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一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 黄群英【教学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学生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章大意和主旨,逐步学会阅读长篇幅的文章。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

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

(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

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1、介绍作者:

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投影作者图片。)

2、解题:

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

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

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

3、提问:包身工制度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4、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

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被虐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5、提问: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找出的几处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以什么线索串联的呢?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6、提问: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

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7、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可留作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检查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分析修辞手法

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1、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2、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3、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4、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

(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课文;

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 chayi5.com 差异网…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参考“思考和练习”五的要求)

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2)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

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27、28段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29、30段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

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本课写作特点。(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及手段

搜集资料法 讲读法  问题启发法

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的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了解文体知识: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五、课文分析:

㈠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 明确:四点一刻 晨起;  四点半钟 早饭; 五点钟 上工;

十七点钟:放工。

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问题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预想:回答可能会很零散,但是通过零散的现象概括出具体的状况,普通班的学生可能存在困难,由老师帮助解决,好班学生由他们自己归纳,教师作总结。 讲解:即是具体描绘包身工悲惨生活现状。

生一: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生二:“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生三: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生四:“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吆喝 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教师小结: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板书:

1----6: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12---14:(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23----32:(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35----47:(十七点)放工    被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问题3: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请你也找出这些语段,并将其分成四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7----11:包身工产生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5----22:包身工增加的原因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48----50:包身工制度必然的趋势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33----34:包身工增加的结果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内容小结: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㈡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㈢归纳写作特点:

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明确特点:点面结合

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我们: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问题2:学习本文我们对包身工的生活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得益于哪一点?

明确:在表达上,做到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齐读文章的最后三段,再次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二、课外作业

近些年来,“弱势群体”这一字眼频现报端。在这个群体中,“农民工、童工、私企小煤窑矿工 ” 常常与“讨薪、挨打、逃跑、惨死”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你知道这类事件吗?你关注过他们的生活吗?上网查询并阅读《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写一篇有关当代童工的文章。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在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重点语段研读】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五

《包身工》

【目标择定】

4、

5、

6、

7、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文题目是《包身工》,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怎样理解文中涉及的包身工和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的生活是悲惨的,那么请问“芦柴棒”们不进工厂的命运是否会比进工厂的命运更好?

请结合文中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对“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与包身工制度的衍生发展是本文两大线索,二者感性与理性结合,虚实相生,共同升华了文章主题。请根据你对以上两条线索的分析理解,结合本文写作概括出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4、 包身工制度是吃人的制度,包身工是这种吃人制度下绝对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新社会里还局部存在强权势力和弱势现象。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现象,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并提出转化的有效措施。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课前或课后阅读《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夏衍)、 《“包身工”余话》(夏 衍 ) 和《夏衍报告文学漫议》(张宝华)。

2、百度“新包身工”。新包身工,中国近两成的公司对员工的网聊记录、电子邮件内容进行监控,而通过qq、msn在公司聊天的员工达到90%以上。针对监控行为,员工和公司各执一词,但调查表明,九成员工因此没有了安全感。一家民营企业采取监控信息化后台管理,所有员工在工作时间内的一切行动,皆被跟踪关注,人就像一个透明人。这种无缝隙全方位的管理方式,在企业领导人看来,“可以回避人性中的弱点”,但在部分员工那里却成了不能承受之重。对全程监控、管理缺陷、无孔监控、管理观念和现象剖析进行阅读。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渲泄        拍档        叱咤(chà)风云

b.褴褛        惺松        余勇可贾(gǔ)

c.契据        荤腥        饕餮(tiě)盛宴

d.骷髅        瞌睡        嘉言懿(yí)行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________是五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场对于这种________的廉价“机器”的需要________地增加起来。________,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a.由于        特殊      突然      据说

b.由于        特别      忽然      听说

c.尤其        特殊      突然      据说

d.尤其        特别      忽然      听说

下列句字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所以,每个“带工”所带包身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手面和财产。

b.“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c.第二,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她们大半都是老板娘的乡邻,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d.打死不干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自然的一组(    )

