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师范文

德育教育论文【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德育教育论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德育途径实现对话式教育 篇一

(一)建立平等的主体间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的交往,“孩子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避免从他们的老师那儿‘获得’道德态度、信仰和习惯”。但长期以来,教育者被看作是道德知识的传播者,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不利于对话式教育的进行。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已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较强的主体能力和一定的主体地位,并在思维和行为上力显主体性特征,他们希望得到尊重与肯定,喜欢平等的进行交流。因此,在高校德育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是教师平等的伙伴,而不是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爱护学生的生命,关心学生的成长。力求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平等的谈话主体,可以自由地公开发表他们的意见,理性的进行对话和协商,民主的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也只能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引导对话的进行,并不能控制对话。

(二)对话要尊重师生间的差异

对话不同于独白,也并不是任何的语言交流都是对话。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差异、对立和冲突,意味着多元、多样,意味着“求同”而“存异”,对异的尊重乃是求同的前提和基础。况且,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生命体验和角色等方面的确存在差异。同时,大学生由于其未成熟性和发展性,他们对生活、对学习会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并且常常与教师的标准不一样,甚至有时会犯道德上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宽容意识、理解意识,教师不能苛求学生与自己有相同的生命体验,而应允许学生在对话中有独立的感悟、体验和发现。通过对话鼓励受教育者的自我表达,通过对话告诉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其他许多选择,鼓励他们通过比较,通过自己已有的道德理性来决定如何选择,选择哪个是最佳的。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受教育者自身生活世界的伦理状况,拓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视野,增加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觉悟。

(三)师生间要有共同的话语背景和规则

师生间有共同的话语背景和思想素材也是其对话进行的基本要求之一。对话式教育的进行需要创造共同的话语背景,只有在共同的话语背景中,对话双方才具有彼此都被领会的可能性。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观察生活,爱好广泛,教师应抓住大学生的需求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人手,进行师生双方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沟通,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与个性,通过理解,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达到心灵的契合,找到共同的话语。除此之外,他们要遵守一定的语言规则,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和逻辑规则去组织自己的语言,使对方有可能理解自己的话语。这些规则是主体双方共同拥有的,利用它们理解对方的含义,从而形成相互理解的桥梁,促使对话持续进行。

(四)全面对话的应然性

由于道德本身的复杂性、师生人格的完整性以及道德的生活本性决定了师生间的道德对话决不能只局限在哪一方面的单维度的沟通。否则,对话将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因此,对话必须是全面的。首先,从内容上讲师生间的对话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知识,应涉及到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道德生活的众多内容,他们才会将道德认知合理的转化为道德实践,形成自己的道德习惯。其次,从形式上讲师生间的对话是全方位的。其中有对应当如何的道德规范的理解、理性的碰撞,同时更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相遇;第三,从对话的领域上讲,对话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走向生活,使道德教育存在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调适德育目标 篇二

传统高校德育大都是以既定的伦理目标为中心,以与之相关联的系统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而组织起来,更注重的是伦理知识框架体系,并不是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去制定德育目标,从而造成了德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离。贯彻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首先要做好德育目标的定位。

(一)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人”

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须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必须抛弃“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道德教育必须回落它的目标。高校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高、大、空”三个字。所谓“高”指的是过于理想化。用理想主义的目光来看待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诸如完人和圣人具有的那种通体为善、毫无瑕疵的人格,而不顾及这种人格的实现是否可能以及是否有必要。所谓“大”指的是共性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但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学生个体,层次上有何不同,理论上研究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被忽视或遗忘。所谓“空”,指的是一般化,即流于空泛,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

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须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必须抛弃那种“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切实放弃种种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德育的现实目标应该是公民道德教育,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坚持道德的底线,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二)目标要体现主体性和层次性

1、目标要体现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自觉自主的发展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根本要求。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水平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由低到高经历了性质不同但相互密切联系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在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亦即大学阶段,道德认知已经上升到理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独立性显著增强,自主性增加,其主体能力如思维能力、判断与选择能力都大大提高。因此,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主体性。

