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2000字(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课程历史教育功能的实现。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个人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为期八周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已将结束,而在这期间,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又一次深刻感受到如今的和平时代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更让我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感到悲愤!

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慢慢的过渡到现在的太平盛世,中国政策我们不能说什么,至少当下我们是幸福的。能够吃的饱穿的暖,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听着老师在讲台上的谈论古今。

1840年,盘踞中华东方的一条巨龙还沉浸在自己的睡梦中,玄幻的泡沫太多,多到让中国人无法意识到危机的存在,闭关锁国,让中国无法意识到全球的变化。知道那一声炮响,让中国巨龙从梦中惊醒。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中国的屈辱史正式开始。

在1840之后,中国又陆续签订了由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1894年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19八国联军侵华的《辛丑条约》等等。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是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这个大国就是这么被瓜分的,签下这些卖国求荣的条约。从鸦片进入中国开始,多少家庭为之所迫害,本来还算幸福的家庭就被这个东西给毒害了,从那些历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瘾君子为了能抽一口,卖妻卖女,家破人亡。那时候中国经济的萧条,人们根本就吃不饱,但是那时候的清政府却将大把大把的银子送给了那些西方掠夺者。

而在这民族危难中为挽救被瓜分的危机,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的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救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从1840年到1941年还有一批能人企图利用经济的发展来改善中国的现状,他们开始了公司的创办,可是由于政府的一再干预,导致这一经济革命也以失败告终。而直到19因我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爆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接着19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让中国看到胜利希望……

孙中三先生本来是去日本留学学医的,后来他发现学医可以医人但是却救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后来他开始从政,希望可以通过从政来救中国,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失败,虽然这个是失败了,可是他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笔,相对于历史而言,他还是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对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使我又一次明白一个国家若没有其强大的国力是不可能立足于世界的,更不会有外交的存在我国的巴黎和会就是个典型!然而,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期国力那就得与世界进行交流,取他国所长。另一方面,从整个近代史看并事实证明只有革新旧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

历史虽是过去,但我们要牢记过去,才能更好的开创美好明天!

推荐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推荐 篇二

亲爱的教师、同学们:

大家好!

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她地大物博,景色宜人,她顶天立地,历史悠久,她光彩照人,文化博大精深。她就是我的祖国,伟大的中国!悠悠中华五千年,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记载了华夏民族一个又一个传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轩辕氏、尧舜禹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个个伟大的名字诉说着她以往的骄傲。长城、故宫、敦煌龙门……一栋栋雄伟的建筑谱写着她以往的辉煌。然而,近代的她满目苍夷。她在胡夷的铁骑下悲鸣,在列强枪炮下哭泣。她坚强忍受,最终在无数革命先辈的努力下她度过了最黑暗的岁月,迎来了她的新生,她拥有了一个展新而骄傲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丽的新中国,就如春泥中埋下的种子,正蓬勃着,生长着,这一代的中国人正寻找着先辈的梦。几百年了,在尘封的历史里,无数的中国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梦,只属于中国人的梦,伟大的中国梦——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

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藏岁月流淌过的每一个中国梦,战于世,立一生之梦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中国奥运会、世博、嫦娥二号的故事。当一阵阵掌声雷鸣般响起,当世界举目投足于中国时,我明白,中国的光芒已散发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梦还在继续,我们的视线还在执着,默默献上自我微薄的力量。这是一个梦,一个叫作中国梦,一个被每一个中国人所深呼的梦。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奖牌下每一个奋斗的身影,倾听每一声临近中国梦的足音,俯身捧起岁月流淌过的荣誉,扬手敬礼,大声喊出自我的中国梦。

沙滩上有一颗铭记的贝壳,那是羁旅在外的中国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于异国,却随身带着中国的泥土,有人在奥运会直播前呐喊中国万岁,有人在参加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中国人,我们都共有一个梦,她叫中国梦!”是的,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就算在异国他乡,我们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心怀着祖国,铭记着中国梦,力创完美未来。

中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地质历史,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伟的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既有辽阔的大地,也有宽广的海洋,构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这片美丽的大陆,中华民族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

中华礼貌是世界古代礼貌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礼貌。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构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

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礼貌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提高精神。

梁启超以往说过:“今日之职责,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提高则国提高,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只要我们无数的少年,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腾飞而努力,未来,我们必将能够为缔造富强腾飞的中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多谢大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选修课教学探索及启示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2012) 06-0055-03

