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9篇】

发布时间

《十五从军征》改写 篇一

望着天空,轻呼一口气,心想:离开家已有六十五年,不知现在父母是否安在,亲朋好友是不是已经儿孙满堂。

在回家的路上,和熙的春风轻抚着我的心,勾起我心底的回忆:六十五年前,我正和父母与妹妹在院子中闲聊,突然一群士兵闯入了我家,那群人说:“就这小子吧!我看着他行。”一群人强硬的把我拉走,我强烈的反抗,父母也求着不让他们带我走,看着父母眼睛流出的泪水,我满脸的愤怒。最后,为了父母不再为难,我还有踏入当兵的征途中,那时我还仅仅十五岁,听到前面的车夫说:“老大爷,到了!”我才从回忆中清醒过来,慢慢的下了车。

走在村中,发现村庄依旧还是原来的样子,路途中我碰见了一个我的乡邻,我问他,我的家里还有什么人?乡邻说:“想那边远远看过去就是你家,门前松树和柏树中是一片坟墓。”我的心突然惊了一下乡邻又告诉我:“你走近看野兔子从狗洞里面出入,野鸟在你家屋顶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各种各样的野生的谷子,还有野生的葵菜环绕在井台上,包满了整个井台。”当我回到家中做饭的时候用野谷和舂米来做饭,摘下葵菜来做羹。汤和饭不一会就做好了,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叫谁一起来吃我做的这些饭菜。

我走出大门向着着东边的方向望去,泪水一滴一滴,滴在我的征衣上。我从小就出去参军,现在我的亲人都没了。我连他们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现在的我真的很后悔,我为什么会去参军。

以后的每个清明节,我都会去看看我的家人,和他们说说我的心里话。

改写《十五从军征》 篇二

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漫漫黄沙上,留下了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他茫然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风吹起了他那单薄的衣襟,他用枯瘦的双手抚平,想起那盼望儿子凯旋而归的母亲天天站在家门口,希望他们有朝一日母子团圆,日日夜夜想念自己的父亲以及亲手为自己做好鞋子的姐姐。他禁不住老泪纵横,离家六十五载,从未回家一次,可能,父母双亲早已不在人世,如花似玉的姐姐也远嫁他乡,要是我不从军,如今早已子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了,哎……可转念一想能活着就很幸运了,他坚定地望了望眼前的道路,蹒跚地走了下去。狂风试图把他吞噬,他迫切的想回家看看,把危险搁置一边,狂风退却了,流沙也没有勇气挑战他了。他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家乡。

当他疲惫不堪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时,心中不由一阵狂喜:我终于回到家了,我好见一下亲人,向他们倾诉衷肠啊!他想着见到家中的喜悦,心中早已六神无主,浮想联翩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一个白鬓老翁拄着拐杖走过,他心一惊:莫不是他,我小时侯的玩伴?他情不自禁张开干裂的嘴叫到:“牛娃……”老翁一回头,疑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小名,莫非你是……”他补充道:“羊娃。”“哦你十五岁那年被“抓丁”抓走了吧!”他欣喜若狂,忙问:“我的家呢?”老翁迟疑了一下,用手指了一下那间茅草屋。

他推开了那扇早已朽了的门,“嘎吱”门开了,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地面上积了厚厚一层灰和落叶,几只野兔从原先的狗洞钻来钻去,野鸡把他的家当成了安乐窝……“我的家人呢?”他哆哆嗦嗦推门而出:在凛冽的秋风中,落叶打着旋儿飘到几座坟墓上,坟前灵牌上分明写着父母和姐姐的名字,父母竟先他一步,秋风吹起了他的白须,他呆立在秋风中,此时,残阳如血……

《十五从军征》改写 篇三

一路上,他不断的想,不断地对自己说:“我的爸爸妈妈们,他们还健在吗?我的姐妹们,现在怎么样了?我回了家,他们还认得我吗?”带着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他的步伐不禁快了许多……

还未到村口,他便急匆匆地拦下一个村里的老乡,急切地问:“我家里都还有些什么人?”“你是?”那老乡狐疑地打量着他。“我就是六十五年前参军出去打仗的少年啊!”“啊,是你!”“快说,我家里都还有些什么人?”老乡那热情洋溢的脸上,瞬时变得冰冷、沉痛。半晌,他指着远处一片小林子,说:“那儿就是你的家,松鼠、柏树间,一片荒凉的坟墓。”蓦地,他明白了一切。出征在外六十五年,回到家乡,竟连一个亲人都没有了!

