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师范文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最新8篇

发布时间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篇一

【关键词】培智教育 智障 心理特征 教育方式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培智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培智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智障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将从特殊教育的现状、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特殊教育的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对培智教育的几点见解。

一、培智教育的现状

培智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起步晚,但它的发展很快。过去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智力落后儿童,有条件的可以招收少量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试验。但实际情况是,特殊教育学校很难招到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相反倒以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形成了轻、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并举的局面。

二、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

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心理特征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

1、智障儿童的感知速度慢、注意力不能集中。有些智障儿童不喜欢看动画片电视,原因就是动画片活动速度太快,呈现时间太短,加之注意力不集中,智障儿童感知速度跟不上。所以培智教育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智障儿童这一特点,必须要放慢速度。

2、智障儿童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但他们一旦学会或记住某件事、某个概念,就能跟一般人保存得一样好,也就是说,我们将学习材料加以组织,使它们呈现条理分明、步骤细小简单,再加上充分的学习,不断的强化,智障孩子就能学得牢固。

3、智障儿童的形象性思维多,不善于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难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思维缺乏灵活性,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不善于应变、直线而呆板的思考方式。

4、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7、8岁的智障儿童往往只能用简单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不出要说的话时就用手势或点头、摇头表达,像婴幼儿一样,且有些音还发不准。

5、智障儿童情感不稳定,缺乏自信心,是智障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易沮丧,很少得到周围人的赞美,缺乏自信。但如何改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三、智障学生的教育方式

培智教育是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作为特殊教育的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特殊教育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推进培智教育的发展。

1、更新教育理念。

在培智教育中,有很多老师甚至是家长都认为他们是无法教育、很难发展的群体。所以培智学校有时候被戏称为是“养老院”,因为教师在这当中只是充当了一个保姆和看护的角色,而没有真正承担起教育的任务。不论教师自觉与否,其实他的这种观念都会影响其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支配其行为,制约其角色技能的获得。所以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最主要的就是改变其教育观念。

2、丰富学校教育内容。

对于培智教育而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们自理,甚至自立,尽快适应社会,最终能融入社会。

培智学校或特殊机构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丰富多彩,除了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实用知识外,更要学会独立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中轻度的智障学生我们还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

3、鼓励家长参与特殊教学。

培智学校教师必须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这是由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在发达国家,法律赋予特殊儿童家长充分参与其子女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家长实际参与特殊教育的程度很不够。

4、对智障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智障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先天缺陷使得肢体协调能力很差,甚至大小便都控制不好。特教老师要将爱的情感渗透于心,把关爱的目光投给每一位学生,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要耐心详尽地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担当起妈妈、保姆的重任。

5、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智障儿童,因为各种原因致使大脑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因为这样,所以父母对这些孩子有的是溺爱,有的是不管不问,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了多方面的不良习惯。

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培智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类别,尽管我国的培智教育发展得较晚,许多先进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成教育的实践和行动,但面对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大潮,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脚踏实地的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特殊教育新路子。作为特教工作者,我们也需重塑培智教育的理念,改变教育方式、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迎接孩子,让社会、学校和家庭一起来关注培智孩子、培智教育。希望在大家的关注下,培智教育能够越来越完善,更多的培智孩子能得到教育的机会,更好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全礼。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41.

[2]赵薇。从中外弱智教育比较重看我国弱智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5,2:43.

[3]刘吉林。试论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适应。山东教育科研,1999,2-3:61.

[4]庞丽娟主编。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篇二

关键词:智障儿童;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不及普通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教育者,有些来自于家庭,有些来自于智障儿童自己,有些则来自于制度。目前,我国的智障儿童教育状况并未完全实行制度化、常规化,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均有不同对待。一些非科学的教育方式会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受到阻碍,这是当下社会中十分常见的问题。

一、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而智障儿童的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也存在一些智力障碍者。稍微好一些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成员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也不甚了解。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智障儿童通过教育之后是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可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一般的智障儿童融入社会还是有很大的阻碍的。

(一)家庭成员存在智力障碍的情况

民勤的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特教家庭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李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其母就是一个智力障碍者,其姐姐的社交能力较差,而家中唯一一个行动力较强的成员――父亲,精神也处于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况。李某的智力障碍有一定的家庭遗传性,语言上有沟通障碍,行为很难自控。在对于他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基本难以进行配合,这为他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学生张某,家在三雷镇的农村,家中经济状况较差,处于基本的生活水平线上下徘徊。他的父母均是地道的农民,平时沉默寡言,文化水平低,社交能力差,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有心无力。张某受教育期间,家庭的帮助微乎其微。

在上述这样的智障儿童家庭中,多半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很难使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一旦脱离学校的环境,家庭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乃至生活都处于放弃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也面临极大的问题。

(二)家庭的不正当引导

在智障儿童的家庭中,也存在一些家庭状况良好的案例。学生石某,家中因农村占地拆迁而变得经济状况很富裕。可是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保证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便不再有更高的要求。

石某这样的家庭也是智障儿童家庭之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智力障碍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孩子的所有付出都属于溺爱的形式,甚至在特教教师提出教育意见或要求时,父母的配合度也是非常低的。这导致了学生面醒心浊,行为飞扬跋扈。长此以往,智障儿童的物质生活虽然可以保障,但是并未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智力障碍也不会得到任何的改善或缓解。

二、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解决对策

笔者是民勤特教事业中的一名普通特教教师,平时会接触到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真实的智障儿童。我县2013年成立特教学校,属农业县城,经济落后,社会歧视,长期照护和接送上学,导致家长身心俱疲并有很大的耻辱感,由于孩子原因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也多有摩擦。目前,当地未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得以实施,这样对于特教事业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

(一)加大对于特教事业的经济投入

本地的特教事业发展缓慢,其根本还是教育投入资金的匮乏,民勤的特教事业起步晚,发展慢,很少得到外界经济上的支持。这在基础设施、人员开支上常常会陷入困境。上文提到,智障儿童的家庭中,有很多成员也是智力障碍者,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或知识水平去承担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而智障儿童的家庭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多数会使得智障儿童在未来的成长中继续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因此,特教事业亟需外界进行经济上的支持和投入。拥有更好的教育基础设施,拥有更好的特殊教育资源和人才,才能帮助智障儿童家庭逐步提升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

