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论文通用10篇

发布时间

高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论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例: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 篇一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致力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这是我国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和伟大变革。依法治国的主体基础是具有法治品质的公民。然而与法治化进程相比,我国公民的法治品质还明显不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提高公民法治品质的关键在教育,因而,法治教育应当成为法治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在公民法治教育的各对象群体中,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对未来中国法治化进程将带来的重大影响,更应当成为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法治是人类的一种政治理想,而且日益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法治”概念的出现,是对“人治”概念的一次革命,因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建立法治更为必要也更为困难。古希腊的“良法之治”,中世纪的“法律至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权力制衡”、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等法治思想,不仅是今日中国法治建设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样是法治教育应当广泛弘扬的法治精神。马克思主义者也对法律进行过深入研究,揭示了法律根源的物质性,法律本质的阶级性,法律发展的规律性和法律文化的继承性,为我国法治建设奠定了理论根基。我国古代也有“法治”思想,虽与现代法治思想不同,但其中仍有值得今日中国继承的精华。当代中国的法治,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现实基础上的,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法治。我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世界法治思想宝库的贡献。

作为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相应的品质。公民的法治品质山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能力四部分构成。公民需要掌握的法治知识包括:有关实然“法治”的知识、有关应然“法治”的知识、有关“法治”合理性的知识、关于“法治”的知识和有关如何实现“法治”的知识。法治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最核心的法治意识是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公民法治情感的最终体现是法治信任和法治信仰。其中,法治信任是一般公民应当具备的法治情感,而法治信仰是一部分公民——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所应当具备的法治情感。拥有必要的能力是公民法治品质的落脚点。法治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能力主要有预见行为的法律后果的能力、评价行为的合法性的能力、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监督公共权力的能力、表达个人法治主张的能力等。

有一些范畴与法治教育紧密相关,比如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法制教育是法治教育的一部分,是有关现行法律制度的那部分教育。在“法治”已经取代“法制”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和法治目标后,应当明确用“法治教育”取代“法制教育”的提法,以实现法治教育的价值转型。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同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应当互相结合,共同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品质的协调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一些成熟法治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在学校法治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做法,各有特色,值得借鉴。通过考察境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组织实施和内容模式,可以为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如果从1984年第一次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算起,我国大规模开展法治教育已将近30年,在提高我国公民的法治品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有重义务教育、轻权利教育,重规定传授、轻理念传播,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养成等缺陷,以致公民法律素质不高,法治信任缺失,与现代法治国家要求的公民法治品质仍有较大距离。大学生法治教育虽然在课程途径上得到了保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律传统文化的桎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法治教育自身理念和方法的不足都影响到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

法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途径。面对新形势新课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强法治教育首先要改变观念,树立规则导向与价值导向系统整合、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辩证统一、知识指向与实践指向统筹兼顾的法治教育理念。其次要加强法治教育队伍建设。一是要拓展队伍结构,形 人都是法治教育工作者的氛围,把专业教师、行政后勤人员都纳入法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同时注重吸纳校外法律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二是要加强队伍培养,提高学校管理者依法治校意识,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法治教育水平,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法律素养和育人意识。三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形成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再次要创新教育载体。一是要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构建更为丰富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法治教育课程效果。二是要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活动,多开展法治教育相关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自我管理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法治教育的影响。三是要创设法治教育阵地,把学生申诉处理机构、校园媒体都建设成为法治教育的坚强阵地。第四要优化教育环境。一方面要优化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法治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和社会政策环境,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强大助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校园环境,形成内含法治价值的大学文化环境,建设体现法治要求的大学制度环境,并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创造必要物质条件保证。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法治教育推动法治文化的进步,法治建设的需求倒逼法治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价值,提高大学生法治品质,培养出更多法治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美好目标的早口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二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大学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于法律基础》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

我一直都是很喜欢范老师的课的。首先,范老师的第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其次,范老师的课堂的确很生动,经常让很多同学忘记了看课外书。其次,老师从我们的心理实际出发给我们传经授道,对同学们的心理塑造和自我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很多清新的气息,为我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坐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使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其中,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 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它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和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的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内容,形成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第五章和第六章集中阐述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第七章主要结合公共生活领域、职业领域和婚姻家庭领域,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内在结合作了深刻阐述。教材的这一结构,极为有效地把课程学习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与法律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此门课程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法律基础,让我正确的去认识世界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能让我们都自身有一

1 / 3

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觉得此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

我相信每个大学生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突然变了一种身份,于是我们开始大量这个偌大的圈子,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我想这个时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让我们引咎发问,引导着我们去认识自己和正确处理周边的事情。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对思想道德与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崭新的大学生活让我们这些还有点朦胧的新生感到新鲜却又不知所措,在学习、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去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但是,人的思想总是随着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的经历而丰富的。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另外,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我们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每个人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接受了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以后,我更加明

2 / 3

确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我深知自己的肩负的使命。我们生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到庆幸,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继续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做生生不息,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问题,它就是价值观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着价值问题。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都是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反映社会存在。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时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思想主导,并认真去践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好公民。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通过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我们应该懂得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摆在与国家命运相关戚的高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做一名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建设之才。

XX班

XXX

3 /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三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结 课 论 文

-----建筑与安全工程系*土木11-1班

如何认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 要: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的人生话题。世界上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的自我意识,有了人的感情世界,而爱情就包含在这丰富的感情世界中。在现实中我们要正确的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与人生的关系,爱情才会给人生带来幸福。

关键词:爱情 人生 价值观 关系 责任

一、爱情的本质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之一。世界上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的自我意识,有了人的感情世界,而爱情就包含在这丰富的感情世界中。爱情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地,也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而且也反映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社会道德发展的水平。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的内心 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情感,如亲人之爱,朋友之请或同志之义明显区别出来,使爱情成为特殊的“情爱”。 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爱情是两个人感情的交融,是爱她和自爱的统一; 一方对人品的期望会影响另一方对人品的追求,一方对行为的认同会影响另一方行为的标准。一方的言谈会影响另一方心声的表露。这种人格上的相互依存,志趣上的相互认同,就形成了双方的共同理想,从而使爱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够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品德。 爱情是人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爱情与你相逢,那就应该用心呵护,倍加珍惜。

