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广播语言的特色(精选8篇)

发布时间

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要重视选择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美感。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有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在诗歌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特质,揣摩体会诗歌形象可感的、意味丰厚的、韵味独特的语言,在品读诗歌的语言中体会诗歌独特的韵味。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8篇《广播语言的特色》,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新闻语言特点(模版 篇一

一、新闻语言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具体形象)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写得具体。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

第二个特点是准确:(准确鲜明)

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简洁明快)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第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第二,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第三,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第四个特点是通俗:(通俗易懂)

新闻主观倾向

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客观性,它要求新闻真实反映现实,记者的感情色彩丝毫不要带入新闻作品中。因此新闻排斥主观性,表现在话语上,即尽量选用不包含说写者感情、态度或评价的词语、句式等来记事、说明或写人。但是,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客观性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大众对新闻的期待,也是媒介的最高追求。因为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将成为永远不可能再复制的历史,此后的任何报道、述说、阐释,都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述说者个人的主观倾向。不同的新闻记者,会依据自身的素养、认识等,从所服务的媒体的要求出发,对同一事件选取不同的报道角度,即使报道角度相同,在具体的措辞上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切正体现了新闻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新闻事实自身的不可复制性、新闻记者的个人素养和语言的主观性三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写者在说写出一句或一段话的同时,暗示或表明自己对此番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①人们在说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我的印记,也即说写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他所选用的词语、句式或句类以及他对词序的安排等表现出来。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具有评价性特征,而“符号的评价性特征把阐释者指向所指物体的具体特质,这使得人们对物体作出评价或鉴定”。②语言是最典型的符号,因此,自然带有这种评价性特征。人们运用语言来描绘事物或传情达意时,就必然同时接受与选用了语言的评价性特征。新闻报道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在运用语言记录、再现新闻事实时,记者的观察角度,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他对语言的选用与安排,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或运用语言符号的评价性特征,从而在报道中带上一定的主观性倾向。因此,要想达到新闻客观性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语言的规律与特点,明白语言主观性特征的表现,从而有效地避免主观性的过多渗入。鉴于此,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语言中的词语选用、语序安排、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并揭示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词语选用所体现的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词汇学认为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外,还具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指的是附着在词语上的价值倾向或者说符号的评价性特征,包括褒义、贬义或中性三类。每选用一个词语时,我们不仅选用了词语的理性意义,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附着在词语上面的感情色彩。不同的感情色彩传递着不同的主观认知。比如,近几年非正常拆迁事件频繁发生,由拆迁而导致的血案、命案时时被媒体曝光。对于这些血腥拆迁行为及其悲惨后果,媒体运用了“非法拆迁”、“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暴力强拆”、“野蛮拆迁”、“匪化拆迁”、“血拆”、“拆迁血案”、“拆迁命案”、“拆迁致人伤亡案”等词语来描写,这些词语通过寓有褒贬倾向的定语(如“非法”、“暴力”、“野蛮”、“匪化”、“血”等)或定语中心语(如“血案”、“命案”、“伤亡案”)的使用,传达了记者对此类非法拆迁行为的强烈谴责之情,暗示了记者维护法律、弘扬正义的人道主义立场。

不仅是词语,对词语的安排,也即语序的不同,一样可以体现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语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序不同,语句的意义、价值评价及表达者的情感态度等都可能受到相应的影响。比如,对于2011年1月9日发生在朝阳医院的一名女患者8楼坠亡的事故,不同媒体的报道在词序安排上就有所不同。《千龙网》的新闻标题是《朝阳医院患者坠亡》;《考试吧》的新闻标题是《一女子朝阳医院8层坠亡》;《北青网》的报道是《朝阳医院门诊楼一女子坠亡》。这三家网站对同一件事的报道词语选用不完全相同,词序安排也各有特色。三者都用到了“朝阳医院”和“坠亡”二语,但是使用位置却并不相同。在《千龙网》的报道中“朝阳医院”放在“患者”的前面并做其定语,点明坠楼者与朝阳医院的关系是医患关系,动词“坠亡”作谓语,说明事故后果。《考试吧》的标题把事故主角放在了句首,并用模糊指代“一女子”来表示,“朝阳医院”则放在主语“一女子”之后,动词“坠亡”之前,和“8层”一起作状语,指明坠楼的地点,在读者的心里就会唤起与《千龙网》的报道不一样的感受。在《考试吧》的报道中,“坠亡女子”与朝阳医院的关系并不明确,既可以是医护人员,也可以是患者,还可以是任意的外来人员,总之,在这种表达中,朝阳医院只是事故发生的地点,似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北青网》的标题与《考试吧》的标题所蕴涵的意义比较相似,在《北青网》的报道中,把“朝阳医院”提出来,和地点词“门诊楼”结合起来放在句首作地点状语,其后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也用了“一女子”来指代坠亡者,其所暗含意义的模糊性与《考试吧》一样,“朝阳医院”所放位置虽然不同,但在句中所作成分却是相同的,都是状语。比较这三则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词序安排与词语选用暗含着记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主观倾向。这三则新闻在内容上也有出入,最早报道的是《考试吧》,在该报道中称坠亡者不是住院病人,可能是看病的,稍后不到一小时《千龙网》的报道称,“医院工作人员称,患者当天曾挂号心理咨询科门诊”,再晚些时候《北青网》报道“院方称该女子不是医院住院病人”,“可能是到医院就诊的人”。对于此坠亡女子的身份及其与医院的关系,三则报道看似不同,但都确认了该女子是在朝阳医院就诊,那么其与医院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可见,在报道中如何安排语序以明确表达这种客观关系,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记者的认识与态度的问题。

此外,对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也会透露记者的主观倾向。句式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所划分出的类别,包括“被”字句、“把”字句、兼语句、双定语句等。语言中的句式是在社会群体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句式在形成过程中凝结着同一语言社会中群体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倾向。如“被”字句一般含有遭受不幸的意思,运用“被”字句来传达信息往往给人以“不自由,被动遭受”不如意或意料之外事件的意义。句类则是按句子的语气所划分的句子类别,是指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不同的句类在达意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另外还可以传达不同的语气、情感、态度等。如祈使句含有命令、禁止等语气,一般限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说话的情况下使用,也就是说祈使句的使用暗示了话语使用者的权势地位。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虽然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容易达到。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特征等原因,使得新闻报道也常常体现出主观性的特征。这更要求记者在平时加强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进而深入掌握语言的特性,以求尽可能地避免语言的主观性,提高语言客观性的程度。