(二)进行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

经济上的匮乏是智障儿童无法良好成长的原因之一,然而,知识和教育意识的缺失才是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篇三

关键词:智力障碍;特殊体育教育;教学原则

一、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

1.智障儿童、学生的身体特征

(1)智障儿童的身体形态特征

智障儿童的身高、体重与一般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别,虽不如心理差异那样明显,但就一般情况看,智障儿童身高、体重、骨骼形成较差,发展速度较慢,成熟也较晚,相差程度随着缺陷深度而扩展。但经过特殊训练,多数可以接近正常儿童,甚至有些可以超过一般儿童。

(2)智障儿童的身体机能特征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智障儿童的身体素质劣于一般儿童,并且智力落后越严重,素质越差。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身体器官的损伤导致其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的下降;二是客观环境对智障儿童没有足够的重视,给他们造成一种环境剥夺状态,使他们失去了锻炼发展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其身体素质的下降;三是由于智障儿童平时接受的鼓励与一般儿童相比较少,因此动机水平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研究结果还发现,智障儿童在动作的控制方面不如一般人。从把握自由运动的速度和肌肉联合动作的测验看,弱智儿童的成绩都次于一般儿童,智障儿童联合动作的发展较迟。

2.智障儿童的运动行为特征

苏联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鲁利亚(Luria.A.P.)通过研究发现,智障儿童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脑皮层接通机能减弱;二是保护性抑制占优势;三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障碍。由于大脑皮层接通机能弱,使智障儿童形成条件反射的时间慢于一般儿童,这种条件联系形成的缓慢性正是智障儿童技能学习缓慢的原因。由于保护性抑制占优势,导致智障儿童的工作能力降低,“极易疲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结果导致技能学习能力下降。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障碍,导致他们更多地注意第一信号系统而忽视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更多地依赖直觉,习惯用直观思维。

3.智障儿童的认知特征

在感知方面,智障儿童的感知缓慢、范围狭窄;视知觉不够分化,认知时很难区分相似的物体。另外,智障儿童在肌肉、肌腱、关节等方面的感觉常不如一般儿童,而且中度智障儿童还常缺乏痛觉的体验,但他们没有疼痛感和饥饿感。所有这些特点贯穿着一个特点,即缺乏感知的主动性。这些落后特征主要是由其大脑相应系统的第一、二级机能区受损或功能有障碍造成的,补偿的方法除加强感知训练外,还要丰富其直观经验,增加获得运动表象的机会。智障儿童在记忆方面还存在遗忘规律先快后慢、识记材料的重现量与智商成正比、有识记不正确现象等特点。

4.智障儿童的个性特征

智障儿童的意志品质常表现出主动性缺乏、动机不足、求知欲差、意志软弱、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固执等特征。智障儿童情绪特征的突出表现是情感分化慢、易受情景影响、高级情感体验少。

二、智障儿童体育教学原则

由于智障的残疾种类和程度不同,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智障儿童进行体育教学时,除遵循一般体育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原则。

1.个别化原则

在体育教学时要注意采用个别化原则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针对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实际生活经验为中心,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为最终完成三个适应(个人适应、职业适应、社会适应)的根本改变服务。

2.循序渐进原则

从简单易行的动作做起,不追求复杂的动作技能,多给予其获得成功和完成动作的机会。要克服急躁情绪,一次课不能教授很多内容,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掌握基本动作。

3.全面发展原则

培养其能够适应社会以及顺利参加各种休闲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和技能;促进其形成适应社会的自理能力及获得社会经验的机会;通过参加团体的社会休闲体育活动,提高其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能够积极的参与社会的服务活动;注意改善其身体基本姿势、身体结构,培养节奏感及自身运动调节能力;对有平衡障碍的智障儿童要多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篇四

关键词:智障学生;童谣;教育引导

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在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都广为流传。针对班内智障学生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差,智龄明显低于他们的实际年龄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更接近于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的学生特征。我在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发现:利用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来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让他们通过儿歌、童谣的学习、吟诵、传唱,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思想教育中贯穿儿歌、童谣

思想道德建设是特殊教育学校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内容。班内大多数智障学生理解能力、悟性差,如果仅凭生硬话语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甚微。但如果利用儿歌、童谣开展教育,其过程不仅轻松愉悦,而且教育效果也很理想。例如:在进行校园礼仪主题教育系列的国旗下讲话时,引用童谣《做个文明的好学生》:

小朋友们起得早,背着书包去学校。

见到同学把手招,客客气气问声好。

见到老师敬个礼,别忘问声老师早。

不骂人来不打架,果皮纸屑不乱抛,

从小做个好学生,文明礼貌要记牢。

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智障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能够理解的“童谣”的作用,在国旗下唱响了童谣,让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在校园活动中伴唱儿歌、童谣

智障学生自我约束力差,有时比较散漫,为了约束、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虽经常进行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要求,但多数学生对规范中的行为一知半解,致使屡经强调却总是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在这里,可用儿歌、童谣来约束智障学生的不良行为。例如:在安全班会课中带领学生学习以下童谣:

教室内不打闹,电线类你别靠。走廊里勿玩耍,不乱扔不吵闹。上下楼别拥挤,大让小要懂礼。集合时莫推挤,快静齐心上记。陌生人不要理,遇坏人报案去。有火灾119,有盗情110。安全歌人人记,齐平安大家乐!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时常采用智障学生乐意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总之,用儿歌、童谣的学习方式,让智障孩子在说中做,乐中学,学中悟,使学生说行统一,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儿歌、童谣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于辅助学生学习的形式:儿歌、童谣。

1.巧用儿歌、童谣帮助学生记忆学习内容

智障学生的特点是:识记慢、遗忘快、空间想象力差。而教师通过教学中对儿歌、童谣的巧妙利用,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2.巧用童谣帮助学生记忆操作步骤

在教学中,学生对一些操作方法很难掌握,操作步骤容易混乱。例如:在教学“刷牙”这一内容时,可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利用童谣帮助学生掌握刷牙技巧:小小牙刷手中握,挤点牙膏别太多。漱漱口来开始刷,左刷右刷别心急,上刷下刷我会做。我们从小讲卫生,白白牙齿让人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说边做,使手、脑、嘴多种感官参与,并统一协作,轻松地掌握了刷牙的技能。

因此,让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伴着这些特殊的孩子健康成长,让活泼快乐的儿歌、童谣,成为智障孩子通向成功彼岸之舟。

