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9篇《《师说》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师说教案 篇一

教学母的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 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三、作者简介、解题

1、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师说的教案 篇二

课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_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_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所长,只是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_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

愚()句读()谀()经传()

郯()苌()聃()蟠()巫()

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深入学习

1、找通假字,并解释。

(1)传道受业解惑

(2)或不焉,或师焉

2.一词多义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郯子之徒

③吾从而师之

④句读之不知

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道:

①闻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古:

今:今:

⒊吾从而师之

⒋吾从而师之

古:古:

今:今:

⒌小学而大遗

⒍今之众人

古:古:

今:今:

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则耻师焉:

7.小学而大遗:

8.不耻相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

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

(1)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0)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反思

《师说》上完了,可是并没有自己想要的欣喜。明确而有深度的思维,也并没用挽救我的课堂。经过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备好课和上好课之间有长长的距离。这个距离充满着探索的艰辛与思考的苦楚。

在备这篇课文时,我有了活跃的思维字课文的处理上我打破了顺流而下的顺序,我从当时的社会的风尚谈起,然后再去发现作者立论的勇气与智慧。这样的处理,我想学生更能够理解文本的实在内容,更能够解读文本的价值。只是在处理文本时,我忘记了应该把难点放在哪个问题上,而课堂之上,我是否引领学生去理解这个难点?这个是我收获到却又常常忘记的备课要点。

另外,文与言,要应该怎样处理?言经常阻碍了学生对文德理解。在没有扫除障碍的时候,文的理解就变得仰视,变得像水中月镜中花。当然,如果时间充足,那么我想两者的关系会更好处理一些。我的遗憾在于,这篇课文,我的理解可以说比较到位了,也比较有深度,真正用自己的知识读出了文章的品味,但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我的学生对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没有较充分的熟识过程,虽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从师之事,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连接,但是,在连接之外,由于语言表述的陌生学生并不能真的理解文意,更重要饿是学生该如何看待一定要有老师这样的观点?一定要有老师是从狭义的角度啦理解的,其实文章真正的要义在于重塑学习风气,提倡人人应该谦虚地相互学习,从根本上纠正当时对谦虚求学的错误看法。但是,语言的难度让学生没有理解到这个通俗的确永远具备真理性的话题,理解上的差距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生硬的理解。而我没有抓到学生这个理解的差距,在学生生硬理解的基础之上把学生引到韩愈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勇气与智慧,又把学习提拔到对人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上来,这样就脱离了文本。就算没有脱离文本,首先就脱离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没有真正地从他们具备的基础出发。这是我课堂的失败,也是课堂效果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的原因。

由此想来,我们面对文本应该灵活处理。浅显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文言可以如此处理,但是难度较深的文言,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教学的过程有点揠苗助长的意味。上好课,真是不容易,很多问题并不能预见,总是在课上完了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的失败。我们的失败也常常在惯性的错误。因此,我们懂得之后,还要记得去改善。

在文言知识的总结课上,我的总结很潦草。我只是让学生顺着课文总结,在泛泛的寻找与总结中,我们抓到的是零碎的知识点,真正的总结应该是在学生的基础上提高概括性,能够把知识前后联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师说》教学设计 篇三

以下是初中语文课文《师说》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师说》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1、 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3、解题,留下 “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3、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5、教师范读课文。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13、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1、齐读第二自然段。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6、连贯背诵全段。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1、齐读第三自然段。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5、指导背诵。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 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 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 同时, 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二:《师说》教学反思范文

《师说》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教法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其主要课程内容有二:一是古汉语知识系统;二是以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主题思想串联的五段式教学模式因此这一篇传统文言名篇的教案基本上都是以“论证结构层次的梳理”“论证方法”“中心论点分论点”等等组成。但我们的传统散文尤其是《师说》中的精华部分难道是那些所谓论证方法、中心论点、分论点么?我觉得不是。平心而沦,当我重新再看这篇《师说》时,印在我心灵深处的是那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的精辟名言。所以在教授这一篇时,我将所谓 “论证结构、中心论点、分论点”放到了一边,而带领我的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那些闪烁在中国人身边的名言警句。于是我在课堂中引入了我最近的一些感悟。

案例一:这一段时间,我负责将学校老师的德育论文汇编成册,在编录的过程中,我发现引用率最高的名言即是本课的名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案例二:在讲授《过秦论》时,我犯了一个错误讲到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我当时由于一个思维惯性将“瓮”字的用法讲成了名词作状语,课下一个同学来问时,我才反应过来应该是名词做动词,所以老师也不是什么圣人,只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罢了。