(一)爱情的内涵

爱情的内涵在于彼此欣赏,彼此尊重,互相关爱,不欺瞒,不隐藏,最重要的就是心系彼此„一起共患难,共进退,永远有个温暖的怀抱。有一个人爱着你,而你,也一样的爱着他/她。可是其中所蕴藏的东西,却要靠自己去慢慢的挖掘。

作为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爱情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爱情具有自主性和互爱性。爱情是一种复杂、圣洁、崇高的感情活动,她是由两颗心灵弹拨出来的和弦,彼此互相倾慕,情投意合。真正的爱情是不可强求的,只能以当事人双方的互爱为前提,当事人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在爱情

发展中,男女双方必须始终处于平等互爱的地位。单恋虽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但它却不是互爱意义上的爱情,它只能从内部消耗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从而造成心灵创伤,因而是不可取的。

第二,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是两颗心相撞发出的共鸣,男女一旦相爱,就会要求相互忠贞,并且排斥任何第三者亲近双方中的一方。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很形象地说过: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爱情是一棵苍松而不是一枝昙花,爱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义务因素,不仅存在于婚前的整个恋爱过程之中,而且延续到婚后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爱情的持久性表现在爱情的不断深化、充实和提高上,恰如莎士比亚所说:真正的爱,非环境所能改变;真正的爱,非时间所能磨灭;真正的爱,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生命。事实上,爱情的持久性正是建立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基础。真正的爱情不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减弱,但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爱情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具有阶段性。

第四,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爱情虽然是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私情,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爱情的内涵、本质以及追求爱情的方式,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爱情的道德性是指爱情中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二)爱情的特征

爱是无偿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是彼此心灵的感应,既然选择了爱,就要真诚的对待它,珍惜它,在他(她)困难时予以支持,失败时与以鼓励,在他(她)开心时,一起快乐,悲伤时给他(她)安慰。而不是在拥有时无视它的存在,而在失去后才知道后悔莫及。爱一个人就要他(她)永远幸福,做他(她)永远的避风港,保护他(她),哪怕一丁点的伤害。真正的爱一个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次深情的拥抱,一个深深的吻,一句不变的誓言,一件不退色的信物„这一切在真爱面前时索而无味,暗而无光的。

相信自己~只要有爱,幸福就一定会存在~

1、 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4、不能误把友情当爱情

5、不能片面的或者功利化的对待爱情

二、爱情对于人生一些方面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地爱情观(杜绝那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思想)处理好恋爱关系,爱情就会给人生带来幸福,否则可能成为人生不幸的诱因。

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 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并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从而是双方都获得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

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不必多说。当我们一遍遍地看到有人为爱痴情,为爱奉献,为爱等待,为爱忘我的时候,看到有人为爱而神采奕奕,为爱而痛哭流涕,为爱而坚守一生,为爱而放弃一切的时候,我们都能体会大爱情的巨大力量。人一生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爱情,对爱情的向往和礼赞属于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校园里的爱情固然美好,街头上牵手的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也更让人感动。? 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和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要建立起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否则爱情是不会长久的。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集体、道德、博爱之间的关系。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因为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事业高于爱情,主张事业为主,不宜过早地恋爱。但也不要认为爱情是事业的绊脚石,处理得好的话,爱情也能对事业起到催化作用。

(一) 大学生如何协调爱情与学习

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大学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自己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把爱情置于学业之上“不爱学业爱美人”,把宝贵的精力和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多的消耗在谈情说爱上,既浪费了时间耽误了学业,又难以获得真正的爱情。到头来往往鸡飞蛋打,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人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爱情只是人生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别林斯基早就说过:“如果我们生活的全部目的仅在于我们个人的幸福,而我们的幸福仅仅在于一个爱情,那么生活就会变成一片破碎的心灵和阴暗的荒原,在人生的交响乐曲中,事业才是永恒的主旋律。”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那些事业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沉醉于谈情说爱之中。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只有正确的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把学业放到首要位置,以学习为中心,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使爱情的力量准华为促进学习的动力。学业的成功又可以使自己得到升华,极大的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品德与魅力,为爱情提供更加充足的营养,使爱情之花开放得更

(二) 正确的爱情与道德的关系

爱的情感并不仅仅是两情相悦,而且是同道德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作为基础,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因此恋爱过程必须遵守相应的道

德要求,恋爱的前提是双方平等、互相尊重;?选择恋爱对象时应注意对方的道德品质。恋爱过程中应互教互助、真诚相待,纯洁专一;恋爱行为要含蓄文明、自尊自重、自制自爱。

(三) 要培养爱的能力

(1)迎接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就要敢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如果面对别人的示爱时要能够取舍,并及时做出接受或拒绝的选择。能够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的心理困扰。

(2)拒绝爱的能力。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或认为不值得接受的爱情应有勇气拒绝。拒绝时应注意两点:

一、如果不希望爱情到来,拒绝的语气要果断坚决,容不得半点优柔寡断,否则对对方造成的将是更大的伤害。

二、要掌握恰当的方式。要掌握说话的方式和度。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也要做到对别人起码的尊重。

(四)要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1)正视现实,失恋之苦在于一个“恋”字,爱情是双向、相互的,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爱情就会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这时失恋的一方无论对另一方爱得有多深,都是不现实的了,作为有理智的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2)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这样作有助于你理解对方终止爱情的原因,有助于你接受失恋这一痛苦的现实并及早走出失恋的阴影。

(3)感情宣泄。不要过分地隐藏或压抑失恋带来的痛苦,要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

(五)当爱情受挫折时,通常宣泄的方法有:

(1)眼泪缓解法。在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可以使情绪平静。专家认为,眼泪能把有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毒素排出去。

(2)运动缓解法。剧烈的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激动情绪带来的能量。 (3)转移注意。心情不佳时,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4)文饰法。当得不到自己爱的人,失恋时,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实来解释挫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5)倾诉。向可以信任的师长,同学,朋友,老师等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也可以写日记或写信。如果感觉心中的积郁实在太深,无法排解时,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6)情境转移。失恋后之所以难以摆脱恋情的困扰,就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昔日的恋人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想摆脱失恋的痛苦,就要换一个崭新的环境,暂时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欢乐的环境中去。如多

交一些朋友,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娱乐活动,或者可以找人去逛逛街,出去旅游散散心等,这样有助于心情的开阔。另一方面是由于失恋后有一种空虚感,暂时难以适应,所以可以用工作或其他什么方法来充实自己,不让在有空余的实践胡思乱想。

(7)升华。要尽快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尽快投入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去,切不可因为失恋而一蹶不振,认为生活、人生都失去了意义。要知道,恋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正确的看待爱情,摆正爱情的位置,处理好爱情与学习,爱情与人生,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三、爱情与人生的认识

(一)、爱情和人生有哪些联系?

爱情是否足以影响到人生,以前的我不明白,但随着长大一点,随着见到的事物多了一点,也许我懂了。人生中应该包含爱情,二者是整体与部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对于一个人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两样东西:事业与家。而家中就包含有爱情。爱情比之人生,就好像润滑剂比之发动机,没有爱情,人生将苦涩无比,难以高速运转并提前报废。而有了爱情,则可以拥有澎湃动力,努力拼搏,创造高度。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爱情的人生将会是如何地不完整,将会是如何地缺乏激情与动力。“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这句话就形象的解释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前机智指挥,灵活应对,在建国后大气磅礴,进退有余,将中国的外交提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为世界也留下了不凡的精彩。周恩来人生何其精彩,但其背后却是邓颖超默默支持,无私奉献爱,没有爱情的支持,也许他就无法走地如此惊艳全球。居里夫人名誉世界,其对科学的贡献就是爱因斯坦也公开尊重。但若不是她的丈夫能抵抗巨大的压力,帮助居里夫人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给予她无限的爱情支持,也许她就不会发现镭,也许就不会获得两次诺贝尔奖。我们记住它的璀璨光辉,人生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样应该记住她背后爱情的润物细无声。人生离开爱情不完整,无爱情的人生会在消沉中迷失方向,而无人生的爱情更加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缺失指向标。可如果明确人生观,不论是在迷雾中还是在沙漠里,都会有指向未来的箭头提醒着,引导着,给我们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人生对爱情的作用体现在其对爱情的导向作用。有的人会因为爱情的远离而结束人生,有的人却会因为爱情的远离而奋发追逐人生,同样的原因却会完全相反的结果,原因便是迷途中人生观是否明确。人生之于爱情,便是那木板之于罗丝,得到便有可能,得不到便注定灭亡。爱情与人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不断地摩擦中组成有机统一整体。

爱情的三要素性爱、理想、责任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爱情与人生的相互促进则引领入另一种境界。性爱的吸引,使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并把异性间的爱情与友情区分开来:理想的契合,使爱情表现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使热恋中的人们投入以极大地热情;责任的承担,让爱情不再是自私的享受,而是自愿地为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理解和把握爱情、人生的真谛或本质,并融入到社会历史中区,才能真正理解爱情与人生。有时候,希望时间为自己停下,就这样和喜欢的人地老天荒;有时候,发现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面对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说不出来话;有时候,在自己脆弱的时候,想一个人躲起来,不愿别人看到我的伤口;有时候,突然很想逃离现在的生活,不顾一切收拾我简单的行李去流浪。

(二)爱情对人生起到的作用

正确的爱情带动完美人生的发展,如果说爱情在人生起到多大作用,这要看爱情的含量和积累出的厚度有多少,这是对未来婚姻起到决定性的问题,再长的生活,也是从一开始,如果从爱情到婚姻一直都保持着良好默契和相处,那么,继续的走好,就会感情越来越深厚,累积的生活动力自然就会很多,人生就会更加美好。一些名言也很好阐述了这个道理。

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柏拉图

水会流失,火会熄灭,而爱情却能和命运抗衡。

——纳撒尼尔?李

爱情使所有的人变成雄辩家这话说得绝对正确。

——罗格林

没有什么绳索能比爱情拧成的双股线更经拉,经拽。

——罗?伯顿

爱情,是爱情,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维吉尔

爱情是不受制约的;一旦制度想施淫威,爱神就会振翅远走高飞;爱神和其他诸神一样,也是自由自在的。

——乔叟

爱情有着奇妙的魔力,它使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所倾倒。

——瑟伯与怀特

(三) 成功的人生需要什么样的爱情观?

爱情的正确认识应该是体现在双方能把最珍贵的东西留给对方,包括心和性!

真正的爱情是:双方的相互爱惜、相互体贴、相互尊重、相互珍重!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相互的信任、责任和义务!它们应该是统一的有机体,缺一虽然不能不缺,但却显然会留有遗憾的。

四、为了成就美好人生,对于爱情我们应该怎样?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爱,而不能用道理去爱。”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当然也只能用感情去爱,这并没有错,但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其次,要正确对待爱情的有与无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高层建筑要有经济的基础,任何事要在吃饱饭前提下开展。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爱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部分人可以享用,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所以,如果我们终其一生也没爱情的话,要坦然面对,不要感伤。其实这就是老祖宗常说的福份的问题!多做好事,多积德吧,下辈子会有的!