参考文献:

[1]沈玉林。特殊教育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篇五

一、上海特殊教育情况介绍

自2000年以来,上海将特殊教育作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为残疾学生提供多类型、高起点、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满足残疾学生的多种教育需求,使上海市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满足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我市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残疾学生的入学需求。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其中,辅读学校19所,盲童学校1所,聋校5所,初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特殊幼儿园1所,全市共有学前教育点38个,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www.chayi5.com校学生共9384名,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4640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4341名,特教班就读学生403名。全日制盲聋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约92名,学前班在园幼儿564名。(1)保障所有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上海市将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由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三类儿童拓展到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儿童,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不同安置方式,使不同残疾程度和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均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2)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根据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可能,采用举办专门的特教职业学校、在普通职业学校举办特教班、普通职业学校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为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升学打基础。目前本市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已经接近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智力残疾学生中有66%继续进入中专、职校接受学历教育;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和市盲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3)注重拓展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渠道,为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自2000年起举办艺术类聋生大专班,上海师范大学自2002年起为视力残疾学生开设本科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起招收视力残疾学生,并不断拓展专业。我市在全国首创视力残疾学生在普通高校随班就读的方式,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充分利用设备、师资、专业等资源,开展融合教育。据统计:2000年至2008年,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312名高中毕业生中,有207名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入学率为66%;市盲童学校45名高中毕业生中,有43名进入高校就读,入学率达96%。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电视大学等高等学校相继通过举办成人业余职业培训班、开展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为盲、聋、肢体等残障人士就业、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构建残疾人终生教育体系。(4)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工作,减轻残疾儿童的障碍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逐步开展对0~3岁残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工作,以普通幼儿园特教班为主体,部分特教学校学前班为补充,开展以融合教育为特点的残疾儿童开展早期教育与康复工作,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自闭症等残障儿童开展早期教育与康复,努力为残疾儿童提供一个无障碍、无隔阂、能与普通幼儿进行共同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融合的丰富的环境,该项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康复后的聋儿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比例达50%以上。

2.加大经费投入,不断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1)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2005年至2010年,我市新建改建特殊教育学校校舍92122平方米,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经费达11735.31万元,添置设施设备的经费达4817万元。此外,市教委自2004年开始建立特教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特教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市教委专门制定了高于普教学校的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特教学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目前,28所特教学校都实现了信息网络校校通,建有多功能教室。同时,每所学校都配备了用于语言训练、肢体训练、感官训练、生活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的器材。(2)率先在特殊教育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教育。从2005年2月1日起,免除在盲、聋、辅读学校接受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和课外教育活动费等费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还根据本地区的实际,不同程度地免除了残疾学生在校的伙食费等费用。(3)对特殊教育学生实施帮困助学。市教委、市民政、市残联等六部门自2003年起联合推出“扶残助学春雨行动”,为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建立了助学保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累计接受帮困助学的各类残疾学生达72029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0284.1万元。一些渴望踏进大学校园的残疾学生,在春雨行动的支持下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此外,市民政局还通过福利公益金,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特教残疾学龄儿童检测、康复等工作。

3.深化特教课程改革,促进内涵发展根据特殊教育发展要求,上海市研究、编制和开发了一系列新的特殊教育课程和教材,制定了《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聋高中课程方案》《聋高中课程标准》《盲高中课程方案》《盲高中课程标准》等规定。同时,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在特教学校普遍开展,取得初步成果。

4.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制定专门的鼓励政策。将特教津贴的发放方式由原来的每月300元变为按工资15%的比例发放,并随工资的增长自然增长,从事特教事业满25年的可记入退休金。对从事聋、盲教育满25年、智残教育满10年的教师发给“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设立“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专项奖励,定期对特教学校、普通学校、教研等部门从事特教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职工、研究人员给予表彰奖励。(2)充分发挥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和上海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全面开展特教学校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以及各种类型培训工作。在全国率先实行特殊教育教师“双证”制度,规定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育教师上岗证书,特教学校新教师全部为特教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目前,特教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素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全市1189名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占7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5%,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占4%,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占55%,评选出3名特级教师。全市建立了开展特教名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名师培养基地。#p#分页标题#e#

二、特殊教育中的蒙氏教育

1.蒙特梭利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

蒙特梭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后,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在这段时间,她接触到了智障儿童,从同情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于是,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的特殊教育著作与伊塔的研究报告。在接触智障儿的过程中,蒙特梭利发现这些智障儿童所需要的不单只是同情、关心,她认为:“只要以特殊教育方式教导他们,一定能有效地改善智能障碍的问题。”从而奠定了她的教育基本理念—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在就任意大利国立启智学校的校长后,蒙特梭利把她从塞根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孩子们身上,同时,还用特殊观察法去了解孩子的需要,不仅如此,更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具,把所设计和改进的教具放在创办的“儿童之家”,让儿童通过自由选择进行使用。只要是儿童不感兴趣的,她就会把那些教具淘汰掉,最后留下的都是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感兴趣的教具,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还在使用的蒙特梭利教具。结果两年后,孩子们学会了很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并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举行的公共考试。因此,她自己也说:“在国立特殊儿童学习这两年,才是我真正从事教育的开始。”现在,蒙特梭利学说在国际蒙特梭利学会继续推广之下,遍及世界各地。

2.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的特殊教育理念相一致

蒙特梭利针对智障儿的研究及成立国立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等,都显示其理论学说与特殊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与关系。作为一种脱胎于智障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该通过对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深入学习,认识并吸取其教育精髓,努力在特殊教育实践中寻求一个切合点,使其服务于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以促进智障儿童得到适合其个性的发展。

(1)儿童才是教育的中心。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原则是以儿童为中心,教育者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良好的智慧与品格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和工作习惯。《特殊学校课程改革研究方案》中提出了要“以发展和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中心”“强调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环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改革指导思想恰恰与蒙氏教育法中所倡导的“以孩子为中心”“满足孩子的内在需要”的教育思想是相通的。

