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中国民族音乐论文【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摘要:高中音乐课程是弘扬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必须加大音乐教学力度,合理的将民族音乐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借此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本文就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做了如下探讨。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中国民族音乐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分析 篇一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的兴衰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未来是属于青少年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整个民族的振兴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我国众多音乐作品中,包含这我国各民族丰富的民族精神与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民族信仰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相关知识的同时挖掘作品中所隐藏的民族精神,今儿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得以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现代高中生特别喜爱流行音乐,因此不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或只有片面性的理解,审美范围亟欲拓宽,部分学生盲目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显,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民族音乐能有效的培养高中生心里,帮助高中生塑造正确的人格,并且在提升高中生思想意识与全面文化素养方面有着积极、显著的作用。

民族音乐学论文 篇二

音乐永远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乐器的缓缓鸣奏中,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无形之中乐曲的深处流淌着的是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精髓。

每每听着古典音乐的响起,那种悠扬,那种独特的中国风,心灵深处的有着不一样的触动,虽然听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丽奇幻;但是依旧为凄凉忧伤的《二泉映月》而伤怀,被《霸王别姬》的悲凉豪迈而震撼。

他们再现了古代的情感生活,过往的抑郁悲愤,那时的英雄儿女,跨时代的哲理思考,都是那么地多情,那么的发人深省。中华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

中华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中华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

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

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文人音乐:

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乐:

一、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二、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三、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

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如今古典民族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

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

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割裂、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

民族音乐学论文 篇三

民族学是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又称田野工作法)研究民族发展演化的一门社会。它期望通过对一个个民族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它们各自的起源、分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民族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梳理上述这些方面在历史上发展、演变的情况揭示世界诸民族发展的共同规律或某一个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民族学在欧美一些国家里又称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一种研究人的文化属性的、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它和研究人类属性的、属于自然科学的体质人类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学学科。因为人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性不可能分开,所以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民族学源于欧洲,它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主要研究非欧、非西方民族的人类共同体,不涉及西方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本身的发展,目前民族学研究的范围已不限于非西方民族,世界上各种人类共同体,包括西方民族和西方社会中的移民社区,都已经成为它的研究对象。因为民族音乐学是民族学和音乐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它一直受到民族学的发展及其各个学派的深刻影响。

关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的争论却始至今日从未停止过。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以田野调查为其基础的,在欧洲和美国以外进行实地调查实际上就意味着只研究非欧音乐。欧美学者们一方面要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另一方面又要把研究的范围局限在欧洲音乐之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矛盾之所以产生,一方面受到民族学功能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的发展往往是在别的学科带动下进行的。在创作方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的派别经常是步文学、美术之后尘,如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的产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史学、比较学、民族学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和引导着其对应的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受到民族学研究的影响,并在民族学发展的影响下最终成为了民族音乐学。

在汉语中,“民族”这一词汇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全世界各民族”、“民族学”中的“民族”;其二是“中华民族”的简称,如“发展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中的“民族”;其三是指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民族”。因为“民族”有不同的含义,“民族音乐”这一词组也就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指一切音乐。因为目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是由属于一定民族的人创作的,所以都可以称为民族音乐。如贝多芬的音乐是德意志民族的音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俄罗斯民族的音乐,阿炳的音乐是汉族音乐等。其二是指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因为中华民族可以简称为“民族”,“民族音乐”自然就是“中华民族音乐”即中国音乐的简称。在这个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大多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而不是指“五四”以来新音乐。其三是指少数民族的音乐,这一用法在新疆、内蒙等边疆地区特别常见。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同志被称为“民族同志”,少数民族的干部被称为“民族干部”,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就很自然的被称为“民族音乐”了。由于对“民族音乐”这一词组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在民族音乐学被介绍到我国来之后,这一学科名称也就引起很自然地引起了争论:有人以为它是指以中国传统音乐为调研对象而进行的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有人以为它是指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探讨,这两种解释,与英文中这个词的含义完全不同。我国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定位的争论的关键就在这里。

结束语 篇四

小学阶段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个人修养的全面提高,增加艺术鉴赏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促进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持续提高,为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做出贡献。