新闻语言的主观性倾向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记者在报道事实时常采用不带主观评价的语言。这就形成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然而,新闻又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有选择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采用客观的叙事方式,表达一种 “无形的意见” 正如赫伯特 ·甘斯在 《确立新闻的决定因素》中所说:“新闻报道不只是公断现实的事件。还要有价值标准。”这是因为 “记者不是毫无思想和灵魂的机器人,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没有价值观。没有意见,没有倾向„„他们有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偏爱,自己的评价。”[1实际上,新闻语言在客观的背后掩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所谓主观色彩是指新闻语言的使用者在新闻传播中常常通过所使用的语言流露出个人或集团对所发生的事实的倾向或态度 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语的锤炼

恰当选择修饰性词语,寓褒贬于修饰语之中,是记者表达主观倾向性的春秋笔法。形容词和副词是表达倾向性的最佳选择,所以在新闻界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选用是极其敏感的。西方新闻界规定:“少用形容词,要像挑选宝石一样挑选形容词。”凹但是如果选用得准确恰当,则能以一字见精神。新闻标题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常常能体现编辑或记者的主观意图,是价值判断的实现者.所以形容词和副词是标题的点睛之笔。例如:

1)四川疑患艾滋女拿到鲜红结婚证 暂不会生育子女(《中国新闻网}2003年 1O月l4日)

2)卖肉宰肉 还这么凶(《羊城晚报}2000年11月 25日)

3)贷款消费 只听雷声不见雨(《哈尔滨 日报》2000年3月19日)

定语、状语位置上的形容词、副词要比被它修饰的中心语意义更具体,是语义的重心所在.这种限制和描写作用是词汇意义的具体表现。然而它们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语用意义,即体现记者或编辑的主观情感。例 1)的“鲜红”一词的词汇意义无疑是冗余的。却恰当表现了记者的情感倾向:“结婚证”对当事人来说得之不易;例 2)的“还”加强反问语气,传达不满、斥责之意;例3)的“只”形象说明了贷款消费宣传力度有余而运作迟缓的现状。以上各例未见褒贬之词,却含褒贬之意,是非曲直尽在其中。新闻正文中也常选用形容词和副词性的修饰语.不仅能准确客观地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还能使文字表述生动优美,同时使报道充满感情色彩,导向突出。例如: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的一篇题为 《北约野蛮轰炸 我驻南使馆》的新闻,在415字的报道中运用了极具情感色彩和评价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达 14次,现摘录部分如下: 1)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

2)当地时间7日午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 3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至目前为止,至少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O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3)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空袭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4)子夜时分,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

“野蛮、悍然、严重、直接、猛烈、一直、最”等修饰语和人称代词 “我”的使用,准确地报道了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的事件,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引导受众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使馆的袭击暴行令人发指,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贯。

新闻报道的语言在对动词的选用上要显得更有技巧性。对同一个事物,我们有时既可以选择褒义词或中性词,又可选择贬义词,正是由于对这三种词的不同选择,我们对事物的感情和态度在字里行问会自然的流露出来。例如:

1.新华社汉城9月27日电(记者王训生)奥运会今天五大战事,本可平静的过去,事有猝然,清晨,“飞人”约翰逊服用违禁药被戳穿;晚问,“五连冠”的中国女排惨败,失去决赛权。“戳穿”一词标明作者对约翰逊行为的憎恶,“惨败”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女排失利的惋惜,不同情感溢于言表。

在新闻标题中也可见到作者炼字之功,推敲锤炼,匠心独具,一字成为新闻之“眼”。例如:

1)广东戏 “伯乐”捧回三大奖(《羊城晚报}2000年11月28日)2)成龙抱 “金鸡”(《新晚报}2005年l1月15日)3)教师兜售练习册 苦了收钱班干部(《新晚报》2005年9月 15日)

“捧”、“抱”不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获奖者的神态和心情,而且恰当地向受众传达了作者的主观认识:奖项之厚重.来之不易。例3)的“兜售”若换为“销售”、“出售”等词语则情感模糊,导向不明,“兜售”成为新闻价值的体现者。另外,直接体现说话人主观意愿的情态动词有时也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例如:)“亡羊”之后应“补牢”

二、句式的选择

新闻句式结构简单,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以陈述句见长 句子之间主要靠语序自然连接.较少运用关联词和插说成分,句意简洁明快。为了突显作者的主观意图,常选用一 些特殊的句式。如:

1)就是金娃娃也让社员抱回去(《中国农民报》 1983年 2月 15日)

2)有理也不能取闹(广《西日报}1984年1O月16日)

两则标题都包含了让步的语义关系,暂且承认某一事实的合理,却从另一角度证明有更加合理的事实,从而表明作者某种观点和态度。例1)暗含了作者的主观看法:赞颂执法政策坚定不移,言而有信,不打折扣的作风。例2)则表明无理取闹要不得.有理取闹也不可取。以退为进,令人信服,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性。

三、修辞技巧的运用

有人认为新闻报道是靠事实说话的叙事文体.不同于文学作品,所以也就把客观主义看作新闻语言的内在精神。“零度修辞”是新闻语言的一个倾向。事实并非如此,受众 就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背景映衬法,背景材料必不可少,它承受时间成本和视觉疲劳的双重压力,如果新闻仅是一篇符号的堆积。板起面孔说教.受众也就很难找到阅读的乐趣,更不用说摄取有效信息了。所以.新闻语言也要讲求修辞技巧.如何在客观地报道事实时,蕴含作者的微言大义,这就要充分挖掘语言的潜能,通常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反问、映衬等。例如:

1.对比

1)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问 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经济日报}1983年3月23日)

2)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文汇报》1980年 9月 19日)