案例三:办公室一帮老师突然有一天说到一句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dú lè lè bù rú zhòng lè lè”这时就有另一个老师说这句话不应该读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么?于是爆发一场争论,最后拿给所谓的权威——语文老师来判断,但语文老师们的观点也是对半分,最后还是上百度查询了一下,确定其读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所以,无论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不明白的地方,这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从这些鲜活的案例出发,学生会发现,文言文其实离我们的生活不远,在学习时也能调动起积极性,当然这样的课堂需要老师有着较强的课堂掌控力,有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这正是我缺乏的,所以在7班上这一课时,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

课后我又进行了思考,那些案例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是不是也可以引导学生讲讲他们的故事,谈谈他们对这些名句的看法,毕竟教这一课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散文的魅力。

篇三:《师说》教学反思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怎样把老的文言文教学传统传承,即对字词方面的掌握和要求,又怎样把新课标要求的方式加以体现,成为了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教学试验后,我的第一课时教法仍然比较传统,1、 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3、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4、教师范读课文。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

第二三课时我用了一种传统文言文很少使用的教学方法,我决定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入手,引出李蟠的“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然后再牵动文章的其他段落,这样文章的教学实际上就变成4-1-2-3的顺序,这样的安排既可以让同学们拿到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有话可讲,又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按部就班的模式,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仔细研读文章的第一、二、三段,用问题的串联贯穿整个文言文的教学,如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学习。并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把一个一个问题很自然的渗透,最后再由古人的从师之道和社会风气,拓展和延伸到同学们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通过4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同学们侃侃而谈。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当时,并不像课堂预设的那样顺利。文章行到“‘古道’在文章中哪里具体体现?”的时候,同学们的回答并不象想象的那样有规律,同学们很容易可以找到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相关内容,可是第二自然段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却很难找到,因为同学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这篇文章。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回答问题,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基本字词和文章结构的掌握比较好。另外在拓展延伸的讨论方面,同学们也能很积极的谈通过学习《师说》这篇文章后受到的启示。这样的安排摆脱文言文教学沉闷的气氛和教师从头至尾灌输的弊端,也可算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尝试。

由于过分强调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理解文意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时间少,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在以后的课程中我还要加以改进。

《师说》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要点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

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来……的地方”。)“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这句话按结构可以译作:〔我〕哪里追究他们的生年比我先出生还是后出生呢?

象这样的句子,中学生是比较难于理解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单照课本注释串讲一下显然不够,最好是通过句法分析,即通过成分划分来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方能事半功倍。至于介词“于”字作“比”讲,介绍比较对象的句子,可以举过去已学过的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来加深印象,本课后面还有“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可以进一步巩固。

古汉语中放在句首的“夫”(读fú)字,本为指示代词,指紧接着提到的事情,作“那”、“那个”讲,不过指示性很轻,可以看作发语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睢不辱命》)

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都由“所“字结构来充当,两者的不同仅在“道“字和“师“字的一字之差。

“所”字是结构助词,它的作用是放在动词(或主谓结构中动词)的前面,表示这个动词(或主谓结构)是作定语,用来修饰那个中心词的。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共传”是定语,修饰中心词“宝”。如果中心词省略了,原来作定语的“所•动”结构就起了以偏代全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把它叫做“所”字结构。如“所当无不披靡。”(《冯婉贞》)“所当”指所抵挡之敌人。“所”字结构既然相当于名词,因此,它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定语,成为“名+之+所•动”式,本句就是。“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按结构可以译为:道理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意思是:道在什么地方,老师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有道,什么地方就有老师。相同的句法如“日知其所亡。”(《乐羊子妻》)“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第一句里,“其”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彼之”即“他(们)的”,或“名词+之”。“所亡”(“亡”同“无”)指代“所无之事”,即所不知道的东西。第二句里,“余”是“所得”的定语。“所得”即所得之理。

四、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师道之不传”是主语,谓语是“久”字,这个“久”字本是“传”的状语,“师道久不传矣”,今为突出“久”的意思,而将它移到谓语的位置上,借以加强“久”字的分量。句末语气助词“矣”字表示对上述现象的肯定,可以讲作“了”;句中语气助词“也”字放在主语后面,作用是略作停顿,以缓宕语气,可以讲作“啊”。前面说过,“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作主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全句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人之无惑”作“欲”的宾语。)

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解析:对比关系二重复句,第二层都是转折关系先分析分号前的这一部分(分号后的这一部分结构相同)。“古之圣人”是主语,“其出人也远矣”是谓语。这谓语本身也是个主谓结构,“其出人也”是主语,“远矣”是谓语。“其出人也”的本身又是个主谓结构,“其”(等于“彼之”)是主语,“出人也”是谓语。——这个句子,结构上包孕了三个主谓结构,一层套一层;三个主谓结构分别处在三个层次之中,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值得注意的。

