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师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8篇

发布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8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

一、认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阅读教学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阅读退化已经成为时下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不断减少平时阅读量,平时阅读所占时间比重也明显下降,受自身能力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也会非常平平。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且杂。每位教师在上一堂课之前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满足于去完成所有教学的任务,教会学生知识,甚至是教学生记住一些考试重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课堂中占据了绝大部门的时间,一节课下来,老师都在不停的讲解,板书,演示,说教,学生在不停记笔记。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他们的教学的目的只是重视文化知识,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是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会他们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能量不断充实自己。

二、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面对当前的现状,教师更加要意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从高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通过泛读或者精读的方式,能够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想感情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自己对语言组织的语感。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和想法也不一样,学生需要在广泛的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来提高阅读水平。学生也可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告诉学生写作的前提就是要广泛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阅读,学生写出的文章会空洞,缺少流畅的语句,缺少写作的真实性。高中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依据前面的认识,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真实的语境或模拟的半真实的语境才能使学生触景生情,有表达思想的欲望。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学生乐于参加,勇于表现的课堂活动,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活动应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能有所收获。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在回答问题时都是个别优秀的学生的现象;在小组讨论中,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有部分学生展示个人成果;在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中,教师以观众的角色,观看着和引导着学生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难点和重点,优化课堂结构,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巧妙地利用教材,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教学。教师应注意课外阅读的选材,在课文教学之后可以布置学生读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作品等等,既有益于提高阅读能力,又要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论铺天盖地,可谓是层出不穷。可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却是参差不齐的。当下学习是时代主流,每天都有知识在出现和发展,教师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着先进的教学理论。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每天也在增长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通过总结,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更加完善。在茫茫的教学理论中,要求教育者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给养。最后,笔者认为要想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应该要善于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这就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提出挑战。语文教学与其他任何教学都不同,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教学背景。正是这种状况,新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发生激烈的碰撞。而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无论时代任何变化,教学质量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最终追求。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体现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他没有正确的认知与思考支撑,没有独立的审视精神,没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他就很容易在世俗的浪潮中湮没自我。所以教师自身不仅要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还要从阅读过的经典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著作中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一要合理分配每个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要考虑每个活动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制订有效措施。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要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把精读和泛读结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表现自身的职业素养。传统教学只是要求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去感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才有未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二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学习环境

学生对环境感受很敏感,一个压抑环境会使学生不愿意思考,对于刚接触内容会不感兴趣,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方式教学,始终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在一个轻松环境中学习,学生感觉不到压力,必然会获得快乐体验。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对每一个未知知识都充满好奇,会主动地去接触知识、分析知识,从而获得对知识理解和领悟。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愉快轻松环境是使学生愉快学习首要条件。

二、师生之间关系要平等、民主

在愉快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互相尊重、相互倾听,学生对教师不再存有惧怕心理,而是为了获得教师鼓励和表扬主动进行知识研究与探索;教师对学生不再是把知识划分成一个个细节灌输到他们脑子里,而是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下不断进步。这种平等、民主师生关系,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三、制造一种生动活泼课堂气氛

课堂中活跃气氛和教师情绪是分不开,所以教师在走入课堂时就要面带微笑,先用表情感染学生,使他们放松心情,然后再进行课堂气氛调节,使学生情感和要学习课文内容情感保持一致,这样对于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体验作者情感是非常有益。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采用导入内容既能调节学生情绪,又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从而使学生能用正确情绪去体验课文中描写事物,体会其中蕴含感情,在满心愉快中度过每一堂课。

