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知识点

《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优秀9篇

发布时间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流程设计: 篇一

1、预习正音见文下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一、导入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辞的特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任务:

1、初步感知,

2、疏通字词,

3、把握主旨

教学流程:

一、翻译课文(抽查)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孟陬:正月揆:揣度扈:被,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汩:水急流通状搴:攀、折骐骥:骏马申椒:申地产的椒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惮:害怕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踵:脚后跟荃: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忠贞的样子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纯粹:美德,完美

代替序言的文章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近路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教学后记:

离骚 篇二

一、教材分析:

《离骚》集体备课

《离骚》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主要是通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掌握古汉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体会领悟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思想内涵。阅读时边读边勾画书下注释,注意实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三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二课时中,把教学难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三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熟读课文。掌握第一自然段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学生通过自主诵读,合作讨论完成知识目标。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

1、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落实预习案相关知识。

2、重点词语。 【学习难点】:

感知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政治思想。

一、导入

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 》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 平 ,字 原 ,又自云名 正则 ,字 灵均 。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 朔 、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 93 节, 2464 字,课文是节选。

三、新授

1、 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2、 学生自读课文,诵读指导 :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读多遍后教师指学生读,其他学生点评)

3、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翻译第一自然段:(不会的圈点)

4、 学生质疑。

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 姱 :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4、 学生口头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即可。

要求:指名 3 — 5 人回答;纠正。

四、课堂练习: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之 哀民生 之 多艰

高余冠 之 岌岌兮

(2) 以 长太息 以 掩涕兮

既替余 以 蕙纕兮

竞周容 以 为度

(3) 虽 余 虽 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 九死其犹未悔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选文、背诵第一自然段及书下注解。

六。板书设计

1、 作者作品:屈原 《离骚》

2、 重点词语: 修 姱 羁 谇 怨:

浩荡:

民心:

溘: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二段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诵读,合作讨论完成知识目标。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学习重点】:

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及赏析诗句 【学习难点】

屈原的“美政”思想。

一,导入:以旧引新,自然过渡。

二.复习提问: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教师提问第一自然段的重点词语。(3---5名学生) 三.新授

1、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翻译第二自然段:(不会的圈点)

2、学生质疑。

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词的意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3、 学生口头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即可。

要求:指名 3 — 5 人回答;纠正。

4、诗作赏析:

①第1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A.“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B.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C.“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D.“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②赏析第2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四. 课堂练习。 找出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及书下注解。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及理解浪漫主义诗歌的写作特色。 2.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完成知识目标。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学习重点】: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习难点】: 浪漫主义诗歌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以旧引新,自然过渡。

二.复习提问:学生齐背课文。教师提问本文的重点词语。(3---5名学生) 三。新授

(一)《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要求:指名 3 — 5 人回答;纠正。)

(二)写作特色 : 、《离骚》的内容特色(?)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离骚》的语言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四.课堂练习,学生找出最能体现骚体诗特点的句子。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 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乾隆时期的举人秦瀛 (1743—1821)为屈子祠写的。联语嵌屈原的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作者既赞美了屈原崇高的品德,又凭吊了屈原自沉的汩罗江。)

2、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

复习巩固两课时; 1.课时练

2、 晨读晚练

离骚(节选 篇三

2、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

《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

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 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课文 1.范读——让学生耳顺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2.诵读——让学生口顺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3.解难、疏通

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4.整体理解课文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www.差异网chayi5差异网.com“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昔三后”到“而改路”)。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齐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引导学生欣赏: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 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三、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3.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 (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五、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屈原《涉江》、《国殇》等诗篇。

译文 篇四

我是古代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

我的伟大先父名叫熊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

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

父亲端量我初降仪表,

通过卜卦赐予我美名:

给我本名叫做正则,

给我表字叫做灵均。

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

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

身披芳香的江离和白芷,

编织秋天的兰花当佩缨。

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

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

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

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

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

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

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

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为何不趁壮年摈弃污秽,

为何不改变原先的法度?

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

让我来为你在前方引路。

古代三王品德纯洁无瑕,

众芳都荟萃于他们周围。

花椒丛菌桂树杂糅相间,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

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

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

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

只因走邪道而难以行步。

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

使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

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

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

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

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

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

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

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

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

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

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

当初你与我曾山盟海誓,

后来竟然翻悔另有他想;

我倒不难与你离别疏远,

伤心的是君王反复无常。

我已滋育了九畹春兰,

我又种下了百亩惠草;

分垄栽培留夷和揭车,

还套植了杜衡和芳芷。

希冀枝繁叶茂花红叶绿,

但愿待成熟时我将收割;

即便叶萎花谢也不悲伤,

只痛心众芳的芜秽变质。

众人争相钻营贪婪成性,

个个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他们对内恕己外责他人,

彼此勾心斗角互相嫉妒。

急奔驰追逐权势财富,

这不是我心中之所急;

老境慢慢地将要到来,

我唯恐美名不能建立。

清晨我饮木兰花的甘露,

傍晚再餐山菊花的花瓣;

只要我的情操确实完美,

长期饥饿憔悴何须伤感。

采木兰的根须联结白芷,

再贯串薜荔含露的花蕊;

举起菌桂嫩枝缝蕙草,

把胡绳揉搓得又长又美。

我真城地效法前贤楷模,

并非世俗之人所戴所穿;

虽然不合于今人的时尚,

我只愿依照彭咸的风范。

教学时间: 篇五

三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离骚 篇六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

》《天问》,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

‛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学习过程 】

一、课前自学

1、走进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二、 课内研讨

1、自学反馈 (1)注音 (2)文言知识 A、通假字

俪规矩而改错:

亻屯

郁邑余佬傺兮:

何方圈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B、一词多义

余虽好修女夸

以轨羁兮(

) 虽虽九死其犹未悔(

)

虽体解吾犹未悔(

) C、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D、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E、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语言揣摩

(1)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

(3)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

3、合作交流:

问题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4、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三、课外拓展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3、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四、课后检测

快速完成《同步作业》积累运用题。

存在问题 篇七

首先,教学目标并不是很明确,重难点并未突出;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本课生僻字较多,难度较大,没有布置任务,没有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离骚 篇八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30课知识点梳理 篇九

30课知识点梳理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文学家,开创了田园诗派,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有《陶渊明集》。

诗风: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写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重点句子赏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画面美)

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而“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

使至塞上

王维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护疆守边的将士,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边界,又如那天边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天空。

茫茫无边的大漠上,烽烟一柱直上云天,横卧如带的黄河上,火红的落日苍凉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察访军情,但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鉴赏一:国学大师王国维称此句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你如何看待?

此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鉴赏二:此句如何体现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主题思想:本诗写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同时又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原文: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从遥远的荆门山外渡江,要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巴山尽头渐渐现出原野,江水就在这广阔无际的原野上奔流。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它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在旅游途中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重点赏析: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上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化静为动)

下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此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景中含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将水中月明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同时又反衬出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这里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不能删去。

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拓展积累:

一、 离别送别的诗句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 《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 《送别》)

二、思乡思亲的诗句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胡马依北,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登岳阳楼

陈与义

原文: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於唐代,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① 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 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黄昏时分,风平浪静,楼阁上的旌旗静止不

动,落日缓缓下坠;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黄昏的湖光山色中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不远万里来此登高望远。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也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落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坼”, 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 “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 “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1 3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