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10篇《初中地理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地理的教案 篇一

【教学关键】

(1)了解人地关系历史发展过程。

(2)可连续发展概念和关键标准。

(3)了解可连续发展复合系统内涵。

(4)可连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

【教学难点】

(1)对可连续发展概念及关键标准了解。

(2)可连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系。

(3)对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了解。

【教学过程】

(1)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历史演变

人类是环境产物,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展物质基础。所以,人类活动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在人类发展不一样历史进程中,对环境影响广度和深度全部有所不一样。

引导学生分析图8.9,说出不一样历史阶段人口增加特点并浅析原因。

发展阶段

人口增加特点

原因浅析

采猎文明

极其缓慢

生产力水平极低,最基础物质需求尚不能满足

农业文明

快速增加

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粮食供给稳定

工业文明

迅猛增加

生产力水平空前提升,物质需求取得极大满足

因为人口数量增加和生产力产提升,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列出下表,提问让学生填表。

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具体表现

采猎文明

崇敬自然

被动地适应环境,表现为环境强大制约作用和人类对环境微弱改造作用。如:猛犸和披毛犀灭色,但这种环境问题不含有普遍性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修资源,人和自然对抗性强,人地关系展现不协调发展,如:黄土高原从郁郁葱葱森林变成今天千沟万壑地表形态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关系全方面不协调,人地矛盾快速激化

后工业文明

寻求人地协调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成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可连续发展概念和标准

①可连续发展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

发展真正涵义是什么?发展和增加有什么区分?什么样发展是可连续发展?

【老师归纳总结】

经济发展概念远比经济增加含义广泛。经济增加通常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升;而经济发展是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发展(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增加,而且包含环境质量改善,教育、安全等领域改善)。可连续发展就是这么发展,它既满足现代人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

②可连续发展遵照基础标准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说出可连续发展应遵照三个标准:公平性标准、连续性标准、共同性标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标准,要举例,得出结论,每组选1名学生代表讲话。

(3)可连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清洁生产

可连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一个关键举措是清洁生产。

引导学生阅读图8。12,提出问题:产品生命周期内涵是什么?为何清洁生产是一个可连续生产?

【老师归纳】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全部过程(包含资源摄取,产品加工、再加工过程,又经产品储存、批发、使用过程,直至产品报废或处理)。而清洁生产则是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处理全过程来评定产品对环境影响程度,而非从单一步骤考虑,这么生产就是可连续。清洁生产概念含有相对性,伴随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有一个不停完善过程。

②公众参与:清洁生产仅仅是可连续发展一个方法,而公众参与是可连续发展能力建设一个关键方面。

③选择带环境标志产品

地理教学教案 篇二

学习主题一:认识地球

1.地球的形状是:( )

A、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B、皮球似的正球体

C、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D、天圆地圆

2.关于地球不正确的叙述是:( )

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

B、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

C、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D、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米

学习主题二:地球模型

1.通过格林尼治天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作:( )

A、子午线 B、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C、180°经线 D、东一区的中央经线

2.表示地球某一点经纬度的正确写法是:( )

A、35°,115° B、45°N,120°W

C、南纬30°S,东经70°E D、60°S

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

A、赤道上 B、北极点上 C、南极点上 D、本初子午线上

4.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

A.西经30度,北纬30度 B.西经10度,北纬10度

C.东经170度,南纬30度 D.东经175度,北纬10度

5.本初子午线是:( )

A.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6.某地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该地的经纬度是:( )

A、经度0°,纬度0° B、东经160°,纬度0°

C、西经20°,纬度0° D、东经180°,纬度0°

7.下列各点属于中纬度地区的是:( )

A、经度0°,纬度0° B、东经160°,纬度40°

C、西经20°,纬度20° D、东经180°,纬度80°

8.完成下表:

纬线经线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

度数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方式

0°的确定

划分半球的界限

学习主题三: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C: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3) 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

2、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其它经线的度数。

(2)写出图中A、B二地的地理位置:

A: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3)在图中A、B二地中,位于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

(4) 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

图1

补充说明: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用三时完成,每一时完成一个主题。

地理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北京的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能力目标

1.培养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德育目标

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培养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

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多媒体展示课题:投影显示奥运会会标

教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判断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标记?

生: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

师:主办地在哪?