从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以来,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四门必修课程,方案同时要求设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开设其他选修课的要求。但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实效,增强对四门必修课的理解认识,加强通识教育,以四门主干课程为中心,开设相应配套选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并值得探索的方法。

1 关于开设配套选修课的相关研究

一些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的必要性,如华东师范大学孙健将其必要性进行了总结:第一,可对主干课程内容进行有益补充;第二,开设比较灵活,适应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背景、结构及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第三,有利于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第四,解决教师学科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突问题;第五,可以利用各地的人文历史资源,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Ⅲ。应该说这五点相当全面地概括了开设配套选修课的必要性和优势。

也有研究从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中,对配套选修课的课程定位和操作提出建议,如应以价值导向、心智培育的教育理念为主导,课程形式应以经典解读、专题分析、互动研讨等为主,而不应是概论式、通论性的,着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深化他们对世界、社会、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提升其人文素养。

这些研究为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提供了宏观指导,但未能从某一具体配套选修课的教学来分析,使研究缺乏一定实践基础。笔者拟以上海中医药大学连续六年的“纲要”醌套选修课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6月课堂上作的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均为有效问卷)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2 “纲要”配套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相对“纲要”课,“纲要”配套选修课更具灵活性,可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专题式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纲要”选修课共12学时,1学分。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首先由教师选取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陈独秀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评述;其次邀请史学专家进行人物讲座,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最后以PBL教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受访的学生中,89.7%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程多样化授课形式,其中非常喜欢占30.6%,比较喜欢有59.1%。

2.1采取多教师合作开设和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

配套选修课由于课时少,目的不在于全面具体地介绍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课程的专题性、个性化比系统性、同一性更能体现选修课的优势和特点。为更好地发挥任课教师的研究专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纲要”选修课采取多教师合作开设的形式,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专题讲授,这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研相长。

由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此选修课上分别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邀请了史学专家进行了诸如陈独秀研究、建国前民主党派人物研究、中共建党人物研究等一系列讲座式教学。(教育论文 )这些讲座内容丰富,引进了大量学术研究新观点、新视角、新动态,为学生把握学术前沿提供了帮助,更关键的是学生在学术讲座的氛围中人文素养得到培养,思维和视野得以拓展,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被激发。问卷调查中,对“是否喜欢专家讲座的授课形式”的问题回答,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学生共占96.9%,3.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明确表示“没兴趣”的则无,这表明这种授课形式颇受学生们欢迎。

2.2采用PBL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性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 arrows首先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目前己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并逐渐被应用到医学教育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该教学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作为学习起点,学生以小组形式查找资料、设置方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分组讨论与陈述,最后再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议、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此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及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具有优势。PBL教学方法因而被证明是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医学院校,相当多课程己采用了PBL教学形式,多数教师也接受过PBL教学培训,师生都对这种授课方式较为熟悉,同时选修课内容的灵活性和人数相对较少的特点,使采取PBL教学具备一定可行性。

在教学中首先由教师设定一些问题,如学术界对某一历史人物有不同评价,有哪些评价,为什么有不同看法,然后再据此制定自主学习的选题范围,让学生分组自学,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最后将学习成果进行课堂汇报。这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回答。是否喜欢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环节”,92%的学生表示喜欢,尽管如此,但在“你是否会上台陈述你的观点”的问题回答中,只有36.7%的学生表示“我会发言”,另有40.8%表示“想发言,但不敢和不好意思”,16.3%表示“想发言,但没时间准备”,这表明大多数同学都有发言的想法与需求,这需要课程中给予学生机会,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和鼓励。从教学效果来看,PBL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收集的史料、图片、视频、学术观点十分丰富,学习潜力得到极大发挥,课堂汇报有一人演讲式、两人对话辩论式、小组情景表演式等多种形式。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相当热烈,有提出质疑、有进行补充、也有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因而十分活跃。

从学生发言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夸大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英雄史观、厚古薄今的偏激观点以及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主观唯心史观。这些问题是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所不能发现的。针对暴露的这些问题,教师在点评总结中要及时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2.3注重“过程考核”和“多维考核”