“工程师——副局长”,“三代——一家”,“破屋——新房”,两问——四套”,准确鲜明的比较,工整绝妙的对仗.孰是孰非,自有公道,无需评说。例 2)在拟人中形成 “一道”与 “三十九颗”的对比,在大量与小量的对 比中.以“三十九颗印章”向受众诉说了行政审批程序的繁冗拖沓,效率低下。

3)是严肃查处,还是帮忙开脱?(《人民日报》1984年 6月23日)

4)是偶然重名,还是欺世冒名?(《健康报》1985 1997,年 7月23日)

表面上是选择,事实上道理昭然若揭,再加上特定的语气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强调,倾向性鲜明突出。

2.比喻

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的东西形象化,但运用比喻要注意思想感情。因为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个人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

1)七名选手掉进了尿‘罐子’(《大连晚报}2002年2月 10日)2)后仓 “老鼠”大如斗 前店豆浆淡如水(《解放日报》1983年5月3日)例 1)是个事件比喻,运动员因药检呈阳性而被取消参赛资格.“尿检”换作“尿罐子”实在是幽默戏谑。27)以“老鼠”喻“盗贼”更是褒贬得当。3.反问

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话中,用强烈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即吸引读者,又发人深思。如:

28)唯有扣分才能育德?(《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 14日)29)四岁小孩,不会用杯子喝水?!(《羊城晚报》2000年 l1月23日)4.映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有关的事物作陪衬,这是解释新闻事实的事实。如果没有背景材料的映衬,孤立地报道往往很难揭示出事实的真实内涵,这也就为记者阐释个人观点留下空间,寓倾向于背景之中。比如,在一篇关于赫鲁晓夫的报道中,记者在一段新闻事实的后面,叉加了一段背景材料:赫鲁晓夫昨天深夜派人把斯大林的遗体从红场水晶棺材中抬出,烧成灰烬 赫鲁晓夫在任乌克兰第一 书记的时候,在党的会议上高呼:斯大林是他父亲。Ⅲ这段材料揭示了赫鲁晓夫的为人,让受众对整个新闻事件不得不重新加以审读,作者的主观评价潜藏在字里行问。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永远共存的 “新闻传播的社会性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以客观的态度报道事实;语言本身的全民性决定了记者必须使用能为全社

会所接受的语言去传递信息。”然而,新闻作为舆论的工具,叉必然要为操纵者服务,也就必然要流露出报道者的思想倾向。但我们仍然要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切不可以文害辞,以辞害意。

语言表达有哪些特点 篇二

一、适当的感情色彩。既要冷静地分析既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二、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三、通俗性。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四、鲜明性。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好的演讲总是以其精密的思想启发听众,以鲜明的观点影响听众,给听众以鼓舞和教育。

五、筒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要做到语言的简洁,必须对于自已要讲的思想内容经过认真地思考,弄清道理,抓住要点,明确中心。如果事前把这些搞清楚了,在演讲时至少不至于拖泥带水,紊乱芜杂。还要注意文字的锤炼和推敲并做到精益求精,一字不多,一字不易。

六、针对性。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是庄严的会议或重大集会,是同志间的座谈和讨论问题;是欢迎国宾,还是一般的友人聚会。不同的`场合,演讲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讲法。

七、准确性。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揭示出它们的本质和联系。只有准确的语言才具有科学性,才能逼真地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接受,达到宣传、教育、影响听众的目的。

浅谈舞蹈语言特点 篇三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谈舞蹈语言特点

目录

目 录

摘要。.。.。.。.。.。.。.。.。.。.。.。.。.。.。.。.。.。.。.。.。.。.。.。.。.。.。.。.。.。.。.。.。.。.。.。.。.。.。.。.。.。.。.。.。.。.。.。.。.。.。.。.。.。.。.。.。.。.。.。.。.。.。.。.。.。.I 1 2 绪论。.。.。.。.。.。.。.。.。.。.。.。.。.。.。.。.。.。.。.。.。.。.。.。.。.。.。.。.。.。.。.。.。.。.。.。.。.。.。.。.。.。.。.。.。.。.。.。.。.。.。.。.。.。.。.。.。.。.。.。.。.。.。.1 舞蹈语言的定义。.。.。.。.。.。.。.。.。.。.。.。.。.。.。.。.。.。.。.。.。.。.。.。.。.。.。.。.。.。.。.。.。.。.。.。.。.。.。.。.。.。.。.。.。.。.。.。.。.。.。.。.。.1 2.1 2.2 2.3 3 3.1 3.2 舞蹈语言的造型性。.。.。.。.。.。.。.。.。.。.。.。.。.。.。.。.。.。.。.。.。.。.。.。.。.。.。.。.。.。.。.。.。.。.。.。.。.。.。.。.。.。.。.。.。.。.。.1 舞蹈语言的动作性。.。.。.。.。.。.。.。.。.。.。.。.。.。.。.。.。.。.。.。.。.。.。.。.。.。.。.。.。.。.。.。.。.。.。.。.。.。.。.。.。.。.。.。.。.。.。.2 舞蹈语言的技巧性。.。.。.。.。.。.。.。.。.。.。.。.。.。.。.。.。.。.。.。.。.。.。.。.。.。.。.。.。.。.。.。.。.。.。.。.。.。.。.。.。.。.。.。.。.。.。.2 叙事性舞蹈语言。.。.。.。.。.。.。.。.。.。.。.。.。.。.。.。.。.。.。.。.。.。.。.。.。.。.。.。.。.。.。.。.。.。.。.。.。.。.。.。.。.。.。.。.。.。.。.。.。.2 抒情性舞蹈语言。.。.。.。.。.。.。.。.。.。.。.。.。.。.。.。.。.。.。.。.。.。.。.。.。.。.。.。.。.。.。.。.。.。.。.。.。.。.。.。.。.。.。.。.。.。.。.。.。.3