再次要有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值,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想象的爱情常常是王子对灰姑娘,现实的爱情是讲门当户对,要看双方的学识、职业、家境是否相当。我们不要期望有贵族式的爱情,因为我们是平民;我们不要期望如梁祝一般的爱情,因为我们生在现代;我们也不要期望取个天仙嫁个王子,因为我们的命只值那么几两重。

再之,要充分认识爱情的各大作用,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寻找爱情。只有

明白你想要的是怎样的爱情,你才会最大可能的遇到你的爱情。如果你要的是男女之间的欢愉,就找一份天真的爱情;如果你要的是一个美满的婚姻,就找一份权衡各方的爱情;如果你要的是借爱情激发灵感,就找一个浪漫到极点的爱情;如果你只要解除你的寂寞,就找一个红颜知己式的爱情。唯其如此,才不会在爱的路上碰得头破血流而不知东南西北。也只有当你明白你在找什么的时候,才会避免一场又一场的人间爱情悲剧。

再之,摆正爱情的位置。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流传至今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庄子》中记载着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一女子相约在一个桥梁下见面,女子没有赴约,而河床涨水了,尾生不肯离开,抱着桥梁的柱子淹死了。“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没有什么比生命还重要了,等不着就不等,“你若无心我便休,各自相忘于江湖”,何必如此离名轻死呢?书中嘲笑尾生这一类的傻家伙,“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

五、作者小记

人生就是为了找寻爱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爱的过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痛不欲生!如果,你感动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让我们将爱情与事业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用正确的爱情观迎接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 陈秉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J]。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2]苏芩。《从零开始学攻心术》[M]。 中信出版社。2010.3 [3] 岳晓东。 《爱情中的心理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8 [4] 周毅。《粉色年华的困惑》[M]。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6 [5]魏静。 论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A]。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6]邓验。 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思修论文 篇四

一、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界定了国家、社会、公民的构成内容和层次,三个层次各有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高度抽象性,是社会成员的导航器,是社会的共同信仰体系,是被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并被遵守的信仰、原则和规范,它只有落地生根,通过公民的生活道德价值观反映出来,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公民生活道德价值观受到高层次的价值观引领,同时公民的生活道德价值观又不断地丰富和实现着高层次的价值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导向和旗帜。正因为公民道德生活价值观内在地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方法就体现在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上。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谈到“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由此可见,每个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感知和领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再不断地外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如此弘扬社会的向善和向上的力量,从中体现着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诉求。

二、教学创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进入了“基础”课的教材,实现了从理论到教材的转化,但是能否真正被学生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一个重要的转化阶段,那就是:从教材到课堂,从课堂到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在此转化过程中,大学生的认同至关重要。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社会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共同价值观的形成。”[2]价值认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探索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至关重要。

1、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同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任何民族不可能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一定是对传统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立国之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才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才能对受到几千年中国文化浸染的中国人民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今的大学生面对价值多元的社会,接受了太多西方文化的刺激,加之社会阅历和理性分析能力有限,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否定传统文化,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因此,只有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大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实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鉴于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要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选择能力及文化创造能力,提升其对世界多样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使其能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面对世界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

2、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价值认同的心理基础

价值认同,是一个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步骤。有研究表明,相比行为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从情感上接受。[4]所谓情感认同是指在对一事物有了深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情感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由此可见,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贴近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将更有利于获得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法,其基本理念就是不再将大学生只当成思想教育的客体,而是更加强调其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的对象而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学要考虑学生之所思所想及所需,就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做一个联结。“基础”课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能够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四有新人”,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大学阶段的学生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需要:学业与社会活动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等问题;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如何才能学有所成,如何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如何能为将来事业有成打好基础;如何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等。面对这些矛盾和需要,他们迫切需要情感支持和正确的指导。如果课程教学只是谈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而不关注学生的需求,就易成为空泛的理论说教。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小组合作性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主题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这个主题的设定除了一定要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之外,主题的内容还要能满足以下几点:让学生能主动去关注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每个人都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不带有逆反心理;要做到从本课的逻辑出发来讨论核心价值观,做到并无生拉硬拽之嫌。如此,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才会态度是积极的,心情是愉悦的。学生在准备内容及演讲过程中,要用充分的理由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学习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听课的效果。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因此,在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中,要通过设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现实矛盾和困惑的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由切身感悟到理性认知再到行为认同,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和无教之教的教育方法来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国家重大事件感悟分析法———价值认同的行为升华

国家重大事件是指在国内外所发生的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以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想观念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包括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重大事件是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于鲜活的现实世界,具有突发性、深刻性,并且传播快、影响大、易引起情绪冲动,有时还伴随着谣言和别有用心的煽动,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热点焦点和各种价值观念交锋碰撞中心的特点。诸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特大地震、钓鱼岛事件、小月月的事件、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新疆暴力恐怖事件等。处于互联网时代中的大学生,往往最早接收到这些信息,因其天然的敏感和冲动,一些大学生会很快被卷入其中。他们有情绪体验、有感悟,也有矛盾和困惑,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有研究表明:灾难来临时,通过日常教育获得的价值理念能够在内心深处被迅速激活,青年人热烈地寻求与别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他们乐意把自己与他人融合在一起,在灾难面前承担起更多的社会义务,甚至下定为此而付出巨大牺牲和让步的决心。[6]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增加一个3-5分钟的“时事述评”的环节,通过这样的设置,引导学生去主动了解国家重大事件,从中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感受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激发大学生的价值感悟,将重大事件引发的情绪和情感冲动引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行为。这种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感悟、体验、思辨、选择的过程,也是一种实践教育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出“:实践教育法、理论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基本方法”。[7]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认同的基本方法。

三、强化自身,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

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前线的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亲密接触,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不是说教和灌输道德理论,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的政治信仰、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人格修养的示范,这些都会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在思维观念、为人处事、道德价值观上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任何华丽的言辞所不能比拟的。难以想象一个平庸、不思进取、怨天尤人、自私狭隘的教师能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因此,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修养。

1、不断学习,坚定政治信仰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教师能否帮助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在于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于自己是否首先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灵深处扎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这样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心口如一、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灌注精神营养,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基础”课不仅仅是一门人生指南课,更是具有意识形态特点的政治课,这门课的任课教师,既是专家学者,也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做到“三个坚定”和“两个坚决”,即“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8]

