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习范文 > 报告总结

实习总结(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实习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3篇《实习总结》,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实习的总结 篇一

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都明白,在上次的月总结中我也阐述了一些我的看法,但是我们也明白这些问题的解决决不是轻而易举的。相反,它是一个十分长期的过程,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无法做到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困难的解决涉及到两个根本的问题:心智模式的转变和价值观的转变。这两个问题导致了我们所说的教师们士气低落的问题,而这又是所有我们学校中具体问题解决的关键。虽然问题无法马上解决,但是我们谈论问题并不是为了今天就马上能解决,而是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已经具备这个条件的时候我们不会由于根本没有意识到而让时机白白流走。

组织的成功不但需要先进的制度,更需要先进的文化。文化是制度的土壤,正如我们所认识到的,当教师们没有积极性的时候制度再好都无法落实下去。所以上一次总结我谈了一些对制度的看法,如民主决策与管理,教师论坛中的召集人制度,这次我想讨论一下教师个人的心理。我们怎么样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和价值观来改善组织的绩效。

一、 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和改变?

1、学习的可能性

当我与许多教师谈论学习和改变的时候,几乎很少得到积极的回应。他们说每天要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学习;他们说自己水平有限,不知道怎么样去改变;他们说条件有限,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以供学习,没有良好的交流的氛围和习惯。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他们心中存在着不满,他们希望生活得更好,这也是事实。我们的许多教师像是犬儒主义者,而当你揭开大多数犬儒主义者的面纱时,你看到的是一位受挫的理想家。这些度对人抱持高度理想的人,最后因失望、受到伤害、理想幻灭、身心俱疲,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自我超越采取嘲谑的态度。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弗利慈说:“我们习于依赖自己心中认知的现况,甚于自己的观察。因为假设现况的真相类似我们所认知的想法,比重新观察眼前的现况方便得多。”他们原来是理想主义者,一受到挫折,就在心中建立起现实是无法改变的牢固信念。

因此,不是现状无法改变,不是我们没有条件去学习和自我超越,而是我们轻率地把自己跟这精神力量切断了。“自我超越”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容易定义和捕捉的概念,无法以数量来计算,像是一种直觉与个人愿望。没有人能够以达小数点后三位的精确度,衡量自我超越对生产力和最终效益贡献的大小。在物质主义挂帅的社会中,人们甚至不屑去谈论它。但是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而不是反应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他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属于一个自己有能力影响、但无法独力控制的创造过程。

事实上人类比我们假设的更为复杂。我们既害怕改变又寻求改变。或如一位研究组织改变的专家所说的:“人们并不抗拒改变,他们是抗拒被改变。”

2、学习的必要性

有一则煮青蛙的寓言。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试着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进温水中,不去惊吓他,他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温,当温度从华氏70度升到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必须放慢我们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太寻常的变化。但是移动太过缓慢,而我们的头脑习于较快的频率,因此很难察觉较慢的频率。除非我们学习放慢速度,察觉构成最大威胁的渐进过程,否则无法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我们要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人往往会在情况已经恶化的时候,自欺欺人地佯装每件事情都没有问题,最后一败涂地。而是根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并不断对于自己心中隐含的假设加以挑战。也就是不断加深我们对事件背后结构的理解以及警觉。

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如果员工本身未被充分激励去挑战成长目标,当然不会成就组织的成长。

3、学习的障碍

像个体的学生一样,我们组织无法进行很好的学习是因为组织中也存在着“学习智障”,对此,前人进行了总结:

1、局限思考

当一般人被问起如何维生时,大多数人都是叙述他们天天在做的工作,而不会扩大范围去说明他们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多数人认为自己对于整体只有很小或毫无影响能力。

2、归罪于外

归罪于外并发症实际上是局限思考的副产品,是以片段的方式来看外在的世界。如果只专注在自己的职务,我们便看不见身行动的影响到底怎样延伸到职务范围以外,当有些行动的影响回过头来伤害到自己。我们还误认这些新问题是由外部引起的。就像被自己的影子追着跑一样,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甩掉它们。

所以,当我们归罪于外时,已将“系统”切割。而永远无法认清那些存在于“内”与“外”互动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3、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

主动积极(proactive)现在是一种时尚。主动积极解决问题的意涵一般是说,我们不应一再拖延,而必须有所行动,并在问题扩大成为危机之前,加以解决。它被视为是消极被动的解毒剂。

