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哲学毕业论文(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3篇《哲学毕业论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哲学论文 篇一

先秦时期虽然有百家争鸣,但实际上,世之显学,不过儒墨道法四家而已。其他各家之言,要么在后世被融入这四家当中,要么思维体系不够精深,难以成家立说,以传万代。

一、儒墨道法四家政治哲学

1.儒

儒家在四家中生命力最强,几乎与贯穿了全部中国政治思想史。究其原因,大概得益于其优秀的传承体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传承不绝。儒家注重教化,所以历朝历代,不管儒学是是否为当政要学,始终不见其式微。儒学昌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它极强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儒生的治国理论都会有新的发展变化,不断吸收别家的观点为己用。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近似于法家理论的功利主义大方光彩,维新的政见,却出于应该是守旧的儒生们手中,这些儒生还从儒家经典里找寻变法的理论支点。使祖宗不足法,也变成了儒家的思想。

儒学本就循自周公之政,一直都是作为一种统治模式的传承而存在,既治民维君,又从天命、道德的角度限制君权。但不管“先王”周公对儒家创立的思想影响如何大,“万世师表”、儒家“至圣”却是孔子。儒家的政治哲学也已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为立足点。

春秋时,人们把亲近尊长、爱众庶、忠君主皆称为仁。孔子把春秋时期仁的观念发展为系统的仁学,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仁的本质、含义、致仁的方法。可总结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政治,其要义在于修身先于政治,以美好的道德转化出有道的政治。

2.墨

墨家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墨子的“尚同”、“天志”和“明鬼”。墨子主张人性本恶。与边沁的功利主义一样,以利害为出发点,认为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出处事标准,为获得利益,不惜作恶。因此需要统一百姓的行动标准,使个人不极端最求人私利,而是达到社会全体的公利,也就是边沁所说社会总功利的最大化的概念。

墨子提出的方法是选立一个贤者为天子,然后向下一级一级选立不同的贤者帮助管理。然后以天子的标准为天下的标准,自下而上,一级一级绝对服从。这样天下便可平治。

墨家与其说是一个学派,不如说是一个组织,社团。墨家信徒虽然在人数上能与儒家相提而论,但到秦时,其政治思想传承大体灭绝。究其原因,不过两点:一、长于技艺,少理论家。墨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也不过墨子一人而已。二、墨家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阶层的利益。墨家的学说不利于君主专制统治,所以得不到官方支持。

3.道

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一样,是不满于现状的抗议。道家与儒家构建的理想社会,也都是从古代社会的状态找寻依据。不同的是,儒家遵从周公制礼作乐,主张积极有为,而道家则描述了更久远之前的太古时期,从人类的最本源的自然状态出发,提出政治上应当尊崇无为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快乐状态,即遵循老子所谓的“天道”。

道家的核心哲学观念也就是一个“道”字。何为道?是一个相当抽象性的概念,概括来说道就是一种绝对的客观真理。人们遵循道,就是遵循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是最好的存续方式。君王治国便是任由民间自然发展,不过多的干涉人民生活。如果说儒家的政治哲学是追寻“仁”以达到王道政治的目的,那么,道家就是追寻“天道”以达到人类最自然合理的存续状态。

4.法

法家的历史观与儒、道的“尚古”不同,法家强调“世异则事异”,主张“事异则备变”即社会历史状态不同,则社会治理方法也应该随之而变,不能循古守旧。值得一提的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从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多寡和人口增长的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变化。

法家对于人性的分析,近于墨家。法家认为人性无好恶之分,只是好利。在韩非看来,任何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既然如此,君主治理国家时,就不能用道德教化。统治者要通过引导,使臣民对利的追求为统治者所用。用赏罚来规定获利的秩序和方向。君主要控制利的获得,既要满足臣民对利的追求,又要使臣民私利的获得与君主分不开,私利的获得由君主控制,臣民就必须为君主效劳,从而强化了君主的权力。韩非的君主中心论和非道德主义与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结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并非这寥寥几千字所能概述,限于篇幅,只能大概介绍了对中国政治思想影响最大的先秦四家显学。这些传统政治哲学的发展,让中国宗法社会在封建时代取得了璀璨的文明成果,不可否认,也很大程度上阻挠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否因其一时的不合时宜而真视其为落后过时的东西呢?

最后以萧公权先生的话作为结束:“平心而论,吾仁不得不承认吾国先民曾发现不少超越时地之政治真理,不独暗合西哲之言,且在今日仍有实际之意义。良以古今之世虽殊,而人性大体若一。社会组织之方式与宗旨虽变,而维持社会生活之基本条件未改。西人有谓柏拉图之《国家论》有现代之意义,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历久而不可废者,荀子亦谓“类不悖,虽久同理”。”

对哲学的理解论文 篇二

在常识性的理解中,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是很难区分开来的,历史哲学也就是历史理论,历史理论也就是历史哲学。但是,在赫勒那里,历史理论和历史哲学并不是一个东西,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赫勒的《历史理论》就厘清了这样一个问题,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不同,赫勒的基本思路是,以一种历史理论来代替历史哲学。由于以历史理论取代了历史哲学,赫勒对于以马克思为典范的历史哲学对社会主义理念的理解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历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如何理解赫勒以历史理论来取代传统历史哲学的这种理论谋划?进而言之,如何理解赫勒的历史理论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修正和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修正?在这里我们以赫勒《历史理论》一书为主要依据,结合赫勒的基本思想来探讨这一关键理论问题。