四、善于调控扣人心弦教学节奏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发展状态来把握教学节奏,既要保证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提高,又不能节奏太快影响学生接受和吸收。因为高中生大脑思维正处于发展时期,他们思维通过外界刺激会产生强烈反应,对语文知识接受和理解同样如此。在新形势下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激发学生注意力,同时运用有趣提问来加强他们有意注意,使学生在这一时期学习能力逐步增强。需要注意是,在对学生进行有节奏教学时,不仅教学速度要保持一定节奏,教师语言也要具有艺术性,充满节奏感,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具体而言,教师语言节奏还要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进行改变。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目。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节奏来调节整堂课节奏。教学内容节奏指上课内容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在设计教学内容节奏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承受能力,使课堂富有一种和谐音乐美感,形成教学高潮。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语文课文中内容依靠文字来进行理解,有会存在一定难度。随着经济发展,学校教育和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完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把文字转化成直观图画,这样可以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通过朗读课文之后结合多媒体展示画面走入课文,感受课文深刻内涵。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如果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领会其中对景色描写文字时,他们对景色理解不会很深刻。而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其中景色,可以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荷塘月色美,以及作者在运用文字方面深厚功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同时还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培养学生对文字中蕴藏含义敏锐性,提高他们在文学方面能力。总之,在课堂上进行愉快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用充满情感态度来对待学生,还需要教师用充满艺术语言来感染学生,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很大促进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找到真正适合学生学习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篇三

高职校,指的是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所以,在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的心目中,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学习技能,而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放在边缘地带,由此就导致了很多毕业的学生虽然拥有高技能却因为综合素质的低下而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顺利,造成一种高分低能现象。由此可见,在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中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融入综合素质教育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并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呢,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素质对他们以后就业及生活的影响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做人、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做人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做到双赢,就必须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帮助他人,要做到与同事齐心协力,这就是团队合作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得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要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实际的生活本领,乐观的稳定的情绪,等等。而这些素质,恰恰是现在这些学生所缺少的,也是不被他们重视的。所以,在上课开始,通过ppt演示一些成功人士成功的案例,特别强调综合素质在他们成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用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素质对他们以后就业及生活的影响。思想上重视了,行动就有了原动力。

二、分析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及人的具体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人关于客观事物及自己实际需求的一种主观感受,是由人的各种各样的经历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等的情绪表现。在这些情绪中,良好的道德情操能使人健康愉快的生活、喜欢交际并擅长交际,促进人格魅力的形成。因此学习教育就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具体感知和课堂的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能被社会接受的优秀人才。语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遇到事情不要怕,要学会冷静的分析问题,告诉他们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距离是,不要悲观失望,不要自暴自弃,要采取一种积极的、耐心的、宽容的人生态度。要对未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四、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在多种形式中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列宁告诫人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进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德育教学,让学生情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要改变原来老师自顾自的讲,学生被动听的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理应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进行课堂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让学生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具备认识社会、评价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我们进行的开放性试题培养法,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自我意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利用积极向上的互动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课后,利用教材中古今中外成功、成才的事例鼓励学生;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积极德育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解除成长中的困惑,找到成才路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让“爱”作为教学的主题,用爱心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步步向上,培养他们的积极德育。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老师要走到学生中去,让自己融入他们,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使师生德育交融,关系和谐,以优化教学效果。高职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领悟到道德与人性的真善美,改掉原来的不良习惯,懂得做人的真谛,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教材上的东西,学到如何操作工具,如何制作工件,而且要让学生学到适应社会的本领,让学生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不断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全面的职业教育,也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接受的教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四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基础要美好、要和谐。所以首先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语文课堂也必须如此。其一,语文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创建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以构建公平、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目的,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激发思维。语文教师要主动热情,相信学生,宽容学生,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受到应有的尊重,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并支持和赞赏学生能有不同的体会、领悟和结论,促进学生在满足中产生强烈的展现自我的欲望、激发求知欲望,获得思维的启迪、语言的领悟、知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安慰,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努力,从而达到体验愉快,享受学习,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让学生去感悟什么是秋,秋到底有什么韵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体会这篇课文,鼓励学生去大胆的想象。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发表看法,有的会感觉到秋是收获的,有的会感觉秋是让人思念的,还有的会感觉到秋是有颜色,学生在这样轻松越快的课堂气氛下学习,会不断的去发现问题、感受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实施,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的知识,还能培养出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