生:北京。

师: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咱们当中有没有人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你能描述一下对北京的印象吗?

学生介绍。(略)

师:北京带给我的印象是古典壮观的,又富有新鲜的现代气息的,我一直很想去北京,我想你们一定也很想去北京,请大家说说你想去北京的理由,好吗?

生: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想去北京的理由。

师:看起来,大家真的很想去北京,有人想上清华北大,有人想去中关村、中央电视台,有人想去参观故宫,有的想去八达岭长城……想要去北京就要了解北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多媒体展示课题: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一、北京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多媒体展示:北京图片

分小组仔细读图查找、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参与指导。1.北京市的海陆位置。2.北京市的经纬度位置。3.北京市在什么方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提问,小组代表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二、北京的。气候

多媒体显示《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分小组讨论、分析、归纳下列问题。教师巡回参与指导。1.北京所处的温度带。2.北京所处的干湿地区。3.北京处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4.北京市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

提问,小组代表上前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北京市的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由此得出,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三、北京的河流

多媒体展示课本19页图6.3《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仔细观察,查找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1.北京市的主要河流有哪些?

2.河流的流向是什么?可以反映什么问题?

3.最后注入什么地方?

4.河流对于北京市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提问,小组代表上前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地理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59页《东南西北》。

教学目的:

1、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贪玩的机灵狗跑到森林去玩,不知不觉地,它越走越远,天色渐渐暗下来了。该往哪里走呢?机灵狗迷失了方向,它很害怕,而且笑笑和淘气一定也很着急了。到了晚上,星星出来玩了。这时候机灵狗突然发现了北斗七星。于是它很快地分辨出方向,找到了回家的路了。今天我们就来学西东南西北这一课(板书:东南西北)。

二、探索新知。

1、正确分辨四个方向

学生独立思考: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从哪个方向落下?

(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

2、分辨“南”和“北”。(由东起顺时针指,分别是东南西北)

小组交流自己辨别方向的`方法,随后全班交流。

3、实地辨别方向。

(1)今天天气特别好,咱们一起到操场去找找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学生4人为1组来到操场。

(2)说一说东南西北各在哪个方向,有什么建筑物,你是怎么辨别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4、游戏----“你说我来做”

如:教师说面向东,全体学生按要求完成。

5、回忆: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哪些景物?

独立完成: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1、同学会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地图和路线图辨认方向了,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辩认方向的方法?

(1)指南针能帮助我们辨认方向,指南针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的。

(2)我会看树叶辨认方向,树叶茂密的一面是南面。

(3)要是在大森林里,你可以看年轮辨认方向。

(4)看太阳也能辨认方向。早晨,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2、你可真了不起,这么难学到的知识你都会了。能告诉大家,你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你是从哪儿获得这些知识的?(我是看书知道的。)

看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我们都应该与书成为好朋友。

四、巩固练习。

1、实地观察教室的门、窗,各在哪一面?自己面向哪一面看黑板?

2、学生独立完成“黑猫警长指挥交通”游戏题。

要求:用箭头表示要走的方向。

五、小结。

数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辨认方向,使我们不会迷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东南西北”方向的知识,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学习、交流。

地理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

2.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图(板图或投影)

3.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示意图(板图或投影)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四年制2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四大高原”,后面半个(或1个)课时讲完“四大盆地”。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讲述和讨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图]挂好“中国地形”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请注意观察地形图,说出我国西部和东部各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回答,教师重复强调西部以高山、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

(讲授新课)

[查阅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中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

[板书]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指图讲述]让我们在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一一找到四大高原。(以下讲述教师应注意放慢节奏,指图要准确,以便学生边听讲边在地图册上查找有关地名。下面划横线的高原名称由学生齐声答出。)

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祁连山麓,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

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面大约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为邻,南到秦岭的高原是黄土高原。

主要位于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势明显表现为西高东低,海拔从20xx米下降到1000米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展示图片]出示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中国地图。分别请四位同学上讲台指图说出四大高原的位置,教师纠正。

[讨论]请同学们阅读“四大高原”一段课文及有关插图,分别介绍四大高原的特征。(在读书读图之后,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应加强引导,提醒学生读有关插图及彩图,并可简要解释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来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后果、喀斯特地形的成因和得名等)

[板书]

l、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一黄土覆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喀斯特地形典型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把四大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板书]二、四大盆地