在“纲要”选修课上,最终成绩包括课程论文和课堂表现。由于作为“结果考核”的课程论文,学生从网络和传记书籍上摘抄较为普遍,难以体现学习态度和知识把握方面的差异,因此搜集资料、课堂发言、小组合作能力等“学习过程”成了考核的重要方面。课程论文和过程考核分别占最后成绩的50%和40%比重,另有10%是学生互评的内容。

学生互评突破了教师考核学生的单一考核模式,每一小组发言后,其他各组也参与点评和评分,他们的评价将在发言小组成员的成绩中占10%比重。这种学生既是参加者也是评判者的多维考核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主体意识。

从教学实践看,注重过程考核和多维考核的考核方式有助于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有效地消除了选修课中容易出现的弊端。如选修课中学生选课目的有三种:对课程内容有较强兴趣,希望对此进一步了解,占到被调查者的63.3%;有5.1%的学生表示选修目的是凑补学分,以毕业班学生为主;另有32.6%的学生以授课时间方便和课程容易取得学分而选修。课程中通过将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两者并重,注重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增加学生之间互评等措施,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后,有效地杜绝了学生“避难就易”、“方便易得”的投机心理,持有后两种选课目的的学生逐渐减少,使真正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选修。

3 “纲要”选修课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的启示

3.1 把握配套选修课的设立原则

从“纲要”与“纲要”选修课的关系来看,两者相辅相成,“纲要”为“纲要”选修课奠定前期知识基础,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发展脉络和时代背景有整体认识;“纲要”选修课以近现代历史人物评述为主题,让学生对这些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有一个更为深刻而具体的把握,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近现代史相关内容的理解。因此,就配套选修课的设立原则而言,应处理好两对关系,即配套选修课与一般选修课的关系,以及配套选修课与主干课程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有其区别于高校其他选修课程的特殊本质,而其“配套”地位决定了其指导思想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保持一致,是对主干课程内容的深化、拓展与补充。但配套选修课不能是主干课程简单的'重复和补充,而应在共性基础上体现个性,在思想性的基础上体现内容趣味性、视角新颖性。

3.2加强师资培训和交流

从上海中医药大学“纲要”选修课采用PBL的教学实践来看,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学术素养和教学技巧,不仅对近现代历史人物较为熟悉,还需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阐发历史人物的遭遇对当代社会及个人的启示。因此,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对课程内容、本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控制能力。学校应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进行考核,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同时建立师资培训机制、课程研讨机制,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聘请专家和外校教师是解决配套选修课师资问题重要途径。从长远建设出发,应将配套选修课纳入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进行长期建设,一方面对邀请专家给予资金支持,并由学校牵头组织建立专家库;另一方面要建立广泛的校际合作机制,由省市教委协调,确立校际间教师代课流动体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跨校开设配套选修课Ⅲ,这对充实配套选修课的师资力量,促进校际交流大有裨益。

3.3发展选修课群、开设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选修课

从问卷调查的反馈意见看,学生对“纲要”选修课开设近现代历史人物评述十分欢迎,占92.8%,但有84,7%的受访者希望选修课能围绕重要历史事件或几本历史著作而展开,23.4%的受访者希望开设贴近学生专业的选修课程,如近代历史上中西医之争、近代社会变迁视野下的西医传播与近代中医等。因此,配套选修课建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围绕主干课程设立一系列选修课程,形成一门主干课+数门配套选修课的课程群,这有利于增加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充实通识教育体系。

实现通识教育是目前高校特别是医学高等教育积极致力的方向,作为中医院校的配套选修课,在教学中应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将中医方面内容引进教学中,克服目前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医学专业教育缺少必要联系的问题,达到既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又与医学专业相联系的目的。如从近代历史人物如陈独秀、胡适等五四文人对待中西医的态度上,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新旧文化之争、中西文化之争,以及存在的全盘西化的偏激之处有更深刻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纲要”课程的认识。

因此,就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特点来说,如能在配套选修课中将中医、医学、卫生、医疗、健康等与学校专业特色相关的内容引入“纲要”、“概论”、“原理”、“基础”等课程的选修课上,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所帮助,从而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中医药人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400字论文 篇四

《浅析“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指导思想的确定,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及国际社会的影响,促得五四时期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重要价值和转折意义。从此,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妇女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关键词:五四运动 妇女解放 马克思主义

一、五四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迅速发展的原因及背景

(一)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封建经济的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许多小生产者成为自由劳动力,妇女也走出个体家庭的小圈子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像无产男子一样卖力地独立生活。由此,妇女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地位得以提高。作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女劳动力,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又是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生产密切联系,是构成无产阶级的重要成分,