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努力搭建与学生心灵的桥梁,就会营造出能够让学生的心情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

在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景构建占据一定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潜心挖掘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思路、语言、结构、情感等,从而在借助图片、语言、音乐、视频等资料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体验知识、掌握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的领悟,使其学生获得真正的感受。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这一课重点描写了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色,所以,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充分的查找相关资料,回忆以前见过的景观。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通过图像与声音的完美结合,构建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融入到美丽的自然景观中,切身地去感受课文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同时,语文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落日的景色怎么样?”此时此刻学生们就会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瞬间就会被调动起来,异常活跃。创设课堂的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使其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加强了记忆,促进了口语的训练,让身心得到了享受,从而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适当地创设一些有内涵、有生命、有乐趣的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欲望,坚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一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语文课堂就一定能“活”起来,促进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体现学生的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层次的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文化,通过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资料进行收集,逐渐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人物、事件的历史年代等特点,将时空之间的距离缩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不同的有效教学手段,恰当的加入学习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其阅读范围,扩大语文积累,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不同的情感体会,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内涵丰富的目的,形成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阅读《再别康桥》的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当时作者的心灵意境,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增加类似于此类文章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加深感性方面的认识,提高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因此学习诗文的时候,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部分课文,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贫乏带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苦难,此时更需要教师恰当增加相关学习资料,促进学生了解知识,对知识做好储备。

因此,课内外的阅读要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范围的优化和扩大,开拓学生的眼界。在有限的课堂内,突破无限的发展空间,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气,颠覆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努力创建语文愉悦课堂,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局面,才能使其职高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针对他们的职业特征,提高他们的职业综合素质,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缺失的原因和对策 篇五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部分老师对语文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关系弄不清楚,甚至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就是文学教育,对此,叶圣陶在《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中说:“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廓清认识,明白了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正确而有效地实施文学教育的前提,也只有从这个前提出发才有可能把握住文学教育乃至整个高职语文教育的核心。关于语文教育的归宿问题,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的归宿是:“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当然单纯依靠文学教育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但是,在语文学科中,“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又必须借助文学教育。可是在目前的高职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却是缺失的。虽然中国自古以来的语文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文学教育的成分,但是至今很少有人对高职的文学教育这一块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还没有文学教育相关的专门著作,在高职语文教育相关的教育刊物和学术刊物上刊发的有关文学教育研究的文章很少,甚至国外关于文学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同样也缺乏相应的研究。总之,我们的文学教育是既无传统可继承又无经验可借鉴的,我们高职教师在教授文学课的时候,基本没有正确的可供参考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唯一可凭借的就是高职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他的全凭个人感觉和自身修养。虽然如此,但高职语文课是必须要进行文学教育的。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对于高职语文课的文学教育问题有一点初步的认识。笔者认为,出现问题,一定要找到出问题的原因。高职语文文学教育的缺失是有原因的,找出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来找对策才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事情。

一、目前高职文学教育的缺失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真福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文学教育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等于文学课,60年代文学教育却销声匿迹,80年代文学教育又开始复兴,到了90年代,文学教育理念更新,但仍未衍生出新教学体系,到了21世纪,语文界在高职文学教育理论方面都没有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文学教育是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面,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但是在现实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却越来越显得缺失。眼下高职语文的教学变得越发技术化和工具化了,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学类文本的讲授越发缺少文学作品应该有的悟性、感性以及整体性的感知,教师也越来越缺少自身对文本的文学感受,更别谈对学生内心感悟的引导了,充斥在课堂上的几乎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程式化、模式化和概念化,还有在这一程式化、模式化、概念化过程中层出不穷的解题技巧,是对“形”的精雕细刻,最终导致“形”存“神”亡。除此之外,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考试体系也越来越追求所谓的科学化、客观化、定量化,甚至是主观性极强的阅读理解题、练笔写作题,也有标准答案,毫无灵活性。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职语文课堂文学教育的缺失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是种种原因交叉作用的结果。