“其出人也远矣”的“其”指“古之圣人”。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古之圣人之出人也远矣”,而要采取现在的形式,把“古之圣人”提到句子头上,然后用“其”字复指一下呢?这是因为下一分句“犹且从师而问焉”也要以“古之圣人”为主语,采取现在的形式,让“古之圣人”一开始就处在主语的位置上,既可避免重复“古之圣人”,又可以使得“古之圣人”地位突出,并跟“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其出人也远矣”,结构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可参看那一句的说明。这个分句原是从“古之圣人远出人矣”转换来的,为了强调“远”的语意,就把它从状语的位置挪到谓语上(谓语提供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其”字,把“古之圣人出人”改为“其出人也”(等于“彼之出人也”,是一个以“出人”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作主语)。经过这一番改造,句子表达的重点就分别突出来了。“出人”是“出于人”的省略,意思是“高出于众人”。成语有“出类拔萃”。下句的“下圣人”是“下于圣人”的省略,意思是低于圣人,比圣人低。

“耻学于师”,“耻”是动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学于师”为宾语,意思是以学于师为耻,把向老师学习当作可耻的事。读的时候,“学于师”最好连续:耻——学于师。

这个句子的另一种分析法是:把“古之圣人”看作“其”的同位,即“其”复指“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和“其”同位作主语。

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单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是个名词性词组。“所以”的作用,前面已经说明,“所”同介词“以”结合后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组成“所以•动”结构,用来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处所,相关的对象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方法等。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这里,“所以•动”所修饰的中心词“原因”,原来是介词“以”的宾语。介词照例要带个宾语,这里“以”后没有出现宾语,就是因为这个宾语已经转为“所以•动”修饰的中心词了。有时中心词不直接出现,一般用“者”字来代;若连“者”字也省了,我们就得按意思加以补足才明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这里,根据“以”当“因”讲,应补出中心词“原因”。“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这里,根据“以”当“用”讲,补出中心词“办法”;“所以距子”,即用来抵挡你的办法。“愚人之所以为愚”结构相同。

“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副词,表示测度的语气,作“大概”讲。“其”字作为语气副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气,完全由句子而定。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表测度,可以讲作“大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其”表命令,比较委婉,可以译“可”、“应该”。)“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表示反问,相当于现在的“可”、“又”。)“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表示反诘,可作“难道”讲。)

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这一句,问题出在“其智”的“其”字上。有的课本注释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的课本注释为“君子”,似乎都可以。课本干脆只注“君子不齿”和一个“乃”字,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认为“其”作“君子+之”讲为妥,理由是:(一)作者无疑是站在“君子”的立场说话的,“反不能及”才是他认为“可怪”,这里“反”和“不能”分明是针对“君子”说的。如果一定要把“其”作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那么,解释这一句时“乃”字之前仍须补上“君子”,意思才能明确,这岂不是故意多绕弯路!关于作者立场的表现,下边引一例,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设规矩,陈绳墨,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荀子•儒效》)说“君子不如工人”不说“工人胜于君子”,这是因为荀子也自命为“君子”呀!(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虽在语法上是主语,在逻辑上是“君子不齿”的宾语。“其”承“君子”而言君子之智,从逻辑思路上看较顺,从句法上看离所代者则较近。

最后说说“巫”和“医”之间要不要用顿号的问题。在唐代,“巫”和“医”应该已有区别,但民间是不是分得那么清楚就难说了。韩愈当然是个熟读《论语》的人,“巫医”两字,会不会正是沿用《子路篇》中的“巫医”呢?(“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我们认为很可能。要知道,那个“巫医”是个双音词,实际上指的是医生。再从“乐师”“百工”来看,“巫医”也以不作两个词看为宜。(“百工”是一种总名称,《考工记,总叙》:“国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百工”作为一个名词,犹如“百姓”“百戏”。)

八、术业有专攻

解析:什么是“术”和“业”?作者认为这两者是区别于“道”的,所以一则说“先后”,另一则说“专攻”。“术”是方法,包括技能、技巧。《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帝王之术,指统治国家之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吾问养树,得养人之术。”(养人之术,指治民之法)韩愈是看不起“术”的。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认为孟轲等人是“以道鸣也”,而孙子、张仪、苏秦等人是“以其术鸣”。因此,“术”在本文应理解为技术、专业才能。“业”是学业,主要指书本知识的学问,也就是“受(授)业”的“业”。本文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说明“书”(书本知识)和“句读”知识正属于“业”的范围。当然,“业”的具体内容不是别的,正是作者在《进学解》中借一个太学生之口说出的“文艺之文”“百家之编”之类的东西。