4、专注于个别事件

某种解释在某个片段范围内或许是真实的,但是它们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未能以较长远的眼光来看事件背后变化的形态,并且未能了解产生这些形态的原因。专注在个别事件上,似乎是人类进化过程所养成的一种习性。令人忧虑的是,今天对我们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出自突发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无法察觉的过程所形成。

5、 经验学习的错觉

最强有力的学习出自直接的经验。自幼我们透过直接尝试错误,学习吃、爬、走和沟通,采取某个行动之后,先看看行动的后果,再采取新的行动。但是如果我们不再能观察到自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怎么办?如果我们行动的后果要隔一段时间才发生,或是发生在不直接相关的部门,我们如何从经验学习?从经验学习有其时空极限,因为任何行动在时空上都有其有效范围,在此范围内我们得以评估行动是否有效;当我们行动的后果超出了这个时空的范围,就不可能直接从经验中学习。

我们要更加有效地学习就必须去处这些学习智障,而这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即我们下面所说的心智模式。

二、 心智模式:

如果你无法掌握契机和推行组织中的兴革,很可能是因为它们与我们心中隐藏的、强而有力的心智模式相抵触。上万次的实验结果都显示,问题大部分源自人类思考与互动的基本习性,它超过了组织与政策特性的影响。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会从原来的热血青年变为失望和嘲虐的犬儒主义者? 无论是管理者、政府官员、社会工作者或其他角色,当面对这些复杂社会系统中令人不满的问题,而试着有所作为时,常常因为看不到这些系统原理的运作如何阻挠行动,而感到非常气馁。生态学家兼作家汤玛斯(Lewis Thomas)将这种气馁称为“本世纪最严重的无力感之一”。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线性思维模式。如果我换个思维方式,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我将介绍一下系统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模式,并试图用它来解释我们碰到的问题。

系统思考的第一项原理:结构影响行为。即使是非常不同的人,当他们置身于相同系统之中,也倾向于产生类似的结果。但是当我们使用系统结构这个名词的时候,必须了解的是,它不只是个人之外的结构。相反的,在微妙的人类社会系统中,结构的本质是微妙的,每一分子都是整体结构的一部分。这也就是说,我们有力量改变置身其中的结构,参与运作。然而,我们多半未能认知这样的力量。事实上我们通常全然看不见这些结构怎样运作,只发现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结构性的解释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只有它才能触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进而改进行为变化形态。生命的系统有其完整性,而其整体特性也因此显现在外。组织也是一样;要了解组织中管理问题的症结,必须先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系统整体。只要我仍以事件来看问题,我还是会相信自己的问题是由外部引起的;是他们害我的。一旦我看清了造成问题的结构,我开始思索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曾做了什么。

对于我们的问题,我们倾向于归罪于外,是别人所造成。然而系统没有绝对的内外之分;系统思考有时会将造成问题的“外”部原因,变成系统的“内”部原因来处理,这是由于解决之道,常常藏在于你跟你的“敌人”的关系之中。同样,我们学校中的问题也不能单纯地归咎与教师的懒惰或管理者的无能,而是一个系统问题。

系统思考的第二项原理:补偿性回馈(compensating feedback),意指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反应反过来抵消干预所创造的利益。我们都曾有过面对补偿性回馈的感觉:你愈用力推,系统反推回来的力量也愈大,于是你更辛苦地推,但愈是花更大的努力去改善事情,似乎需要愈大的努力去回应。我们在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往往注重短期效果,而忽视了它的长期危害。

系统思考的第三项原理:“滞延”(delay)。《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曾登载一幅卡通: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推倒左边的一个大骨牌。他告诉自己:“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然而他没有看见那骨牌正要倒向另外一个骨牌,而后倒向另外一个,一个接着一个,骨牌链最后将绕一圈从他的右边击中他。这肇因于复杂的人类社会系统的基本特性:“因”与“果”在时间与空间上并不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大多数的人往往假设因果在时间与空间上是很接近的。时间滞延是指行动与结果之间的时间差距。它会使你严重的矫枉过正,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但如你看清它们,并善加运用,也能够产生正面的效果。就像我们洗澡时要调节水温一样,你的行为愈积极,愈是猛烈地转动水龙头,要达到适当的温度所花的时间愈久。这是一个具时间滞延调节环路的教训:未经思考的积极行动常产生相反的结果。它会产生不稳定与振荡,使你无法很快趋近目标。我们采取的很多措施在短期能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长期往往会有影响,这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和观察。