(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功利主义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虽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教育部也于2009年制定了五年制高职语文新课程标准并将之宣传和推广,但是在我们很多中学,应试教育仍然主宰着教育形式。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眼光往往都盯着“升学率”这个目标。这种情况也延续到了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文学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过程,它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体验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深意、诗意和个性。在现在的五年制或者三年制的高职语文课堂中,文学教育的特点被消解,文学课几乎成了阅读理解课,目标就是寻求标准答案,文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式化和标准化。

(二)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特别是最新的《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问世,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教师在语文教育中都特别强调其工具性的一面,而对于人文性的一面,则绝口不提,只重视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高职语文课的任务无非就是向学生传授一些语文知识,培养各种语文能力,对于更为重要的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健全人格则重视不足。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厌其烦地把好端端的一部文学作品分解、切割,总结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学生则被动地将这些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死记硬背下来,本该是学生自己感悟、理解、表达,却最终都由老师代劳了。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感悟、体验、个性化、想象力、道德感、创造力以及审美意识等都在高职语文教育精心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文学教育的工具性和知识性的目标导向中消失了,逐渐把审美感受过程解构为材料运作过程,文学的整个审美世界被遮蔽了,文学的审美感丧失了。

(三)教学评估制度

目前,几乎所有学校的教学评估制度都是以考分为标杆,这就造成了文学教育以考试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完全失去了文学教育的本质。文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它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就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等各方面,短时间内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这就导致教师固守陈旧观念,对文学教育顾虑重重,以教材为本,甚至认为教学就是教“书”,很多教师就照着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教辅资料等来“照本宣科”,采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强化训练,以使其符合现行的教学评估制度的要求。这样高职学生便很少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更没有特定的时间来接受阅读指导,甚至教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因为他们的教学方式已经模式化了,这是很可悲的。

三、补充文学教育内容,提高文学教育质量的对策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了高职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是缺失的,并且找出了文学教育缺失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姑且称之为对策。笔者认为,文学教育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现行教材为基础,与课文教学结合起来,适时补充足够的文学内容。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欣赏水平,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其高尚的艺术趣味,学习成功的创作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学生的需要,编写适合“90后”“00后”的校本教材,并且课本要不断更新完善

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观点,教材的内容与性质可以从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加以理解。知识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反省认知知识四种类型。能力维度包括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六个层次。其中,每一类知识和每一个能力层次又可以识别为若干亚类型。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性质也可以从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来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要有创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宣传实行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教材的编写者要转变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教材内容的选编一定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目前我们的高职生都是“90后”“00后”,编校本教材之前必须研究学生,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和需要。应当明确,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境界,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校本教材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充分挖掘既有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新的校本教材诞生之前,要充分挖掘既有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科教学活动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思想、方法和精神等文化的层次,这对学生深入地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个善于教学的团队,我们的教师必须完善知识结构,转变教育理念。教师要认清: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文学教育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只有以人为中心,才能真正提高文学教育的质量,才能发挥文学教育的功能。高尔基曾经提出“文学即人学”的命题,文学教育强调的是育人立人的教育目的和功能,突出了文学教育侧重非智力因素开发和人格建构整合的基本特点,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良好开展创造了一个理念实施的空间。简单来说,文学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一种精神陶冶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磨砺的过程。人文,强调的是对人的培养和对个性的关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前者是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后者是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处处依赖教学参考书,要敢于和善于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做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读,并且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地解读文学作品,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文学作品的意图和匠心,真正挖掘出现有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三)寻找新途径,探索好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强化文学教育的文学性,淡化其工具性,防止把人文性误解为思想性和政治性。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勇于尝试,探索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痛苦与幸福的感受,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的“人文性”所决定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文学教育课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学教育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文学教育方面的论文之后,尝试着采用了一些符合文学教育任务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笔者一直认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一些个人化的感悟,无论是否有道理,只要他能自圆其说,都应该积极鼓励,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笔者还曾采用过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一般是针对画面感很强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来进行的。这种形式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氛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投入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需求,来联想和定位作品中的人和事。接着是表达和呈现,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投入,通过演绎表达将文本世界活化为生活世界,并展示出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最后进行评价小结,师生共同来点评、修改和完善构想。这种方式是力求在文本世界、自我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想象、沟通和表达的能力。除了上面两种常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还尝试过发现研究式教学等方式,这些教学模式,笔者有的是参照前人的实践总结,有的来源于自己的设想,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来主导,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各自的潜能,注重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文学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勤于总结,学会创造。文学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只能存在于师生的共同创造中。

