑦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教师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提问:《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提示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

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学生跟读。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学生讨论

电子教案(副页)

第 课时数 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延伸作业阅读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5.齐背《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生词。

5、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复杂的情感。

《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学生自读,初步理解。

3、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自学。

4、小组为单位质疑。

6、背诵默写

教后感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能对诗的语言进行品味,能体味诗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猫。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读题。

二、学习生字词

(一)黑板上学习生字。

(二)看投影,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对猫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2、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读第1—3自然段,找一试,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师提炼要点,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敢

3、自由读第1自然段表现猫“古怪”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读时的感受。

4、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体会古怪。

(1)抓住“乖”,类比生活体验,品味读好写猫“老实”的句子。

(2)品味猫贪玩表现时引导想象: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呼唤猫回来?

(3)品味“屏息凝视”

①结合插图先说说什么叫“屏息凝视”。

②“屏息”是否就是不呼吸了呢?

③连几乎听不到的呼吸声都要控制,那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生练读)

④同学们,我们找准目标,屏息凝视,体验10秒钟。交流感受

⑤体会“一连”“非……不可”:同学们,“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按三个钟头来算吧,三个钟头是多少分钟?(180分钟)又是多少秒?(10800秒)是10秒钟的多少倍?(1080倍)而我们刚才才体验了10秒钟啊!(生激情朗读)

(4)小结:在尽职这一点上,我们大家都该向猫学习。

5、整体回顾读第1自然段,体会猫的确古怪,但又着实可爱。

6、自由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哪儿写得好,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7、多种形式理解读含有“蹭、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等重点词语的句子。

8、总体赏读,熟读成诵。

三、小结。

指导重点:

(1)想象母鸡和鸡雏所面临的危险,了解母鸡警戒的原因。

(2)指导朗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鸡的爱子心切。

(3)想象母鸡警告鸡雏的语言,体会母鸡的勇敢。

(4)设疑:母鸡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没什么可怕的事,为什么还要“警戒”?母鸡到底怕吗?

(5)提炼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了解母鸡的叫声即它的语言,也是与鸡雏交流的方式。

6、学习第6小节,体会母鸡的慈爱和辛苦。

指导重点:

(1)借助对“紧叫、一点儿”两词的理解,体会母鸡“紧叫”所表达的意思。

(2)设疑:“叫”与“教”的区别,体会母鸡的辛苦。

(3)联系上下文,设疑:母鸡到底怕公鸡吗?

(4)体会“紧叫”的“紧”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

7、学习第8小节,再次体会母鸡的辛苦,任劳任怨。

指导重点:通过对“顶尖锐、顶凄惨”的理解,体会母鸡“啼叫”所表达的意思。

8、学习第7小节,体会母鸡的辛苦与慈爱。

指导重点:

(1)学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馈其读懂及读不懂的内容。

(2)体会“——”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板书:英雄母亲)

(二)进一步体会“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九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有一个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xx)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__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1、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__!”

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9、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0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