2、慎独自律,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

在高校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高校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组织者,是引导员,同时也是参与者和行动者,学生听其言,更观其行,在引领良好社会风尚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师说了什么,而是教师是如何做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重视学习、重视修身,提升道德境界,多学习先贤哲人的处世之道,学习先进模范的精神境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真善美,宣传真善美。锤炼高尚道德品格就是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和事业责任感;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在学术上要执着求真、不畏权威、不急功近利;在个人修养上要以德立身、依法执教,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自我完善,提高职业自尊和自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尊和自信源于不断进取,自我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学习转化为业务本领,吸收最先进的理念和办法,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才能增强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信也源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所从事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这是一项充满使命感和自豪感的事业。这一事业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也会受到社会言论和情绪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平和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乐观积极向上,坚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在“基础”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任务。从事这项事业的教师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探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因此,时代要进步,那大学生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了中央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出版的第一部重点教材,这是一部经典作品,从多方面呈现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所要求的时代感和科学性,针对性,为把这门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大学生思修发展及大学生成才的实际,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主线,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要指导方针,遵循大学生思修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规律,遵循大学生入校后心理发展的基本历程,遵循思修政治教育内在的知识体系,展开社会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基本教学内容,是一部汇聚了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最新成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质量,高格调,高标准的精品教材。

所谓,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解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目地和方向。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才是王道! 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呢?或者说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呢?首先,我们要明白,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互相矛盾冲突的。它们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不可分割抵触。其次,我们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毕竟我们是学生,学业本是我们的主业。我们要独立,学会生活以及与人交往,为人处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要像高尔基前辈说的:“我对于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再次,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自古以来,人们在学习的同时就十分注重德行。因为他们懂得要学以致用。此外,我们还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

然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为提高自身素养打下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策教育入手,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今后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成为国家,社会,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做好准备,从各方面发展并完善自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摘要:现在的大学生识社会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以我们不但要在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休养。而一般的大学生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是这些不足对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形成制约。大学生要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就必须充分认识语言修养的层级性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加强语言修养,塑造良好形象。

关键字: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现在的大学生识社会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以我们不但要在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休养。而一般的大学生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是这些不足对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形成制约。大学生要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就必须充分认识语言修养的层级性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加强语言修养,塑造良好形象。

而且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一尊严。因此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荣辱观。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

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方法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思想道德修养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

修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窘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特性所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道理。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谓这“知”。但获“知”并不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

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这门课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收获

在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后,让我们在不同的方面都受益匪浅:

1、 这门课帮助我们很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使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所提高;

2、 课堂教学比较贴近实际,例子广泛,材料丰富,比较容易接受,开设这门课是必要的;

3、 收获了许多关于做人方面的学问,在课堂教学中学会了很多思考人生、观察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大学生该具备的道德情操和法律素养;

4、 学习这门课程我受益匪浅,大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做人”,还要有理想信念;

5、 课堂气氛活跃,课程教学不死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更易吸收,同时注重实践;

6、 这门课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与法制观;在看一些短片中收获不少,寓教于乐;

7、 这门课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心态,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懂得用合法 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8、 这门课在我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刚上大学茫然的日子里,他教给我对事物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一次次的心灵撞击之感。

四、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不足

虽然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让我们获益不少,但是其本身还有不一点点的不足之处啦: 1 与中学内容差异不大;

2、教材中实例不多;

3、讨论可以多一些,提高我们自觉探索书本的能力,提高求知欲;

4、多一些实例内容,能够使我们更感兴趣;

5、多一点互动,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

6、这门课的感觉所强调的内容与中小学所说得并没有很大突破,依旧是剩饭重嚼;

7、理论性太强,没有加入更多的实践性课题;

8、建议课件内容增加时代感、时尚性;

9、建议多放一些影片,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受教育等。 总结: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后,我

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

思修论文 篇七

摘要: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我们应当重视和挖掘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价值和作用,以便更好地让教师讲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让学生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关键词:儒家道德文化;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价值

 基金项目: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2015SSK18)最终成果。

儒家道德文化是指由孔子开创,经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发扬,后经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继承和发展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道德规范,对天道、人道、社会和人性做出深刻的阐释,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价值系统。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主流,在一定意义上,儒家道德文化是“道德中国”的代名词。儒家道德文化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固然可以从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汲取价值资源,但是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丰富的资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

自从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有修改或者提供教参补充说明。但是无论怎样修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都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通行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包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因此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排除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那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内容就显得十分单薄。

儒家道德文化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价值和意义。儒家道德文化认为,“仁”是人生最核心的价值规范。什么是“仁”?在儒家最基本的经典《论语》中,孔子向不同的学生解释了“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价值就是“爱人”。兹引《论语・颜渊》孔子关于“仁”的回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由上可知,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内涵是“爱人”。可以说,“仁”贯穿在整个儒家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它最根本的道德维度是成就人、发展人、实现人、超越人,让人人不断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会。孟子提出的“仁义”“浩然正气”;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这是更高层次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在三千多年的儒家道德历史文化传统中,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种道德文化传统,成为当代人进行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品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必然要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否则,对学生讲授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就游谈无根。

美国著名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现代社会秩序的保证,是现代文明进步的质量保证,同时传统和其他道德文化资源一样,均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传统是活着的现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当前高校的重要的政治理论课之一,必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的重要体现。

根据现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应当在许可的范围内增加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比例,这样才能真正显示传统儒家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二、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尽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一般来说,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比其学习专业课相对要低得多。一些学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去听课。上课的时候,人到心不到。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低头玩手机,或者记英语单词,或者看所谓的专业书。同时,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师资缺乏,开设大班,一个班上百人,全挤在一个教室里。这必然影响听课的效果。

