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最新3篇

发布时间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一

的舞台。有差异,但未必有冲突,更精确地说,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才可以不冲突。这种对差异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或者说非冲突化的处理,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构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从方法论意义上看,这种极具智慧的解决方案就是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张力,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以此促成个体有最大作为、社会得到最佳整合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的并存和互补。为了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必要的张力”,需要以制度性安排来调整市场在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差异说到底是利益的差异,和谐自然包含对利益的协调。不在利益分配制度上对市场自发机制采取一定的弥补,就不可能引导和影响差异的走势,追求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很难产生效果,和谐社会就没有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将被虚拟化。具有自发性质又获得了经济上主导地位的市场体制,客观上为掌握各种经济—社会资源的个人或群体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搭建建设性的政策架构,由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发展社会事业,发挥政府作为各种利益群体中介人和协调人的作用,通过立法和行政等方式,促使社会财富适度转移,扭转差异扩大的趋势,缓和利益矛盾,争取适度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有差异必有矛盾,有矛盾难免发生冲突。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不需要绝对排除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冲突的社会,而是冲突被良性化、制度化了的社会。除了由国家或政府担任中介人,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法律的,社会的等不同方式,借助明确的规则约束,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体制化的平台,如集体协商或谈判机制等,直接沟通乃至博弈,从中产生能够为各群体所接受的利益分配格局。经过制度化、无害化和建设化的处理,可以有效利用冲突的激活效应,同时又可避免由冲突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实现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无论差异还是和谐,它们都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个人或群体对差异与和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差异与和谐的实际效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承认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承认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基本权利和权益的基础上,对已经存在的差异格局作出合理、合情的解说。和谐社会需要利益协调,但利益协调也是有限度的。一切现存的秩序都需要合理化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解说而被相关方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只有综合发挥利益协调、良性冲突和合理解说的作用,才能够在利益分化和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社会和谐。在这一点上,执政党的研究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试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二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本文在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不要战争、不要凶杀、不要抢劫、不要疾病、不要欺诈,追求和平、幸福、安宁、自由的生活状况,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梦寐以求的理想。儒家的大同世界,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至德之世,墨子的“兼相爱”,佛教的极乐世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都具有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和谐社会有不同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同于古今中外思想家们所设想的和谐社会,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古今中外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和谐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今天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了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力求化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的一种社会理想,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的和谐社会。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也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的平等互动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的重大发展,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胡锦涛在2005年2月19日省部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首次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价值取向。公平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它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正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合理的平衡的关系,是人待人处世的一种基本原则和准则。正义要求大义凛然、主持公道,不向歪风邪气低头。社会主义是比任何社会都要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做到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诚信友爱。诚信友爱既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又是人在处理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的行为规范。要求全社会成员相互帮助,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以“八荣八耻”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讲空话、假话,不捕风捉影,不挑拨是非,不造谣生事,不用假药、假烟、假酒、假奶坑害消费者。诚信友爱既是人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失去了诚信友爱,必然陷入“人对人象狼”一样的陷阱。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社会朝气蓬勃、团结协作,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释放,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中国经济社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使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安定有序。就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尽量控制和减少各种犯罪活动。要求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特别要加强公检法司人员教育,防止警匪一家,把社会秩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片面增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调整经济结构,使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包括六个方面:①根据民主法治的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根据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出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通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③根据诚信友爱的要求,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④根据充满活力的要求,提出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加,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⑤根据安定有序的要求,提出社会管理体系显著提高,社会秩序良好。⑥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有六条:①坚持以人为本;②坚持科学发展;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民主法治;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发展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篇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路径探索

[摘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路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因而,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最直接的原因。虽然一个富裕的社会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贫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医治社会诟病和消除社会裂痕,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要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加快发展,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解决各种矛盾创造条件。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从当代社会面临问题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所引起的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了矛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方面。

这些都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无论是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地区间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还是发展教育解决教育不公、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都需要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只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才能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正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

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来看,稳定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盛世”,虽然其特征不完全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社会稳定,而这都与当时的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分不开。同样,这些盛世王朝的衰落,也大都从社会动荡开始。邦乱则国衰,心乱则事废。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深刻道理应铭刻于心。保持社会稳定是大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这是我们完成各项改革和建设任务的基本保证。”这不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人民的共同心声。

从国际局势的视角来看,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当复杂,维护稳定是国际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新形势下,我国既面临难得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只有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只有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一书中第一次把正义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中的首要价值一样。”。从古到今,尽管不同时代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人们都有一个共同而不变的追求,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真正的“公正”必须出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理性判断和选择,应当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体现。

社会公正包括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权利和同等发展机会,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问能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得到与其贡献相对等的有所差别但恰如其分的回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生活质量能不断提高,等等。从社会公正的含义可以看出,社会公正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社会公正体现着“每个人所应得”,体现着“资源共享,普遍受益”的原则。

公正日益成为诸多社会价值的核心,成为人们强烈追求的目标,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和谐本身就意味着社会无矛盾或能较好地化解纠纷和矛盾。和谐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公正,没有公正作为基础实现不了和谐。因此,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坚持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维护社会公正为基点,下大力气消除影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这样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

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构成人的行为准则。

如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样,文化对社会也发挥着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通过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境界,让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胡锦涛曾强调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

和谐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它对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构发挥着灵魂和指导作用,约束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秩序,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保障现实社会在愈益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它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

其次,它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发展实践。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还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促进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体系的建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非物质、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如道德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等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能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评判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和谐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或文化产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它不仅可以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最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0 1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