一、从历史哲学到历史理论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类的每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和创造产物,从根本上说,都具有历史性,因此对历史之意义的阐述,不仅是历史学家所关注的事情,也是所有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注的事情。赫勒也对历史概念和历史表达了自己的特殊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观。赫勒从对四个基本概念的论述与区分入手,对传统历史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历史理论的概念,以之取代历史哲学概念。为了对赫勒的历史理论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首先要对这四个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四个基本概念即历史性、历史编纂学、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

二、赫勒历史理论的基本维度

赫勒的历史理论是狭义的历史理论,而不是广义的历史理论。这种历史理论是历史哲学的一种,却不是完整的历史哲学。换言之,赫勒的历史理论概念从历史哲学中截取了部分内容,而悬置或抛弃了部分内容。简言之,我们可以说历史理论接受了历史哲学的某些前提,却悬置了历史哲学中的目的论和实体化的成分。具体说来,赫勒的历史理论从以下维度来理解历史,对历史哲学进行了重述和改写。

三、赫勒的历史理论与社会主义

我们从上面的论述中已经看到,在一定意义上,赫勒的历史理论提出的背景是对20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20世纪以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反思,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在实践中的误解的反思。因此,我们也看到,赫勒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多有批评之语,因而我们可以把赫勒粗略归为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大家族之中。但是,与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明确态度不同,笔者以为,如果我们把拉克劳、墨菲称作“自觉的后马克思主义”,赫勒则是“不自觉的后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我们来概要地论述一下赫勒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对历史哲学的批评,以及赫勒所谓“历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念,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历史哲学具有亲缘关系。赫勒指出:“社会主义通常被视作历史过程的产物,它的产生是这个过程本身的内在趋势,两者都是由人类(革命或变革的)行动加速和实现的。即使没有历史哲学的理论杠杆,这个理念也可以被论证,但是它与历史哲学具有亲缘关系。社会主义作为理念实际上主要是相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哲学都是关注未来的,这种未来与当下形成对比。赫勒列举了对当下社会批判的几种典型模式,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几种主要类型。

作为卢卡奇的学生,赫勒起初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激进哲学》中,虽然赫勒已经表现出某种偏离马克思的倾向,但仍然把自己看做是马克思的继承人,她明确地说:“我把自己理解为马克思哲学的接受者。但是在建构其历史理论时,她却自觉地把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历史哲学中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作为其主要论战的目标了。虽然我们不能断言在《历史理论》中赫勒走到了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去,但我们确实看到了在这部著作中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然而,通过对赫勒历史思想的深层解读,我们又不能不说,她对历史问题的论述确实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路径,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哲学论文 篇三

1、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正式诞生以来,社会语言学主张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语言,研究语言的社会变体、地域变体、性别与语言、年龄与语言、社团与语言、族群与语言、宗教与语言、国家或地区语言政策和语码转换等现象(W ardhaugh1998 /2000 : 12一13),但传统的社会语言学注重语言现象的收集和描述,似乎已经走入末路,近年来已有明显的隐退迹象。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社会语言学注重语言现象的罗列,缺少对现象背后认知机制的考察。本文认为,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以下简称CS)是后现代哲学思潮中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嫁接的结果,也是对相关理论的新发展。本研究以语料为支撑,提出CS是一条新兴的语言研究进路。它以后现代哲学思潮为学理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察语言的社会属性,强调认知主体间互动时形成的社会性和主体间性在语言认知中的核心地位,力图为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所有言语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释。

2、后现代哲学思潮与认知社会语言学

后现代(post-modernism)主要不是指时代化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后现代和诸多哲学思潮一样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现实的关系。它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的思维,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坚持对以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性思维方式的否定。

2、 1研究对象的去中心化

自现代语言学诞生以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区分语言(langue )和言语(parole ),强调在结构系统中重点研究前者,因而忽视后者;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区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主要研究前者,因此忽视后者,甚至造出一个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根本不会使用的英文句子。

2、 2认知方式的主体间性

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的共性和个性,正是有了认知的共性,才能使人们的语言交际顺利进行,但这种共性是如何建立的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胡塞尔曾经问过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我怎么能够把在我之中构造出来的东西恰好经验为他人的东西;同时,确实与此不可分的还有,我怎么能够对在我之中构造出来的自然与由他人构造出来的自然做出认同。

2、 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人类语言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必然为语言打上社会的烙印,而社会性是复杂的,所以研究语言不能只依靠单一的方法。后现代学者FPyP-raband认为,多元主义方法论允许采用一切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反对传统方法论原则的唯一性和普遍性,反对传统方法论对其他方法的排斥和打击(Feyeraband 1975:116)。认知社会语言学在研究方法论上从后现代多元方法论汲取营养,提倡既继承又创新的理念,既用传统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渠道收集原始资料,又提倡语料收集的多元化,如利用网络媒体的信息和语料库(中国国家语委语料库、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美国国家语料库等),也使用各类搜索引擎提供语料,如生活中的广告乃至一些小广告作为语料。总之,它力主的语料收集方式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2013167),践行将每个社会个体的语言都纳入研究范围内的研究方法。

3、结束语

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Robins 1967 : 103 ),任何语言学理论或语言研究范式都应有其哲学基础,最近兴起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当然也不例外。本文系统地陈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思潮,并且从3个方面论述认知社会语言学与后现代思潮的紧密关系:

(1)研究对象的去中心化;

(2)认知方式的主体间性;

(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本文还用语料详尽分析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用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考察语言的社会属性。本文认为,认知主体间互动时形成的社会性和主体间性在语言认知中占有核心地位,并且论述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核心任务是为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所有言语从认知和社会的视角提供解释。当然,与后现代思潮相比,认知社会语言学才刚刚起步,为更快、更好地从后现代思潮中汲取营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学人们共同努力以推动认知社会语言学健康茁壮地成长,为我国乃至全球语言研究事业尽责尽力,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哲学毕业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3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