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师范文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方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无线通信技术与遥感技术 篇一

红外无线通信技术与遥感技术

xx

(xxxx大学理学院 光信-2班 xx 2xxxxx)

摘要:红外在通信领域中有具有许多优点他的抗干扰能力,和无线传输功能用途十分广泛。将来在通信方面会有大的作为。随着机器的高度自动化,它在无人驾驶方面会有大的用途。

关键字:红外通信,红外应用,无人驾驶。

红外通信,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红外线传输数据。在电脑技术发展早期,数据都是通过线缆传输的,线缆传输连线麻烦,需要特制接口,颇为不便。于是后来就有了红外无线数据传输技术。[1]

1、红外辐射的特点

红外辐射既有与可见光相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又具有粒子性。此外,红外辐射还有一些与可见光不一样的独特性:

(1)人的眼睛对红外辐射不敏感,所以必须用对红外辐射敏感的红外探测器才能探测到;

(2)红外辐射的光量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小,例如10000nm波长的红外光子的能量大约是可见光子能量的1/20;

(3)红外辐射的热效应比可见光要强的多;

(4)红外辐射更易被物质所吸收,但对于薄雾来讲长波红外辐射更

容易通过。[2]

2、红外无线传输的优点

一个比较完整的红外系统通常包括光学系统、调制盘(或扫描器)、红外探测器、电子线路和显示记录装置等。目标是红外系统所探测的对象,目标的辐射在传输过程中将受到大气中某些气体分子的选择性吸收以及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散射而衰减。透过大气的目标辐射被光学系统接收,并聚焦到红外探测器平面上。调制盘将连续光调制成交变电流并进行空间滤波,而扫描器输出的信号经过电子线路完成放大处理。显示记录装置将经过处理的信号进行显示和记录。如果是用于监控的红外系统,还需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入监控装置,以驱动执行机构工作,实现自动监控。与雷达系统和可见光仪器相比,红外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尺寸小,重量轻;

(2)能有效地抗可见光波段的伪装;

(3)比雷达有更高的角精确度;

(4)对辅助装置要求最少。[3]

把光学系统看作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它的作用和通信系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在通信系统中,信息是空间的,如复振幅或强度的空间分布。正是这种本质上的共同点,导致了光学和通信理念的联系。[4]

3、红外无线通信和遥感的应用

基于以上红外线的优良特点,红外线可以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应用。随着家庭电器的智能化。许多电器将有一个中央控制器进行控制。如果各个电器都以线路连接将给连接、安装和使用带来诸多不便,红外装置连接将是很好的发展前景。红外通信装置还可运用到汽车机车的无人驾驶方面。以汽车为例,在汽车上安装红外发射装置和红外接收装置。在专门铺设的无人驾驶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装一个红外发射器。当无人驾驶的汽车到达这种路段时,汽车将自动切换成无人驾驶模式。通过汽车内的红外接收装置,测量车子到路两边的红外发射装置的距离,按照设定好的统一标准进行调整运行。车子与车子之间也通过红外装置进行测距与通信。来保持车距,和处理突发事件。根据物体辐射红外线的特点不问白天黑夜,也不问有无生命都会发出红外线,所以道路上还可以用红外探测仪来探测道路上的非车辆。遇到有异常时以信号方式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或转道避让。之所以选用红外线,是因为他比可见光信号和无线电波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比雷达有更高的角精确度而且对辅助装置要求最少有更好的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张建奇 方小平 《红外物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p4

[3] 张建奇 方小平 《红外物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p4-p5

[4] 吕乃光 《傅立叶光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p1

遥感与资源普查 篇二

1、 资源、 资源、 资源等是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

2、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 或 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的存在。

3、对森林、草原、绿地以及农作物等资源的。确调查中,通过遥感图像 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等数据,为农业等部门提供服务。

遥感技术 篇三

数据标识:LE7***40PFS00

产品名称:L7slc-off

快视图:[ 查看大图 ]

