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学习方法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3篇

发布时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什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章 篇一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内容: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494年)。

④学习汉族文化(学说汉话,改用汉字单姓,穿汉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3、评价: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②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科技的进步

1、数学:①魏晋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的祖冲之,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千年;著、《缀术》。

2、农学:北朝的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3、地理学

①西晋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

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书中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 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玄学和道教

1、玄学

①含义: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魏晋之际出现)

②经典: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三玄”)。

③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④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竹林七贤”。(主要活动在洛阳)

⑤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2、道教的官方化:①东晋的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

②萧梁的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三、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佛教盛行

(1)原因:佛教宣扬的教义,既为穷苦百姓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2)危害: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2、反佛: ①原因: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②范缜著<神灭论>

观点: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在神存。形亡神灭。

影响:①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②《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③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四、承上启下的文学

①“建安文学”(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

②东晋诗人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③南朝的骈文(代表作:庾信的《哀江南赋》)。

④民歌盛行北方民歌慷慨激昂(代表作:《敕勒歌》、《木兰辞》)。南方民歌缠绵婉转(代表作:《采桑度》)。

⑤小说开始兴起(代表作: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五、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⑦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③“二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王献之。④女书法家:卫铄、王羲之妻。⑤“魏碑”。

2、绘画:①三国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②东晋顾恺之以擅长画人物著称(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刻: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音乐:(略)。

章 篇二

第二节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一、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东京。

二、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三、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措施:①集中军权。 ②集中行政权。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3、影响:①铲除藩镇割据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②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③军队战斗力下降。 ④财政困难。

四、科举制发展

1、表现: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严格科举考试程序。

2、意义:扩大了政权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社会危机: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冗官、冗兵、冗费。

③农民的反抗斗争。 ④辽、西夏的威胁。

⑤改革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二、庆历新政

1、时间:1043年,范仲淹主持。

2、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3、失败: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三、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年,王安石主持。

2、内容:①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②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3、失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新法被废。

4、评价:①增加财政收入。②军事实力增强。③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节 辽、西夏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辽的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都上京。采取“蕃汉分治”。

二、宋辽的和战:两次夺取幽云之战。

三、渲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1005年)。

四、西夏的建立:1038年,元昊,建都兴庆,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五、宋夏的和战: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

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宋夏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一、金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推行猛安谋克制。

二、辽和北宋灭亡:①1125年,金灭辽。②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三、1127年。南宋建立,后定都临安。

1、南宋初年抗金斗争;八字军抗金,岳飞抗金(1140年,郾城大捷)。

2、宋金对峙局面形成: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史称“绍兴和议”。

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发展

一、兴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二、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南宋灭亡。

三、多民族国家发展

1、原因:元朝大一统的出现。

2、表现:①民族融合加强。②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被称为“汉人”。③新的民族“回族”形成。④西藏成为元朝行政区。 ⑤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四、元朝的制度

1、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2、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3、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

五、灭亡: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特点: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二、科学技术

①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

②建筑:北宋末李诫编写《营造法式》。

③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北宋科技成就。

④郭守敬创制天文观测仪器和编写《授时历》。

三、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四、教育:书院在北宋兴起,南宋兴盛。

五、史学: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

六、文学 宋词繁荣

1、原因:①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代表人物: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诗歌:陆游的成就最大。

3、元曲杰出代表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绘画艺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篇三

第一章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

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

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

(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

1、青铜器: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③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5、漆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红漆碗;

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艺来装饰车。

四、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有车、船、橇等。

②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商民善经商,后世称经商之人为“商人”;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③西周:交通更发达,有几条宽广的由都城通向全国的大道;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④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门和整齐的街道。二里头夏都遗址已具有一定规模。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征

①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②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③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诸侯纷争

1、春秋争霸

(1)战争原因: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齐桓公称霸

①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 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 ①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4)吴越争霸 ①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2、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

(2)“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3)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

(4)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

(5)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

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1、表现

(1)农业

铁农具: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冶铸业: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②金银错新 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莲鹤方壶是珍品。

漆工艺:出现采用夹芝技术的精巧漆器。

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煮盐业、酿酒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

《考工记》: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商业城市

商业发达: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商业城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2、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

(2)过程: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土地的剥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 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二、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

(1)“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2、战国变法

(1)背景:①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影响: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影响: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二、思想

1、老子 ①道家的创始人,学说深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相传著有《道德经》,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

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

③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④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 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⑤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3、百家争鸣

(1)形成: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

(2)局面。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3)代表: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

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②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法家:韩非子是代表人物。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文化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最精华的部分。

2、屈原: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离骚》最著名。

3、诸子散文: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秋水》《逍遥游》是古代文学名篇。

四、艺术绘画:

1、《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2、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3、音乐:湖北出土的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那时音乐的发展。

五、科技

1、天文:①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3、名医扁鹊: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297 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