(2)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强调身心协调,手脑结合。蒙特梭利在罗马精神病所工作期间觉察到:“儿童除了食物外,还会在房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的抓握能力。”她认为孩子有股内心的“需要”,需要有东西让他们的双手不断地活动,接触事物,体验感觉,同时发展智能。蒙特梭利把身心协调、手脑结合作为教育的关键和指南。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全部要点也在于联合手和脑的动作。她声称:“自由就是动作”“动作是生活的基础”,动作练习具有发展智力的目的。她认为如果儿童在每个发展时期都能够从事适合其自然发展的、既动手又动脑的特殊“工作”,就可以造就和谐的个性。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蒙特梭利教育体系中包括了大量的练习项目。一类是实际生活训练,又称为“肌肉教育”或“动作教育”,这类练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日常生活技能紧密联系。另一类是“发展的练习”,它包括感觉训练、读写算的练习等,这类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动作练习来实现的。蒙特梭利认为,日常生活训练可以在人格形成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习性,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她还认为,这种练习是一种要求神经系统与肌肉高度协调的综合性运动,对儿童的发展也不无裨益。在蒙特梭利“儿童之家”里,蒙特梭利设计了不少诸如练习走路、正确的呼吸、说话乃至开抽屉、开门锁、系鞋带、看书等一系列的练习和专门的教具,力求将动作完成得准确、迅速。为此,还可将较为复杂的动作(如穿衣)进行合理的分解,指导儿童有分有合地进行训练。日常生活教育,可以说是蒙特梭利教育的入手处。我国特殊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要培养学生懂得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和计算的初步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机能,矫正动作缺陷,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它强调了对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正常化。这样的总目标也揭示并决定了特殊学校课程生活化的本质特点,即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理念指导下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把教育教学活动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又是与蒙特梭利主张的“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让儿童在手脑结合的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蒙特梭利教育法虽然脱胎于智障教育,但它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正常儿童,其教育活动从内容、形式到目标都是针对正常儿童而言的。而智障儿童有着与正常儿童不同的特征,他们的智力水平、身心发展水平根本无法同日而语。那么,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训练项目设置、目标要求以及训练方法等都必然存在着不能通用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蒙特梭利教育法和特殊教育思想以及智障儿童的个性特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所列举的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方法和训练目标进行必要的改动或增减,使其适用于特殊教育,使蒙特梭利教育法更好地为我国的特殊教育服务。

三、蒙特梭利教育法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案例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招收轻度弱智儿童向招收中、重度弱智儿童、多重残障儿童转变。生源的复杂化、残障程度的陡然加剧,对特殊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对在特殊教育过程中融入了蒙氏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首先我们认真研究总结了特殊儿童的特点,在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教育目标,并逐一细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个别化训练为主,分组化教学为辅的多种形式,采取多途径、多时间、多地点、多器具进行训练,给予补偿性帮助和提高。下面我们以上海某辅读学校为例。该校选取了一到五年级“中重度”残障学生,包括智障、自闭症、脑瘫、癫痫、情绪障碍、多重残疾的儿童,其中智障和自闭症、多重残疾学生占主体。年龄从五到十六岁不等约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行动研究法对蒙特梭利教育法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进行研究。#p#分页标题#e#

1.中重度残障学生的特点

中重度残障学生包括智障和自闭症、多重残疾学生均有以下的特点:(1)感官的感受性相当迟钝。往往对强烈的声光刺激没有半点反应,不会主动集中目光注视物品,甚至对教师指令毫无反应。(2)感知速度慢,范围窄,容量较小。学生对变化快的东西不感兴趣,反而对没有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如两指对捏将小木块竖起这个连贯动作,学生面对示范常不知所措、无法完成。(3)精细动作发展极其滞后。很多学生甚至连整手抓握也不会。(4)感知分化程度明显薄弱,主动选择性差。例如学生不能区分出粉红色、大红色;不能区分出有叶子和没叶子的两个苹果的不同。(5)感知恒常性差,无整体概念。观察时盲人摸象是他们的显著特点。(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感知程度低。教师将玩具放在盒子前边,让学生照做,学生不懂对照操作,往往会放反或不知所谓。他们的这些特点,给生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目标确立及细化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班级安置是以生理年龄为参考纬度,不是以智龄划分,很可能四、五年级学生的能力还比不上二、三年级的学生,因此,我们以高中低三个年级段为经度,以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操作难易程度为纬度,将目标分成低、中、高三栏,并将这三个级别的目标细化为操作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很多有情节的活动,以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如:撕“星星雨”给老爷爷撕长胡子、给姑娘做草裙、水果大丰收(撕水果)等,变着花样训练同一项内容。

3.训练的形式

目前,同一年龄段学生的发展差异很大,造成集体教学的效果不明显,然而由于受到班级设置、课程设置、师资等的限制,不可能完全依赖于个别化训练,因此,除个别化训练外,分组化教学则成了不错的选择。分组教学即根据能力将学生分成ABC三组甚至ABCD四组。在同一教学内容范畴下,各组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和练习强度,配备不同的教职人员负责。以“撕纸”为例进行说明,(见表2)。

4.效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在探索蒙特梭利教育法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据统计,通过训练,有95%的弱智学生在各训练项目的成绩有进步,其中30%的学生是有极其明显的进步,35%的学生有明显进步。为更直观地说明学生的这一变化,我们从四年级中随机抽取学生的各项训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年级受试的重度弱智儿童中大部分的学生,受试各项目训练平均成绩在进行感知康复训练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除四种不同粗细小棒插孔、手指沿线移动两项,训练前后差异不太显著,其他各项训练前后均有显著进步。说明他们的小肌肉精细动作、手指力量、各关节灵活性经感知康复训练有显著提高;同时他们的视觉观察能力、认知能力也有很明显的进步。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的视知觉、观察模仿能力、精细动作、协调等各种运动能力都有普遍提高,在生活中体现非常明显,给其他科目的学习带来了帮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加强;也为弱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与思考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利用蒙特梭利教育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感官、精细动作、观察认知能力的训练后,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蒙特梭利教育法是符合智障学生学习特点的,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精髓是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内在需求,允许孩子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在辅读学校中,大多数低年级段的学生正处于3到6岁这个智龄阶段,利用蒙特梭利核心理论中的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理论,针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智障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篇六

【关键词】音乐;治疗;残障;儿童

利用音乐来治疗智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歌唱、节奏与运动结合等活动,来增强智障者正确的社会行为。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针对智障患者的音乐治疗通常都是集体治疗,即使对那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也是如此。有组织的进行音乐活动,从而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因为每一个智障者的需要是不同的,需要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增强智障者合作分享、遵守秩序、正确的礼貌行为等体验,让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