卫星:LANDSAT7

条带号:130行编号:42

行象元数:1000列象元数:1100

传感器:ETM+

接收站标识:PFS

数据获取日期:20110209白天/夜晚:DAY

开始时间:2011-02-09 03:33:57结束时间:2011-02-09 03:34:24 平均云量:0

左上云量:0

右上云量:0

左下云量:0

右下云量:0

太阳方位角:143.00465393

太阳高度角:40.90883636

中心纬度:25.98835 中心经度:101.92129

左上点纬度:26.92758 左上点经度:101.17262

右上点纬度:26.65255 右上点经度:103.06684

左下点纬度:25.31472 左下点经度:100.78824

右下点纬度:25.04337 右下点经度:102.65691

下载[文件大小:239.02MB]

遥感技术 篇四

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方面的应用

姓名:王大伟

班级:资工

学号:

序号:10709 200701846 46

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方面的应用

一、对地球观测技术发展的简要历程

对地观测,即对地球观测(earth observing)。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起源於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空间站对地观测系统(EOS)。对地观测技术是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可追溯到六十年代的初期,刚刚出现人造地球卫星。当时一般都将它称为地球资源和环境的遥感技术。遥感(Remote Sensing)这个词最早出自於1960年。当时,美国海军科研局一位官员把一项研究照相判读技术的计划称为“遥感”计划。后来,经过一系列相关专业研讨会的确认,才得以传播开来。

六十年代的空间实验

六十年代,卫星出现不久,发展应用卫星的有效载荷技术,完全处於试验和摸索阶段。作为空间遥感卫星试验的前奏,应当特别提及飞机遥感技术的发展。世界许多国家都是首先开展大规模的机载对地观测技术的飞行试验活动,其“领头羊”是美国。美国在早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和应用,首先进行大量的飞机试验活动。为了获得卫星遥感仪技术的每一知识,几乎都是首先开展在飞机上的试验和验证。特别是为准备发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宇航局(NASA)在全美国展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机载飞行实验活动。历时三年。他们动用了当时能够提供的所有遥感仪器。包括微波雷达、红外扫描仪、和各种照相机设备。开辟了近400个试验场和典型地物场地。实验应用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农、林、地质、地理、水文、海洋、城市、工程等一大批应用。从此以后,至今还没有那次试验在规模上超过它。通过这次活动,人们不仅认识了各种遥感仪技术的作用和潜力,而且还初步学会如何开展应用遥感的具体方法。这是人类对遥感技术及应用的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实践。这次活动结束后二年,美国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发射成功。从此在全世界掀起了空间遥感应用的热潮。现在,回过头来再审视一下这次实验活动,会深刻体会到机载遥感飞行试验在整个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气象卫星

早在人造卫星发射之前,世界各国就开始开展卫星遥感应用的技术准备。即卫星有效载荷对地观测仪器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卫星在围绕地球飞行过程中,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观测全地球。它特别符合气象观测的需求,因此,卫星一出现便受到气象工作者的重视。当时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遥感仪器,能够在卫星飞行中摄取的地面图像并即时将其送回地面。在当时的传感技术中只有电视摄像机满足这一要求。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TIROS)卫星,全称为电视和红外观察卫星。星上电视摄像机首次送回地球大气清晰的可见光云图,具有气象价值。§1.1.2 地球资源卫星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美国就酝酿利用空间技术勘察地球的资源。随即制订了“地球资源勘察”计划。包括发射资源卫星和天空实验室飞船,以及飞机计划。经过七年的论证和研制等准备工作,於1972年7月成功地发射第一颗实验型“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在这颗卫星上,安装有二种摄取地面图像的遥感仪器:三台返束光导摄像管(RBV)和多光谱扫描仪(MSS)。它们工作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域。RBV有三个波段,地面分辨率100m。MSS包括四个波段: MSS1(0.5~0.6)μm,MSS2(0.6~0.7)μm,MSS3(0.7~0.8)μm,MSS4(0.8~1.1)μm。分辨率79m。在当时,电视摄像机已在气象卫星上试验成功。为提高分