2、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建立在“如何做人”这一问题上,其根本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文明修养、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等理念和精神。而高层次的目标就是“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就是要求大学生既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牢固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要致力于造福全人类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高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把原来那些空泛的目标具体化,有针对性地提出各个阶段、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应根据大学生不同时期、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等特点,结合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思维方式上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制定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德育目标,进而形成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教育论文 篇三

1、以教学内容为根本,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高中数学教材而言,其中通常会配有很多的应用题、插图以及图表等,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从中选出一些较有意义的插图、说服力较强的统计材料或者数学资料等,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开展爱祖国教育。例如,在“函数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建模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怀和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远大目标与理想;在“直线与圆”“二项式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介绍一下祖冲之的故事,他在刘徽割圆术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方法,最终求出了圆周率分数值,其中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向祖冲之学习,为国争光。因为祖冲之的这项工作,使中国圆周率计算技术大幅度提升,甚至比西方早一千年;祖冲之还解决了刘徽未能解决的球体积计算公式等问题。通过这些史实的解说,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为国做贡献的远大抱负。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的表现。

2、具体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首先,高中数学规律认知过程中的辩证思想内涵领悟。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其本身是运动的、变化的,甚至矛盾的,其中的很多数学方法都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例如,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待定系数,体现的就是已知、未知之间的相互矛盾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再如,数形结合所反映的是直观、抽象之间的关系,而数学归纳法则对事物从特殊到一般发展规律的认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培养,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高中数学图形感受过程中的人文情怀体验。高中数学中的美,在于其和谐性、对称性以及逻辑性。例如,正四面体顶点的射影在底面中心位置,而且其所有的面都为标准的正三角形,四心合一的美感是无与伦比的。正四面体的任何面都可以是底面,而且无论怎么变化,都是一个标准的三棱锥结构;再如,反证法由于其探究的特点,无中生有、否定假设以及制造矛盾等等,都是其魅力的一种体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此进行延伸,从另一侧面教育学生应当保持人民内部的安定与团结,不要无中生有地制造矛盾、或者扩大离心率,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最后,利用数学定理的论证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定理,这些都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引导学生应当先对这些定理彻底的理解,经反复练习后完全掌握。然而要做好这一点并非易事,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且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科学的态度、自律的心志以及自强不息的自主探索精神,而这正是德育教育的要求。

3、利用创设教学情境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渗透德育教育,也要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来实现。比如,概率中随机事件、小概率事件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显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宋国那位农民的“傻行为”更多的是讥笑。此时,可引导学生从概率的视角,对该故事进行重新审视,随后学生陷入了沉思状态。借此机会,可以向学生发问:“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若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像农民那样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再教育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是不能靠运气的,也许一次可以成功,但却不能每次都能成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实践中,人们更多地认为文科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对于理科,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思维缜密、严谨。但德育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实践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方式方法创新,这是一个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篇四

生活世界;高校德育

德育教育论文 篇五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三观”不明确

中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初步转变,此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忽然之间成熟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他们的人生观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和感受。学生的世界观尚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感知和判断周围的世界,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来源于只言片语的文字。这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必经阶段,教师要做的事是引领,启发,激励他们行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二)责任意识差

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意识,他就会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对他来说就会百无聊赖,毫无生机。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都不懂得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发展。因而进行责任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不规范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地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按照《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但在校内外仍然会有学生不守纪律,这些行为对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十分不利。

(四)禁止中学生在校带手机成为难题

当前中学生带手机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手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手机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且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更为普遍,学生上网已从网吧转到课堂,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

二、德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在应试教育下,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这个原因,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地位实在很难。另外,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缺乏沟通与信任。加之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已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使青年陷入迷茫。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更是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相互配合,教师在实施过程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道德教育

从古至今,讲道德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它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育人的基本方向。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实施的。在此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同时还要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二者都不可忽视。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他们的必修课。他们性格尚未定型,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各方面加强培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是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心理实施方案,然后对症下药,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更新德育观念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用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方面要形成合力

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必须要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这首先要求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在不改变育人方向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德育实施计划、开展德育活动。其次务必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根本,其直接影响着学校育人的成效。所以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更是迫在眉睫。三是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强烈呼吁政府部门,整顿社会大环境,创造健康的育人氛围。以上是根据目前存在的德育现状提出的一些浅薄之见,希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能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抓好德育教育,真正实现全民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论文 篇六