一、针对改善提高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音乐治疗概述

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从而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以及遵守秩序。音乐治疗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教育体系,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对智障者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在特殊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变成一种强化刺激来增强智障者正确的社会行为。

1、20世纪初对于音乐治疗在医疗临床价值的系统研究广泛地进人到特殊儿童音乐治疗领域,有经验的音乐治疗师会巧妙地通过各种愉快的音乐活动来促进智障儿童的语言、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西方的一些医院通过刺激和训练智障者进行运动,并且发展残疾儿童的教育计划也纷纷建立。音乐可以帮助稳定情绪和恢复肌体生理功能,即使对那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也是如此。并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促进了在治疗中使用音乐的趋势。推出的“创造性音乐治疗”的方法,发展智障者的表达性语言、接受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

2、作为一门新兴的治疗方式,只有少数家庭可以承受这种特殊训练的经济负担。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缺乏包括音乐治疗师在内的相关专业人员。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需要开展心理音乐疗法,是刺激和训练智障者进行运动的一个理想的疗法。尝试把音乐与中医传统的经络针灸疗法结合起来,帮助智障者发展精细肌肉群和大肌肉群的运动。探索音乐治疗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运动技能。广泛地进人到特殊儿童音乐治疗领域,帮助智障者增强听觉系统的功能。

3、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成立为标志,治疗智障儿童的机构人满为患。初步形成由音乐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对智障的治疗得到重大发展。有了全国性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促使智障者更积极地参与运动。音乐治疗对儿童学习困难和各种身心障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智障者学习走、跑、跳等动作。十分重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治疗经验,促进残障儿童的自我身体意识、方向感以及其他基本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音乐治疗改善提高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智商低于70的儿童,语言交流沟通能力的局限性是其最重要的问题。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发展交流能力。为患儿提供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刺激,使用简单句子并给智障者足够的时间来反应。对患儿的参与和配合产生有力的强化作用,帮助智障者发展这些学龄前的各种能力。增强患儿的正确的礼貌行为等体验,

1、治疗师利用音乐的旋律音高、力度和歌词,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和其他感觉信号的提示。发展患儿表达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帮助智障者加强注意力。从最简单的简单节奏摇摆、点头或踏脚活动,提高智障者听从命令的能力。通过音乐游戏来学习或增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认识和方位概念,重度智障者必须学习诸如手语或利用网片等非语言的交流方法。帮助患者发展精细和粗大肌肉运动的技能,为患儿提供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刺激。吸收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治疗经验,帮助智障者记忆重要的知识内容。尤其是音乐的节奏因素,帮助智障者发展和提高语音的范围。通过歌词来学习语言的交流,过加大强度来改善音高的辨别。在小组的音乐治疗活动中。对声音的定位、跟踪对智障儿童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2、学习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辨别出低音和中低音乐器的音响。提供安全的训练环境,在触觉或视觉的帮助下欣赏音乐。较容易自然表达自我,辨别构成人类说话的高频音响。例如在乐声的伴奏下,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比强调旋律与和声的音乐更容易察觉和欣赏。单一的发声练习也可以成为悦耳的音乐声,例如通过感觉鼓的振动来保持平稳的敲击。亦较容易令儿童产生成功感,神经性耳聋的患者通常对低频的音响更敏感。一些特别为患儿编制的歌曲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趣的音乐活动可以帮助治疗师保持与智障者之间的目光接触。

3、音乐治疗可以培养患儿与人交往的能力,一些特别为患儿编制的歌曲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乐声的伴奏下,有利于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社会交往障碍,进行学习空间关系与辨认时间关系等。患儿大脑某个部位的发育受到影响,通常在短时记忆方面有困难。对叫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反应,在信息呈现后不久回忆的能力十分有限。音乐作为一种非言语交流的工具用于治疗儿童,亦较容易令儿童产生成功感。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练习治疗这些患者,对患儿的参与和配合产生有力的强化作用。加之音乐刺激对患儿来说是一种无威胁性的人际信息,轻度和中度的智障者是有可能发展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治疗方法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设计,每一次音乐治疗的过程都应该包含许多语言体验。

4、患儿可以在为他设计的音乐中获得安全和自由,节奏鼓点或用相当大强度演奏。听觉刺激或触觉刺激可以使患儿产生对声音或对其他人的意识,以便那些有残留听力的患者能够察觉到一些音响信息。患儿在这些活动中就可以学会音乐的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对于较低的音会辨别得更准确一些。当患儿的活动开始能够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的时候,音乐治疗师可为其充分加入到主流音乐教育环境中提供专业支持。患儿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实现身心健康方面的调适、改变。同时歌唱、乐器演奏和音乐游戏可以帮助患儿学习正确识别,实现治疗对象精细动作控制和呼吸功能的锻炼。

三、提高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音乐治疗学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力很有限,特殊学生由于自身障碍的局限在接受音乐教育时会遇到相关困难。因此还需要更多的音乐医学与教育方面的专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加深音乐治疗师以其音乐技术及关于各种残障的专业知识。特殊教育领域对音乐治疗的认同会与日俱增,使用音乐的活动作为手段进行音乐教育中残障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我国的残疾人事业,为音乐教育提供支持。

1、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鼓励和支持患儿自发地交流。不同教育体制对音乐治疗师的责任要求有所不同。国内先后成立了若干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改善残疾人事业研究条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轻度到中度听力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他们的残留听力辨别并欣赏音乐。音乐治疗师进入特殊教育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所采纳,结构性的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调适障碍学生的不良行为。音乐治疗师帮助发展他们的肢体运动机能和健壮他们的体格,而且必须具备教师资格才能在学校工作。残障儿童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表达情绪的方法,对其发展节奏感觉有着积极的影响。实现治疗对象精细动作控制和呼吸功能的锻炼,因此音乐治疗对于帮助残障儿童实现他们的音乐教育和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从世界范围看,必要的合作为学生们提供了机会学习用适宜的语言相处。音乐治疗已成为特殊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有困难社会技巧也不成熟。他们采用先进的音乐训练手段,组织一个音乐治疗小组以练习社会技巧和恰当的互动方式。赶上特殊教育的世界潮流和趋势,形成特殊教育与自己的艺术教育体系。享有音乐生活,有效地调适障碍学生的不良行为使特殊音乐教育更具特色,为音乐教育提供支持。对于视力缺陷者儿童,音乐治疗目标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音乐治疗师。音乐无疑是陪伴他们进行节奏性身体锻炼活动的促进剂,兼具音乐技术和行为矫正方面的特殊知识。更行之有效。对于在乐队、合唱或其他音乐活动中的教育策略,十分需要身体上的锻炼。音乐治疗师可以提供可行的建议。残障儿童可以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这些功能的聚合对于残障儿童的日常生活来说极为重要。