直接抒情。.。.。.。.。.。.。.。.。.。.。.。.。.。.。.。.。.。.。.。.。.。.。.。.。.。.。.。.。.。.。.。.。.。.。.。.。.。.。.。.。.。.。.。.。.。.。.。.。.。.。.。3 间接抒情。.。.。.。.。.。.。.。.。.。.。.。.。.。.。.。.。.。.。.。.。.。.。.。.。.。.。.。.。.。.。.。.。.。.。.。.。.。.。.。.。.。.。.。.。.。.。.。.。.。.。.。3 舞蹈语言的分类。.。.。.。.。.。.。.。.。.。.。.。.。.。.。.。.。.。.。.。.。.。.。.。.。.。.。.。.。.。.。.。.。.。.。.。.。.。.。.。.。.。.。.。.。.。.。.。.。.。.。.。.。.2

3.2.1 3.2.2 4 4.1 4.2 4.3 4.4 5 舞蹈语言特征分析。.。.。.。.。.。.。.。.。.。.。.。.。.。.。.。.。.。.。.。.。.。.。.。.。.。.。.。.。.。.。.。.。.。.。.。.。.。.。.。.。.。.。.。.。.。.。.。.。.。.。.3

舞蹈语言的形象性。.。.。.。.。.。.。.。.。.。.。.。.。.。.。.。.。.。.。.。.。.。.。.。.。.。.。.。.。.。.。.。.。.。.。.。.。.。.。.。.。.。.。.。.。.。.。.4 舞蹈语言的典型性。.。.。.。.。.。.。.。.。.。.。.。.。.。.。.。.。.。.。.。.。.。.。.。.。.。.。.。.。.。.。.。.。.。.。.。.。.。.。.。.。.。.。.。.。.。.。.4 舞蹈语言的创新性。.。.。.。.。.。.。.。.。.。.。.。.。.。.。.。.。.。.。.。.。.。.。.。.。.。.。.。.。.。.。.。.。.。.。.。.。.。.。.。.。.。.。.。.。.。.。.4 舞蹈语言的节奏性。.。.。.。.。.。.。.。.。.。.。.。.。.。.。.。.。.。.。.。.。.。.。.。.。.。.。.。.。.。.。.。.。.。.。.。.。.。.。.。.。.。.。.。.。.。.。.5

总结。.。.。.。.。.。.。.。.。.。.。.。.。.。.。.。.。.。.。.。.。.。.。.。.。.。.。.。.。.。.。.。.。.。.。.。.。.。.。.。.。.。.。.。.。.。.。.。.。.。.。.。.。.。.。.。.。.。.。.。.。.。.。.5

谢。.。.。.。.。.。.。.。.。.。.。.。.。.。.。.。.。.。.。.。.。.。.。.。.。.。.。.。.。.。.。.。.。.。.。.。.。.。.。.。.。.。.。.。.。.。.。.。.。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6

摘要

摘要

舞蹈语言之所以为“语言”,因为它既是舞蹈形象的物质存在方式,又是舞蹈情感的信息传递载体。它由人体动作所构成,但并非所有的人体动作都可以成为舞蹈语言。为了更深入的认识舞蹈艺术本身及其审美特征,更好地掌握舞蹈形体动作所体现出的舞蹈语言的表现规律,本文首先从造型性、动作性以及技巧性三个方面阐述舞蹈语言的内涵,然后详细介绍叙事性和抒情性舞蹈语言的定义与特点,最后总结出舞蹈语言的特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创新性和节奏性。舞蹈是一门形象、丰富和抒情的语言艺术,研究舞蹈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语言;特点

I

浅谈舞蹈语言特点 绪论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舞蹈美术、舞台设计、色彩、灯光和情节于一体,主要是依靠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物质手段,舞蹈的物质载体是人的身体,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是以人体的舞蹈动作为传达人的情感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用语言或文字来谈舞蹈是非常困难的。因而,身体作为一种语言通过舞蹈动作进行表达便形成了舞蹈特有的语言。

“人类最早的语言就是图形文字、眼神、手势、体态、以及各种咿呀如歌的声态语言。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丰富,思维意识的发展,抽象观念的出现,一般的普通语言才慢慢从原有的形象化的符号中分化出来,逐渐走向抽象化的线条和语音” [1]。在《毛诗·序》中说的一段话:“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2]”舞蹈是因为“言之不足”,“嗟叹之不足”,“咏歌之不足”等才跳起舞来。艺术语言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艺术语言也在不断的提炼中变得更加审美化和艺术化了。年轻的学者何新,他在《艺术现象的符号分析》一文中,作了一定的分析说明。我们认为他列的一个语言关系发展的图表,有一定的道理,可供我们参考。舞蹈语言艺术是由原始的形体语言、表情语言转化而来的,也如上面我们所讲的眼神、手势、体态等语言转化而来。舞蹈语言的定义

“舞蹈的语言是由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在的形动的,而外部形体动作则表现出该舞者心之所想,情之所动。[3]”即使是舞蹈的高难度动作技巧,也都是为了一定的情绪、情感而服务的,或者为表现能衬托、渲染人物的情绪、情感的环境服务的。舞蹈语言包括造型性、动作性以及技巧性,为了更加了解舞蹈语言如下逐一浅谈。

2.1舞蹈语言的造型性

舞蹈的造型性就是让舞蹈动作在连续流动的过程中给人们一种清晰明朗的美的感受,并且在片刻的停顿和静止时呈现出舞蹈内在的意义和韵味。

- 1 -

“造型性的特点是动中带静、静中带动、动静有序,二者皆美。”它能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和动作的美,集中反映内在的神情。例如陈维亚编导,黄豆豆表演的《秦俑魂》就充分表现了造型性的特点,在舞蹈的节奏、造型、身体语言的表现等方面,表现了超一流的技术技巧,已经达到了一种挥洒自如、人物和自己合一的境界。《秦俑魂》的结尾是整个剧目的点睛之笔当演员在一连串技巧性动作结束后,便以静代动,把动作质感慢慢放缓与快节奏的击鼓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黄豆豆利用形体动作的连续流动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勇士的内心世界,其明晰的炽热豪情效果也是只可意会的。