以慕课促进高职语文教学效果 篇六

1慕课的定义及作用

(1)慕课的定义。Moocs又称为慕课,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由于是在网上进行的教学,所以可以同时给成千上万的学生上课。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吸收到更加多元化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相关专业的教学技巧等,通过与不同地域和年龄的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足不出户就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关于语文方面的最新信息,可以与不同肤色的学生来探讨关于高职语文方面的不同见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潜能。(2)慕课为高职语文教学带来的益处。高职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会涉及到。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慕课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形式变得更加开放化,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大和更广的市场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对于语文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帮助,让高职语文的教学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

2慕课教学模式推广应用的准备

(1)对慕课体系进行深入了解。慕课对于教师来说都会有一个基础的概念,在实际的高职语文应用中,教师要首先对慕课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要对于慕课教学的整个体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学习,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指导思想,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理论知识不能够分割开来,要有机融合到一起。将理论知识作为一个基础,在此之上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延伸和发展,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化的教学链条,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培养。(2)慕课教学模式要结合实际。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点,要想让慕课发挥出更好的效应,就一定要注意教学构建的可行性。除了要借鉴一些成功的慕课教学的例子之外,还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教学环境、本市市场对于学生的就业需求等等,综合以上因素针对本校的学生来制定出一套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学习和实践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使他们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增长。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总结经验,完善慕课教学。(3)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一个风向标,掌控着教学的整体方向。所以在进行慕课教学之前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才能够很好地确定一个教学的总体方面,整个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开展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固定不变的,那就是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大的目标确立了之后,教师就要对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找出就业率不高的问题所在,然后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确立一些阶段性的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进行实时的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以慕课促进高职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1)高职语文慕课教学中融入计算机知识。现代的社会中计算机已然成为了一个主流的工作必需品。在语文的教学中融入计算机的元素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另外一方面能够增加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在阅读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阅读文本来让学生进行课程的简单设计,以慕课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公开授课。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的计算机技术,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全程给予意见和帮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2)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慕课的学习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让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学形式,然后通过对比和讨论来达到多样化的教学延伸的效果。这种形式能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尝试新的教学形式,能够给语文的教学带来创新化的发展。例如在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困难的写作部分,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不同的慕课写作技巧方面的学习,然后课后不同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教师再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的形式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3)将生活元素加入到课程当中去。在高职语文慕课的教学当中,利用社会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利用自身学习到的知识来进行独立的思考,根据自身的认识来判断对错,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上的问题,从而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以语文慕课课堂作为一个小小的平台,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能够让语文慕课教学中的内容进一步升华,从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4)增加学生在慕课中的参与度。现代化的教学提倡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在慕课教学中也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去。在网络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切实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去,而不是只是走过场似的学习。(5)强化校企合作的环节。慕课的教师不一定非要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请一些企事业单位中的在职人员来当高职院校的特约讲师,通过网络的平台来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将更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进行高职语文慕课的教学,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做到专业师资队伍共建。4结语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项重要的优势就是实践能力较高。所以高职语文的教学要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需求,才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学习到实际工作中能够用到的技能,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扎实和稳健,吸收更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高,进一步满足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七

[内容摘要]:分析并反思当下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写作技巧训练,轻视思维能力培养,强化作文语言的雕琢,忽视了作文的本质意图。在此基础上,探索高中作文教学之路。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反思技巧思维语言积累