他抑制住失去亲人那满心的悲痛,步履蹒跚地来到家门口,推开那尘封已久的大门。房子很久都没有人住过了,随处可见那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漫天飞舞的灰尘更是络绎不绝。狗洞里已不在有家狗了,而是一大只一大只的野兔从中钻进钻出就连一向惧怕人类的野鸡,此刻也在房梁上飞来飞去。庭院里一株又一株野生的稻穗迎风飘扬;井台边兴起的野葵欣欣向荣。

此时,他的肚子已是“咕咕”地叫了起来,没有什么可以吃的,只好采写野谷舂米做饭,弄些野葵煮汤做菜,凑合着填饱肚子。

汤和饭一会儿就熟了,却没有哪一个能与他共享。想起从前一家人围在桌旁吃饭那有说有笑的情景,他再也没有心思吃饭了。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再一次洒落在他的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改写 篇四

从军

我正值风华之年的时候,边关总不得安宁,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百姓的安宁,我毅然决定从军。 离别那天,父母到村口送我。那时,正值春天,柳枝随风摇曳,柳絮漫天飞舞。我一步三回头,啊!我这一去何时才是归期?何时才能再见到我亲爱的父母?何时才能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

乡愁

黄沙滚滚,我已征战过无数。我知道,年迈的父母在等着我回家,所以,我不能死。我杀敌无数,也立过很多战功。只是,我与父母渐渐失去了联系,一切关于他们的消息都断了。

那年的中秋,月儿很圆,而人却何时才能团圆?在那边关,夜晚静得可怕,风一个劲地吹,吹得我的心好冷,好冷。

归家

转眼,几十载过去了,我已年迈花甲,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家呀,我思念了几十年的家呀,我终于可以回到你的怀里了!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健在,是否仍在等着他们的海儿回家。想到这,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爹,娘,我回来了!”我激动地推开家门,却看到一片狼藉的庭院:野兔到处乱跑,野鸡在梁上乱扑。走到后院,看到的却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坟墓。“爹,娘,孩儿回来了,您们看,孩儿回来了。”我扑在父母的坟前大哭。深秋的傍晚,偶尔有几片落叶孤零零地飘下。

老境

我老了,不中用了,但我什么也没有,也只能依靠自己养活自己。整天伴着我的,只有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我只想清静地度过此生。尽管如此,但过着田园生活的我却也感觉很快乐,即使有时也会感到寂寞。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乐 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 之情,深刻体会长 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重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 领会诗歌抒发的 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 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 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乐府常识

一p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

三、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

2.朗读诗歌正读音

3.理解字词

始:才

阿:语气词,无意义

冢:坟墓 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狗洞 雉:野鸡

旅:野生 葵:葵菜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羹: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4. 读诗歌解诗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 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5.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二。品诗句, 悟诗情

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为什么会这样呢?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久服役

2.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老人心情怎样的呢?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亲人亡)

(2)兔从狗窦入、旅谷旅葵。(家凄凉)

(3)舂谷持作饭――舂谷做饭,采葵做汤(无依靠)

3. “松柏冢累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4.怎样理解:面对这一切,让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哭泣无声啊!――出门东向看”这一细节?

描写老兵们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 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揭主题、谈感想。

展开全文阅读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首诗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感受: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但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让和平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世界变已经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精彩。现在,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和平世界的美好吧!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2.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十五、八十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 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 憎恨之情。

五。拓展提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此诗抒 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该诗。

2.积累古诗中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一直存在着战争,你们希望和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热情地呼吁吧: 消除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回到家中

回家心情

主题:反对战争,揭露黑暗。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

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l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师总结,引读:这65年里,他南征北战,多少次死里逃生,读――

这65年里,他杀敌无数,九死一生,半夜里常常被恶梦惊醒,读――

这65年里,他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忍受着伤痛的折磨,读――

师: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这漫长的65年里,他孤身一人在外,你知道他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吗?(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师:让我们一起和老兵去经历他的心路历程,从十五岁离家开始,十五年过去了,他三十岁,应该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三十盼归去。

又过了十年,他四十岁了,皱纹开始爬上了额头,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四十盼归去

又过了二十年,他已是六十岁了,头发开始花白,换今天,应该是退休的年纪了,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六十不得归

又过了十年,他已经七十岁了,背开始佝偻,腿脚已经不灵便,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七十不得归

哦,又过了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步履蹒跚,拄着拐杖,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板书:血雨腥风九死一生――战场上

2学习3――6行诗,体会老人希望落空后的心情

师: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收拾起行装,踏上归途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拿出笔写下来。他会想到谁?叫着亲人的名字写下来。汇报。

读: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板书:满怀希望急切回家――归途中

师:可是“乡里人”告诉他“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好比一盆冷水当头扑下,在战场九死一生,跋涉千山万水回到家,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消息,此时老人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读:5、6行诗

板书:闻噩耗希望落空――遇乡人

3学习7――14句诗,体到老兵回家后彻底失望的心情

师:乡里人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家里人都死光了,此时他的心里还存着最后一线希望,当回到家时,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笔勾出来。

读7――10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生通过联想,想象老兵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和如今的满目荒凉相对比,体会老兵的痛苦)

师:曾经热闹温馨的家园,变成了坟地、荒野,父母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早已物是人非,再读7――10句诗。

师:走了多少了路,这个筋疲力尽的老人,他多希望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饭啊。他只能――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做好了饭,却没有人一起分享――读“

读8――14句诗

板书:家破人亡绝望――回到家

师:作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可是呀,残酷的现实,让他的一切希望都化为了泡影。读最后两句诗,他绝望地走出家门,站在门口老泪纵横。

再读全诗,体会老师的情感变化。总结全诗,请生总结

四联系大主题,

思考:在那样一个社会,只是老兵才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吗?