[4]2.2舞蹈语言的动作性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动作表现的是舞蹈编导内心的想法,例如著名的芭蕾独舞《天鹅之死》,就通过简练的形体动作——双臂作波浪式颤动,足尖不停地碎步行进,把对生的渴望及对死的抗拒完整又完美地展现出来,把“天鹅”在生与死之间的内心动作情感,细腻传神地表现出来,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又例如张继刚编舞的大型群舞《俺从黄河来》,属于民间舞的范畴。它通过富有风俗性、民间性的形体动作,表现出黄河儿女那种内心深处的隐忍、开拓、坚毅、奋进的心理动作与性格动作,也做到形神兼备、心体合一。

2.3舞蹈语言的技巧性

所谓技巧美就是指艺术语言运动过程中,或者说是艺术家在操作艺术语言进行表现过程中,由此产生的一种动态美。著名舞蹈理论家吴晓邦先生在《新舞蹈艺术论》中指出:“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而高难度动作技巧,是舞蹈语言艺术中极富表现性的动作形式。众所周知在舞蹈作品中,恰当运用高难度技术技巧,既是衡量演员技术水平和显示演员能力的手段,也可以升华情感,升华主题,增强舞蹈美感,体现舞蹈艺术的完美,从而使舞蹈更受观众欢迎。舞蹈语言的分类 3.1叙事性舞蹈语言

舞蹈艺术是以舞蹈的动作为基础和中心环节的一门艺术。舞蹈以身体为材料,通过头、眼、颈、手、腕、肘、臂、肩、身、胯、膝、足等部位的协调活动,构成具有节奏感的丰富的舞蹈动作、姿态和造型,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活动,反映社会生活。而表演性的舞蹈艺术则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组合、造型、手势、表情、构图、哑剧等表现手段,塑造典型化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丰富完整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是以形体动作来表达的一种语言艺术,其手段丰富多彩。

- 2 -

叙事性舞蹈语言指通过一定的事件叙述,来刻画人物性格,解释性格冲突和发展,从而表现某种主题的舞蹈。叙事性舞蹈所叙之事一般比较单纯、简短,人物关系也比较简明,大多数的叙事性舞蹈都依据一定文学范本,这样可以使观众更理解舞蹈所叙之事。例如舞蹈《再见吧!妈妈》,就像一首叙事诗一样,激动着扣人心弦。它表现一位小战士在战火中负伤,回忆起自幼在母亲的怀抱里成长,直到告别家人,从军参战,最后以紧握爆破筒冲向敌阵光荣牺牲的壮举。叙事性舞蹈与抒情性舞蹈相比,偏重于写实,由于其内涵比抒情性丰富,往往能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3.2抒情性舞蹈语言

舞蹈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时的表现形式。人的形体动作能抒发最激动时的心态,表达出丰富的内在感情。诗人闻一多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我们从古代文物和历史资料中得知,原始人的舞蹈状态和形式,主要是抒发他们的内心激情,表现生命的无限活力。舞蹈的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出它的强烈抒情性。舞蹈是长于抒情的艺术,舞蹈抒情寓于多种表达方式之中。

3.2.1直接抒情

为塑造人物形象,直接的抒发出编导们要表达的某种内心感情,去强烈地感染观众。如彝族舞蹈《阿惹妞》,编导就是抓住爱情历史悲剧这最富有激情的传统题材,抓住人物最动情的时刻,以情动舞,把无形的情化为可见的形象。又比如舞蹈《江山如画》直接抒发对江山美好山河的感叹,用动作语言表现心里的赞叹喜爱,表达了丰富的内在感情。

3.2.2间接抒情

“在舞蹈作品中,编导借助于动舞的情态、植物的特性、自然界景物中的形状变化等,以借助比兴手法,赋予作品以浓郁的感情色彩” [5]。比如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荷花舞》以及独舞《金蛇狂舞》等,就是出于这类作品。在这些舞蹈中,编导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主观感情、真情、激情与客观外界的景物达成有机的统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地反映我们生活的讲情话意。舞蹈语言特征分析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舞蹈艺术本身,为了更好的了解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舞蹈形体动作体现舞蹈语言的表现规律,进一步丰富舞蹈艺术的创造和发展,笔者将从舞蹈形体语言的形象性,典型性,创新性,节奏性四个特征着手,试分析舞蹈语言所具有的特征。

- 3 -

4.1舞蹈语言的形象性

“舞蹈动作语言和一般的普通语言相比,其语言的符号表现,不是我们常用的,抽象化了的文字与语言,而是有自己特有的形象的语言符号标识”。[5]这种符号标识,就是人自身肢体文化的律动,当然也包括有附在人体上的装饰文化,如化妆、服饰、随身道具等的一体性的律动。概括起来说,就是整个人体和人体文化的律动,舞蹈语言的形象性,不仅使它与一般的普通语言相区别,而且与其它各门类艺术语言也互相区别开来。

“一般的普通语言表述时,词汇与词汇的连接与发展,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运动。每个词,每句话,都有明确的意思。而舞蹈形体动作语言中律动的造型与舞姿的连结,就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运动,而是舞蹈形象本身的运动。因此,舞蹈形体动作语言的描绘,就是现实生活化、形象化的一种组合运动”。[6]这种组合运动不是概念的解说和推理,而是艺术形象活生生的展示和抒情。语言表述形象化,是舞蹈形体动作语言又一特征。如2008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中表演的《飞天》就是用静态的舞台表达动态的飞翔,利用舞蹈的形体动作语言变化,比如倾倒,比如扭曲的动作,这些正常的话做不到,但是非正常了做到了,结果这种舞姿特别奇特,就帮助这个舞蹈去说话,并且比一般语言更加形象的去表达。用一条腿跳出古老的旋律,简单而丰富,表演《飞天》的舞者身着长裙,姿态安详,随着音乐盈盈起舞,借助着自己本身高超的技能,加上把握住飞天在空中翱翔是千变万化的神态,把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华夏文明的精华。

4.2舞蹈语言的典型性

舞蹈语言的典型细节是指那些对于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发展情节、显示环境等最具有表现力的一切富有特色的细节。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创造出众多的艺术门派和艺术表现形式。其中舞蹈艺术的发展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舞蹈作品的典型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功的作品它都有典型的动作,典型的舞蹈动作不是综合的越宽越好,而是要集中凝练,有突出的性格,要有明晰和饱满的感情,使观众感到紧凑、饱满而又有想象的余地。