辨率,请著名的美无线电公司(RCA)专门研制高分辨率电视摄像管,返束光导摄像管。扫描线达4500条。多光谱扫描仪(MSS)是一种利用行扫描原理的高分辨率光学-机械扫描成像系统。在扫描仪的焦平面上,利用分光元件和光电探测器相配合,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范围的四个狭窄波段摄取地面图像。光谱分辨率△λ=0.1μm。从总体说来,ERTS-1的首次实验是成功的。虽然RBV在太空运行很短时间就因高压电源故障而停止,但是MSS获取的图像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ERTS-1原订寿命一年,MSS实际工作5.5年。它摄取了3.3万个地面景物,提供约150万张图像。这种包含(185×185)Km2地面的多光谱图像,初步分析便得到了在当时非常惊人的结果。当时发现,加拿大西部有镍矿、巴基斯坦可能有铜矿、看到了纽约海港的污染情况,断定了农作物的长势、与现有地图相比较发现一批错误和遗漏。.。。这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这种卫星的多光谱图像迅速在世界范围扩散。随即掀起了世界性的地球资源与环境空间遥感应用的热潮。

从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应用技术的发展历史,六十年代的实验活动是有成效的。通过气象和资源两类应用卫星的实践过程,建立了初步满足实用化要求的信息获取技术。利用光电探测和光-机扫描成像原理的光电遥感仪器技术,被确定为实用化卫星有效载荷技术,推动了对地观测技术及其应用的整体发展。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技术路线。

2、海洋遥感卫星

美国的海洋卫星(SeaSat)是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论证和研制的。这是第一颗专门用於海洋遥感的实验性空间飞船。1978年7月26日发射成功。由於星上电源故障,该星仅工作160天便停止工作。尽管如此,它还是完成了预定的海洋遥感实验。这颗卫星装载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能够研制出来的所有海洋遥感仪器。包括:雷达测高仪(ALT)、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SAR)、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可见光和红外辐射计等。它们收集地球海面和包括风、浪、温度、海水、形貌等大批信息。同时也对最新研制的各种遥感仪技术进行实验和评价。

从海洋卫星(Seasat)以后的海洋遥感卫星看,第一颗卫星的实验是成功的,它基本上达到了既定目标。雷达高度计、散射计和辐射计等仪器的实验均转入实用化阶段,它们后来都成为海洋遥感的基本工具。此后,美国海军的海洋遥感系统(NROSS)、美国宇航局和法国合作的海貌卫星(Topex/Poseidon),日本的海洋观测卫星(MOS-1)以及欧空局的遥感卫星(ERS-1)等,都是后续的海洋遥感卫星,实用化的具体计划。

从遥感技术发展过程看,海洋卫星上首次装载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实现太空飞行,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众所周知,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为军事侦察需要发明了真实孔径侧视成像雷达。微波辐射的穿透和全天候特性,吸引许多人继续从事研制高分辨率成像雷达的工作。结果,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概念诞生。到六十年代,机载SAR的飞行,图像分辨率可达到15m的水平。七十年代初期,空间遥感技术发展引起世界性轰动,但技术界人士都非常明白,这完全是因为光电遥感技术的成功。因此,把高分辨率成像雷达搬到卫星上去,是技术专家和遥感用户共同的迫切愿望。海洋卫星实现了SAR的空间首次飞行,得到分辨率为25m的地面雷达图像,据说曾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反响。可想而知,在当时,这种全天候图像在军事上的意义是很大的。此后,日本、欧洲、俄国、中国和加拿大等国都全力投入空间SAR技术研究工作,并研制SAR卫星。

二、全新一代对地观测技术

从世界范围看,对地观测技术到八十年代中期,在大气、陆地、海洋三大应用领域基本上完成了应用遥感技术的初步研究工作。此后各国便加紧向着实用化空间遥感技术发展。此时此刻,人们自然要问,人类对地球的观测的研究活动下一步的总体目标是什么。为此,还要发展哪些高级的对地观测技术。