是谁造成了这样一幕幕人人间悲剧?

五改写本诗(改写提示:)

六拓展,课后阅读《三吏》《三别》

七练习题

教后记:这堂课,我被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束缚了。忘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条基本理念,总想让学生顺着自己既定的思路走。比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读之后已经能比较清楚地讲出来,对于诗句的含义不必再反反复复地说,而是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诗文的诵读上面。学生在读完第一、二句诗里,有学生谈到“这老头多么幸运,打了六十五年的仗却没有死,还活着回来”此时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啊,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呀,可是请看诗的最后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回到家里他反而悲伤流泪,是为什么呢?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思路引身了本文的重点部分:老兵回家看到了家园沦为荒野,家中的亲人一一凋零的惨状。

《十五从军征》改写 篇七

冰天雪地中,一支军队艰难地前行着,以为80岁的老兵终于禁不住刺骨的寒冷,倒在厚厚的雪堆上,将军批准了他回乡的请求,派人把他送回了村子。

15岁时,这位老兵就被迫冲了军,65年的征战岁月,让15岁的青春少年,变为了白发苍苍的佝偻老人。多少年的沙场征战,血光飞溅,失去亲人,失去战友,多少次从鬼门关爬回来……老兵已无其他的要求,只求在老年之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回到家乡,老兵迫不及待地问同乡人:“我的家里还有谁?”乡里人不忍心说,但又不得不说,只好委婉地说:“远远望去,那一片松柏之下,一座座坟墓相连的地方,便是你家了。”老兵听后,不禁心中一震。他蹒跚地走进家中,推门一看,野兔“嗖”一声从狗窝窜出,跑出门去。受了惊吓的野鸡扑扇着翅膀从屋梁上飞下来,扑起一屋的灰尘。走出家门,来到庭院,庭院长满了野谷子,院中的一口井早已枯萎,只有井台上还长着那三五课野菜……老兵呆立在院中,不知该做什么。

采了一些野谷,用石头捣去皮壳;采了一些冬寒菜熬成汤汁。汤饭一下就做好了,可是老兵这是才猛然想起:“家中已经没有亲人了,煮好了汤饭,又给谁吃呢?”老兵走出院门,想着:在这儿也无人陪伴我,不如,我去找他们吧……他向东望去,不禁老泪纵横。

第二天,有人在山崖下发现了老兵的尸体。没有人知道,老兵是怎样死的,更没有人知道,被人遗忘的老兵,今天。正是他的生日……

十五从军征 篇八

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

“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乡,绝望地望着东方……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八旬老人凄凉、无助的形象。16行的诗句虽然容量大,但却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军生涯;65年的苦苦思乡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难;多少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都尽在其中了……

二、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心灵的体验上,情感的体验上。本课在设计时,将通过创设“情”境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赋予情感的温度,通过对比让学生随着“境”的变化而产生情感的落差,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反复诵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让学生真正的进入文本,走进文字背的。的意蕴,去触摸那“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想像诗歌的意境走入人物的内里世界。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4、背诵全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诗歌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重点提醒学生“阿”、“冢”、“窦”、“雉”、“葵”、“羹”、“贻”)

3、全班齐读

4、交流: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意:一个从军65年的老人回到家后,看到家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感到很悲哀!)

(三)细读文本,举象对比,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学生自读这四句诗,一边读一边“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指名交流。(学生可能根据诗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里乱窜,鸡在梁上乱飞,院子中长满了野谷,井上长满了野葵……)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凄凉、荒凉、冷清、形同废墟……)请你带上这种感觉,把你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读这四句诗)

(3)这就是我的家,我那无限凄凉的家,那形同废墟一般的家(音乐响起)全班再次齐读“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板书:无限凄凉)

2、出示:“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全班齐读,

(2)引导想像,再现往事

①教师:在那松柏林的深处,在那一个连个一个的坟墓中,静静躺着的人是谁啊?(我的亲人)他们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②我曾经和亲人、家人渡过一个怎么的时光呢?

3、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苦!(指名读出“苦”的感觉)

(2)这仅仅是饭菜的苦吗?(还是生活的苦,是失去亲人的苦,是无尽悲哀的苦……带着新的体会再读。板书:无尽悲哀)

在这65年中,难道我就不想我的家,难道我就不思念我的亲人吗?难道我就不想回家去看看吗?

4、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指名读

(2)教师简介汉朝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师:在这65年间讲不完老人对家乡的思念,道不尽老人对亲人思念,他也想家啊,他想亲人啊,可是他能回得了家吗?(不行)他能去一眼自己挚爱的亲人吗?(不行)他甚至连写一封信回家都不行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板书:残酷的兵役(再指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在那个残酷的世道里,老人这样遭遇仅仅只是他一人吗?还有多少人连家都不能回了啊!还有多少人战死沙场,暴尸荒野啊……(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出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重点研读“东向看”

(2)老人流下的是怎么样的泪水?反复诵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结合板书小结:老人的泪水流不尽这无限的凄凉,流不尽这无尽的悲哀,流不尽这残酷的兵役。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13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