[讲述]请同学们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天山山脉,看天山南北分别是什么地形。(学生回答)

[[提问]人们谈到新疆地形时,常有“三山夹两盆”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图3·13,说出“三山”和“两盆”的名称。(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或肯定)

[展示图片]“三山夹两盆”示意图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位于西北内陆,周围高山环抱,内部比较平坦,有成片的沙漠和戈壁。

[提问]说出塔里木盆地中我国最大的沙漠名称和它的形成原因。(学生依据课本回答,教师强调“地处内陆”和“地形封闭”两点)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周围高山上有很厚的冰川、积雪。当天暖的时候,冰雪消融,山麓地带有了水就可以长草、植树、种庄稼。在黄色的沙漠区,这种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叫做“绿洲”。历史上,天山和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就是“丝绸之路”上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提问]1.为什么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会有绿洲分布?水源是从哪里来的?

2.新疆修筑的公路线大多绕经盆地的边缘,这是什么原因?(教师提示学生也从水源、绿洲分布等方面考虑)

[讲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的柴达木盆地,与前面两个盆地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差别。

[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参考P33图3·15说说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出以上三个盆地均处内陆,内部都较平坦,有沙漠、戈壁;不同的是它们的海拔,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地势第一阶梯,而前两个盆地位于地势第二阶梯。)

[板书]3.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多沙漠戈壁。

[讲述]位于四川省东部,被山岭、高原环绕的四川盆地内部,与前三个盆地有明显的不同。

[提问]请说出四川盆地内部地形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以上三个盆地内部较平坦而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较平坦)。

[板书]4.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讲述]四大盆地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用比较法学习、记忆。

[练习]1.四大盆地名称,在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说出它们分别在地势的哪级阶梯上。

2.哪个盆地海拔最高?哪个盆地面积最大?哪些盆地位于内陆?

3.成都平原在哪个盆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哪个盆地中?

4.哪个盆地中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哪个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黄土覆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喀斯特地形典型

二、四大盆地

地理优秀教案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二。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活动一:

看图3.14流域和水系,理解图中的几个概念:

流域——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支流——注入干流;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三级支流——注入二级支流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一个河流流域的开发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就适宜发展农业;而科罗拉多河,河道狭窄、落差大,就适宜开发水利资源,对于田纳西河来说,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环境,是避免盲目开发的首要条件。

1.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活动二:在课本上找出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位置:

发源地:

流域范围:(在图上标出)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⑵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河流的主汛期是12月—次年4月中旬,以雨水补给为主,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不稳定,通航受到一定影响,下游易诱发洪灾。

活动三:

思考1

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期,需水量较大,而冬季需水量较少。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田纳西河的资源发展农业?

思考2

田纳西河水量的变化对航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改善田纳西河的航运条件?

⑶水系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⑷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水能资源丰富。

活动四:

影响水能大小的因素:流量和落差,那么请你归纳田纳西河水能丰富原因: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较为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整个流域环境较好。

19世纪后期,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始对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老棉花带。棉花是一种对地力消耗较大的作物,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致使老棉花带衰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体,使许多生物消失绝迹。

补充:

造成一个区域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一是人口的增长;二是掠夺式的开发方式

适宜种棉花的地区特点:具有光照充足,气候干旱,水源丰富的特点,如中亚、埃及、中国的新疆等,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夏季降水较少,正利于棉花后期的生长和成熟,田纳西河为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

第二课时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开发的核心

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知识补充

梯级开发——把河流分为若干段,选定适宜的坝址,修建一系列的水库,逐段地利用该河流的水利资源。

思考:结合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分析修建水库(大坝)有何作用?

