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学习方法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这些好的学习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一

一、传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2、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

(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

(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

(4)验算的习惯。

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技术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如:一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下面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下面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二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低年级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人深思。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三、培养学生课后巩固的习惯

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应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时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剞劂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寓学于教,寓教于学 篇三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才是关键。

读一本C++的书,和写一个相同的程序,是不同的两码事。

学习绘画理论也并不能说明你会画画。

不要做“纸上谈兵”之人,实践才是硬道理。

把它作为首要任务 篇四

比方说,你自学了一些基本的编程。

当别人需要外界帮助才能完成的项目,你现在可以独立完成了。

能够利用你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将使你多么自豪。

建立一份“要学什么”的清单 篇五

无论你是花了一年或者一周才读完一本书,都无所谓。

随身带着它,当你有时间的`时候就努力去阅读,通读它。

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只需挤出来的十几分钟,一周就能读一本,那么一年至少就能读50本。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六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却一直困扰着师生的教与学。这是因为其实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利用计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保证计算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准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准确”就丧失计算的意义。

计算教学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比较简单而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学生则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而不动脑筋机械地练习,错误经常不断。当出现计算上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呢?学生计算出错,固然与概念不清,未能真正地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有关,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平常练习老师要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十分重要。做数学作业时,要求书写格式规范化,如遇上两步以上的运算题,一般要用“递等式”书写,做方程时要注意先写“解”字,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都要作出表率。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明摆着的,学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如:,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先算两个乘法,两积相等,因此相除结果为1;而,学生容易急着要把和通分,而未能及时发现,0乘任何数就得0。因此,计算题教学也要象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题目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验算。开始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多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保证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教会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自然会更准确。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万无一失,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旦有错必须及时纠正。现在很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很少有自觉验算的习惯,只有在题目有要求验算时才写出验算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坚持练习,培养恒心和毅力。

毅力是成才者必需具备的最重要品质之一,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目标和方向,当我们的方向选对了的时候,毅力就显得十分关键。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才会成功,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没有长期性,那就注定要失败。为了培养学生的毅力,我们可以为学生订立一些具体的、细小的目标,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去做,并及时鼓励他,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奖励。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我们应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坚持长期练习,每天三、四道题,新授课时“突出法则重点练”,巩固课中“容易混淆的对比练”,日常练习“经常出错反复练”,还可以“多种类型反复练”,练习方式多样化。如学生在计算×(+18)时,很容易错误算为:×+18=1+18=19,而计算×+×时,又错误算为:(+)××。这都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定律的含义造成的,同时也没能对知识进行迁移类推。这就需要经常反复的进行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长时间的练习中让学生明白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才会成功。

三、要求速度快,培养竞争进取意识

在计算准确的基础上,我们就要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向学生提出计算要“准”而“快”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我们可以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逐渐缩短练习时间,或者进行限时练习,还可以多举行一些小竞赛活动。

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安排2到3分钟的口算抢答训练,如学完分数乘除法计算后,课前进行10到15道的口算练习,在巩固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要求达到熟练。在教学百分数、小数、分数三数互化时,可以分组进行“看谁反应快”的游戏。在学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一次计算比赛,看谁是计算高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些活动,营造了浓浓的竞争氛围,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胜利。我们多举办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做到方法巧,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学生虽能熟练掌握计算法则,但能否巧妙地解题同样重要。虽然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可是算法优化的思想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有些题按一般方法算,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刚学化简比时,当化简0.25:1时,学生往往只会按例题讲的方法,按部就班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再化成最简整数比,即(0.25×100):(1×100)=25:100=1:4。而如果我们提醒学生,在进行简便计算时,看到0.25你就会想到谁?学生就会发现(0.25×4):(1×4)=1:4,这样化更简练、更巧妙。当计算(+)×13+时,学生会不加思索的先算+,再乘13,结果发现计算很繁难,而且错误率很高,如果我们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分析,学生就会不难发现,这题前一部分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后一部分又可以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当学生在练习中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时,就是学生创新能力体现的时候。

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是教师能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弄清算理,掌握法则,并通过有效的练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则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就是一种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就要从平时点滴做起,从课内外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七

第一、习惯训练持之以恒。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我想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对不断出现的坏习惯,不要气馁,而要耐心训导,直至彻底改掉。

第二、杜绝“5+2=0”现象。

5天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养成的习惯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消失殆尽。调查发现,存在“5+2=0”现象的孩子占相当比例,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当中既有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杜绝这种现象,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二要寻求家长和社会的帮助。对于这一点,我想作为家长来谈,因为我的孩子上二年级,平时在学校表现的都不错,可是到了周末,一切规律都打乱了,他完全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在这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我一般是让她到了周五晚上就将进入状态,重新收拾自己的思路,把该记得、改写的都整理一遍,防止周一时什么也不会了。所以,家长一定要配合老师,在学校好不容易改掉的坏毛病,不要让他轻易的丢掉。

第三、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实践才是硬道理 篇八

孔子老先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味的读书,获取的知识是不够的,你要从中引导自己的想法。

把你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与你的朋友们交流。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篇九

01培养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学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

A、说明的对象是什么?B、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C、采用哪种说明顺序?D、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

E、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通过这种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同时,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1、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

2、养成每天做阅读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总之,学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作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02培养学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学生大多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往往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比如有位学生看电视时,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老师平时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还是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篇十

培养孩子思索感悟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学与悟是不能分开的。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从而使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孩子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记忆与遗忘是一队孪生兄弟,而“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不能一劳永逸,要“学而习之”,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复习包括整理笔记,补充完善课堂笔记,加上理解性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复习。

帮助孩子克服分心。

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其结果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要求孩子做好课堂笔记。当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再去问老师。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

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了一种自主探究的品质以及影响一生的自学能力。做好提前预习有利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所以家长必须对孩子提出预习要求:重视预习,每节新课都要求预习。明确预习的要求,预习不是简单的浏览书本,应该要求孩子带着目的、问题,找到答案,找出新的疑点,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掌握预习的方法。要求孩子在预习时学会圈点批注、摘抄、做卡片、编写阅读提纲或阅读提要。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297 1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