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学习方法

初二生物的知识点(优秀6篇)

发布时间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生物这门学科,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其他学科也大都雷同。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初二生物的知识点》,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一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注: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不是生物,都没有生命,不符合生物的特征。(P6)

▲生物的归类

1、按照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厚度:20千米左右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土壤,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初二生物知识点 篇二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注:1、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级”动物。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的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篇三

1、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3、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7、温室效应是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8、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 篇四

人体营养

1、食物中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基本物质,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正常视觉。

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

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60%~70%,细胞主要组成成分,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2)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2)小肠结构特点:

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特点:

a最长;

b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面积);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小肠中含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消化: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成分过程。

物理性消化:

牙齿咀嚼、舌搅拌和胃、肠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

通过各种消化酶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营养物质。

a淀粉消化(口腔、小肠),参与酶:唾液淀粉酶,

消化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b蛋白质消化(胃、小肠):

消化过程:蛋白质、氨基酸,参与酶(胃液、胰液、肠液)

c脂肪消化(小肠):消化过程: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胆汁(肝脏),参与酶(肠液、胰液)

4)营养物质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吸收:

胃:少量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吸收场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血液循环)吸收;其他从小肠绒毛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3、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食物(馊饭菜、发芽马铃薯);买经检疫合格食品;保持厨房和炊具干净。

生物初二上册知识点 篇五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人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2、人体有3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能够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管壁最厚,管腔较大,弹性大,能够摸到脉搏。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处输送回心脏,管壁较薄,管腔,弹性小,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就是静脉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3、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大小与拳头相近。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输出量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些。儿童时期心率要高些。

4、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个腔组成。每一个腔的心壁肌肉薄厚程度不同,左侧心壁比右侧心壁厚,同侧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存在,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

5、人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血浆总量的90%),还有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内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数量较少,血小板是最小的一种血细胞,在光镜下观察不到。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7、如果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数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有贫血病。如果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8、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央凹陷的圆饼状,具有运输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的能力。红细胞内含有红色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时与氧结合,使血液呈现鲜红色,叫动脉血。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时与氧分离,血液颜色呈现暗红色,叫静脉血。

9、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处(如:头部、肝脏、胃等)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处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体循环在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处完成了血液和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将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在肺处为血液补充了大量的氧气,排出部分二氧化碳,将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 篇六

第一单元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特征

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3、生物圈范围: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温度和一定生存空间。

5、影响生物生存环境因素:

6、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

7、生态系统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9、列举不同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

10、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1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2、植物细胞特有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制作和观察

14、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制作和观察

15、细胞膜功能:让有用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废物排到细胞外。

16、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里能量转换器

17、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作用

18、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19、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0、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1、植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无系统)

22、绿色开花植物六大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3、只有一个细胞生物体

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动。

赤潮形成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24、病毒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1)种类:按寄生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初二生物的知识点》,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297 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