每个语文教师都明白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作为必修课程的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能力上获得发展。可以这么说,学生由此而获得的读和写的能力犹如他们语文能力的双翼,只有双翼双飞才能真正拥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而高考中作文至少六十分的地位也让语文教师们不能轻视写作教学。于是,许多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在考场上很多学生的文章只能勉强及格,有的甚至文不成章,词不达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或征文比赛中碰到“撞车”的文章。这说明学生其实并不能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或所见所闻,也不能应付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要求。为此,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作一些分析和反思,发现不足,以求获得正确而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不足之一:强调写作技巧训练,作文“千人一面”

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在看到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那句“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少”后可能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认为自己已经把握住了学生作文质量不高的命脉。于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一味传授作文知识,讲析写作技巧。从作文开头如何起,中间如何承转,讲到最后怎样合尾,言必谈“凤头、猪肚、豹尾”,学生写作则必是“三大块”,一个班的作文全是“八股”兄弟。更有甚者,专门指导学生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套路。这些写作技巧大多不是教师自身研究所得,而是“借鉴”自一些所谓的“作文宝典”“轻松拿下满分作文”“作文秘籍”之类的书。如此一来,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在所难免。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许多学生只知技巧却没有足够的写作体验,误以为那些空洞的文章就是他们努力的目标,渐渐地,对写作的厌恶之情由此而生。

不足之二:轻视思维能力培养,作文“浮光掠影”

不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提倡的写作观“文以载道”还是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提出的文以“言志”(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意图等),先前的文学大家们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事实:文章理应传达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观点。在《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辞达而已矣”,在这里,“辞”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这个句子意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与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今中外,文章的本意就是传达所“思”而已。 可我们现在学生的写作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无思想无内涵而形式至上的文章比比皆是。笔者曾在考场作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的转身是因为我哀戚苍白的珍珠浸润了我华美的羽翼,爸爸的转身是因为他听到了我那如花般娇艳的心在寒风中因别离而一瓣瓣地脱落。这种形式远胜于思想传达的倾向的形成和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轻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关系。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许多教师因为学生综合课业任务大等原因常会专注于布置一些知识作业训练来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便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于是高中三年,我们的学生身体长了,知识多了,可思想却仍是肤浅的。学生的“思考领悟”能力没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就不能算是完成。叔本华曾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改变人的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我们的学生恰恰就缺乏了能正确指导自己辨 1

析事物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学生所能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生活单薄,思想贫弱的“三等残废”。那文章原希望传达的“意”只能是浮光掠影。

不足之三:强化语言雕琢,作文“华而不实”

为了掩饰思想上的苍白,不少语文教师和学生开始致力于形式上的片面追求,尤其是对作文语言的雕琢。

语言本是思维的工具,熊成钢教授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呼吁“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瞬间负载更为丰富的内容,为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创造条件”。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追求精美的语言,结果只能是辞藻华丽而更显思想之贫瘠和内容的单一。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语言上又不可能真正花时间去揣摩,他们所谓的“美文”多来自他人的文章,有的来自一些名家名作——能吸收名作精华自然是好事,但这些文章往往是由教师拿来作为作文点评资料,点评时又不能让学生明白个中精髓,学生食而不化又急于事功,于是大量满篇都是美丽的语言但常常是驴头不对马嘴甚至不知所云的文章出现了。还有许多的美文来自同时代的一些“新生代”写手。郭敬明、张悦然等由“新概念”而来的作家作品是他们乐于仿效的,却又无法把握内在的精华,文体混乱、语言华丽古怪的作文由此诞生。那些看似华美的语言实际上是人云亦云,既乏新意又少灵气,可谓“华而不实”。

学生长时间地写这样的文章,会使他愈来愈远离质朴,只知追求表面的浮华,严重的还会减退语言表达能力,辞不达意。

那么,面对这样类似作文技术培训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调整思路以求教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首先是注重全面积累。