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这里他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时刻陪伴着他们成长,所以德育教育无处不在。体育课是学生喜欢的科目之一,一节生动有趣的体育课不仅使学生得到的身体上的锻炼,而且心理上也得到了快感。丰富的课堂内容,愉悦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一节身体锻炼的课程中怎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呢?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溶于一体,以情感人,才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做游戏时需要对失败者进行一点象征性的惩罚,但往往有的学生爱于面子,特别是女同学,他们输了又不认罚,羞羞答答,影响了游戏效果也耽误了教学时间。有一次,我在参加游戏时,碰巧输了,从学生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心里暗暗在想“这下就看老师是否愿意受罚了”。当时我意识到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马上认真地受罚,在学生面前做了十个俯卧撑,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欢笑声中游戏又开始了,而且在以后的游戏教学中效果始终很好。因为学生意识到老师都能以身作则,他们便会认认真真,他们会理解做事情是人人平等的,做错了事情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二、根据学生家庭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

由于我校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而且是私立学校,学生家庭条件非常好,很多学生存在浪费现象,于是教学中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例如,在体操前滚翻教学中,学生滚翻过程中双腿不能并拢,我找来报废的排球或者是乒乓球拍,让学生夹在膝关节处,在教的时候告诉学生废物利用的好处和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又如,在羽毛球教学中有许多球会很容易被打坏,羽毛折断,我让学生把坏的球收集起来,然后利用第二课堂时间教学生如何修理坏球,经过手把手的教,学生学会了再利用,一个个新球又活跃在课堂上。学生玩着自己翻新后的器材,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保护和爱惜器材。

另外,学生上完体育课后会买饮料喝,然后就把瓶子扔掉,我于是让学生把饮料瓶收集起来并装满沙子,这些沙瓶又变成了教具,教学中可以用做标志物或者游戏道具。这些,教具时刻都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警示作用,告诉他们不要乱花钱,不要乱扔垃圾,要学会废物利用。

三、及时有效,因势利导,做到力竿见影。

女同学在体育教学中是弱势群体,她们胆量小、害羞,特别是在一些力量性练习中很明显的突出这些弱点。但是,如果能及时加以调整,树立她们的信心,往往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在支撑跳跃项目练习,女同学会很害怕,表现出畏惧的心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加强保护措施,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加以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一旦出现转机,应及时加以表扬,并让他们重复练习。特别是树立示范榜样作用,找到几个动作比较好的学生做标兵、树榜样,让她们带领学生反复练习,用标兵的实际行动鼓励其她学生,培养她们勇敢、果断、不怕苦难的精神,消除她们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榜样形象,从而使榜样学生练习积极性会更高,其她学生也能逐渐模仿,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

四、根据时代背景、教材特点、学生年龄段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针对学生不愿意跑的思想,以王军霞为榜样,一个农村女孩子怎样刻苦锻炼而站在世界第一的领奖台上;在短距离跑教学中,有的学生偷懒,以刘翔为榜样,他是怎样为国争光,打破跨栏世界记录的;篮球教学中,有的学生对基本功不重视,以姚明为榜样,他在NBA是怎样逐步提高,受世人瞩目的。通过这些例子,鼓励学生重视基础,循序渐进,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是未来建设的栋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终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继承者。他们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德育教育是主宰,德育教育是终生教育,德育教育无处不在,体育课也是德育教育的一块主阵地。

德育教育论文 篇七

在学校德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政治和思想教育的繁茂技叶,是根植于道德教育的沃土之中。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思想上往往也是进步的;道德沦丧,是导致在政治上,思想上蜕变和堕落的最初原因,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助人、节俭、宽容等基本的道德品质都不具备的话,那么高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又有何用。只有注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基础道德规范的传授和养成,大道理才有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风貌才可能有大的改观。

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越大,就能为非做恶越大”。一般来说,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人,会走上一条服务社会的人生道路;一个恪守道德规范的人,由于其良心的自律,会比较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政治规范;一个有高尚道德操守的人,能够为民族和国家利益采取积极行动,乃至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青年少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从小养成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终身受益。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十分困难。