人类应当对于自己居住的星球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掌握地球科学的知识,这是人类追求最高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全世界每个国家和每个团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卫星诞生后所发展的地球资源和环境遥感技术,是人类迈向这一伟大目标的第一步。当我们看到七十年代空间遥感应用的巨大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面地认识地球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确信,现在更加有条件完成这一任务。

地球是宇宙太阳系内一个独特的星球。它的表面分布着一大批特定的材料。在它们接收到太阳辐射能量之后,实现着一系列复杂过程。地球科学家始终想知道,地球体系整体是如何运行的。地球的表面、内部和大气层等各部分,在整体运行过程中都处於什么状态。产生什么作用。地球上许多过程是横跨地球的几个部分发生的。显然,地球体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该体系整体运行的重要内容。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对地球整体的观测系统。采用一大批敏感仪器,利用所有能够传递信息的媒质,获取有关地球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详细数据或信息。具体说,在更加宽广的电磁辐射波谱范围,建立一批新型的信息获取手段,满足各学科和各部门的信息需求。空间站对地观测系统(EOS)

八十年代中期,美国提出空间站的发展设想。专门成立了对地观测系统(EOS)科学和飞行任务需求的研究工作小组,他们从理论上提出了地球科学应用的基本任务。确定了低轨道地球观测的基本需求。从地球物理、气候过程、生物化学、和水文等四大学科,确定六个方面的观测内容。详见表1-1。应当说,这个总结是比较全面的。它指导着一个时代的相关技术发展。

最初,他们设想,建立极轨空间站平台,装载EOS有效载荷。平台总重约10吨,峰值功率25KW,数据容量500Mpbs。在这种平台上,将装载五组仪器,其中有12种新型对地观测敏感仪器。具体罗列如下:

第一组,地面成像和探测(SISP)。包括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高分辨率多频微波辐射计;光雷达大气探测和测高仪。

陆地方面 海洋方面 气候学方面

岩体、地壳、地面变迁

冰层(气候、地貌、植被、地质、土壤等)各因素间关系

速度的长期变化

表层对流

重力场和磁场

长时间变化现象海洋循环

海洋与大气的耦合海冰动态

上部海水

物理和生物过程

表层水和深水的交换气象长期变化模型

太阳辐射的变化

气象变化与海温海流变化间的关系

陆地变化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陆地生物数据的作用

气候预报

增加气候知识

大气方面 生物化学循环 水文循环方面

各大气层的多种关联

上下大气层的关联

臭氧层的变化

天气预报的准确度C、N、S、金属的生化循环

生物质、生产和呼吸的全球分布

沉积物和营养物输运

对流层气体的输运

酸雨过程降雨、蒸发、蒸散、和溶出水的过程

海和陆冰的作用

植被、土壤和地形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组,主动式微波敏感仪(SAM)。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雷达测高仪;雷达散射计。

第三组,大气物理和化学监视器(APACM)。包括:多普勒光雷达;上层大气干涉仪;对流层成份监视器;上层大气成份监视仪;高能粒子监视器。

第四组,实用化温度和湿度探测仪。包括:扫描辐射计,高分辨率红外探测仪。

第五组,监视仪。监视太阳、粒子和场、地球辐射收支等。包括:太阳紫外光谱辐照度监视仪、太阳常数监视仪、磁圈粒子和场探测仪、磁圈流体和场测量仪、和地球辐射收支仪等。§1.3.2 “行星地球”国际计划

人口增加,加速消耗地球的资源。工业化竞争带来环境恶化。过度地使用土地、森林面积减少,使沙漠化加速漫延。臭氧层破坏、CO2增加,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地球的环境已经开始影响世界的农业、能源和人类健康。人类必须面对这个涉及到自身生存的严重问题,保护地球环境。