3、中国在特殊教育领域音乐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学习具有关于各种残障儿童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不仅在残障儿童领域,音乐治疗师需要了解各种障碍。在其他特殊儿童中都可能通过音乐治疗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质量,音乐治疗师都需据此作出治疗和教育计划。中国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音乐治疗研究还需更多的人关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创造更多的科学数据,从而对环境作出较积极的反应。提供可行的建议,促使更多的优秀音乐治疗师投身到特殊音乐教育中来,使艰苦的锻炼变得轻松活跃。通过音乐的音色和节奏感觉,对于帮助残障儿童实现他们的音乐教育和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帮助他们发展敏锐的听觉和触觉,以克服听力障碍带来的生活或心理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向渝梅。获取音乐治疗科研信息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9(7):555

[2]王成英。撰写音乐治疗论文的体会[J].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6):492

[3]滕月玲,赵香兰,吴京玉,等。音乐治疗人员现状与分析[J].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10):759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篇七

[关键词]幼儿园;特殊儿童;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1/02-0059-05

在参与有关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请相关园长和教师谈谈他们对特殊幼儿(聋、哑、肢残、智力低下等情况除外)的认识,并到相关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观察与访谈。研究者发现,幼儿园存在着一群境遇特殊的“夹层儿童”,他们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普通幼儿园中的“夹层儿童”

(一)被误解的特殊儿童

幼儿M,4岁,操作智商超常,言语智商较低,被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确诊为自闭症。M的家长担心幼儿园会因此歧视儿子或不再接收儿子。因此在向幼儿园老师介绍M时只说M“有一些多动,说话较迟缓,理解能力差一些”。与此同时,M的家长花了大量时间在家里教M各种学科知识及基本生活常规,以至于M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常有惊人表现,比如他可以背诵大量诗词,将数干字的童话一字不漏地复述出来,熟练计算100以内加减法。所以,尽管他经常在集体活动时乱走乱动,或者在日常交流时出现会话异常(不应答别人的提问或答非所问,有时还会鹦鹉学舌)等情况,但M的老师认为“他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M的家长觉得这位老师比较通情达理,就向其坦言了儿子患有自闭症的事实,希望幼儿园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给予儿子一些帮助。没想到的是,老师否认说:“你搞错了,M只是多动,自闭症我们知道,不是这样的。”通过沟通,M的家长了解到,这位老师所认为的自闭症是“凯纳型”自闭症,患有这种类型自闭症的儿童多数缺乏语言能力,伴有明显的自我刺激行为,刻板程度极重,自闭倾向明显,学习能力差。事实上,自闭症是一个包括若干亚类型的症候群,M的症状属于其中的“高功能型”。患有这种类型自闭症的儿童多数具有语言能力,自闭倾向不很明显,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较弱。他们学习能力较佳,部分儿童甚至可能有一些超前于同龄儿童的表现。事实上,能够入读普通幼儿园的自闭症幼儿大多属于高功能型自闭症患者。部分高功能型自闭症儿童可能有类似于多动症的症状,两种病症容易混淆。很明显,M的老师对于这种亚类型一无所知,所以她不认为M是自闭症。M的家长感言:对于自闭症,老师是不懂的。

(二)被普通的特殊儿童

幼儿S,5岁半。s在上小、中班时很受老师喜爱,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画画用色大胆、线条流畅、构图常有过人之处,s的老师常常向s的家长夸奖s。上大班后,s的老师和家长都发现s始终对图画书上的文字不感兴趣,而其他同龄儿童在看图画书时会对文字也比较感兴趣,且能认得文字量较少的图画书中的汉字。即便s的表现与同龄儿童水平不符。s的家长和老师也还是将他的表现归因于他对图画过于专注。到大班后期学习幼小衔接课程内容时,s的字母和数字认读都非常困难,学习时容易出现烦躁情绪,调皮行为及小动作也明显增多。s的家长认为是同座小朋友比较调皮,影响了s,建议老师让s和“乖孩子”坐在一起。经过种种调整后s的情况仍未得到改观。后经诊断,s有读写障碍。属于学习障碍儿童的一种。

(三)被特殊的普通儿童

在寻找自闭症幼儿被试的过程中,曾有几所幼儿园向研究者推荐了若干名他们认为可能患有自闭症的幼儿,但经逐个详细观察与筛查,研究者发现这些幼儿无一人患有自闭症。他们之所以被园方误解,多数是由于其存在一定的言语障碍与社会退缩行为,但这些行为与自闭症儿童的先天障碍有本质区别,若处理得当就可以有效克服这类行为。例如有一些幼儿在家里活蹦乱跳、能说会道,但到幼儿园就一言不发了,这种情况通常可以在幼儿的幼儿园或家庭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因。对于这些“被特殊的普通儿童”,教师及家长应密切观察并给予悉心关怀,不要贸然地“贴标签”。

以上三种情况中,有些是因为特殊儿童自身的某些“特殊性”还未被社会普遍关注或完全了解,使这种疾患具有了某些隐蔽性特征,幼儿园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识别症状而导致的:有些则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教师划入特殊儿童行列的。前者如未能进入特殊教育类幼儿园就读,后者如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帮助,都有可能成为普通幼儿园当中的“夹层儿童”。

研究者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在与多位园长及教师接触的过程中,研究者常听她们谈起自己园里有这样的幼儿:身体上似乎没有什么缺陷,看上去也很机灵,智力似乎正常,但与其他幼儿的差异又很大。他们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儿童?教师所具有的相关知识较少,对这些幼儿的识别鉴定较困难,恰当的教育及管理更无从谈起。家长们也倾向于用“过分孤僻、调皮或任性”等去描述他们。

二、“夹层儿童”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特殊儿童的病症存在极强的隐蔽性,不易识别