本文论证方法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选用三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观点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本文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反馈练习

一、基础知识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默写。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2)师者, 。

(3)是故无贵无贱, , , 。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0.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略  7.a  8.d  9.c  10.d  11.b  12.d

《师说》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设想】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第一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一篇课文,它与《劝学》一起构成该专题中的“求学之道”板块,它们共同指向的话题是:求学是获得教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纵观以往的教学,老师们把《师说》当作一般议论文来教,寻找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现在看来,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问题的。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师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当时的现实背景,揭示文章的针对性,按杂文的理路来教。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文化传承,《师说》张扬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篇重要代表作。教学中应当把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师‘道’”作为一个深入探讨的重点。文言文的学习强调诵读,在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诵读的欲望。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目标】

1.归纳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2.结合时代背景,认识杂文的针对性。

3.理清文章结构,推敲作者的主要观点。

【积累整合】

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解题

“说”是一种文体,吴讷在《文章辨体》中认为“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是:“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这种文体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议论文,而是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就是这样一种文体。

4、文言积累

(一)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二)一词多义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研习探讨】

1.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当时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之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请从文中找出反映当时从师的一些不良风尚的语句。

交流明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针对这种不良风尚,韩愈是用什么样的策略作出有力的批判的?

交流明确:

-用了三组对比,突出了耻于从师这种不良习气的愚蠢。

针对“今之众人”,文章写道:“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针对“于其身也”,文章写道:“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针对“士大夫之族”,文章写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最后正面举孔子从师的例子,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3.杂文往往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请你找出并感受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再诵读课文,交流明确:

-语气词:乎、也、欤

-感叹词:嗟乎、呜呼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之不复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也!

4.推敲作者的主要观点,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1.在文中找出作者表达的观点

交流明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亦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圣人无常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文中要阐述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是怎么阐述的?

讨论交流明确:作者最主要的观点是――学习必求师;从师为师道。

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能解惑   世人皆有惑  -→ 学习必从师

闻道有先后,师先闻道者 -→ 从师为师‘道’

第二段:“师道之不传已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唯师能解惑;惑而不从师,惑终不解)←→三组对比:

一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待从师完全的态度-→人必从师

二是为其子择师,自己却耻师-→小学而大遗,惑也:从师为师“道”而仅非句读

三是为君子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 -→之所以“师‘道’不传”“师‘道’难复”,士大夫之族难辞其咎!

第三段:列举孔子从师的典型事例,不言而喻重申了从师的必要性。但它的主要意图体现在“无常师”三字上,强调从师的本旨是师“道”——孔子无常师,恰是“吾师道也”(从师为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条本已存在的真理使然,孔子从师唯“道”而不唯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是对“无常师”三字的解析,阐明了师与弟子之别只在一个“道”字上,到这里已使士大夫据守的“耻师”世俗悖论陷于瓦解,再将从师与贵贱、尊卑强拉硬扯在一起,不是无知,便是别有用心。由此从根本上消除“今之众人”从师之“忌”。显然,这一段是对“人必从师,从师(为)师‘道’”论证的正面收束。

第四段:交代作《师说》的缘由——褒奖李氏子蟠不顾世俗压力,继承师道传统的可贵精神。作者对李氏子蟠“能行古道“(传统从师之道),“不拘于时”(“耻师”世风)的嘉许,正是呼应对中心论点已做出的论证,倡导与呼唤尊师重道之良风。将“能行古道”(古代从师传统)与“好古文”联系在一起加以赞扬,则强调了“尊师”与“重道”之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背诵《师说》;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说》教案 篇六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师说》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程序:

师述: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小黑板出示):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正确译讲课文;3、背诵课文

师述: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所以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 ) (2)或不焉( ) (3)六艺经传( ) (4)贻( ) (5)谀( )

二、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吾从而师之

(请同学批改并说明理由。明确答案:一、(1)dòu(2)fǒu

(3)zhuàn(4)yí(5)yú二、(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跟从(他),并且……;

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师述:下面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轮流朗读,出现错误老师喊其他同学纠正,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要适当进行评价。)

学生听录音,纠正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读法。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述: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第二个任务。

(一)若时间充分则先让学生用6分钟的时间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若有疑难,先做上记号。

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

师述:时间到,在刚才的自学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二)若时间紧则可省略自学的环节,直接提问:在预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回答,要让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而不能由老师直接告诉他们。)