1989年美国等24国提出行星地球计划(Mission To Planet Earth,MTPE)。这项空间计划的目标是:跟踪地球环境的变化过程;记录自然过程同植物、动物和人类生活等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记录大气、海洋和陆地等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收集那些在地球环境方面对于国际组织选择正确方法和国家决定正确决策起作用的信息。该计划将耗资数百亿美元、费时15年、建立由一大批卫星或空间飞船组成的对地观测系统。坚持长期观察和测量,累积具有论断能力的数据。九十年代初期世界“冷战”结束的政治形势,更加有利於这一计划的实施。

“行星地球”计划的主要内容。建立三种空间平台,根据总目标确定每种平台的卫星数量和星上有效载荷任务。这样,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将发射二十多颗各种卫星,它们共同构成整个对地球观测的完整系统。

极轨平台是指大型太阳同步极轨卫星。目前已经确定并部分完成的三个卫星系列,即美国的对地观测系统(EOS-AM,-PM,-Chem-1),欧空局的环境卫星-1(Envisat-1),以及日本的高级对地观测卫星(ADEOS)。它们均属於大型遥感平台。重量在(3~8)吨范围,平台上安放多种遥感仪。卫星由各国自行组织研制和发射,有效载荷内容协商确定,数据共享。共同建立集成的从空间对地球体系的观测系统。

地球同步轨道平台,包括5-6颗静止轨道卫星。分别由美、日、欧等国负责发射。它们提供整个地球范围的连续的环境数据。在波段上,还将增加微波遥感仪,提供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湿度的数据。

小型“地球探针”是一批针对性较强的小卫星。例如,测量臭气总量的光谱仪(TOMS),将由小火箭作为独立小卫星发射。它们专门收集特殊的信息,作为EOS主体的补充。由众多遥感仪器组成的庞大对地观测系统,所产生的数据数量也是巨大的。该计划将专门建立数据和信息系统(例如,EOSDIS)。除了按常规方法建立数据标准格式的数据库之外,还将研究巨量数据的管理方法、所有权、及预订数据等方法。特别,受空间遥感商业化发展的影响,EOS 数据和信息也有可能走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 篇五

1、21世纪,遥感技术不仅将为社会 提供高分辨率的信息资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而且有助于人类重新审视“地球家园”,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与的认识。

2、 是搞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遥感技术所具有的 和 的特征,给水文预报,洪水分析等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数字电视的特点、基本原理、用途 篇六

数字电视的特点

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以下几个优点:

1、收视效果好,图像清晰度高,音频质量高,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

2、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不易受处界的干扰,避免了串台、串音、噪声等影响。

3、传输效率高。利用有线电视网中的模拟频道可以传送 8—10 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

4、兼容现有模拟电视机。通过在普通电视机前加装数字机顶盒即可收视数字电视节目。

5、提供全新的业务。借助双向网络,数字电视不但可以实现用户自点播节目、自由选取网上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提供多种数据增值业务。

数字电视的基本原理

将电视的视音频信号数字化后,其数据量是很大的,非常不利于传输,因此数据压缩技术成为关键。实现数据压缩技术方法有两种: 一是在信源编码过程中进行压缩,IEEE 的 MPEG 专家组已发展制订了 ISO/IEC13818(MPEG-2)国 际标准,MPEG-2 采用不同的层和级组合即可满足从家庭质量到广播级质量以及将要播出的高清晰度电视 质量不同的要求,其应用面很广,它支持标准分辨率 16:9 宽屏及高清晰度电视等多种格式,从进入家庭的 DVD 到卫星电视、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都采用了这一标准。二是改进信道编码,发展新的数字调制技术,提高单位频宽数据传送速率。如,在欧洲 DVB 数字电 视系统中,数字卫星电视系统(DVB-S)采用正交相移键控调制(OPSK);数字有线电视系统(DVB-C)采用正交调幅调制(QAM);数字地面开路电视系统就(DVB-T)采用更为复杂的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COFDM)。