民族音乐学论文 篇五

摘要:新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但随着社会进步,文化生态的改变,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呈现出失去文化空间,传承人后继无人等状况。对此,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识分析,接受民族音乐文化随社会变迁而变迁的规律,尊重传统,允许改变,包容创新,才是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关键词:新疆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提出,是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文化学和生态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但是,它还结合变革的其他过程来分析这些适应。文化生态学理论普遍认为,文化并不是受某一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而是在多种复杂的变量的交叉影响下出现的。”[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发展,而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的取代则导致了农耕文化的日益破坏,原本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急剧变化,致使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随着西部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进程,新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也发生着巨变,很多音乐形式因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正在消失。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必定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地域、历史等风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创造的具有生态适应性特征、各种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文化方式和文化状态。

一、新疆民族音乐现状

生产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赖以生存的固有生产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生活习俗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原生态民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那些以特定的生产劳动为依托的一些民族特有的传统音乐体裁,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失去了其继续生存的根基,如新疆库车地区,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即兴编创的歌曲,如《犁地歌》《割麦歌》《麦场歌》《赶车歌》等多为散板,篇幅短小、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据当地人反映,这些劳动歌曲和生活习俗歌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比较盛行,但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现代化耕作技术所取代,如今能够演唱生产劳动歌曲和生活习俗歌曲者已凤毛麟角,只有少数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演唱两三首犁地歌、割麦、赶车歌,中年人能够演唱一至两首歌已实属不易,年轻人基本不会唱,生产劳动歌曲已濒临灭绝。作为无形遗产的传统音乐,载负于有形的人而存在。传承人老龄化却后继无人的现状,是目前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特别是70岁以上的传承人,他们昔日所经历体验的音乐记忆以及所持有的精绝技艺,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尘封,永久锁定在他们的脑海里。而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受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价值观的改变、母语的缺失,使得他们不能承袭祖辈留下来的音乐遗产。新疆传统民族音乐不能为当地的年轻人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另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外来的流行音乐。审美观念的不同和变化,本民族传统音乐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因此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二、新疆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识新疆民族音乐现状,民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是随着其赖以生存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味地保护、传承民族音乐的原生性,实则是有违社会发展规律,有违文化与环境相互适应关系规律的。少数民族音乐原本以自然传承的方式生存于民间,现代社会原有的传承方式和生存机制逐渐被边缘化,一少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在转型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现代社会,能够将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凭借市场完成自身的延续传承和发展。但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虽然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却难以与市场结合,在民间传承中优胜劣汰。因此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应被认为是保护遗产的正确方式,发展可以不断出新,保护则应当尽量追求其原真性,音乐功能可以转型,但音乐形态本身不应发生太多改变。民间的自然传承也应当尊重传统,努力把握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容许在传承过程中有部分的改变,如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结合的新兴的民族音乐种类,也逐渐走进民间生活,而这恰恰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因此需要对其以包容的态度。这样,一方面增强民族音乐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激发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尽量保持原有的音乐样态,跟随文化生态环境而逐渐变迁。旧的传统不会被原样重复,新的环境又会使新模式不断加入进来,所以文化只能是一个开放、流动和与时俱进的体系。过去,我们孤立的看待传统文化,我们认为传统与现代是对立的,实际上,在当今世界里,往往是现代里包容着传统,传统里也融入了现代。“传统是一条河流”,在文化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传统也在日渐更替,因此对于新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文化生态环境才是可寻规律。

[参考文献]

[1]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

[2]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

结论 篇六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应重视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音乐教师应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并将现代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入教学,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只有加强高中音乐的民族音乐教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民族主义精神,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责任心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篇七

[1]季玲玲。浅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知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2]刘德任。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本土民族音乐[J]。大舞台,2011(5):192-193.