比如舞蹈《桃夭》,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观众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少女气息,舞蹈语言也在活泼喜庆的氛围中酿造而出。

4.3舞蹈语言的创新性

一个好的舞蹈构思和舞蹈结构,是通过鲜明、生动、准确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作品内

- 4 -

容、形象、情感,所以舞蹈语言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舞蹈语言除了学习、继承和借鉴之外,要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很多舞蹈语言是从生活动作中提炼而成的舞台形象,共性和个性是引起人类共鸣的情感特征。共性为人们所熟知的程式化的约定俗成,是文化积淀的过程,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物质和精神变化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者热爱生活、感受人们的情感变化是创作中的表现手段,会带给观众真实准确的舞台形象,挖掘生活动作是创作舞蹈语汇的手段之一。创新来源于生活,建立时代精神风貌基础之上,在创作者个人意识的参与过程中,才有了创意的新鲜,它是熟悉的陌生感,是人们重新体验的精神补偿。

4.4舞蹈语言的节奏性

“节奏是舞蹈的基本要素。”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是要有鲜明的节奏和丰富的韵律的。音乐是舞蹈的听觉外化,舞蹈是音乐的视觉外化,二者在古代就是一体。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在剧场中能达到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高度统一是一种享受,因此节奏的把握能使舞蹈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任何舞蹈都是具有节奏性的,没有节奏便是没有舞蹈,而舞蹈的动态形象也是一种具有节奏性的动态形象。例如舞蹈《两棵树》,通过强烈的鼓声、巴乌独奏的旋律和模拟小鸟有节奏的叫声,以及双人舞诗化的动作造型,表现恋人如同林中小鸟呢喃倾诉,它们的动作一刚一柔、一顿一挫、一张一弛,在节奏的不断变化中,渲染了舞蹈中的主题,表现出“树与人”同根连理,不可分离的深刻含义。在舞蹈中,节奏一般表现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发展变化——或是在力度上增强或减弱;或是在速度上加快或减慢;或是在幅度能量上增大或减小,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现出不同的丰富内容。总结

“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6],每一种语言和语言体系(言语、手势等等)都是源于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的分支:在这种原始语言中,身体各部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固定姿态,都具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在口头语言中所具有的同样意义;一个使用这类语言的人,说起话来就将使用他身体的各个部分。舞蹈就是艺术化了的人的形体动作的身体语言;一个精湛的舞蹈,正是由一个个最细微、最合理、而且最具表现力的形体动作语言组成,它是一门更加形象、丰富、抒情的语言艺术。

- 5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毛诗·序】毛诗·序 《诗经》研究著作。齐、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但三家已失传,此为《毛诗序》的简称,有“大序”、“小序”之分。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

[3]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 莫里斯,《身体语言》[M]上海三联书店,2003.[5] 于平,《舞蹈形态学》[DB]北京舞蹈学院内部资料,1998.[6] 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民族出版社,2001.- 6 -

寓言的特点 篇四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这种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作者通过讽刺和嘲笑揭露敌人的丑恶残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强团结,打击敌人。也用讽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虚伪、愚蠢、懒惰等缺点,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这些教训,讽刺一般在作品的开头点出来,有的在作品的最后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故事中间,让读者加以思索找出来。《南辕北辙》的最后一段中就直接点明了:“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另外,寓言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无生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

寓言来自民间,其作者是人民大众。它是为适应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常将自己在生活和斗争中积累的某些经验和教训编成生动的故事,让别人从中受到启发,以便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吃苦头。它是人们规劝和自我教育的生动形式,也是抨击坏人坏事的有效手段。《南辕北辙》则选自《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

寓言故事

骡子

有匹吃大麦长大的骡子很强壮。每当他跳跃时,总是自言自语说:“我父亲一定是一匹能奔善跑的马,我非常像他。”有一天,因为需要,骡子不得不被拉去不停地跑路。回来后,他才愁眉苦脸地想起自己的父亲是驴子。

这故事说明,人们如遇好运出了名,也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因为生活如同潮起潮落,前途难以预测。

狮子与报恩的老鼠

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用绳索把他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走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

这故事说明,时运交替变更,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的时候。

拓展:

定义

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分类

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寓言的阶段性

寓言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有阶级性,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作家评价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国内寓言作品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当时一些思想家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为了在政治主张上战胜对方,为了阐明自已的观点,互相责难、辩论,往往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谚语。通过艺术加工,用鲜明生动的抽象的代替议论进行激烈的争辨斗争。

寓言

寓言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列子》《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所以说寓言来源于民间。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一般的都比较短小。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戒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和明清的诙谐寓言等五个阶段。

有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现在有收录中国寓言的书籍《中国寓言》。

国外寓言作品

伊索寓言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拉封丹寓言》、阿拉伯寓言《阿拉伯人和他的骆驼》 等。

寓言和其它体裁的。比较(童年与寓言)

一、相同点

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也都富有教育意义。

二、不同点

1、篇幅大小

童话情节比寓言更丰富、更多变化,更生动有趣,结构也更复杂,所以它的篇幅较长,长篇可达数万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字;而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结构单纯,语言朴素,幻想的程度也较轻。

2、写作对象

童话的结构比较曲折,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为丰富、奇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描写的内容,表现的生活,都照顾到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点,所运用的语言也易为儿童接受。

3、表现重点

寓言着力表现内含的讽喻和教训,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告诫的意思。而童话则重在刻画形象,教训意味不那么强,教育意义往往寓于整个故事之中,不直接点出来,科学童话则重在知识的传播。

4、情节结构

寓言的故事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鲜明的拟人化形象。童话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有较高的要求。

5、幻想法则

童话的幻想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与现实的结合也必须和谐、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而寓言则不那么严格,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垂涎于葡萄,改变了原来食肉的习性。这个寓言赋予了狐狸“人”性,却违犯了狐狸的“物”性,这在童话中是不可以的。

成语故事与寓言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如一个班,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运动,有人既喜欢音乐又喜欢运动,那么喜欢音乐的人就是成语故事,喜欢运动的人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成语故事必须以一个成语作为题目,以它为中心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寓言故事有相似之处。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成语的用语特点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