数字电视的用途

在数字电视中,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了交互能力,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 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包括视频点播、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业务,使电视 机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家电。数字电视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就是视频点播(VOD)。VOD 是一种全新的电视收视方式,它不像传统 电视那样,用户只能被动地收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选择权,更强的交互 能力,传用户之所需,看用户之所点,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针对性。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就是朝着点播模式的方向发展。数字电视还提供了其它服务,包括数据传送、图文 广播、上网服务等。用户能够使用电视现实股票交易、信息查询、网上冲浪等,使电视被赋予了新的用途,扩展了电视的功能,把电视从封闭的窗户变成了交流的窗口。

遥感科学与技术 篇七

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获取、空间数据处理、影像解译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影像上提取空间信息、识别影像目标属性并进行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能在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军事、地质、环境、海洋等领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测量学基础,航空与航天摄影,摄影测量学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近景摄影测量,遥感图像解译,微波遥感,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视觉。学生毕业后,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冶金、电力、石油、医学、机械、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航空摄影、航空航天、电子技术应用等行业和部门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生产、设计、规划和管理及有关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遥感技术 篇八

1、概念和原理

简称 ,是指借助对 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 、 、 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 、 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2、特点:监测范围 ,可覆盖整个地球,能 、 、 ,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

3、工作过程:信息 ――信息 ――信息 ――信息 ――遥感应用

4、组成:RS由 、 、 、 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5、类型运 载 工 具优 点

航天遥感专题 ,航天飞机、 、 等覆盖范围 ,不受 限制,可 、 观测等。航空遥感 强,可根据研究主题选择适当的 、 和 。近地遥感――可用于 、 、 监测等中高分辨率的遥感任务中。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九

一、专业解析

什么是遥感?

遥感技术并不神秘,从字面上说就是从远处感觉事物。广义地讲,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地收集关于某一定对象的某种或某些特定的信息,从而了解这个对象的性质。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并以电磁传播与接收技术,以收取目标的讯息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

简单理解,就像是在飞机或人造卫星上,安装一台功能强大的照相机,通过图像分析获取想要得到的数据。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进行市容规划的时候,为了取得土地的使用情况,如果采用地面测量,工程量将会是非常巨大的,而使用遥感技术,通过空中拍摄取得规划区域的图像信息后,只需要分析这些图片就能够得到这一区域的土地资源信息——绿色的是植被,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建筑物,深色的是河流„„一目了然,快捷准确。

很早以前,人们就希望从空中来观察地球,当时人们使用的是普通的照相机,后来发展成为专门的航空照相机。航空摄影的技术在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基于这种照片的识别技术也得到了提高。随着飞行器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火箭和卫星的出现,遥感技术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现在,遥感技术也日新月异,成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技术。

遥感学什么?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该专业的全称为遥感科学与技术,属于工学中的测绘类。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空间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计算机科学类、测绘科学与技术类和遥感科学与技术类。

各院校根据培养特色不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如北京建筑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摄影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原理与方法、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技术应用、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城市遥感。该校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掌握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兼具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适应行业发展的遥感专业人才。

遥感人才好像“破译员”

这里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遥感的主要作用就是“拍照”:从空中拍下照片进而获取有效信息。实际上,遥感绝非“拍照”这么简单,遥感技术的真正作用是将信息从“照片”中提取出来并得以应用。

北京建筑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庞蕾老师说,遥感中收集到的信息,就是物体发射或者被它反射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包括近紫外、红外线、可见光、微波等。遥感技术就是收集这些数据,再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对象信息的技术。虽然目前遥感信息获取系统已经较为完善,但由于地球大气、陆地和水体非常复杂,不同物质反射电磁波的特性各不相同,遥感图像出现误差的情况难免会发生。遥感技术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今年马航失联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世界多国调集了几十颗卫星搜救马航失联客机,依然无功而返。

如果说遥感技术是密码,那么,遥感专业人员就是解读这些密码的破译员。遥感专业人才就是要学会获取对象信息,并把它们解读出来。

一位从事遥感专业教学多年的老师介绍,无论你的专业方向偏重哪方面,学习遥感专业必须学好英语,还得学会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这样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更好的提升专业水平。

二、专业与就业

目前运用在哪些领域

卫星遥感并不是单一的技术,它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成就。随着国际上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究竟能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