民族音乐学论文 篇八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明显的艺术特性和旋律特征,从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中为学前钢琴伴奏汲取营养,不仅是对当下学前音乐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和民族风格气质的熏陶。本文将通过探讨如何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学前教育钢琴伴奏中融入更多民族音乐意境入手,讨论在学前钢琴伴奏中融合民族音乐的几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前教育;钢琴伴奏;高职教育

所谓民族音乐,广泛意义上指的是一个民族具备的极具民间特色的一种音乐形式。我国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民族音乐领域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无论是民间歌曲或者是民间乐器,我国的民族音乐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对于世界音乐史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璀璨明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的珍宝需要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在儿童学前教育领域,作为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地在民族音乐中汲取营养,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儿童能够在音乐课上领略到民族音乐之美,教师可以通过钢琴伴奏教学的方法,增加对儿童民族音乐的熏陶,在为儿童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中国的民族音乐更好地有所传承。

一、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一)民歌从民族音乐的体裁上看,民歌是占有很大比例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从古至今,我国歌曲宝库中存有大量的优秀民歌,劳动人民通过民歌表达朴实无华的情绪,有些民歌欢快动人,有些则和特殊的历史时期相照应,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民歌都是从民间劳动过程中汲取灵感并创作而成。(二)仪式音乐从文化学者的角度上看,仪式音乐可能起源于我国古老的祭祀活动中,这种音乐普遍庄重、气氛凝重,少有欢快的作品,在过去往往是伴随祭祀活动产生,让这种音乐也具备了一定的宗教色彩。(三)戏曲戏曲是民族音乐中发展较为系统的一种音乐形式,不同的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戏曲音乐元素,在音乐形式上也更加变化多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京剧、川剧等等剧种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瑰宝。

二、学前钢琴伴奏融合民族音乐的`途径

(一)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中,增加钢琴即兴伴奏内容教学。基于民族音乐特征而发展出的钢琴伴奏,比单纯的钢琴弹奏更为复杂,教师要将设计伴奏的意图传递给学生,钢琴即兴弹奏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尤其是在需要融入民族音乐的要求下,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需要让学生针对民族音乐的特色进行和弦编配及和声编写的专业练习,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琴键上准确地将音乐弹奏出来,在前期教育过程中,高职教师也应当注重对钢琴基础的技巧性训练。(二)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促进学前钢琴伴奏和民乐的融合。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也需要通过增强师资队伍的方法让改革深入到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专业教师,提升自身院校的师资能力,只有具有一支过硬钢琴伴奏弹奏技巧的教师队伍,才能不断地为学生带来正确的指导,如果总是通过其他音乐教师兼职的办法来替代专业钢琴伴奏教师,教学效果自然不甚理想,也会影响学生的钢琴伴奏演奏水平。各个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本校的情况酌情考虑人才的引入,也可以通过在学校内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会的方法,让钢琴伴奏和民族音乐专业进行一次思想碰撞,通过挖掘自身学校师资潜力的方法,使得钢琴伴奏和民族音乐互相启发,相互促进。(三)通过植入创新概念,增强民族音乐和学前钢琴伴奏之间的融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我国师范教育的一种,在本阶段的教育中除了需要培养出符合大众化要求的教师之外,也应当注重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钢琴伴奏和民族音乐相融合方面,教师可以在钢琴伴奏的流程中,通过节奏型的变化,让钢琴伴奏参考民族音乐的音乐元素,采用多种节奏形式,让钢琴伴奏表现出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而且在进行钢琴伴奏过程中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通过运用钢琴高音声部来模仿民族音乐中的旋律,采用双旋律的复调进行演奏,通过旋律和风格上的一致性,凸显出民族音乐的韵味来。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起对当下流行的“新民乐”做出分析和探讨,组织学生在欣赏新民乐的过程中剖析钢琴伴奏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可以和学前教育中的哪些曲目相融合。创新意识是现有能力上的拔高,虽然存在一定困难,但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也需要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中,钢琴伴奏是学前音乐教师的必备专业技能之一,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伴奏技能,拉近教师与儿童之间的距离感。为了培养出更多学前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并且在教育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的熏陶,让原汁原味的民俗音乐融入到钢琴伴奏中,也为学前教育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怡。少数民族音乐的钢琴化实践探索———基于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xx(2):84-87

[2]杜蔚。浅析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通俗歌曲,20xx(7)

民族音乐学论文 篇九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浩瀚的大海。仅仅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民间器乐约有200余种乐器,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难以数计,中国的曲艺约有200多个曲种。

