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

(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九、达标训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 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 》等。

2、给加线的字注音:

疲惫( )( ) 干瘪( ) 胚芽( ) 绯红( ) 迷惘( ) 淤滩( ) 簇新( ) 蜗行( )

3、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①祖国→贫困落后 “我”→深沉悲痛

②祖国→痛苦追求 “我”→痛苦希望

③祖国→新生希望 “我”→希望欣喜

④祖国→富饶自由 “我”→奋发献身

祖国←血肉相连→我

荣辱与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准备投影片   音乐—《革命进行曲》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世界著名音乐家肖邦。肖邦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肖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音乐家,他在弥留之际也不忘死后把心脏带回祖国。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学生齐读)指名说说“我”和“祖国”各指什么 板书:“我”“祖国”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肖邦,一起感                                                                     ↓      ↓                                                                   肖邦  波兰二、        讲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师:肖邦二十岁就告别了自己的亲人,离开了自己深爱的祖国。那么,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他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开自己祖国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同意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同学补充回答,师生评议,引导学生理解肖邦是在祖国遭到欧洲列强瓜分、祖国人民陷入被欺凌、被压迫深渊的情况下被迫离开祖国的。)出示第一自然段投影指名读师:大家觉得他读得如何?(学生评议)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指名同学再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抓住“瓜分”、“被欺凌”、“被压迫”、“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词语,体会肖邦的悲愤之情。联系上下文相机理解“瓜分”、“深渊”、“欺凌”的含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时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2、讲读第二自然段过渡:师: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教师引读“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首都华沙。”同学和老师得知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纷纷前来为他送行。当时的情景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二自然段,找出送别情景的句子,仔细朗读品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品味)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找得也很仔细,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的发现。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相互交流探讨一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然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感人的情景,分别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投影出示:“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指名读)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中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引导学生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的神情。(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投影出示:“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女生读,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紧紧”、“无论……都……”体会埃斯内尔无比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体会埃斯内尔无比激动的心情。投影出示:“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自由读,谈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同桌相互交流)指名回答,评议(引导学生理解泥土作为“特殊礼物”象征着祖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埃斯内尔的一片深情。师:此时此刻,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肖邦再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引导学生从“泪水溢满了眼眶”感受肖邦激动的心情,从“郑重”一词感受肖邦一定牢记老师叮嘱的坚定决心,从“回首望了望”感受肖邦与亲人离别的难舍难分。)3、讲读第三自然段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的家园。教师引读,学生齐读:“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师: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表现了肖邦的心情,请同学们找出来(指名回答)出示:悲愤欲绝(学生读) :师:是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么做的?从肖邦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和肖邦激情创作《革命进行曲》的情景,感受肖邦炽热的爱国情怀。板书:热爱)欣赏《革命进行曲》(播放乐曲)师:从《革命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催人奋起的旋律以及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4、讲读第四自然段过渡:肖邦虽然身在国外,却日夜思念着祖国。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投影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指名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日夜思念”、“痛苦”“忧虑”“全部倾注”等感受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抓住“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板书:思念)师引读:“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指导看文中插图师: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中流淌出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和忘我工作的精神。5、讲读第五自然段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转眼间,肖邦在法国巴黎度过了18个春秋。齐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组织学生讨论:(1)什么叫弥留之际?(2)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 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小组交流,评议,引导学生体会正是肖邦这种强大的爱国力量支撑着他积聚全部的力量“紧紧握着” 姐姐的手,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板书:至死不忘)指导有感情地朗读6、讲读第六自然段师引读,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出示:“与世长辞”(指名说说词语意思)比较句子: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指名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亡国之恨、悲愤之情。)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朗读第六自然段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三、        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收集肖邦的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附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热爱、思念肖邦———————波兰             至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三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包括图片和音频资料)

浪漫钢琴诗人肖邦生平                       肖邦的爱国事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习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习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肖邦简介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整个一节课就在这样的读中寻,寻中思的过程中度过。有了今天的基调,我们明天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来说,肖邦如何“爱国”。再通过读来品味他的具体行为与思想。

第二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阅读,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体验,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这次教学也有遗憾,如果有《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音乐,我想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

