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最新3篇

发布时间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篇一

[关键词]传统饮食文化 食品教学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98-02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

狭义上来讲,“饮食文化”特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食文化,广义上来讲,它包括“饮文化”和“食文化”两部分,二者有着各不相同的特色,承载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品位,锻造了华夏子孙的健康体魄以及高尚品味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智慧和刻苦奋斗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加强自身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透过沉沉时空,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以推动现代食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满足了人们生活所需。人们饮食生活已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饮食文化逐步趋于多元化,人们的日常饮食所需已从温饱型向丰富型和享受型转变,饮食的美感、乐趣和健康方面成为转变的焦点。消费者要演绎好饮食文化缔造者的精彩角色,更要完成好在中国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光荣使命,归根结底在于是否从全面、准确角度去理解饮食文化中的内涵。

二、在教学中灌输传统饮食文化的意义

(一)饮食文化和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的内容上相一致

高校食品专业开课内容主要是食品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工业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食品生产工艺操作和加工过程的研究;食品生产中的高新技术应用;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其他食品包装、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条例、食品流通、食品质量检验等方面。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与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重点。

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所指的人类食事活动内容有:一是生产,食生产。即原料的加工生产、保藏等。二是食生活。即原料的获取、食品流通、运输、消费、烹调、饮食、礼仪等。三是食事象。即与饮食相关的具体行为、现象等。四是食思想。即饮食的认识、相关知识、观念、理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五是食惯制。即习惯、风俗、传统等。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学科内容。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食品这一行业是涉及民生的发展行业,也是百姓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要求。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专业教育方向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术含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将传统饮食文化贯穿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里,使技术水平含量和文化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双翼,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学生在社会上的不断攀登。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需要引起大学生的重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名声源远流长,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外思想潮流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涌入,使中国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甚至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引导,暗示了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模糊,因而逐渐对饮食和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导致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风俗文化,贬低本国民族文化,大学生的民族信心与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并发扬本国饮食文化,传承饮食文化要引起当代大学生足够重视。甚至把它看做是维护民族的一种权益,保护本国文化的强烈意识。因此,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弘扬我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浪下,更需要大学生不拘一格地去研究好、继承好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年轻的力量。

三、在教学中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对策

(一)充分营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氛围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的提升、完美人格的树立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说的“饮食风俗文化”“饮食礼仪文化”等相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是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礼德传承。清华大学教授认为:如今在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问题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单纯教育,而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情操、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非专业方面的教育。许多人认为上大学的学生目的普遍都是为了个人有一份可靠而稳定的工作,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所以,他们一旦毕了业,就想要立刻赚钱,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民族是否兴衰、社会是否因存在某些问题而阻碍发展,都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目前,高校大学生内心普遍都没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可悲甚至是恐惧的一种社会现象。

2.人格素养的培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生活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敏而好学,学而不倦的乐观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极学习传统饮食文化成果精髓的追求精神,还要注重人生的现实意义,即注重艺术品位与人生价值,注重人生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建立。

(二)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饮食文化的教育

1.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璀璨辉煌的文化,这是祖先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理念、政治思想、风俗礼仪等,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更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因此,高校应大量宣传并且在专业课中进行普及教育,作为专业知识的有益扩充,完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调整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把饮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其中一门必修课程,得到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形成要学习高端技术必先学习传统文化成果的精髓。这样,将饮食文化这门课程应用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不仅增强了传统饮食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识,完善教学制度的时效性,使学生内心世界得到丰富,这样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全面升华。

2.培养从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饮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声誉名扬天下,中国饮食闻名于天下。例如,两千年前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诸葛亮发明馒头比西式汉堡包早一千多年,这都是古时候了不起的时明,直到现代依旧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乃至全人类的生活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目前,传统饮食仍旧是国内外第一大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大部分行业与饮食相关。诸如此类的饮食文化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培养他们的从业信心和自豪感。

四、总结

在“民以食为天”的生存理念驱动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蕴含着人生丰富的哲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自身修养、人文关怀有着深远影响。抓住人们饮食生活的要素,理解其要义,实现价值的提升,是实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民族中更好传承、更快发展,从而最终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文化经典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个人修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教学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把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引向正确道路,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展现了划时代的古老文明。