系统思考要求我们完成以下转变:

1、从看部分转为看整体。

2、从把人们看作无助的反应者,转为把他们看作改变现实的主动参与者。

3、从对现况只作反应,转为创造未来。

我们总是把问题看得过分简单,并对问题进行单向的直线式的归因,但问题往往是系统问题,尤其是在动态系统(dynamic system)中,这样的归因是不正确的。当相同的行动在短期和长期有相当不同的结果,其中必定牵涉了动态性复杂。如果同样的行动,在自己这一部分所引起的效应,与系统中另一部分所形成的结果相差悬殊,也必定是因为具有动态性复杂的关系。当理所当然的对策产生不合理的后果,你的系统必定具有动态性复杂。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了问题背后的结构。如果我们关注的只是细节性复杂,研究其中数以千计的变数和复杂细节,实际上只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而看不见那些主要的互动关系及其变化形态。

另外一个被系统的回馈观点推翻的观念,是自我中心主义,换句话说,把自己看作活动的中心。系统观点却指出,人所扮演的任何角色都是回馈环路的一部分,而非独立存在于回馈环路之外。这代表了一种根本观念的重大转换。它让我们看清自己如何不断地影响周遭环境,同时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近代生态学家也强烈地主张一种新观念,那便是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与自然分割。系统的回馈观点建议大家,应共同分担系统所产生的问题。虽然未必每个有关的人都拥有相等的力量去改变系统,但显而易见的,寻找代罪羔羊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转变了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系统基模来解释我们遇到的问题。系统基模揭示了在管理复杂现象背后的单纯之美,当我们学会辨识更多的基模,在面对困难的挑战时,就可看出更多隐藏的杠杆解,并能更有系统地将其说明给别人了解。

基模一:“成长上限”(Limits To Growth)

定义:增强环路导致成长。成长总会碰到各种限制与瓶颈,然而大多数的成长之所以停止,却不是因为达到了真正的极限。这是由于,增强环路固然产生快速的成长,却常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一个抑制成长的调节环路开始运作,而使成长减缓、停顿,甚或下滑。

管理方针: 此时不要尝试去推动成长,而要除掉限制成长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中,杠杆解都在调节环路,而不是增强环路。(回馈环路(或“动环”)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不断增强的回馈”(reinforcing feedback)与“反复调节的回馈”(balancing feedback)。)因此要改变系统的行为,你必须辨认和改变限制因素。这可能需要采取未曾考虑过的行动、从未注意到的选择;然而此一成长可能被一个暗藏的因素所制,它可能是一个隐含的目标、规范,或资源的有限性。

基模二:“舍本逐末”(Shifting the Burden)

定义:潜在的问题常在症状明显出现后才会引起注意。但这正是难处,因为问题的根源常是隐晦不明。或者即使发现了,大家也因为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去克服,而避重就轻,采用一些善意的、简便的、立即见效的解决办法。不幸较为容易的“解”经常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改变潜在的问题。更有甚者,潜在的问题不但未曾解决,反而更为恶化,但因为症状已经暂时消除了,问题便不再引人注意,使系统因而丧失解决潜在问题的能力。“

管理方针:因此我们要非常小心,不要落入只解除症状的陷阱。否则,个人或组织在短期间或许可以获得效益,但长期而言,当问题再度浮现时,症状会更严重,面临的压力将更大。而届时,解决根本问题的能力早已萎缩。

舍本逐末最严重的后果是“目标腐蚀”。只要目标与现况有差距,就会产生下列两种压力:改善现况或降低目标。事实上,因为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合情合理的借口,因此极易染上降低目标的“瘾”。我们之所以会选择症状解,是因为它总能以某种方式奏效。譬如,喝酒能暂时消除一些工作过量的压力。(症状解如果不能减轻问题的症状,大家就不会选择它。)

事实上,所有事情背后几乎都有舍本逐末的结构:都因选择症状解而使根本解能力逐渐萎缩,相对的对症状解的依赖提高。组织和整个社会也跟人一样,会逐渐耽溺于许多症状解的“瘾”。恶化的过程愈长,愈不引人注意;大家等待治本原因出现的时间愈长,往后要扭转情况就愈难。当治本的反应渐弱,治标的反应就变成愈来愈强。