但是,如果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或者经典的儒家道德故事,再配以理论分析和引导,或许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会提高。比如,讲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节,我们可以借用戚继光、林则徐等故事来说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再进行理论阐释,这样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就会比较深刻。再比如,讲到“家庭美德”这一节,教师可以采取引导的方法。比如,老师问:为什么表哥不能和表妹结婚?学生基本上会做出爱情功利主义的回答:因为这样生出的小孩可能会畸形。老师再问:假如表哥和表妹结婚不生小孩,做丁克家族,是否可以结婚?这样追问也许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候教师可以借用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道德伦理来做出问答,让学生明白,人不仅仅是功利的存在物,更是价值和道德的存在物。

这样引入儒家道德传统文化理论,也许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课后,有兴趣的学生,也许会去图书馆找些儒家关于婚姻道德方面的资料来看。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三、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高校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是培养高校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基本的文本载体。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候,可以采用理论讲授、视频教学、师生讨论等方式。但是如果在采用这些教学方式的时候,仅仅是进行现代道德伦理的阐释和解说,会缺乏理论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儒家道德历史和道德理论就会被埋没。这样,不仅不能从理论上说服学生,而且在实践上就很难让学生变成一个对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有兴趣的人。

道德理论固然需要理论的阐释和论证,但是道德理论不仅仅是理论阐释和论证。儒家道德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儒家道德实践的典型案例布满整个儒家道德文化史。

中国的“二十四史”几乎是另类的儒家道德文化史。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因此,在对待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上,我们不能带着现代人的自负,傲慢地审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应当老老实实地阅读儒家道德文化经典,然后才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说出让人信服的道德结论。

不过,我们应当明白,儒家道德文化强调道德绝不是脱离人类社会之外的一种抽象的理论存在物。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与人密不可分,离开人和人的实践来谈道德,道德就成为一种虚无主义。

所以,儒家经典作家在阐释儒家理论的时候,总是与天道、人道和人性等结合在一起。通过人们的理论和实践,如“仁”“理”和“功夫”,来阐释人的德性和德行。儒家道德文化始终是围绕人而存在,使人通过人的实践或者道德修养的“功夫”,做到“学贵自得”,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担当精神的人。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或者成人的标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的德行和德性达到道德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的这种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至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果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能够将儒家道德伦理和儒家道德修养的“功夫”理论说透,那么,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无疑是有裨益的。

总之,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作为当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无法绕开的存在,它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八

摘 要:呼伦贝尔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自“98”方案以来大体经历了“05方案”,呼伦贝尔学院2011年以考核方式为主的过程性教学改革和2015年以课时改革为主的教学改革,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挖掘教学改革的紧迫性,梳理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历程、创新与不足,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模式。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爱情观、法律观念具有非凡的意义。随着社会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主体和课程教材处于不断的修订和变化当中,与此同时,呼伦贝尔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日益紧迫。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修课程教学与其他三个公共必修课比较起来,因其是大一新生入学教学环节,新生进入大学后急切地希望从教师那里知道大学和大学生活的模样,纪律性沿袭高中,所以不存在各种违规问题,加之课程贴近大学生并且也不存在“毛中特”课程及学生不爱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的现象,具有许多自身的独特性。

1.课堂教学与大班授课模式之间存在矛盾

公共必修课教学班级均为合班授课,不同的专业,超百人的授课规模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局限性。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加之授课人数多很难关注到每个人的具体问题,教学主体容易游离在课堂教学和互联网之间。加之思修课程属于无感化教学,学生未体会到的人生,我们去引导、帮助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每位学生的内心变化需要教师去关注、去注意,教师一个人应对120人的内心变化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互联网多元化体验之间存在冲突

互联网时代教师还沿用传统授课语言和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课堂教学被赋予了太多功能,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树立学生思想,还要与学生互动,或者在课堂范围内展开实践教学,挤占理论授课时间。教师将思维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之后就与学生没有关系了。这样的思想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不一致,教与学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课堂教学容易成为低头族的天下,教师讲课与学生看手机两不耽误的局面时有发生。这样教学主体中的50%将游离于课堂之外,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出现盲点。

3.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的环境,承载着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任。大一新生与教师交流的欲望很强,每每都主动向教师要电话号码或者用其他互联网方式进行联系。教师一人难以承载400多人的联系任务,需要更大的沟通平台的支撑。需要和供给之间的不和谐就使得教师拼命地赶时间讲,想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则拼命地听,但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或者教师讲的问题并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课堂上因各自主观意愿的不同,没有学生主动提出交流和沟通,或者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受限,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公共必修课程教师没有自己的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只有课堂,师生在语言、沟通方式等各方面难以把握,促使学生与教师形同陌路,上一学期课程不知教师姓名,也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课程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但这三个问题是思修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教师出发到学生的这段距离,方式、方法、内容设计都要有新的思路。那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能够承载更多人的大平台,实现增加课堂教学承载量,配套线下教学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历程

呼伦贝尔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程)主要历经三次重要转变。一是从单一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二是从以考核方式为主的评价向过程性考核方式转变。三是以课时改革为主的教学改革。

1.打破理论一言堂,开实践教学先河

从单一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是2005年根据教育部出台的“05方案”进行的,该方案根据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主体的变化,果断提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突出实践育人的功效。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开启,理论学时减少,配套理论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我的大学生活PPT制作演说、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撰写、法律小报制作等课外实践活动,充实了课堂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知识领域、实践区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转化,最后展现在广大学生和教师面前,集体团结精神和动手实践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弃一锤定音,体现过程的重要性

考核方式从笔试到机考,从结果性考核到过程性考核,以往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变成了不同阶段考核的整合,以往笔试考核变为期末电脑考试,使整个考核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相得益彰。2012年思修课程开启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末机考三部分结合的考核模式,教师课堂注重心灵传授,知识点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再受书中具体概念的困扰,可以和学生交流心灵成长故事、关注学生的观念变化,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高贵品质的养成。学生开始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与教师进度步调一致。