(二) 思想的启蒙与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重新又一次掀起了反封建的浪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猛烈抨击“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号召人们勇敢挣脱封建枷锁获得自由解放,这些都对深受压迫、歧视和剥削的妇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冲击了旧中国传统封建主义,对广大妇女的思想产生了颠覆传统腐朽的作用。这样就解决了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基础。

(三) 国际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展很快。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广大女青年和男青年一起罢课,进行集会抗议,号召女工展开罢工运动,共同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在运动中表现出来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妇女的思想解放以及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五四运动之前,妇女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和“进化论”学说,以及自由、平等理念。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成为了妇女解放思想的主流,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

二、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一) 突破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旧框架,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作为思想武器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激进民主主义者队伍中分化出来,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妇女问题,逐渐成为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于1919年2月发表了《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与无产阶级运动妇女解放的区别,并断言“妇女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制度;一方面还要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新青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19年至1921年《新青年》登载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及苏维埃俄国妇女状况的文章近20篇,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观点有:第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层根源在于妇女经济的不独立,因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妇女的活动也仅限于个体家庭的小圈子,追求妇女解放必须改变这种社会发展模式。第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研究妇女问题,指出实现妇女解放的最终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重视革命自觉能动性的作用,强调妇女解放最终要靠妇女自身的觉醒和参与。

这些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即通过阶级斗争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以求得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与妇女的彻底解放。

(二) 突破英雄史观的束缚,劳动妇女成为妇女运动的主体

辛亥革命时期开创了近代妇女运动之先河。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不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至若勇往从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饷,鼓吹舆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但是,这次的妇女解放运动仅限于上层资产阶级的妇女当中,有少数的知识妇女参加,占妇女80%以上的劳动妇女没有被动员起来。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也没找到真正的解放道路。

五四时期的妇女运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劳动妇女为主力的妇女运动,实现了知识妇女与劳动妇女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妇女领袖向警予,在领导中国妇女进行解放斗争的道路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妇女解放思想。他认为,劳动妇女最有团结心,最能战斗。“因大工业的发展把她们成千整万的聚在一起,使她们天然的易于组织和战斗,从而她们的觉悟与实力也就超出了其他妇女团体之上了”,她们一起来,“一声摇班,动辄数百人数千人乃至数万人不等”,用罢工的手段,争自由、争本身的利益,“这支勇敢奋斗有组织而能战斗的新兴妇女劳动军,不独是妇女解放的先锋,而且是反抗外国掠夺者的国民革命之前卫!”由于劳动妇女的这种特殊地位和特殊素质,“我们要完成妇女解放的使命,只有去找群众,只有去找生活最痛苦,要求解放最迫切,而最富有解放精神与魄力的群众。这种群众,方是我们妇女运动真正的基础”

(三) 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争取社会主义前途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伴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妇女运动也随之失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虽然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运动的理论不够成熟,但是它毕竟为之后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妇女运动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为起点,从此,中国妇女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彻底解放的光明之路。

(四) 妇女运动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康、梁也把妇女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但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孙中山尽管把女权运动看成是民权的一部分,但是在资产阶级所允许的范围内,那是虚伪的,不能实现的。只有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妇女才能真正解放,从而从根本上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

向警予明确提出,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治革命。并且号召,热心妇女运动的妇女,在革命运动中,一面要代表全国人民的要求,提出救国救民的主张,一面代表全体的妇女,提出男女平权的主张。这样,显示妇女的能力,使妇女成为每次国民运动中间的劲旅。广大妇女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奔走呼号,推动了社会革命运动的发展,而社会革命运动又促进妇女运动取得了成功,并进一步将其推向高潮。

三、四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局限性

(一)妇女运动主要由男性领导,妇女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应比较温和

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进行深入批判,但是妇女解放运动主要由男性启蒙和领导,这就造成了对男性为代表的父权制深入批判的缺失,不仅不把男性作为批判对象,反而以男性为榜样,这就造成“以男性为准则的妇女解放没有从深层去挑战男尊女卑的文化观念的价值标准,其结果是,女性走进了男性的世界,却未能改变这个男性世界的社会性别等级及其价值观,社会资源和权利也依然由男性掌控,知识生产领域更是极少能包容女性的生活和经验”