(三)若没有学生质疑问难则可由老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译讲的预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适当评价。

师述:下面我要请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方法是:先读原句,再点讲重点字词,最后把整句话译讲一下。

学生轮流译讲课文,若有问题,喊其他同学回答。对译讲过程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师要给予提醒、点拨。

师述:在已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给大家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些同学能够把这篇文章先背诵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下课之前的几分钟可喊几名学生试着背诵

第一段会背的同学请举手。(喊同学背诵)

第二段会背的同学请举手(喊同学背诵)……

背诵过程中出现错误让其他同学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回答。

师者,所以 也

吾师道也, ?是故 , , ,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作业布置:

对照本节课的三个目标自己查漏补缺,确保掌握。

教学情况反馈:

1、本节课目标明确,条理非常清楚;

2、学生活动很多,全班每个同学都回答了问题,回答问题的时间超过了35分钟;

3、及时对学习目标进行了检查,目标达成度高。

《师说》反思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怎样把老的文言文教学传统传承,即对字词方面的掌握和要求,又怎样把新课标要求的方式加以体现,成为了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教学试验后,我的第一课时教法仍然比较传统,1、 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3、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4、教师范读课文。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

第二三课时我用了一种传统文言文很少使用的教学方法,我决定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入手,引出李蟠的“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然后再牵动文章的其他段落,这样文章的教学实际上就变成4-1-2-3的顺序,这样的安排既可以让同学们拿到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有话可讲,又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按部就班的模式,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仔细研读文章的第一、二、三段,用问题的串联贯穿整个文言文的教学,如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学习。并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把一个一个问题很自然的渗透,最后再由古人的从师之道和社会风气,拓展和延伸到同学们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通过4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同学们侃侃而谈。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当时,并不像课堂预设的那样顺利。文章行到“‘古道’在文章中哪里具体体现?”的时候,同学们的回答并不象想象的那样有规律,同学们很容易可以找到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相关内容,可是第二自然段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却很难找到,因为同学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这篇文章。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回答问题,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基本字词和文章结构的掌握比较好。另外在拓展延伸的讨论方面,同学们也能很积极的谈通过学习《师说》这篇文章后受到的启示。这样的安排摆脱文言文教学沉闷的气氛和教师从头至尾灌输的弊端,也可算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尝试。

由于过分强调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理解文意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时间少,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在以后的课程中我还要加以改进。

《师说》教学设计 篇七

wanbaoyu

【教学目标】

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讲解】

一、关于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字、词、句式解说

1、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

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2、通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读shòu)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读fǒu)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4、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名词。下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择师而教之”、

“彼童子之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师”同此)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下文“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中“师”同此)

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下文“不耻相师”中“师”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动词。下文“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中“师”同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下文“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下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

先乎吾”、“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传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闻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下文“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孰能无惑(没有,动词。下文“圣人无常师”中“无”同此)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下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中加着重号“圣”、“愚”同此)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词)

5、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④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三、内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个对比对比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正确的态度错误的态度

论据(一)(纵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这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论据(二)(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之不解……不(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论据(三)(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与文章总论点的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发总论点

第三段:举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举孔子的行动和言论来阐明道理,寥寥数语,却又说得具体,有说明力。

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作《师说》的原因,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的许多观点在当时富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这些观点是:

1、老师要教书,又要育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掌握知识的,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3、能者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些思想富有进步性。课文中也有些说法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1、传道的“道”,为封建伦理道德。传道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秩序。

2、文中还是流露出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思想。

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道德失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读书不懂得加句逗号的,一种情况是疑难问题不得解释,有的不懂句逗号就从师学习,有的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音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把相互从师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这类人,一提到叫“老师”、叫“学生”等称呼,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道德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请教过。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道理,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师说教案 篇八

【背景材料】

一、韩愈抗颜而为师

《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他不管这种风气,不怕人家的耻笑,不顾世人的笑骂,敢于做这样的老师,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师自命,担负起教导他们的责任。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尽管自己不愿担任老师的名义,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却赞扬了韩愈的做法:“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韩愈为了反对当时的那种风气,批驳世人的那种耻笑,写了《师说》。

二、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邪?”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何如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四、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教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教师应对写作缘由作简单介绍,可用柳宗元当时说的话来说明。同时本单元有两篇“说”文体的课文,因而就要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归纳“说”的文体知识。

二、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教给学习方法。除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外,把本文与《捕蛇者说》作比较,教给比较阅读方法。

四、引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作者介绍、解题;

三、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分段;

五、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师说》。(板书题目)

四、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六、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师说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初读课文

第一、三、四段学生齐读,第二段师领读。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师说》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3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