结论 篇五

综上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炼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之所以有这样的特色,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爱国思想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来读他的作品,广大的学者来研究他的作品的语言。因此我们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能让人不断的阅读,挖掘、研究的作家实在不多。老舍是其中一个。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篇六

摘要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剧家,也是全世界最杰出的文学家。

尽管莎士比亚的时代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但是他的作品依旧受到广泛的欢迎,并吸引着研究者不断从中发现新的价值。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究莎士比亚的艺术魅力,认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主体采用素体诗的形式营造诗化意蕴、使用大量词汇创造了丰富的内涵、灵活运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用适合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塑造真实的形象是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主要语言特色。

关键词:莎士比亚 素体诗 修辞 个性化

一 素体诗营造的诗化意蕴

莎士比亚的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台词主体几乎都采用“素体诗”写成。

素体诗是一种没有统一格式的诗体,以抑扬格五音步建行,韵文没有脚韵,十分接近自然语言。

莎士比亚驯服了这种素体诗,打破原来统一拘谨的诗歌格式,用充满流动性和伸缩性的诗歌语言赋予戏剧的音乐性,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诗人气质和诗人语言,给所有作品都蒙上了浓郁的抒情性。

莎士比亚的素体诗首先用来传递剧中人物的肺腑真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这样形容罗密欧的感情:“没有等你要,我已经给过你了/可是如果能再给,我仍旧情愿/它就是为了更多给你/我的恩情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我的爱就像大海那样深不可测,给得越多/我自己拥有得就越多,因为两者都是取之不尽的。”很明显,在对朱丽叶的炽热情感表达上,这样生动酣畅的诗歌形式有更强的表现力。

其次,为了充分发挥诗歌在戏剧中的表现力,莎士比亚让素体诗在他的作品中担当了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等多种重任。

在《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说:“你问我为什么要选择一块臭肉,而不是三千大洋。

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但会无比骄傲地说上一句:我乐意!”这段话既有商人语言和心理上粗俗、平常的内容,又使用了高雅、讲究的诗体形式,做到了语言上的雅俗共赏,还将一个自傲坚定、振振有词的犹太商人形象生动地立在了观众眼前。

最后,莎士比亚还常常根据戏剧需要,创造性地打破诗体的限制,尽情发挥自由诗体在戏剧中的作用,给戏剧创造酣畅的情感表达。

例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感叹道:“人类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动人的外表!/多么高雅的举止!/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聪慧上多多么像一个神灵!/世间最美的事物!/万物的灵长!/但是对我来说一个泥土塑造的生命算什么。”这段语言不限于字数,不限于韵脚,长短交错,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哈姆雷特心中激荡的强烈想法,哪怕只是没有逻辑的短句也要迫切地表达出来。

二 大量词汇构成丰富内涵

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宝库,其词汇量的丰富是惊人的。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普及后,马文・斯佩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精确地统计出,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词汇量达到了29,066个。

这个数字是《圣经》词汇量的四到五倍,以至于有研究者提出,应该把莎士比亚的作品同《圣经》一起共同列为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

莎士比亚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是很短的,他如此庞大的词汇量从何而来呢?

1 借用

莎士比亚从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例如在“我是Misantropos,我憎恨人类”一句中,“Misantr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憎恨所有人的人;在“这是一个专注于学术细节(pedant)的男孩,没有人比他更加辉煌”一句中,“pedant”是法语中的一个词,指的是专注于细节的空谈家,擅于自我炫耀学问的人;还有丹麦语花环“krant”经过莎士比亚的引入用为“crant”,意思引申为“带着花环的少女”和“少女的纯洁美丽”。

2 合成

莎士比亚擅于灵活运用已有的词汇,将两个或者多个单词合成一个单词,这样的例子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例如:在《驯悍记》第一幕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is there any man has rebused your worship?”中的“rebused”是将“rebuke”(指责)和“abuse”(侮辱)合成了一个词,两个词语原本都有辱骂、诅咒、谴责的意思,组合在一起语气更加强烈,但是比原来更加简练,而且具有了幽默的效果;在《哈姆雷特》中,格特鲁德王后称哈姆雷特是“too-much-changed”(有太大变化的儿子);在《李尔王》中用在“conflicting”(矛盾冲突)前加了三个介词,构成“to-and-fro-conflicting wind and rain”,意为比暴风雨的冲突还要剧烈。

3 变换

莎士比亚对于词语的灵活运用达到了恣肆自如的地步,他常常不按照词汇的标准语法来使用,使词汇在句子的具体使用中发生了词性的转变,这种不拘一格的方法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例如,在《麦克白》“which the false man does easy”中,形容词“easy”修辞“does”,实际起到了副词的作用。

此外,用人称代词取代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用动词作宾语等违背语法常规的现象常有出现,使语言具有生动鲜活的色彩。

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英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语法,英语词汇也没有任何字典和词典可以查询,莎士比亚这种借用外来词汇、创造新词、赋予旧词汇新含义、词类活用等遣词方式,不仅成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鲜明特色,也对近代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评论家乔顿所说:“伊丽莎白时代在词汇和结构上的自由运用是无所不包的,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 多样修辞增强语言表现力

莎士比亚精湛的语言艺术还表现在他对多种修辞格的运用上。

他毫不吝啬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隐喻、反衬、双关语、双重否定等多种修辞,相互交替,灵活变换,为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化戏剧主题而服务。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隐喻和双关语。

1 隐喻   隐喻是将自己的思维赋予在物体上,使物体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含义,隐喻经过人们思维上的内在逻辑传递了更多的内涵。

莎士比亚十分擅于使用隐喻的修辞方式,使他的作品内涵变得厚重。

例如,莎士比亚晚年的代表作《暴风雨》,隐喻的修辞方式几乎贯穿始终。

主角斐迪南出场时,作者用了这样的语言“他是谁?是一个精灵吗?他这样美丽!我从来没有见过宇宙中竟然还有这样出色的。人!”米兰达出现时,斐迪南也惊叹道:“神奇的姑娘啊!你告诉我!你是不是人世间的女子?”作者给了他们如此高的赞誉,表层含义是对两个人物美丽的外表和高尚正直的气质赞赏,用怀疑“宇宙”和“人世间”是否有这样的人存在表示他们代表了人类最高贵的品德。