中国的传统性别始终处于一种基于“男尊女卑”下的和谐状态,中国“有轻视妇女的历史,但是没有仇视和诋毁女性的运动,因此,妇女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应一直是比较温和的”。

(二)妇女自身的觉醒和参与不够,女性地位仍然有待争取

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仍旧集中在中上层家庭的女子,广大劳动妇女仍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经学校培养出来的新型知识女性仍占少数。北伐后,虽然在法律上承认男女平等,男女权利义务差不多一样,但实际上,人们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女性就业机会比男人少,就业范围小,也不能同工同酬,女性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经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用支离破碎的婚姻来换取一己的事业。

四、 五四运动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

首先,五四运动时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的解放思想,并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其次,五四运动使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促成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政治方向的转型。

再次,五四以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有了自己坚强的领导者。

由此看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到五四时期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从此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结合,开创了新的纪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分析的论文 篇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分析的论文

“微课”是指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对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合理运用“微课”教学浓缩和整合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微课”教学理念

(一) 注重逻辑主线,突出“三个选择”

本课程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结合,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剖析,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这门课程的重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这一段历史进程进行规律性认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逻辑线索。这一点也是贯穿于“微课”教学的主轴。本课程分上中下三编,每编分设综述,而各编综述是在世界历史视野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视野下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情、历史规律的宏观介绍,也是本课程的逻辑主线。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而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尤其对世界历史知识了解匮乏,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更缺乏理解。要在有限的时间把综述的逻辑线索讲清楚,学生首先需要明晰这一段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基本的历史脉络,合理运用发挥微课的浓缩和整合历史场景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历史在场感,为教师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认识历史现象提供较为有效的铺垫。

(二) 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历史。”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学生自觉‘设身处地’地反思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所作出的选择,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与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产生精神共鸣。”从课堂教学的经验来看,学生常常更为注意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人物,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本课程每编综述之下都设有不同的专题,也是本编内容的要点,而且这些要点在高中初中历史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相对熟悉。在微课教学中,可以选择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作一定程度的纵深和拓展,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讨论式、参与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微课”教学设计

(一) “微课”的选题多样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涉及人物众多,事件复杂,线索纷繁,对于非历史专业、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知识背景和结构的不同,在学习中往往难以把握住历史主线。学生通常是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则听,不感兴趣则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微课”的`设计应围绕本课程的主题、主线、重点、难点,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展开;同时注意避免将“微课”内容固定化、模式化,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微课”教学内容。具体来说,一是通过视频编辑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线索复杂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主线;二是通过视频展现学术界对某一历史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看待不同观点;三是参照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学习中经常性的问题制作“微课”;四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将“微课”内容与时事政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站在现实看历史、回顾历史看现实,真正思考。

(二) 内容上连续性、互补性和实效性

本课程的微课教学内容应与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微视频的选题保持连续性、互补性,体现微课的实效性。首先,针对主线、主题、重点、难点,每节课的“微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分为1-3个部分,每部分时间控制在8-10分钟;其次,控制授课内容、课件以及微视频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第三,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三者之间的时间、内容、主次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合理安排,使三者教学中体现优势互补;第四,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注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

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微课”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

(一) 微课”教学与课后作业、课后阅读以及教学实践手册的完成相结合

“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了较多的信息量,虽然易于学生宏观了解历史线索,但因为缺乏自主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仍然会出现课堂听、课后忘的情况。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开列相关书籍,布置相关作业,结合教学实践手册,让学生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习视野。

(二) 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微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改进、完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课后和同学进行直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微课”教学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研究述评论文 篇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开设以来,各高校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探索未来努力的方向,显得非常必要。

一、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

北京大学采取的是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将《纲要》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设置成教学专题。每个教师承担自己最熟悉的3至5个专题。除了课堂专题讲授,还开展了其他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方式。学生成绩主要由平时考勤、期中论文和期末开卷考试构成。这种模式教学风格多样,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达到教学、科研的统一。

(二)“MSD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现代化为课程主线,采用基础课专题化的方式,发挥“纲要”多样化教学的群集优势这是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模式,表明了教师的学术倾向,即认同“现代化范式”。