根据研究者了解的情况,幼儿园教师对特殊儿童的鉴别一般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先考虑身体因素,如检查耳朵和手指等。再考察智力情况,如果智力正常,则从幼儿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就这样的思路来鉴别,阅读障碍儿童及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很难被识别,因为他们的障碍情况与视力、听力、教育背景、种族背景和经济水平都没有关系。他们身体可能十分健康,智商有可能很正常甚至超常,许多阅读障碍儿童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更可能会胜人一筹,被看作“小天才”。因此,阅读障碍儿童常被“普通化”了,他们在阅读方面存在的困难被误以为是懒惰、不专心所致。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同样如此,他们智商正常,有的在记忆力方面还可能超乎常人,有的则可能显示出惊人的数学计算或音乐才能。但是,其社交障碍易与性格孤僻相混淆,刻板行为易与性格固执相混淆,所以常常有自闭症儿童被误辨为普通儿童,或普通儿童被误辨为自闭症儿童的情况发生。

(二)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工作缺乏系统专业的支持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特殊教育系统大半只针对“聋”“哑”及“智力低下”儿童,针对智商正常但存在发展障碍幼儿的鉴别与干预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如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大学或研究所的特殊教育中心等,或社会人士成立的特殊儿童服务机构,如社区感统训练中心、专门的自闭症治疗中心等会提供咨询或针对性治疗,但它们一般也只会注意到上门求诊的特殊儿童。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幼儿的异样表现,对于其疾患状态没有产生一定程度的疑惑并前去了解,幼儿园中的特殊儿童可能不会被送往相关机构去求治。

(三)部分幼儿园教师对于班上存在特殊儿童持鸵鸟心理

特殊儿童需要教师的更多关怀,但很多教师认为这会影响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有些教师也曾努力帮助过这些幼儿,但当长期努力与教育不见效后,他们慢慢地会任由其游离于团体活动之外。更糟糕的是,部分教师可能会按自己的理解为这些幼儿贴上标签,称孤僻一些的孩子有自闭倾向,调皮好动的孩子有多动倾向,大器晚成一些的孩子有智力低下倾向,于是,在与同事聊天的时候会草率地声称“我们幼儿园就有几个自闭症儿童”“我们班上就有多动症儿童”等等。这些幼儿往往被置于边缘化地位,他们即便能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在教师及其他幼儿心里,他们也仍是特殊儿童。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常会鸵鸟般地作出这样的解释:“我为大多数幼儿的利益考虑,只好放弃这类幼儿了。”

(四)特殊儿童的家长存在畏惧情绪。担心孩子被污名化

M的家长在向教师坦言M患有自闭症但被其否认后,惊愕之余她又感到万分庆幸,“太好了,老师把他当成多动症最好不过了,如果到小学也是这样就好了”。对于她的这种心态,研究者在对多位自闭症幼儿家长。匈访谈中也感受到了,即他们认为如果幼儿园认为幼儿不是自闭症,而仅仅是调皮或有些多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对这类幼儿多加关注,家长原本担心幼儿园会冷落或边缘化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现在反而让他们庆幸了。

维果茨基曾从社会文化视角解释过这一现象。他认为,障碍分两个层次,包括“初级障碍”(生物医学上的)与“次级障碍”(社会文化上的)。初级障碍是儿童自身的障碍,社会文化对这种障碍的态度不仅能改变儿童和世界的关系,也可能改变儿童和他人的互动。如果文化背景认为这种障碍是不正常的,那么障碍儿童就会遭遇歧视、承受痛苦、遭到排挤;如果文化背景尊重这种障碍的存在,那么儿童就不会产生痛苦的体验。也就是说,被歧视、遭社会排挤的痛苦不是由儿童自身的障碍造成的,而是社会文化造成的次级障碍。

以自闭症为例。一般认为,刻板行为、语言障碍以及社交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表现,但很多自闭症患者未必在三个方面都有明显的缺损。而且即使有缺陷,也分许多层次。自闭症实质上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患者自闭的相关行为表现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谱系,程度由低到高,低端的是“凯纳型自闭症”,高端的则逐渐接近普通人群。㈨接近普通人群的自闭儿童,经过帮助后是可以融入普通儿童的学习与游戏的。幼儿是敏感的,老师们私下聊天时一句不经意的“这是一个怪小孩”如果被孩子们听到,就很可能使被提到的幼儿在幼儿园中处于被冷落的境地,成为“夹层儿童”。所以,特殊儿童不仅可能会受到自己初级障碍的伤害,还可能会受到社会文化带来的次级障碍的伤害。更有甚者,不存在初级障碍的幼儿,如果被加上了特殊的标签,就会确凿无疑地受到次级障碍的伤害。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一些家长在孩子被确诊患有发展障碍疾病的情况下,仍会对幼儿园坚称自己自闭的孩子只是孤僻一些,多动的孩子只是调皮一些,智力低下的孩子只是大器晚成一些。

由此可见,“夹层儿童”的存在与特殊病症的隐蔽性特征、教师专业水平、相关信息支持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有关。要减少或杜绝这种现象,需解决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正确鉴别特殊儿童的疾患,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要制订恰当的教育对策,以防止有初级障碍的特殊儿童遭受次级障碍。比如,许多读写障碍儿童创造性较强,那么教师在给予读写障碍儿童帮助的同时,可以向班级幼儿介绍其创造性作品,变其“弱势的、无能的”形象为“特别的、独一无儿的”形象,这样,特殊儿童的初级障碍与次级障碍就可得到较好的处理。做出鉴别和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要以教师的相关经验为前提。目前来看。幼儿园教师对特殊儿童或夹层儿童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少,相应的专业成长较慢。

三、普通幼儿园教师所获得的关于“夹层儿童”发展与教育信息的支持情况

研究者认为,“夹层儿童”的存在,与教师对教育特殊儿童缺乏信心有一定关系。从普通幼儿园教师目前可以接受到的有关特殊幼儿发展与教育的信息支持情况看,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教师之所以缺乏信心的原因。

(一)师范院校设置的相关课程

在设有学前教育系的大专院校中。有的设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特殊教育概论”等选修课,有的设有相关的必修课,一般而言前者居多。有的院校可能会因选修学生过少而取消这类选修课。研究者在对师范生进行访谈时了解到。他们当中较少有人意识到或认为这类课程有助于日后自己在普通幼儿园的工作,他们大多认为这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范生应该学习的课程。事实上,已有研究发现,修习过特殊教育类课程的师范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处理特殊儿童的情况。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设有特殊教育类课程,但因师范生对于这类课程对其未来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认识不足而使这类课程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就读或就业过程中阅读的专业杂志