【参考文献】

[1]徐兴海。中国食品文化论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6:7-8.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 篇二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美国、俄罗斯,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注重阴与阳的辩证统一,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如:上与下、左与右、正与反、内与外、男与女等等。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极性。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而佛、道文化主张消极避世,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而美国是一个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国家,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等等。美国的文化不是两极,而是多极,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给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奠定了浓厚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来自欧美洲各地的移民,按照各族之间的意志和行为习惯构建起来的,因此在这两种积淀下面,中国与美、俄两国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观念。与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相比,西方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注重科学饮食,讲究营养,并且以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怎样才能让营养元素让人们更好的吸收,这是西方人所关注的。对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中国人来说,菜肴的色、香、味、形、意都需俱全,菜色的搭配怎样才能够达到一种深层次的境界这才是中国人所关注的,而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例如,在西方大国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相近,他们同样也很注重烹调的手法和方式,但是一旦涉及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因为过于注重营养,西方饮食几乎没有艺术可言。各种餐饮产品的科学成分一目了然。各种餐饮产品的科学成分一目了然。在宴席上,人们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美国到俄罗斯,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只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牛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而中国就很讲究“五味调和”,即在重视烹调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 、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而此等原料若西厨烹制,则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清水煮蒜苗,完全没有融合的感觉,每种食材都像相互独立的菜。也是基于对营养的重视,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的人多吃生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都生吃,这在肯德基、麦当劳里面是经常可以看见的,突然想起前不久我在麦当劳里面吃的那个鸡汁汉堡,里面的生洋葱真的很难让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所接受,更别提他们的沙拉,很多种瓜果混合在一起加上一点沙拉酱,这对于吃惯了熟食的中国人来说,就好比一盘兔饲料。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聪明的中国人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下的最佳平衡,这当然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而西方烹调也更讲究营养却忽视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入“道”,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平心而论,谈到营养问题也触及到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于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如此。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

由于历史积淀的不同,受制度文化影响的不同,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用餐礼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先说俄罗斯,对于俄罗斯人,吃在气氛,至于有多少佳肴并不重要。在餐

转贴于

厅里就要有品位,环境和服务是餐厅最重要的环节。像中国沿街以吃味道为主的大排档是没有的。人们在餐厅里说话都是低声细语,绝对不能高声叫"嗨!结账!".餐具也很讲究,中低档的餐厅也会摆上擦得亮晶晶的刀叉。桌布是棉布的,从来没有塑料的,或一次性的。桌上都会摆好装盐和胡椒的小料盒,进餐的次序很重要,端上一道菜时,就把前面的一道菜撤掉,无论吃完了没有。客人用公共刀叉把菜夹到自己的盘子里再吃,不能直接夹菜进口。大块一点的肉,要用刀切成小块,不能叉起一大块咬着吃。喝汤也要用勺,不能抱着碗喝。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爱热闹的名族,无论是家庭日常吃饭还是朋友宴会聚餐都喜欢摆上一大桌,煎蒸炒煮一应俱全,吃得就是一个热闹,你给我夹菜我给你夹菜,表达的就是一个喜爱、尊敬之情,但是这些行为摆在俄罗斯就是极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一般而言,美国人的三餐既随便又简单。 早餐,往往是果汁、鸡蛋、牛奶和面包。 鸡蛋用热水冲熟或用电灶煮熟,牛奶从冰箱里直接取用。 午餐,多用半小时在工作场所匆匆食用。 进餐时,人们从自带的小纸袋里取出几片三明治、 一根香蕉,再冲上一杯咖啡,便是一顿午餐。 晚餐,常常是一两个菜,另有一些点心、水果之类。 有时,尽管晚餐菜单上有许多名目,但那仅仅是一些作料。 人们最爱吃的是牛排或猪排。而这三餐摆在懂得“吃”文化的中国人面前就会显得格外的隆重,首先早餐的种类就会多的让人眼花缭乱,例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干蒸烧卖、南方的馄饨等等举不胜举。而午餐和晚餐都是中国人的重头戏,鲁、川、苏、粤、浙、闽、湘、徽等八大菜系,各式各样的美味让人流连忘返。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一个大事情,像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如此草草了事是绝对行不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中又以伦理德为主体。伦理道德注重于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于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因此,中国的酒桌文化也是特别的,作为酒桌上的食物,菜肴的色香味形意也是要经得起反复的推敲的,例如:闻名中外的满汉全席,它堪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

而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思想开放、生活节奏也很快,因此快餐文化在他们的领地发展得很好,西方人注重效率,只要有食物能够快速的将肚子填饱就够了,他们需要留下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喜欢的事情,因此菜色在他们眼中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能吃饱,够营养就可以了,多半以馅饼、热狗(面包夹香肠)

汉堡包和炸面圈,其次是甜点、凉菜、通心粉、 冰淇淋以及各种无酒精的饮料因此出现了大街上每隔几十米就会出现一家肯德基、麦当劳的情景。事实上,经科学研究表明多次使用的高温油、烧焦或油炸过火的食物含可致癌的“苯并芘”,用过的油不宜再次使用,烧烤或油炸食品也不宜多吃。而肯德基都是以炸鸡、汉堡为主打,这些食物也是不健康的。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篇三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

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

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

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

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

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

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

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

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3]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中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4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