深层含义是对两个人物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的赞美和推崇,“天使”和“精灵”代表了作者渴求的“理想新人”。

2 双关语

双关语是一种常见的文字游戏:两个词或者词组具有相同的读音,但是含义却截然不同,使用其中一个词的时候,实际表达的是另一个词的含义,或者两个词的意义都要,从而取得一语双关的目的。

双关语是莎士比亚语言的一个显著特色,他对双关语的钟爱几乎到了不加节制的地步。

《无事生非》中双关语的灵活运用给作品增添了活泼俏皮的色彩,如贝雅翠丝和信使的对话中,信使使用“stuffed with ”是“填满、充满”的意思,但是贝雅翠丝接过话说“确实,他是一个酒囊饭袋”,这里就把“stuffed man”运用成了“吃得过多”的意思。

从这个小小的对话里,我们看到了贝雅翠丝的机智睿智,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广泛使用双关语,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双关语都起到了加强戏剧气氛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在《哈姆雷特》中,采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哈姆雷特对奥菲莉亚的感情“四万个兄弟的爱加起来,也抵不过我对奥菲莉亚的爱情”;在《麦克白》里,麦克佩斯踏着血泊登上了王位,作者贴切地比喻说“就像一个矮小的偷儿穿了一件巨人的衣服一样束手束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采用反衬的手法写“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莎士比亚以天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娴熟地驾驭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精彩纷呈。

四 个性化语言塑造真实的人物

伊丽莎白时代的许多英国古典的宫廷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一律采用精致典雅的语言,他们不惜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唱起典雅考究的唱诗词,也要保持文学语言的“纯洁”、“高雅”。

莎士比亚从来不做这样的迎合。

他笔下的人物处在什么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是什么样的性格,就会说什么样的话。

就像普希金说的那样:“他(莎士比亚)是从来不会损害他们(莎剧中的人物)的性格的,他使他们非常自然而随便地说话,因为他自己知道在一定的时候和一定的地方,他会使他的剧中人物用适应他们性格的话来说的。”这样的创作理念使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都有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化语言一方面体现在给不同人物设定不同的语言。

英国当时的戏剧界盛行两种语言风格:宫廷化和平民化。

无论是哪种风格的语言都会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贯穿到底。

莎士比亚也曾一度在精雕细琢的宫廷化语言上下功夫,不适用“粗野”、“下流”的词汇。

但是随着艺术造诣的不断加深,莎士比亚抛弃了这种桎梏,坚持为每个人物定制符合他们各自身份、环境的语言风格。

正如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中说:“观众通过人物的言谈后才知道人物内心的演变,而所有的角色似乎都在一起约定,在这方面不让我们有不清楚的、模糊的地方。”于是,《威尼斯商人》里有语言文雅、优美、含蓄的鲍西亚,也有语言粗鲁、低俗、刻薄的夏洛克,甚至还有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奎克琳夫人那样的形象,说起话来完全就是淫秽无知的笑话合集,粗俗下流的言辞总是引起大家的哄笑。

尽管这些语言受到了当时不少人的指责,德国佛里特立克大帝愤怒地评价“只配给加拿大的野人去看”,莎士比亚还是抵制住了这种毁谤。

莎士比亚给每个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不是虚伪造作的“诗的语言”,而是真实的“生命的语言”。

个性化语言另一方面体现在给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设置不同语言。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心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莎士比亚将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用语言表达了出来,他笔下的人物会随着人物的心情变化时而温文尔雅,时而愤怒粗俗,时而妙语连珠,时而语无伦次。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痛失爱人的罗密欧十分悲愤,对仆人说话的语气也十分简单粗暴“把火把给我”、“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坟地上散满你的肢体”,从这些语言中,我们感到了罗密欧极度的愤怒和悲伤,以及害怕别人干扰他殉情的心情。

当他的仆人答应他后,他给了仆人一些钱,说的是:“这才像个朋友”,“愿你一生幸福。再会,朋友。”可见,此时的罗密欧已经恢复了平静,因此言语也有了往日的平和和一个贵族少爷的修养。

这些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语言,完美配合了情节的推进,是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伟民:《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综述》,《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第4期。

[2] 杨勇:《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 刘瑶:《漫谈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 肖学农:《浅析莎士比亚喜剧的语言特色》,《长城》,2010年第12期。

简练亲切,“京味”十足 篇七

简练亲切的语言往往会是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产生愉悦的兴致,时刻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却从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罗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掀小辫打,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这是孩提时代的真实的故事,自自然然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语言大师学问的佩服。简练的语言我们读起来不是觉得十分有趣吗?

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二千四百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六百二十一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他还善于有选择的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的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的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他个贱骨头!”……,这些个性化的口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如《给茅盾兄祝寿》一文中:“他永远要说出他以为值得说的话。勇敢使他永远年轻,而时间增高了他的智慧。他创作、他翻译、他研究、他编辑,他的勤劳与成绩,从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们前面。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这简练、亲切的语言,不仅到出了老舍对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时代、为民族、为人民英勇献身的思想,像“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前面说我们敬爱他,然而后半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嫉妒他。难道真的嫉妒他吗?不,这样不仅增加了生动感而且加大了亲切感。也恰切点明了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亲切!

老舍作品经常采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语,老舍作品的“京味”重点儿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这样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中国市民知识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这样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小说写了一个细节,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声音似乎是专当吟咏用的,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雍容。”祁瑞宣因此而感叹自己缺乏那种新兴民族的英武好动,说打就打,说笑就笑,敢为一件事,不论是为保护国家,还是为试验飞机或汽车的速度去牺牲了生命。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及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仿写。 篇八

明确评分要点,要求严格按下列要点进行仿写。①内容合理(上下文意衔接、情调一致等);②句式仿写(句式结构一致、运用手法一致等);③修辞上,注意比喻和排比手法;④符合题目要求,尤其特殊要求;⑤语句通顺(否则扣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广播语言的特色》,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1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