(三)专题式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专题式讲授是把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由教师讲授;参与式教学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讲解、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实践教学就是借助参观探访各种红色革命资源引导学生由抽象走向感性。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活动,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纲要课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先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为关键,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重要环节。互动式教学对于改变大学“纲要”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想法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研讨的方式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去理解、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包括以专题讲授构建研究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相长、双向交流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六)“整合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七)八环立体教学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历史教育的形式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由讲、听、看、读、做、谈、走、写八个环节相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纲要课育人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八)“1+1+5”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走出一个误区——对这门课的特殊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误区,体现一个原则——“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创新五种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史论结合教学法、历史人物教学法、影视教学法、情理交融教学法相结合。

(九)立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纲要》的教学中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图书馆和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深化学习的过程;实践性学习是指以“历史剧”为基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延伸学习的过程;创新性学习是师生之间和学生相互问交流探讨,探索新问题,形成新观点。

(十)“剧情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戏剧情节运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活动产生戏剧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模式。即通过结合本土历史文化教学,穿插名人名言、家世、典故,插播电教短片,讲解时事,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兴奋点,形成“剧情”高潮,使学生感受到听课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了思想升华。“剧情式”教学模式要求专题教学,每个专题一次课,如同戏剧上、下集,其内容逻辑完整、前后连贯。

(十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把课堂开放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把课外开放给学生,使学生的疑惑及时得到解答;把考试开放给学生,使学生不再为分数而死记硬背。 (十二)“设问一探求一反思一创新”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思想有所升华,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活动形式。

(十三)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的特点,从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全方位的触摸历史,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与认识的内化。包括以情动情的课堂教学体验模式、在历史中体验历史的实践教学体验模式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十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碰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实行个性化教学,课外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实行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二、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探索的思考

(一)关于专题式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现在多数高校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模式又有两种形式:一是专家专题型,即每个教师主讲最擅长的几部分,几个老师轮流授课;二是内容专题型,即把内容转化为若干专题,有一位老师通讲。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优点在于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突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结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了教学重点,主题明确,注重宏观把握和多维度分析,可以及时追踪学术前沿,培养学生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课程的前后联系疏离,有脱节的危险。二是高估了大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弱化了教书育人的作用。高校实施专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以便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搞科研,但这样做付出的代价却是,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师生交流机会更加减少。三是专题设置不当,有的学校设置了23个专题,不知道在32个学时内如何完成这么多的专题任务。

(二)关于评价体系

不少学校配合教学模式,对于评价方式和手段上也做了不少探索。一般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等组成,权重不高,期末考试权重大,采用开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重点还是在期末考试,还是容易造成学生背教材的局面,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应该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和增加考核方式,弱化期末考试的重要性。

(三)实践教学不足

在《纲要》课中采用实践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传授思想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想内化。目前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观看历史题材的视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革命作报告、组织学生演讲学习心得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两个问题需要克服,一是时间问题,给予纲要课的学时有限,如何安排?二是资金问题,这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纲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富有个性的公民。因此,纲要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学校的真正重视和投入以及社会环境良性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计划 篇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鸦*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强国富民探索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与历史责任感,并帮助大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信念。

二、实施原则

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原则;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交替进行的原则;任课教师负责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学生个性塑造与团队协作精神相互促进的原则。

三、课时分配与形式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计32课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28课时(占总课时87.5%),课外实践教学4课时(占总课时12.5%)。

由于课外实践教学不进课表,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后时间选用以下一种形式:1、在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相关的纪念、征文或精品微课堂等活动。2、开展课外专题调查。事先由任课教师布置实践调研的选题如“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要求学生根据选题组建调研小组,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交由任课教师批阅。3、就近自主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市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等,提高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课内及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都要做到主题明确,全员参与,事先有活动策划,事后有活动总结,并提交成果材料,交由任课教师批阅,作为其实践教学成绩的考核标准。

四、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任课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实践形式和取得的实际效果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展示情况等。主要考核学生观后感的质量、观点结论的真伪、虚实、自主学习参与度与收获情况等,进一步考核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材料搜集与调查实践能力等。

为了鼓励争优创先,树立榜样作用,可在各教学班级内进行相关的学习成果竞赛,表现较好的学生,平时成绩亦可酌情加分,部分优异的学生可免试本课程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学习案例 篇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学习案例

按课题的内容和性质,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研究性学习、以文献研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以项目活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和以历史本体探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本文以此四种模式为目标分别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案例。

作 者:吴红英 赵玉洁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刊 名:老区建设 英文刊名:OLD LIBERATED AREA BUIL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研究性学习  案例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2000字》,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3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