舍本逐末”结构通常有三个线索可循:第一,有个长期逐渐恶化的问题,虽然偶尔它似乎暂时好转;第二,系统整体的“健康”渐渐恶化;第三,无助感与日俱增。

这样的例子在教育系统中也是经常遇到的。比如上课时学生纪律很差,教师往往采用严厉的手段去制止。这是个短期内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从长期看他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加了学生的反抗性。由于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一根本解是很难做到并且效果要较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所以教师很容易地倾向与症状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就逐渐萎缩,而教师的工作也陷入了无休止的被激怒和指责的回馈环路中。

另外一个例子可以从学校管理中找到。学校安排的制度由于教师缺乏积极性而无法实施,这使得管理者必须通过安排每一项具体事物来维持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是管理者这种家长式的管理从长远进一步降低了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自己监督和管理自己的工作的能力。这反过来印证了管理者心中关于教师是消极懒惰的印象,从而更加依赖于对每件事情都进行具体安排的症状解。而所谓民主的标准也逐渐变得不在重要,目标遭到侵蚀。

如何寻找杠杆解:想要扭转舍本逐末的情势,需要增强治本的反应与减弱治标的反应。组织的特性常显示在如何处理舍本逐末情势的能力上。增强治本的反应总是需要一个长期与共有的“愿景”。组织如果不能建立长期不断创新的愿景,那么暂时解决短期问题的策略将取得主控地位。有时采用症状解有其必要性,但必须认清那只是为了延缓痛苦症状的权宜之计,此时最容易忽略的是,一旦压力好缓,就停止寻找根本的努力。

最新实习工作总结 篇二

自从开始x公司参加实习工作以来,在工作和社会中遇上了很多让我惊讶的事情。但至今以来,最让人惊讶的还是在工作中的时间流逝!过去,当我们还在学校的时候,三个月对我而言几乎是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们能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习很多的东西!这是多么漫长的事情!

但如今,在工作的忙碌下,三个月好像很快就过去了!但反思,自己的工作,却依旧有很多的事情没能做好,没能彻底的学个透彻。这也是我非常惭愧的地方。

但你不管怎么说,回顾这三年个月,我通过在岗位上的学习和锻炼,我较为充分的掌握了在x岗位的工作技能,并努力在工作中改进,并提升了自己!现对我三个月来的实习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对专业和岗位的全新认识

过去在学校中学习的时候,我一直努力的学习专业的知识,提升自己在x专业方面的能力。几年来,尽管知识确实提升了不少,但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以及今后要在工作中做些什么,我依然没有详细的。了解。

如今,在x公司x岗位这个实习的地点,我通过学习和锻炼,在工作上正式认识了x这份专业以及现在我所选择的工作。同时,我也从工作中意识到,自己过去所学习的东西,不过是为了工作而掌握的基础能力!在真正的工作上,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实战技巧!

二、实习的个人情况

在实习工作中,我们首先参加了学习的培训。在x领导的指点和教导下,学会了x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公司的纪律纪律和规定!此外,在后来的晨会上,我们还学习了很多企业的文化发展,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一点点的锻炼自己,这才最终适应了这份工作。

但在当时,我所掌握的也不过是最基本的工作技巧而已。尽管能完成工作,但比起其他同事们,在各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为此,在个人的提升方面,我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

如今,在经历了三个月的实习之后,我的基础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如今,我掌握的不仅仅是x的工作技术,还有在射虎生活的这段经验、在公司里与同时们的交流经历,已经对这份工作的了解和体会……这些,都是我在这次工作中的收获!

如今,实习已经结束,但你未来,我还会再次来到社会,走向今后的未来!我会在这段时间里更加努力的锻炼自己,改进自己,在下次的工作中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实习的总结 篇三

五月,在南校区校工厂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金工实习。期间,我们接触了锯、锉、錾、钻、车、铣、刨等7个工种,还简单地了解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每天,大家都要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并在6小时的实习时间里,完成从对各项工种的一无所知到制作出一件成品的过程。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讲授和在我们的积极的配合下,我们没有发生一例伤害事故,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实习要求,圆满地完成了三周的认知实习。

说真的,刚开始感觉三周真的很漫长,可时光匆匆,三周转眼间就飞逝了,现在回想这三周的蓝领之行,我尝到了:酸——严格的上下班和工作制度;累——手持锉刀不停地锉呀锉;辣——高速切削的精彩表演;更多的甜——亲手制作精美的工件。