杜甫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得”是指某事触发灵感瞬间感悟。可这“偶得”属于“妙手”,“妙手”应指已有良好写作功底的人,更是指有所思索的人。因此,写作前,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就是积累,积累必要的写作知识和阅读积累。 必要的写作知识是指写文章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作文的“规矩”,而不是那些纯粹的“秘诀”。规矩是作文的基础,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也是容易把握的。只有知道文章是什么样的,过程是怎样的,文章又是怎样写出来的,才能真正过作文关,才能使文章成为记录人思想感情的载体,成为有血有肉,有鲜活灵性的有情之物。

阅读积累也是写作前必须的做的工作。语文学科不如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清人袁守定说的“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也是旨在说明只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巴金先生曾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积累的很好体现。我们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胆力:读得多了,作文能力自然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提高,材料更是储备丰富了。

学生可以阅读语文课本、读本上的文章,也可阅读课本外的好文章,尤其是一些名著。古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名著是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张志公先生在他的教育论集中强调“多读”的重要,认为“读是写的基础”,这也说明了积累之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胜过了写作技巧。

其次是注重思维训练。

近年高考作文在命题时一直在加入“智性”因素,引导学生注重运用思辨能力。这在“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和“行走在消逝中”等作文题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而学生则常常感到茫然,甚至无从下笔,这就是缺乏思辨能力的表现。

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在此,陆机阐述了“物”“意”“文”三者的关系。如果说由“意”到“文”需要作者的表现力,需要

2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那么更为基础的一步由“物”到“意”的转化中离不开作者的摄取能力,更离不开写作者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能力。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事例,综合之后他得出了文章“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结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那“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之叹则源于对冯唐、李广、贾谊等人坎坷人生的归纳。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哲学地思考,不妨多做些语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善于抓住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必然性,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成果,那何愁学生写不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熊成钢〈天津师大学报〉1997第四期)

4.《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八

[内容摘要]:分析并反思当下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写作技巧训练,轻视思维能力培养,强化作文语言的雕琢,忽视了作文的本质意图。在此基础上,探索高中作文教学之路。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反思技巧思维语言积累

每个语文教师都明白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作为必修课程的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能力上获得发展。可以这么说,学生由此而获得的读和写的能力犹如他们语文能力的双翼,只有双翼双飞才能真正拥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而高考中作文至少六十分的地位也让语文教师们不能轻视写作教学。于是,许多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在考场上很多学生的文章只能勉强及格,有的甚至文不成章,词不达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或征文比赛中碰到“撞车”的文章。这说明学生其实并不能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或所见所闻,也不能应付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要求。为此,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作一些分析和反思,发现不足,以求获得正确而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不足之一:强调写作技巧训练,作文“千人一面”

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在看到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那句“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少”后可能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认为自己已经把握住了学生作文质量不高的命脉。于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一味传授作文知识,讲析写作技巧。从作文开头如何起,中间如何承转,讲到最后怎样合尾,言必谈“凤头、猪肚、豹尾”,学生写作则必是“三大块”,一个班的作文全是“八股”兄弟。更有甚者,专门指导学生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套路。这些写作技巧大多不是教师自身研究所得,而是“借鉴”自一些所谓的“作文宝典”“轻松拿下满分作文”“作文秘籍”之类的书。如此一来,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在所难免。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许多学生只知技巧却没有足够的写作体验,误以为那些空洞的文章就是他们努力的目标,渐渐地,对写作的厌恶之情由此而生。

不足之二:轻视思维能力培养,作文“浮光掠影”

