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用范文 > 评价鉴定

历史人物评价【最新4篇】

发布时间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4篇《历史人物评价》,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历史人物评价 篇一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对李白才华,性格和爱好的描绘。

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廷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不久便离开长安,重新浪迹江湖。李白的诗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我喜欢李白,因为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我喜欢李白,因为他的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李白的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这些诗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李白有坚韧不拔的决心,他从小学习刻苦,青年时就立志做一番事业,他离家漫游,接触到各种人物,遍览各地名山大川,我们应该学习李白那种勇往直前的决心,他的志向远大,我们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并向目标不继努力,那样我们一定会成功,俗话说的好“天才出于勤奋”,我们应该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无论前方会有多少困难,只要我们有决心。信心。耐心就会走向成功的道路。

我敬佩李白,尽管他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他的才华,品质永存在人们的心中。

历史人物评价 篇二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赵云

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赵云!”

自古以来,赵云就以一个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人物出现。

作为一个“三国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欢的人物。下面我简要地把赵云的生平说一下。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寿七十二岁,身高八尺余(约合180厘米)。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期登场,刚登场就显示了一下威风,不但救了公孙瓒一命,还跟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打了个平手,一下就灭了袁绍的威风。第二天,赵云打得袁绍溃不成军,甚至把田丰这个“刚而犯上”的刚烈谋士打慌了,幸好袁绍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赵云杀回去了。可是没过几天,赵云又觉得公孙瓒“亦袁绍等辈”,找了个借口回家了,然后投奔了刘备。

从这打住算,赵云已经换了两次“老板”,头一次是袁绍换成了公孙瓒,然后又由公孙瓒换成了刘备。当时刘备跟曹操完全唱反调,一个一贫如洗,一个殷实富裕;一个人才凋零,一个人才济济;一个一无所有,一个土地万里。结果刘备被赶得乱跑,后来总算请来了诸葛亮,没想到还是被赶着跑。

当阳之役也就是长板坡之战可让赵云出尽了风头。一个人救了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不说,还杀了曹营名将五十多名,灭了曹军的锐气。当刘备打刘璋的时候,赵云又把刘禅从孙夫人手里抢了回来。灭刘璋也有赵云的功劳,可他却只得了一个翊军将军的官职。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因为马谡的失误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赵云保护好了物资,理应封一个元帅才对。可是诸葛亮只说了几句好话而已,但赵云也没计较。

赵云最后还是被诸葛亮累死了,从这点不能

历史人物评价 篇三

1、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

2、有人说,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

3、有人认为: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

历史人物评价 篇四

刘备与诸葛亮,犹鱼与水,两人的关系被视为最理想的君臣关系。刘备临终托孤那几句,也被视为肺腑之言。不过,窃以为,刘备决不希望诸葛亮取代他的儿子,这样说是基于客观事实。刘备活着时,军政大事全仰仗诸葛亮;他死后,诸葛亮必定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若有二心,取代刘禅如探囊取物。刘备高明地说出这番话,诸葛亮只有感激涕零,对天发誓的份了。刘备又遗诏刘禅:“你与丞相共事,如事乃父!”他希望保住刘氏皇位,作为回报,军国大权交给诸葛亮。

刘禅恪遵父命,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以丞相兼领益州牧,全权处理国事。《三国志》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只是蜀汉的一个象征而已。

人人都指责刘禅庸碌无能,把他说成一个昏君。陈寿写《三国志》,给刘禅的评语是“昏暗”两字。刘禅果真如此吗?

首先,刘备并不认为刘禅是个低能儿。刘备有知人之明,况且“知子莫若父”,如果刘禅果真昏愦无能,做父亲的能全然不知吗?

其次,人们说刘禅昏愦,往往援引此事为证:蜀亡,刘禅过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歌妓唱蜀歌,跳蜀舞,在座蜀臣悲不自禁,唯刘禅谈笑自若。第二天,司马昭问他思蜀否,他竟说此间乐,不思蜀。实际上,这正是刘禅的高明之处。试想,如果他说思蜀,还能活命吗?

刘禅不是聪睿之人,但也决不昏庸。他之所以无所事事,是因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实际上连个旁观者都不是。

诸葛亮北伐前,向刘禅上了一道奏本,即著名的《出师表》。

在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刘备的耿耿忠心,矢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以报刘备知遇之恩。其心之忠,其志之坚,读之令人肃然。另一方面,表中又透露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各种不和谐的迹象。例如,诸葛亮强调,皇宫与相府的步调已不大一致。至于怎样不一致,史无明文。但可以肯定一点,不能一致是因为刘禅自作主张而造成的。诸葛亮对此很不满,他的反应是让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干预乃至监管皇宫事务。这时,刘禅已经二十岁了,不仅国事不能过问,就连皇宫之事,不论大小,还必须向诸葛亮指派的人请示。若以“擅权”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权臣中,是名列前茅的。通观《出师表》,不像一个臣子的奏本,倒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在冷酷地教导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当然,刘禅决非贤明君主,蜀汉就是亡于他之手。这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连年北伐,使蜀汉国力大耗,此消彼长,更非魏国对手。另一方面,这刘禅即位以后,诸葛亮把一切事情都揽在手中,没给刘禅任何锻炼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对蜀汉来说,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历史人物评价》,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63 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