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种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

至于这众多的剧(曲)种中丰富多样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等。更是难以数计。

产生我国这么丰富的民族音乐的原因有:

第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

第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博大的文化背景;

第四,众多民族和人口。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章内容。

一、民族与歌舞民歌与歌舞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书中也是一起放在第一章一起介绍。民歌和歌舞都来自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这是它们一个很大的特点。

民歌的体裁大体分号子、山歌、小调3个大类。号子直接为劳动服务,是在人民体力劳动中编唱的,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联系十分密切,音乐节奏和节奏紧密结合。

山歌则产生山野劳作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地抒发感情的民歌。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的民间歌曲。

中国的歌舞音乐也很丰富,他的音乐特点与小调很接近,只是因为要配合舞蹈动作,常家用更多的衬词、衬腔和重复腔等。歌舞音乐大体分: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类。

此外,还有旱船、莲湘、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

二、民族器乐分类有吹奏、弹拨、拉弦、打击乐器,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基础,段落性很强。

三、曲艺音乐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综合艺术,它以讲唱文学为脚本,安排布局,展开情节,汲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曲艺是叙事性的音乐,是在“演故事”,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千百年来,文学、音乐、表演三者在曲艺这一综合体中相铺相成,有机结合,达到了今日曲艺的丰富、成熟的境地。中国曲艺有200多种,分类问题很复杂,一般根据音乐特点分8类: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牌子曲、走唱类、琴书类、杂曲类、数唱类;曲艺唱腔体式分曲牌体、主曲体、综合体。

曲艺分南北不同,各自有长处,我们熟悉的如北方京韵大鼓、南方评弹。四、戏曲音乐戏曲,是一种综有诗歌、音乐、舞蹈等多样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

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中国传统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音乐遗产非常丰富,形态十分复杂。

戏曲的艺术特点有综合性、戏剧性、民间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三点。戏曲的唱腔具有抒情性、叙述性、戏剧性三方面特征。

戏曲的器乐特点大多处于伴奏、陪衬的较次要的地位。戏曲的剧种全国性剧种有昆剧、京剧、两种。

我对京剧特别喜欢,对其中内容了解较详细。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举重之一,约有200年的历史,因形成与北京而得名。

由于京剧名师辈出,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有了谭鑫培等一带新人出现,谭鑫培是这一阶段杰出的代表,他博采众长,继承余、张、程等又有所创新,为京剧老生的一带宗师。这时京剧不仅受群众欢迎,而且得到清王朝统治者的赞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地位而影响全国。

从此,建国前后,老生有言菊明、谭福英、马连良、周信芳、李少春、杨宝森等;旦角有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武生有盖叫天、厉慧良等;小生有姜妙香、叶盛兰等;净角有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老旦有龚云匍、李多奎等;丑角有肖长华、刘斌昆等;琴师有孙佐臣、徐仁沅、王少卿、杨宝忠等。

他们在各个行当中都有重大建新,在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自成一派,将京剧艺术推到了鼎盛时期。京剧约有1000多个传统剧。

故事大多取材于“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也有从昆剧和其他地方小戏、民间歌舞中移植过来的,范围十分广泛。京剧的唱腔以皮黄腔为主。

二黄强苍凉深沉,长于抒发悲愤之情,有正、反二黄之分;西皮腔刚劲明快,长于表现灵活、昂扬、欢快之情。除了皮黄腔外,京剧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吹腔、昆腔和许多民间小调等唱腔。

京剧演唱也很讲究,注重按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京剧器乐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小三弦,有时还用笛、笙、唢呐、海笛等;武场有鼓板、大锣、小锣、钹,有时用堂鼓、水钹、碰铃、大饶等。

京剧著名的传统剧目有《二进宫》、《玉堂春·三堂会审》、霸王别姬》、《卧龙吊孝》等。其他的戏曲剧种如北方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碗碗剧,南方赣剧、川剧、湘剧。

民族音乐学论文 篇十

找到一点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华民族音乐的突出特点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

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

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

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

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

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

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

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

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中国民族音乐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3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