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6篇】

发布时间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一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二

《山中访友》是一篇散文。里面所提到的“友”并非我们生活交际中的朋友,而是在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此文章用的是拟人的表现方式,以此来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切感和依赖感。

一、教学目的:

1、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及词语。

2、列出“我的朋友”都是谁?

3、“我的朋友”与我的交流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山林情景的描写。

2、我是怎么与“我的朋友”进行交流的?

3、拟人方式的表现在何处?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问他们:

在阅读本课文的过程中,你的心情如何?

2、让学生讨论:

山中的朋友指的是谁?

3、一一将学生所列出的`朋友板书在黑板上。

4、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所列出的朋友进行描述。

5、让学生在课文中将与刚才所描述的语言对照课文上的语言,以此增强对文章的识记和理解。

6、让学生讨论:文章为什么要拟人的艺术表现方式?

7、叫学生把文章中的优美句子画出来。

8、课堂练习:让学生模拟书本上所描写的情景与对话,同桌之间进行模拟表演。

9、作业布置:把文章的生字及词语进行造句。

我在上完这一课书后有着深刻的教学反思:

1、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体会不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深刻用途。

2、学生的阅读速度比较慢。

3、在对情景的模拟表述方面,学生的模拟性的口语表述能力不强。

我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也以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感出发,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到身至大自然的舒适感与幸福感,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在欣赏文字带来的美妙感觉中,能够学会新字新词语。在教学过程给我的反思中我也明白了今后教学的方向。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这点,《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尊重文本,突出欣赏,强调语言品味,重视联想和想象,注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整个课堂情况来看,本课的这些教学目标基本能一一落实。

综观全课,有两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1、精心设计流程,铺设对话梯度:

本堂课中,把教学流程设计为: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语言为支点,以诵读为抓手,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等的多重对话。其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个性美读、模仿写作这三个环节上。在这里,品味语言就是发现、咀嚼语言之妙,个性美读就是感悟、欣赏语言之美,模仿写作就是触摸、习得语言之本,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品味语言只是“明于心”的话,那么个性美读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写作就是“明于手”,这样的教学流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由模糊到清晰,从鉴赏到创造,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对话教学模式应有的效果。另外,随着这三个教学环节的逐步展开,课堂对话的宽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学生由着重于生本对话(品味语言)转到着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作者的对话(个性美读),最后开始与大自然、与自我对话(模仿写作),整个课堂教学就这样呈阶梯式对话进行,将对话进行到底,将对话逐步深入。

2、巧用音乐背景,创设对话情境: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像教学《山中访友》这样的美文,就巧妙地选用了三段优美的音乐,确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上课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乐,这段鸟儿欢叫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形成了阅读期待。而学生的阅读期待越强烈,与文本的冲撞就越激烈,在与文本对话中的收益也就越丰富。在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个性美读,放了第二段音乐,音乐与朗读的有机结合,既愉悦了师生的身心,又让语文课在审美中进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写作时播放的第三段音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大自然中,较好地拓宽了对话的空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触动了学生的情思,笔下的仿写作品也越来越精彩。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想使这个过程精彩纷呈、师生教学相长,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是极为重要的。虽然本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教学像《山中访友》这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的景色、表达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这种多读、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对话的教学模式实在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四

《我的小天地》是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节绘画课,整个课堂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1、你理解的“小天地”应该是怎样的地方?

2、你拥有这样的小天地吗?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3、你准备怎样改进或设计自己的小天地?

在学生们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或想象的空间有了一个大致印象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情景,帮助他们选择构图:学校要对各班教室布置进行评比,需要每班上交一张最能显示班级文化的照片,如果你有一部照相机,你觉得站在哪个角度,拍教室里的哪一部分最好?从几个班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能恰当选择画面内容,画出自己对的生活的感受。

我给学生提出了用油画棒涂色的要求。为此,我还专门利用近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油画棒涂色指导——主要是均匀、细致的基本要求,以及颜色渐变的衔接处理。学生们从我的范画对油画棒涂色的效果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五

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要求之间相矛盾,为了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画垂线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有3点: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三是通过画垂线,能发现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由于设计的教学内容明朗,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说一说、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课堂气氛活跃,所以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但还是有一些瑕疵:

1、让学生尝试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用的时间较长,仅仅是让学生结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句话的理解画垂线,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迟迟无法做出垂线,建议新的教学设计应让学生结合课本例1的演示来完成,学习效果不但会提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彩色粉笔的灵活运用。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可以用彩色粉笔作点缀,让学生看得更清晰。

3、多一些合作学习,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在自学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时,同桌两个人可以互相看、互相说、互相指导。在学生学会画垂线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方的本子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直线外点一点,让其练习做垂线。做完之后,量给同桌看,让同桌明白是怎样操作的及是否正确,让自己的操作过程也更熟练。

这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上的一些小细节进行总结、完善,希望在不断反思时更加完善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山中访友》教后记 篇六

《山中访友》教后记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公维忠

《山中访友》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我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作者,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两个新的生成点。一是课题是(差异网★www.chayi5.com)否可以改成《山中观景》;二是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是什么。教学中只是做了简单解答,总觉得没解决透,因此教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并将答案做了整理,如下:

一、课题是否可以改成《山中观景》

以《山中访友》为题更好,因为在这个题目中作者将大自然人性化了,“友”是文眼,也是文章的切入点,情感的生发点,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达到了人与物的交融、统一,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

另外,“访友”,引起读者的联想,使文章象童话般神奇,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再者,这个题目也可以使读者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仿佛这些自然界中的朋友也是我们大家的,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是什么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例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另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还有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的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课文标题)。至于排比,倒跟联想没有密切的联系。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还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孩子应当不受冻挨饿,应当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温暖。“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奢望。作者写出这一理想社会的想象,是要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发现美 感受美──《山中访友》教后记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赵 明

《山中访友》一篇构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采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活泼、跳跃的童话世界。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而符合现代孩子的审美眼光,相信学生比我们更容易接受、吸收这种构思方式。

果真课堂上孩子异常活跃,抓住孩子的灵性,释放在语文课堂将是一堂语文课最成功之处,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发现美

1、导课时从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2、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我觉得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那么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孩子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3、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在本上画。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学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写是本节课学生展示的第二个展示,孩子们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这里的设计开拓了学生思维,展示了他们的天性与灵性。

2、批注是教学在本节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教孩子批注,并在本课作了很细致的讲解。感觉收获较大。

三、不足

1、六年级了有一部分孩子调动不起来了,发言面在缩小心情不好。

2、批注时有个别学生做得不好、

3、读时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6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9 9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