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

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古诗贯穿于课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记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因此,我想到杜甫,想到了陆游,想到了文天祥,我想用他们的爱国情怀去诠释肖帮的爱国思想。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

引入《春望》引读:“国破山河在……”

学生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

在此我引入《过零丁洋》。引读:“辛苦遭逢起一经……”

学生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到这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这一尝试让我收获两点:其一是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那是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交流。我们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轻轻地打开孩子的心灵,为他们接纳心灵而准备。

其二,诗歌的积累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中华之文化瑰宝,增强孩子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需要我们理解的是,诗歌是情感的产物,精辟的语言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知识的积累,我们要使之“活起来”。让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用知识解释知识,让知识既成为最终目标,也成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 篇四

一、 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1、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 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课件出示肖邦的画像,简介肖邦。

3、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肖邦有关,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肖邦”两个字。

4、 从这个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催人奋起的《革命进行曲》中开始新课,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跨越时空,仿佛身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轻声或默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边读边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 读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2、 讨论、交流:

(1) 讨论揭题时的问题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导分段。

(2) 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为下文的愿学、乐学打下基础。

三、 精读指导,因文悟道。

1、 分小组学习讨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肖邦十分爱国。

2、 交流、学习。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说明肖邦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离开时他满怀悲愤,说明他心忧国家。)

(2)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理解:瓜分、深渊。

(3) 指导朗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

学生交流找到的最能体现肖邦热爱祖国的句子。

(1)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

(2)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理解“彻夜”。

引读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3) 指导读好第四段。

三、 总结全文,延伸巩固

1、 总结: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2、 延伸交流

古今中外,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勇士或是文人墨客、艺术家,无一不是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故事与诗歌。

3、 再次播放《革命进行曲》,同时出示波兰是人维特维斯基的诗《战士》。齐声朗读,结束新课。

[设计说明]爱国总让学生认为太高尚、太伟大,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动,一些小事有时更能体现这种伟大的精神。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昨天同学们已经回去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读长句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

默写,订正,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巴黎、肺结核)

肖邦悲愤咏唱一腔热血

忧虑巴黎肺结核蜡烛

二、出示课题。

指读课题,

今年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文字是会说话的,透过文字,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1、我——肖邦。(简介肖邦)板书:钢琴家

2、肖邦现在不在国内,在国外。(可以追问,从哪儿看出来的?正确吗,我们说话,要言之有据,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3、这是肖邦说的一句话。

转到课文的结尾,出示那句话。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找一小组,开火车,反复读)问,你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什么?(肖邦的爱国)

板书,爱国。(同意吗?好,我们六一班的同学非常棒,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从课文的其他文字中来证明你们的结论吗?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能够体会到肖邦爱国情感的词语来。)

三、默读课文,体会爱国。(10)

a,悲愤。年轻的……肖邦得知……

理解:悲愤欲绝。

这里有个词语,悲愤欲绝,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分别理解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合起来,说明痛苦愤怒到了极点,甚至不想活了,以前我们课文里学到过,当司马迁受到酷刑的时候,他也曾经悲愤欲绝。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理解……)

b,留恋不得不回首

c,思念第四自然段

d,四处奔波生计祖国

f致死不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相机理解:与世长辞,辞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告辞,对,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就是离开的意思,与世长辞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人世。通过联系相近的词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结:

四、回顾欣赏

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

五、释疑质疑

至此,我们基本了解了一个爱国的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肖邦,但,课文中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课后第四题就有两个疑问,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贵善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找出来。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一、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音乐家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诗人则用诗来表达。老师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春望》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习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习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二、写诗,悟情

不同的是语言,相同的是帜热的爱国情感。让我们再回到维斯瓦河畔,回到那个分别的场景,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出示歌词,默读。

即使你远在他乡,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生长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不要忘记祖国,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铭记祖国,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梦中的天堂。唤醒你的祖国吧,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赞美你的祖国吧,用你的激情点燃她!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别忘了,吻你伟大的祖国

三、习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习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总结全文:这就是肖邦,一个波兰人民的儿子,这就是肖邦,一个爱过的典范。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爱你啊,中国》

齐背,下课。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悲愤

肖邦留恋

钢琴家思念

爱国四处奔波

至死不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3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