我们去到南校区,首先学习的是钳工,钳工是以手工工作为主的加工方法,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但是钳工应用的工具简单,加工多样灵活,适应性强,能完成某些加工所不便或难于进行的工作,因此,目前某些机械加工和修理工作中,钳工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种。

初次走进钳工加工实训楼有点兴奋。第一天,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钳工的主要设备,让我们认识到了钳台、虎钳、划线平台、钻床以及各种量具、划线工具。认识完这些后,老师开始介绍锯了及锯子的使用方法。教授完后就给我们布置作业,要求我们锯割一块厚度为1MM的薄片,这就是我们的作业。我听到此话,一下子愣住了。1MM?怎么可能锯出来呢?老师说,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考验出我们的真本领呢?第一次锯割时,由于操作不熟练,我把锯路给锯歪了,弄坏了,练了两次后,掌握了操作要领,也锯出了比较满意的薄片,完成了作业!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老师要求我们自己通过锉刀、钢锯等工具,手工将一个铁块磨成六角螺母,再经过打孔、攻螺纹等步骤最终作成一个精美的螺母;还有两套配合的工艺品。记得最初制作螺母时,老师对我们说,工件的尺寸一定要精确,如果大小超过了公差范围的01。MM那就要在得分的基础上扣掉1分。听了这些我担心自己把六角螺母做小了,在从圆柱里锯断时就特意把厚度锯大了2MM,然后手持锉刀打磨。一开始我还以为2MM的厚度算不了什么,很快就可以磨掉的,没想到,磨呀磨呀,2MM的厚度居然花掉了我两个钟,那时我明白一个道理:原来2MM可以与2小时划上等号的。最不幸的是,后来一不小留神把六角螺母一组对边的直径磨小了0。1MM,看着那个本来就不满意的残废的半成品,我决定放弃它,重来!但当我看到别的同学都差不多做好啦,我还要把那根铁柱不平的断面磨平,再锯断,再把断面磨平,再画线,重复做那些工序,心里开始着急!当时真的很想放弃,想不做了。但我又不甘心交那个次品上去。同时我想起一位朋友对我说过:做一件事情,专注一点,心里想着一定要把它做好,就一定能行的!我对自己说,冷静点,还有时间,还可以完成作业的!第二次做时,自己学乖了很多,每一个步骤都极为小心,尽量精确,或许是由于操作技能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第二次制作时速度明显比提高了,也好看多了,或许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经过努力,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作业。吃了这一次的亏后,我也学乖了,在后来的作业中我都认真地计算,认真地按老师讲的步骤一步一步细心地做,再认真测量。经过几天的练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制作的工艺也越来越精确,美感系数也随之提高!

机加工首先是要安装刀具,安装刀具应该注意的是:

1)刀尖对准尾座顶尖,确保刀尖与车轴线等高。刀杆应该与工作轴线垂直。

2)刀头伸出长度小于刀具厚度的两倍,防止车削时振动。

3)刀具应该垫好、放正、夹牢。

4)装好工件和刀具后,检查加工极限位置是否干涉、碰撞。

5)拆卸刀具和切削加工时,切记先锁紧方刀架。安装完刀并对好刀后,就开始进行车削加工了。

车端面的时候,应当检查车刀、方刀架及床鞍锁紧在床身上,用小滑板调整背吃刀量,以免端面出现外凸内凹的情况。由于在端面上,由外至中心直径逐渐减小,切削速度也逐渐减小,粗糙度值较大。所以最好由中心向外切削。

最后,便是将工件进行切断了。切断工件一般要注意的是:

1)工件一般装夹于卡盘上,切断处尽量靠近卡盘

2)安装时,刀尖与工件轴心线等高,经免切断处剩有凸台,切断刀伸出刀架的长度应该尽量的短,

3)尽量减小滑板各活动部分间隙,提高刀架刚性,使工件的变形和振动减小。

4)手动进给要缓慢均匀,切削速度要低。

今天是第三天,我们不再在学校的金工实习基地联系,早上八点左右,我们一道乘坐学校的校车,开往公馆的机械加工厂,这次是真的去工厂实战了。在路上,我们看到一家工厂前面有个很大很累人的标语:进入工厂意味着放弃一切自由。大家看到后,不约而同地笑了。也许这个标语是雷人了点,但的的确确强调了一点,我们要遵守规则,安全第一。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实习总结》,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27 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