业内较有影响力的期刊是幼儿园老师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来源之一。研究者选取《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研究》《教育导刊》四种期刊,对这四种期刊1992年至2012年20年间刊发的27098篇文章分别以“自闭”“孤独症”“学习障碍”“阅读障碍”“阅读困难”“读写障碍”及“多动症”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并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阅读,将只是在文中偶尔提及这些关键词的文章加以剔除,得出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统计表明,关于三类疾病的研究文章早在这四种期刊中出现均较少,20年里共刊发了77篇相关研究文献。其中,有关多动症研究的文章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主要从多动症症状、区分共病、教育对策、饮食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有关自闭症的文章共30篇。有关读写障碍的文章出现于2001年之后,仅有3篇且只是关于其他障碍对读写影响的研究。有关心理疾病的相关研究较多刊发于《中国特殊教育》以及各种学报的医学版块及精神病学杂志上,而这些杂志是普通幼儿园教师及学前教育系师范生较少接触的。

从以上情况来看,要正确处理“夹层儿童”问题,仅就信息支持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师资培养阶段的课程设计,还是在职阶段的专业杂志阅读,都是不甚理想的。

四、提高普通幼儿园教师处理“夹层儿童”问题能力的策略

已有研究表明,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越不了解,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越少,教师对于做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就越没有信心。因此,研究者只就增加信息支持的思考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以帮助普通幼儿园教师提高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了解水平。

(一)加强师范院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建设

1.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

一般而言,公共课班额较大,所费师资不多且课时总量较少,教师有足够精力精心备课。对学生来说,学习必修课可以保证其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以系列专题的形式开设“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

从研究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学生不愿意修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可能与课程理论性太强而应用性不足有关。为此研究者建议,教师可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出来,即在每个专题中以现状、理论、应用三个层次加以呈现,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指导意义。

3.增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的实训内容

实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请师范生与幼儿园教师座谈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到特殊学校听课,就心理咨询实例进行讨论,在特殊教育机构做短期义工等等。

(二)加强对在职教师的信息支持力度

1.学前教育相关部门整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简报

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宜对分布在各种期刊,如心理学、特殊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等杂志上的相关专业信息进行梳理并编成简报,以供在职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信息。

2.请有相关教学经验的教师“多发出声音”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篇八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儿童;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的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音乐的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作用,特别对人的心理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一种艺术,是令人愉快、神圣的声音。

一、智障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就是智力落后,有弱智、智力残疾、智力低下或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常见的残疾。美国智力残会对智力障碍定义为:在发育期间表现出来的智力功能显著地低于平均水平,并同时伴随有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的观察,总结出智障儿童的一些行为特点。

发展进程失调。这样的学生常常有别于正常孩子的发展状况,有的学生可以记住每一节课该上什么课,却记不住简单的一个字符;有的学生能掌握较复杂的节奏谱,却算不出十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某日是星期几,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由于生理上的因素,使他们不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能力,反而会越来越退步,甚至连原本已掌握的能力也随之一同消失。

感官反映异常。智障学生,他们不仅智力上有别于常人,在很多感官反映方面,也伴随有许多异常。比如,他们会害怕过分强烈的阳光,不敢与人进行目光接触,当你直视他的眼睛的时候,他就会不知所措,甚至是暴跳如雷;他们喜欢制造出声音来刺激自己,或者害怕听到强烈的音响;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喜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视旁人的自娱自乐。

言语沟通障碍。他们语言发展非常迟缓,不懂也不愿意用言语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他们就会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去伤害别人。其实,他们因为长久自我封闭,以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行为去攻击他人。言语经常是含糊不清的,他们会在课上不分场合重复老师说过的话,就像鹦鹉学舌,他们分不清“你”、“我”,更难以理解别人的情感,不理解别人言语。

情绪及行为障碍。他们的情绪极为不稳定,波幅很大,经常会有无顾的焦虑、害怕,还会无缘无故地大笑大叫。会在课堂上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然后沿着教室跳一圈,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坐在那里继续听讲。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显得坐立不安,有的孩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是却听不到老师说的任何一句话。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呢?

二、选择适宜智力障碍儿童听、唱、弹练的治疗性乐曲

针对智障儿童的以上行为特点,音乐治疗正是特殊教育中作为有目的安排的训练疗法。有人说“耳朵是心智之门”,音乐可以启智。事实证明,音乐治疗能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和智能发展有着较好的作用。在音乐课上,结合智障儿童的行为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性乐曲进行教学。相应的乐曲归类如下:

一是具有“莫扎特效应”的乐曲。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聆听莫扎特的某些乐曲有促进智能发展的效应,称为“莫扎特效应”。这类乐曲比较复杂,每首时间较长,弱智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坚持听下去。二是鼓乐或其他节奏感强、声音或沉浑或清脆的打击乐,这类乐曲对大脑皮质兴奋性、刺激性较强,儿童参与击鼓同时聆听鼓声,或按鼓点步行、拍掌、身体摆动都能起到“大脑体操”的训练作用。三是童谣儿歌或特定编制的简单歌谣这类乐曲适合独唱或合唱,韵律感较强,易学易记。

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需要个别对待和“人性化”方法教学。教学中要针对儿童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音乐。以聆听乐曲为例,每个智障儿童对不同类型的乐曲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有的喜欢儿歌,有的喜欢流行曲,有的喜欢古典音乐中的钢琴曲、大提琴曲,甚至管弦乐曲,对待他们要耐心,让他们能听上和练习各自喜欢的音乐。

三、智障儿童的音乐训练方法

对智障儿童,单靠聆听治疗性乐曲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唱歌、弹奏乐器、亲身参与各种特殊方法进行的音乐活动。需要教师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音乐乐曲,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如:1.结合游戏进行敲打乐器或唱歌,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2.教唱特殊的歌谣训练言语能力和节奏感。3.结合简单的身体动作,聆听音乐或唱歌,训练身体运动能力。如体操、舞蹈、手足摆动或各种走步,随着音乐运动,有助于刺激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4.通过集体的音乐活动,改善与别人相处和交流的能力。

四、音乐治疗的教学效果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6 129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