1、观测PM2.5。就拿目前最受关注的雾霾治理工作来说,从2013年1月1日起,我国对70多个城市开展了PM2.5的监测,同时运用卫星遥感技术,从空中监测灰霾的影响范围。

2、用于防灾减灾。遥感卫星可以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如地震、火山活动、土砂灾害等。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后,国家共调集国内外18颗遥感卫星,对地震灾区紧急成像,获取鲁甸地震区域卫星影像数据近百景,为抗震救灾发挥了巨大作用。

3、资源普查。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普查地球资源,例如水、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藏储量。今年8月,我国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号送入太空。它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4、天气预测、掌握海面温度、海洋资讯。如果没有气象卫星,我们无法全面监测大气成分,无法做好气象预报预测;如果没有海洋卫星,我们很难解决赤潮等问题;如果没有陆地遥感卫星,我们不能有效地监测森林、沙漠等的变化情况。

5、考古研究。遥感技术在我国的考古工作中运用越来越多。在新疆的北庭古城、高昌古城,陕西的汉长安城,河南的汉魏洛阳故城、安阳殷墟等很多古代遗址的考古工作中,遥感技术获得的影像资料,为学者们发现遗迹现象、摸清遗址范围和内涵、了解遗址过去和当下的保存状况等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

6、农作物生产预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掌握全球耕地分布,监测大宗作物的长势与估产。遥感技术的应用,让农业统计数据的获取途径发生重大变化,有了遥感技术,一个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在卫星照片上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7.军事。遥感在军事科学上的应用是显然的,因为可以远距离地观察目标,而且可以获得相对宏观的分析数据。在军事上,遥感可以对目标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状况的监视。监视对方军事部署和大规模的军事移动。在具体的作战中,遥感可以帮助分析局部的地形、资源状况,从而帮助己方进行战术行动的方案判断。

毕业生少 就业率高

人们越来越需要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地球,了解它的资源,了解他的变化,以便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可以说,遥感技术为我们打开了观察地球的“眼睛”。

在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到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政府管理与决策、城市规划、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等众多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意义,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数据显示,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并不多,毕业生规模仅为800-900人。但从连续三年的就业形势来看,该专业的就业率区间从2011年的85%升高到2013年的95%,就业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城市发展与规划、国土资源与开发、环境、交通工程、海洋、国防建设等领域的科研单位、企业与行政管理及生产部门,从事与遥感技术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

三、报考指南

各校遥感专业掠影

目前全国开设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共有20余所,包括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等。其专业方向也多集中于学校自身特色方向,包括矿业、交通、农业、海洋、气象以及土地利用等领域。

在我国开设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中,武汉大学是办学历史较早,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始终名列前茅,被业界誉为中国测绘遥感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该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设有 “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2个本科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拥有遥感信息工程、摄影测量、地理信息工程等三个专业方向。

2013年以前北京地区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前者的遥感专业偏重于仪器类航空航天遥感,而后者则侧重于环境遥感。2014年北京建筑大学也开设了遥感专业,其专业特色建立在建筑测绘、城市遥感等基础上。

报考应当注意什么?

由于学习遥感专业,要运用很多专业软件,并且要进行很多编程实习。所以,不喜欢电脑,对编程完全没兴趣的同学,选报时一定要慎重。当然,没有编程基础,也完全不用担心,经过几年的学习你也许会成为一个电脑高手。遥感专业和其他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比不算太高。当然,各校的情况不同,生源和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不排除遥感专业抬高分数线的可能。学生在选择报考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情况综合考虑。另外,色弱、色盲的同学要认真阅读所选院校的招生章程,谨慎选择。

专业推荐

推荐专业源自高校学生实名推荐数据。当前累计投票数量超过200万人次。通过实名注册的高年级学生或毕业生,根据本校各专业办学情况进行投票,推荐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下图仅展示了部分高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推荐情况,星号为推荐指数。可查看更多专业推荐数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方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6 6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