不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提倡的写作观“文以载道”还是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提出的文以“言志”(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意图等),先前的文学大家们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事实:文章理应传达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观点。在《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辞达而已矣”,在这里,“辞”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这个句子意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与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今中外,文章的本意就是传达所“思”而已。 可我们现在学生的写作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无思想无内涵而形式至上的文章比比皆是。笔者曾在考场作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的转身是因为我哀戚苍白的珍珠浸润了我华美的羽翼,爸爸的转身是因为他听到了我那如花般娇艳的心在寒风中因别离而一瓣瓣地脱落。这种形式远胜于思想传达的倾向的形成和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轻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关系。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许多教师因为学生综合课业任务大等原因常会专注于布置一些知识作业训练来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便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于是高中三年,我们的学生身体长了,知识多了,可思想却仍是肤浅的。学生的“思考领悟”能力没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就不能算是完成。叔本华曾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改变人的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我们的学生恰恰就缺乏了能正确指导自己辨 1

析事物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学生所能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生活单薄,思想贫弱的“三等残废”。那文章原希望传达的“意”只能是浮光掠影。

不足之三:强化语言雕琢,作文“华而不实”

为了掩饰思想上的苍白,不少语文教师和学生开始致力于形式上的片面追求,尤其是对作文语言的雕琢。

语言本是思维的工具,熊成钢教授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呼吁“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瞬间负载更为丰富的内容,为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创造条件”。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追求精美的语言,结果只能是辞藻华丽而更显思想之贫瘠和内容的单一。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语言上又不可能真正花时间去揣摩,他们所谓的“美文”多来自他人的文章,有的来自一些名家名作——能吸收名作精华自然是好事,但这些文章往往是由教师拿来作为作文点评资料,点评时又不能让学生明白个中精髓,学生食而不化又急于事功,于是大量满篇都是美丽的语言但常常是驴头不对马嘴甚至不知所云的文章出现了。还有许多的美文来自同时代的一些“新生代”写手。郭敬明、张悦然等由“新概念”而来的作家作品是他们乐于仿效的,却又无法把握内在的精华,文体混乱、语言华丽古怪的作文由此诞生。那些看似华美的语言实际上是人云亦云,既乏新意又少灵气,可谓“华而不实”。

学生长时间地写这样的文章,会使他愈来愈远离质朴,只知追求表面的浮华,严重的还会减退语言表达能力,辞不达意。

那么,面对这样类似作文技术培训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调整思路以求教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首先是注重全面积累。

杜甫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得”是指某事触发灵感瞬间感悟。可这“偶得”属于“妙手”,“妙手”应指已有良好写作功底的人,更是指有所思索的人。因此,写作前,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就是积累,积累必要的写作知识和阅读积累。 必要的写作知识是指写文章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作文的“规矩”,而不是那些纯粹的“秘诀”。规矩是作文的基础,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也是容易把握的。只有知道文章是什么样的,过程是怎样的,文章又是怎样写出来的,才能真正过作文关,才能使文章成为记录人思想感情的载体,成为有血有肉,有鲜活灵性的有情之物。

阅读积累也是写作前必须的做的工作。语文学科不如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清人袁守定说的“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也是旨在说明只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巴金先生曾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积累的很好体现。我们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胆力:读得多了,作文能力自然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提高,材料更是储备丰富了。

学生可以阅读语文课本、读本上的文章,也可阅读课本外的好文章,尤其是一些名著。古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名著是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张志公先生在他的教育论集中强调“多读”的重要,认为“读是写的基础”,这也说明了积累之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胜过了写作技巧。

其次是注重思维训练。

近年高考作文在命题时一直在加入“智性”因素,引导学生注重运用思辨能力。这在“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和“行走在消逝中”等作文题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而学生则常常感到茫然,甚至无从下笔,这就是缺乏思辨能力的表现。

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在此,陆机阐述了“物”“意”“文”三者的关系。如果说由“意”到“文”需要作者的表现力,需要

2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那么更为基础的一步由“物”到“意”的转化中离不开作者的摄取能力,更离不开写作者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能力。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事例,综合之后他得出了文章“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结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那“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之叹则源于对冯唐、李广、贾谊等人坎坷人生的归纳。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哲学地思考,不妨多做些语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善于抓住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必然性,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成果,那何愁学生写不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熊成钢〈天津师大学报〉1997第四期)

4、《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6 11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