3.打破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授课模式

2012年开始伴随着考核方式改革,思修课程对教师讲授方式进行了大胆革新。教师被分为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和法律教学两支队伍,两个人教授一个班级,这使得学生能接触到不同教师的讲授风格,也使得教师在一个方向上科研成果猛增,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精度提升。例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教学部分的教师可集中精力开启绪论至道德结束部分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教学目标的精确。最近几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进行专题式讲授,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有所提高。思修课程教学属于无感教学,所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与大学生生活结合的热点话题,将教材体系进行整合转化为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自身领域内思考人生、爱情、道德等相关问题。

4.课时改革,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思修课程课时变化从40分钟三节连上到50分钟一节,周学时从2学时变为4学时,2015年一周4学时又变为2学时,同时理论教学时间加强,以往占课时的实践部分变为课下学生自主实践,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增强,思修课程教学优化逐步合理。实践教学变革更为显著,例如,以往实践部分占课时,教师上两周课接下来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不在课堂,理论教学或者说课堂教学讲授部分实际上属于间断模式,等实践回来,再到课堂,学生和教师都要开始重新适应。课时优化后,理论教学连贯,一气呵成,课下学生自主实践相得益彰。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突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在呼伦贝尔学院开展了四轮,几经寒暑,从侧重形式变化到侧重内容的改进,从教师主体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的深入,从一考定终身到过程性考核体系的完善,有创新、有迂回,也有不足。

1.思修课教学改革围绕教材、教师、教学三个主体开展

实施专题讲授,打破教材固有模式,使得教材体系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创造性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教师角度来讲,除讲授课程外教师侧重教学研究,打破以往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授课模式,将教师重新组队,分为思想道德修养队和法律队,基于两大部分知识进行资料搜集、备课、上课及科研,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课堂授课的实效性。从教学方面讲,教学重视过程教育,突出学生参与性,思修课程重在关注学生内心,帮助学生与自己对话进行心灵梳理,使教学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与能力。

2.考核方式推陈出新侧重过程性,侧重考查学生主观与客观的全面学习景象

考核方式是验收一门课程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程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考核方式的变动势必会引起教学改革整体的变化。2012年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在全院范围内实行机考,这在自治区也是走在前列的,减轻教师期末压力,考查学生的客观题解题能力,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除期末采取机考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到课情况、思维形成、实践能力,采取了阶段性考核的方式,该方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考勤、学习状态、主观题、实践教学等全方位地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特征,强调教师对过程的掌控。

3.网络平台教学仍是教学改革处女地

几次教学改革都未对网络平台教学进行真正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未来的方向。网络平台教学切合时代和学生生活习惯,是一个热门的领域,当前许多云平台、慕课、新媒体平台、微信平台的利用在各大学校油然而生,教师与学生开启无障碍链接模式。呼伦贝尔学院思修课程一直在走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师生沟通受到极大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教师必须形成线上专业发展意识,自己录制微视频让学生在线学习,增加线上平台在考核系统中的比例,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实践永无止境,教学改革永远都在进行时。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从外围建立起了明晰的改革框架,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思修课程教学问题仍旧存在,为此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下一个重要出口应放在互联网移动教学上,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手机终端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传授的地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又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另辟蹊径。

参考文献:

[1]岳辉,陈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

[2]郑炜。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3]钟婉仪。改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4]李鑫。对高校师范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

思修论文 篇九

【摘要】现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开创者,要想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具备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在很多层次及方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存在一般问题,而是很突出的问题,有待于进行提高,如何加强当今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题,也是我们大学生必须直面和接受考验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突出问题;对策;提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

当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商品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外先进技术文化的引入、国内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观念,新体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不可忽视。

1、市场经济在当今新形势的大潮下,在当前带给我们很大的好处,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及正面效应也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是不能忽视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面临的考验,他们趋于功利化。很多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非常明显呈增长趋势,透明的思想上蒙上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在参加活动中抢先是好事但是他们中喜欢当主角的居多,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大有人在,而不喜欢当配角的人就更多了,普遍的问题是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繁琐的事更不愿愿意做重复性、舍不得付出性质的工作。有较强的虚荣心,不重视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兴趣的发挥。在校时往往以追求成绩、学历为最高价值,。毕业时又以自身待遇的高低为目标做为基本价值取向。忽略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

2、思想认识得不到提高,高度不够,导致承受能力降低。加之心理素质较差,如何面对学会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都变成了一种能力。在改革开放快节奏的今天,市场经济致使社会不断发展,如何学会坦然的面对,是考验种种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出现多重心理障碍由于认识水平的高低,有些学生的理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群体意识,如何发展他们的协调性,提高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容易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感是大学生不能正常工作,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的最大原因。

3、成才动机上的个人主义倾向不严重是不现实的。把理想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考虑的是自己的买车、买房等等生活。同学的学习动机不能和国家振兴、祖国强大以及社会发展形成必然的联系,这些都不关他们的事,以自我成才为中心才是他们的思想,自扫门前雪的思想非常严重。为实现自我价值,自己过得富裕是他们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的而奋斗,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拿一张大学文凭,找个好工作。没有这则想的吗?其实有很多人就真是这么认为的

4、语言与行动分离。大学生在高校里面经历了大学系统的教育之后,他们学到了本领有了很强的理论认识嘴上功夫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演讲等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具体的体现是什么样哪?说白了就是理论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不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协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严重,整体意识、协作意识薄弱;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不具备奉献精神。比如说现在一些大学生乘公共汽车虽然有让座的。但是这种热情和冷漠比起来还是前者更大一些,中华传统美德在很多大学生生活中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大学生大多都是过集体生活,在宿舍里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其他同学服从自己的意愿,经常由于一些小事而与宿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很多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可是就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它们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的自立意识不增强,协作意识不提高总的来说都是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道德素养问题:

1、诚信的问题:作弊,“作弊”不单单在中小学中存在,在现在的大学中更是大学校园中风行的,它们不是一般现象,确实是普遍现象。大学生的“作弊率”比校园手机的“持有率”还要高。现实中,作弊现象在普通高校内普遍存在,拔尖的一些高校也有这种现象吗?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是我国最好的学校也不能说没这种现象。抄夹带、传答案等作弊形式是传统的也由"秘密行动"发展到公开抄袭、而且集体作弊也存在等等,买答案,发短信、带手机甚至找枪手替考。尽管学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没有遏制住,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原因,也有就是我们教育制度所导致的。

2、自私狭隘的现象:当今的大学生很多不是独生子女的少,过分地溺爱,孩子,而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的教育,对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需求,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唯我独尊的性格。晚课的“占座”也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晚自习开始了,人不用到,先拿纸条、书本“占”着座位,那么后来的人只能“望座兴叹”。“座无虚席,人不过半”是更有甚者了,晚自习结束了,很多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不大,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现在一些大学生乘公共汽车有让座的热忱的也不多,从小教科书上灌输的基本美德消失无踪。在宿舍里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大多都是过集体生活,要求其他同学服从自己的意愿,经常由于一些小事而与宿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我们不能否认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可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措施

1、从大学生刚开始入学就进行思想教育,很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政治理论灌输对大一的学生。通过政治理念的提升,为辨识是非奠定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集感性与理性于一身,培养自律和自主的好习惯,从而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实现高尚的道德人生。大学生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用学会的本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他们在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关心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是表现大学生重视个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渴望成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一件好事。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重、发展的一个标志。是人生价值观问题,是自我意识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多种认识,是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的统一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并跟随它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思维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说白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具体表现为他们对自己的体力、智力、能实际上就是自立意识的成长过程,力都充满信心。

2、利用网上聊天室的功能在学校校园网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收集当前,对学生学生思想状况掌握,在BBS上进行热点讨论,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定期对比,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华中科技的"白云黄鹤"、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就是目前办得比较好的BBS站点,重视的人群多点击的人气很旺,通过这些站点能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3、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不断通过勤工俭学,通过社会实践锻炼的大学生思想就不能提高。社会调查、工作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丰富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学习社会上的先进人物,为社会风气的好转作出贡献。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分清是非,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而又道德高尚的人才来。但是,解决大学生道德修养问题,必须重视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让大学生自我找准标尺!大学生如果坚定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一个拥有高素质和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

三、结论

,勇于进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并把自己的想法公布于众、勇于实践,培养积极进取精神。任何一个人的成才方向和目标,都是与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代大学生要以报效社会而努力,在学校里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加强我们的言谈举止,做一个文明人。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坐标,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这样在以后才能更加自如地在各项事业中发展和进步,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让我们大家都牢记这一句话,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干好事业的根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创新》 篇十

【摘 要】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意识,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内容 创新

创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当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个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型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和方法都在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相对抽象而枯燥,又因为初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学习意识较为松散,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如何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任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极大的帮助。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的时期,知识的学习和外部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很大。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往往有些时候青年学生无法分辨好与坏、对与错,在面临疑惑的时候,也需要有人能答疑解惑,获得正确人生观的引导。有很多事例证明,缺乏正确思想的导向,沾染社会坏习气坏作风的大学生,做事做人的行为很可能会违反社会道德伦理,有的甚至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本门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了人生思想原则上的指导和帮助,为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起着帮助、规范、引导的作用,意义非常重大。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涵括了深刻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课程的内涵深刻、文字精炼。但也正是文字的精炼,年轻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历和人生经验,对此难以深入理解,使得许多大学生觉得课本枯燥无味,往往在课堂之上没有太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将本是枯燥的课本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或者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出来,让大学生易于理解和领会,这样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课本阐述的内容和知识通过教师在课堂的讲授,学生们基本能懂得课本知识内容;但由于“懂得”和“理解、体会”不同,仅仅“懂得”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教师的创新教学手段,能使大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课本内容真正领会于心,也真正实现了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创新的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在教学当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在课堂之上形成“一言堂”,不能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用真实、生动、丰富的内容来激发大学生的思维,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此来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实际教学中,借助古往今来的事例说明本课程结论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展示精挑细选的事例,让学生运用自己过去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并发表意见和看法。在这一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允许和鼓励学生参与并积极发表感想。教师应做到和学生一起不断深入主题思想的内涵,不断加大提问的有效性,针对不同思维、不同理解、不同个性的学生加以引导;由于有事例的佐证,往往学生们对概念的理解和结论的产生有茅塞顿开的领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特点在于灵活性和能动性。它的出现,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性,还能为实际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社会之间提供联动。通过专家的讲解,原本一知半解的学生能通过富有新意的不同角度,将完整的知识记忆在脑中。同时专家的评判会引起学生对理论与实际的研究的浓厚兴趣,为将来培养研究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讨论教学。讨论教学侧重点在于场景的布置和刻意的命题,是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讲解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通过讨论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讨论课程的安排可事先要求学生准备资料,查阅各方资料,并要求撰写论题讨论报告,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和辩论。在这个过程,学生不仅锻炼了思维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还加强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4.实地考察研究。为使大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校外实习基地来开展,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第二课堂。通过实地的考察和观摩,学生能受到深刻的思想影响,能迅速有效扭转原有固化的错误思想观念。走进工厂、走进监狱、走进农田、走进交管部门都能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课本知识的正确性,从而树立起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的正确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调查,并不断总结事物的萌芽、发展的过程,使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形式上、在内容上,实地考察研究均具有最突出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创新工作,一切以大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梅宗奇,布占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刘连增,马建豹。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7(8)

[3]邓春梅,刘焰余。对美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和借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4]李华荣,李海涛,汤晓兰。论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李振东。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J].河套大学学报,2005(3)

[6]许达志,高 妍。新时期“两课”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7]范纯。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8]宫臻祥,宫臻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9)

[9]蔡 芸,郭 名,叶 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

[10]秦 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19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