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毛概论文关于中国改革开放2000字优秀3篇

发布时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改革开放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差异网为您带来了3篇《毛概论文关于中国改革开放2000字》,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改革开放毛概2300字论文:《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 篇一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本文试图从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对其进行解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地位,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建国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通过拨乱反正凝聚了民心,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如何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要求和做法。

关键词:改革开放 决策 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道是“饮水思源”,我们必须要铭记有功于这一决策的伟人,也需要回到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去深入地了解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继续贯彻这一英明决策。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的提出和顺利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邓小平同志一生中经历“三起三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坛的传奇人物。他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中国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总结,真正承担得起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角色。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这一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指导了这一伟大的实践。

第二,建国三十余年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的实践及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理论基础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八大以来对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探索,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调整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错误的趋向――主要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及其实践,也为党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开类似错误提供了难得的教训。实际上,改革开放的许多理论、观点、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甚至是直接发展而来的。

第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引发的大讨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导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而要想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选择适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真正的发展。

第四,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以彻底纠正建国以来尤其是十年“”中所形成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冤假错案,做到有错必纠、彻底平反使大批在历次运动中被错整的人得以平反昭雪,表明共产党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的决心和态度,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赢得了民心,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心全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

“左”倾错误为了确保自己能大行其道,对反对抵制甚至是不合作的人都要打击,粗暴压制,这极大地损害了党群关系、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民心不稳、社会无序、政局混乱,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国内环境不稳,使得全国人民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国家建设。而通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恢复正常国内秩序,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内环境,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既是当时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从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可知,这一伟大决策的来之不易。在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更需要时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一切从国情出发,紧扣时代脉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地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把群众发动起来,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2008年序列之一要点精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毛概论文关于改革开放2300字范文:《应对改革开放的考验,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 篇二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5年来,在改革开放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

关键词:改革开放;考验;决心

改革开放考验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引导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与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止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改革开放带来的现实考验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未曾遇到的新情况,党员队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冲击着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选择多样;就业方式多样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促进人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增强;物质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群众自主性增强,对党依赖减弱。具体言之,

(1)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已由过去的比较单一向多元复杂转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地方社会治安不容乐观,中等收入陷阱亟待规避,社会不良心理和倾向令人担忧……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2)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人们的社会心理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预期较低向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转变,就业、教育等问题成为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关注的焦点,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如何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稳固。

(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趋增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同时,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改革开放的新观念、新思想和与此不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并存;一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识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化”、“自由化”仍有市场。因此,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解决问题的难点和焦点。

三、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党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结束不久,就来到广东,接连视察了深圳、珠海、广州等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重温改革开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宣示了我们党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报告文件起草组:《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

[2]顾亚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信出版社,2008.

毛概论文关于改革开放2100字范文:《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 篇三

摘要:本文主题是论述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第一,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第三,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从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开始,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革实践顶住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冲击,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初步改变了中国的穷困面貌,使社会主义理念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更加坚定我们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用实践去丰富、发展理论,而是用理论来剪裁现实。因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的实践越来越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

粉碎“_”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后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横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了出来,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邓小平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以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示了方向,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伟大探索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课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就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更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从根本上解除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束缚。因而党的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找到了突破口。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近10%的奇迹,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经济活力,因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后提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提出坚定不移地搞对外开放,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政策。在他的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使中国经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潮流,对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改革开放,完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探索,引导中国经济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我们在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时,不难认识到,除了经济上没能建立起有效的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外,最大的败笔就是发生了““””。这场浩劫充分暴露了我们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首先是人治重于法治。以党代法、以言代法是酿成十年内乱的主要原因。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存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问题,他指出:“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首先是法制问题,即领导制度中缺乏法律规范,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办事有法律根据而是随心所欲。因此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这场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使这场制度创新的变革更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毛概论文关于中国改革开放2000字》,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