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田纳西河流域山地多,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修建大坝可利用落差发电;

⑵水流急,且水位季节变化大,修建大坝可调节径流,使之趋于平稳,利用内河航运;

⑶降水年内变化较大,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雨季易出现洪水,修建大坝可拦蓄洪水,减少洪灾;、

⑷修建大坝拦水,还用作旱季时的灌溉用水。

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⑴针对早期开发所带来的问题,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的机构。

⑵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图3.20)。

⑶1933年以后,TVA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措施

⑴防洪

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⑵航运

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保持平稳,诺克斯维尔以下均可通航。目前,田纳西河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通过水运可达美国22个州。每年田纳西河水运的通航效益比陆路节省约4亿美元(图3.23)。

⑶发电

建成了30座水电站,同时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⑷提高水质

提高水质而采取的措施: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⑸旅游

随着水库的修建河流域环境的不断改善,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建立了一大批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宿营地和俱乐部,以及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目前,该流域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旅游业收入成为流域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⑹土地利用

①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

③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④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世纪—8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分析:此图为田纳西河梯级开发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⑴农业:梯级开发为其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提供了水源、消除了洪涝灾害;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场所。⑵工业:水电为其提供了动力资源,使工业成本降低、污染下降。⑶第三产业:梯级开发提供了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⑷三大产业间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森林得到恢复,为木材加工、造纸工业提供原料。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旅游业的基础。方便的水运为工业提供了廉价的运输。

五、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1、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防止工作中的扯皮现象,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经济,做到开发与治理并重。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

3、加大开发力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者。

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外贸,招商引资。

初中地理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

教学过程;略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人教版地理教案 篇九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别。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办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用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判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变化。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用画图设问法来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深入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用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寻找各种事物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研究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助学生区分高低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能力。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解说员的解说,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导入]:[问]:每天电视台都播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这个名词,可以不可以改成“气候预报”?

(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教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教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根据风向原理在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教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出现冷暖气流相互追赶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较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较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冷锋。

(教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回答: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教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因为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回答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问]:当冷锋移动到我国东部地区后,内蒙古和青海一带属于冷锋过境时还是过境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教师]:属于冷锋过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教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控制?过境时会出现什么天气?

[教师]:是被暖锋控制。过境时,暖空气主动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控制,气温会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教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变化,都与气压系统及其变化状况密切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当地会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出现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教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回答: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

[教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附近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教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教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根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控制,如果暖气团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这里可出现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会追赶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较

[教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很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地理优秀教案 篇十

【教学重点】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与其工农业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特征

【教学用具】哈萨克斯坦政区图、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产分布图、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亚是世界13个区域中唯一一个深居内陆的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由于距海远,地形封闭,该地区的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这对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在中亚表现得十分明显,今天我们就利用学习本地区的代表性国家——哈萨克斯坦来更进一步地了解中亚的地域特征。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相邻的国家。

(提问)有没有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的海洋?里海呢?

(讲解)

里海不是海,是湖,而且是世界最大的内流湖

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岸。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几条河流: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

(提问)这些河流中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为什么内流区域面积大?

(/Article/Index.html>总结)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水源不足,加之地形封闭,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地形区(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哈萨克丘陵、天山、阿尔泰山),并强调观察图例。

(提问)哈萨克斯坦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

(/Article/Index.html>总结)哈萨克斯坦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大部分为平原。

(展示图片)中亚气候图

(提问)哈萨克斯坦以什么气候为主?气候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气候特点对生长的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卡萨林斯克各月气温降水量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哈萨克斯坦的气候特征。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温带沙漠、草原性气候为主,温差大,降水稀少,形成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景观。

(展示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片)

(承转)我们都知道,气候和地形对农业的影响极大,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它的农业都有哪些特点呢?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农作物分布图

(提问)

1、哈萨克斯坦主要有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大体分布在哪里?

2、它的谷物、小麦区为什么没有分布在图兰平原地区?

3、哈萨克斯坦南部能够种植棉花、小麦,如何解决缺水问题?

4、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有几种类型?它的荒漠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5、从上述哈萨克斯坦农牧业的分布特点能否了解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途径?

(引导学生讨论,一步一步得出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矿产与工业图

(提问)

哈萨克斯坦有哪些主要的矿产?(煤、铁、石油、铜、铅、锌、锰、铝)

哈萨克斯坦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Article/Index.html>总结)哈萨克斯坦草原、耕地广阔,矿产丰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国家。该国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煤炭、石油、铁的开采与加工以及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加工,同时,种植业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也是其国家重要的生产部门。

(图片展示)哈萨克斯坦的重要城市

(教师简要讲解)

阿拉木图:原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经济、交通中心,有“苹果之城”的美称。

阿斯塔纳:首都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

1、世界最大内陆国

2、地形

3、气候:温带沙漠、温带草原

4、资源及经济

5、重要城市:

阿拉木图

阿斯塔纳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10篇《初中地理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10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