近几年来,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这种说法就是针对道德教育缺乏个性及层次性而言的。学校教育在发挥道德教育基础作用的同时,还应注意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这样才能增强实效性。承任道德的层次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不用“高、大全”的模式一刀切。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被赋予至尊的地位,而学生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形成了“我讲你听”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结果必然压抑、束缚学生的发展,而且有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的抵抗,使学校德育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以朋友的姿态与他们相处,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富于启发性的道德评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商讨,共同探索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而在道德教育中,又以社会公德为基础,以其为基础进行道德教育,也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成长的需要。假如学生从小就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去做,就可能逐渐对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人类形成责任心、义务感,并进而形成共产主义理想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献身的志向。

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应只呈现给学生空洞的道德教条,还应将各种生动活泼的道德情境呈现给学生,将真实的社会呈现给学生,敢于并善于进行阴暗面教育,正视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让学生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在自觉的主体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道德规范的教育方法,传统的方法有直接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在现行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开拓新的方法,改变旧的只注重背诵道德知识,只注重一般行为训练的方法,到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注重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懂得教育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街道教育的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近两千年,用谦让的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时代我们又允许她有不同的答案。如分梨的时候正是梨收获的季节,是否可以不考虑梨的大小?孔融的母亲病了需吃梨,孔融是否能拿一个最大的梨回家给母亲吃?参加一次比赛,第一名可获得最大的一个梨,孔融是否可以力争拿第一呢?通过讨论我们还可以有许多答案,答案是否一样并不妨碍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并不妨碍我们对是非问题的判断,并不妨碍我们每个人用最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青少年是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新的世纪中国人面临着民族复兴的机遇,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勤劳勇敢、互助互爱、努力创新、具备更良好的道德风尚;需要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德育教育论文 篇八

一、产生困境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们积极地吸收借鉴人类所创造的各种优秀文明成果,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精神垃圾也趁机而入,过去那种封闭起来创造最优环境进行“温室培育”的模式已经被打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观念并存,这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产生许多矛盾。同时,西方一些社会思潮不断涌进国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中学生的影响逐渐深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与学校教育反差较大,而德育教育工作中又缺乏在新环境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相应转变,使学校的教育效果不太明显。

2、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有一份“对在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资料显示:家长用物质刺激教育孩子的占23.5%;父母长期在外,受隔代教育的占11.8%;家长重智轻德的占20%;学习生活基本无人照顾近的占1%;家长言行不能起表率作用的占20%;用惩罚、体罚对待孩子犯错的家长的占23.8%。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不良环境,家长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甚至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老师说一天不如父母的一句话”,所以可以说家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是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家庭“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之间已呈现出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此深刻的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难度不可低估。

3、学校的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脱节。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各学校也是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模式。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仍呈现出一些固有特征:一是用知识教育代替德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冲淡了塑造品格、净化灵魂的德育教育主题。二是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等各种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导致理论、实践“两张皮”,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多于生动活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更忽略了操行的训练和考察;教育内容回避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缺乏针对性;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德育教育工作收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走出困境的具体方法的探索

1、树立道德标杆。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灌输古今中外历史上道德典型的言行及运用身边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褒贬。同时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树立先进典型,宣传报道先进人物,倡导新的道德风尚,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和作品,宣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和读书修身活动,并且及时揭露、批评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言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明意识。通过这些道德教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树立道德标杆。

2、深化道德情感。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开始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深化中学生的道德情感。

3、营造道德氛围。营造校园良好道德氛围形成文明、健康、和谐、团结向上的优良道德教育环境,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工作,它要求学校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在舆论宣传、制度管理、理论研究、价值导向及客观条件等方面同时发力,齐抓共管,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宣传上要加大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弘扬正气促进学生道德新风尚的养成。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再加上家庭德育教育环境的配合缓解社会“大环境”对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4、付诸道德实践。当学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指导思想时,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一种高尚的道德素养付诸实践。如果我们能让这四个方面,即标杆、情感、氛围、实践,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甚至可以说让它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中学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的效果将会非常显著。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德育教育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6 2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