社会公德并不排斥个人权利,恰恰相反,    ①    。但个人权利从来就不是无约束的权利,它必须抑制某些冲动,也只能够行使有条件的,为社会所允许的权利,从而体现为    ②    。

a.①它正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得上全社会的道德建设。②受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

b.①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得上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它正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②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c.①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得上全社会的道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重点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2、难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文体知识: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二)走进作家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参看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三)解题: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四)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二、分析课文

(一)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猡luó  烘hōng(烘烘:形容火烧得旺的声音)

辊gǔn(能滚动的圆柱形机件的统称)  骷髅kū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说①shuō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 ②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气烘烘:形容十分生气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人。

虎虎:原意是威武健壮,文中是凶恶的意思。  会心:领会心意。

生杀予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大权。(生:让活;杀:叫人死;予:给;夺:掠夺。)

横七竖八:有横有竖,杂乱无章。  三差两错:指意外可能发生的错误。(差、错:错误)

拿摩温:英语的音译,意即头头、头儿。解放前用它称呼工厂里的工头。

(二)整体把握课文:速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这也是本文的明线;另外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形成发展状况的说明和议论,这是本文的暗线。

(三)课文分析:

分段应抓住文章所写的特定时间和描写的三个场景来分,并注意找出场景描写的有关议论、说明,找出段落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1─8自然段):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1、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1─5自然段)

属于场景描写,这是一幅阶级对立的触目惊心的画面。为了增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作者常常把典型生动的事例放在开头,以增强效果。

包身工(惊惧)

打杂的(欺压)

横七竖八、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骚动(乱的样子)。女儿害羞感觉的迟钝。起身慢一点的人。

有威势的喊声

踢了几脚

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向楼上呼喊

这是场景的描写,写的是“面”,接着写“点”。“点”写的是谁?

明确: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做“芦柴棒”的人。 一层和二层之间用转折连词“但是”衔接。

2、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6─8自然段)

来历:被诱骗的农村少女;身份:老板赚钱的“机器”。

这一层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由来、成因、性质作了说明,融进了作者强烈感情,惟妙惟肖地勾画了带工老板的丑恶脸谱: 阴险毒辣、口蜜腹剑,如实纪录了“包身契”血淋淋的吃人内容,使人们看清包身工制度的残酷。

提问: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四点半之后”衔接。

第二部分(9-17自然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1、写包身工吃早餐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9─11自然段)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句中“慈祥”、“佳肴”都是反语,揭露了资本家的凶残本性和包身工非人的生活。

2、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价廉,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12─17自然段)

“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作者引用日本厂家的说话,作者是反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这种强盗逻辑的,加“据说”在前面,有表否定和批判的意思,如果加上引号,这种意思表达不出来。

插入“芦柴棒”重病惨遭毒打的描写,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这是含着眼泪在控诉! 作者用“画外音”的方式,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罐装”“保藏”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包身工永远没有同外人接触的机会,像罐装食品与空气隔绝一样,与社会隔绝,无从接受革命思想,可以供资本家“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不会起来反抗。“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是指与上面意思相反而言。

一层和二层之间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十一年前……”衔接。

提问: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表示时间的词语“五点钟”衔接。

第三部分(18─25自然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1、写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18─23自然段)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带工老板就好像赶鸡鸭一般把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赶出来。──深刻揭示出包身工的可悲地位、悲惨遭遇。(过渡小节,引入厂内,由生活条件写到劳动条件)  三大威胁: 音响、尘埃、湿气。其它摧残: 殴打、罚钱、停生意、饿饭、吊起、关黑房内……重点描写“殴打”。

小福子被打的场面: 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看: 人成了这伙吸血鬼戏弄的玩物,从东洋婆会心的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这一部分所描写的包身工“劳动”的条件,和第一、第二部分所描写的“住”的条件、“吃”的条件结合起来,构成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

2、说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包身工这种廉价的劳动力而获得巨额利润。(24─25自然段)

提问: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

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第四部分(26─33自然段)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全文的总结

1、以“芦柴棒”为例,说明包身工的悲惨遭遇。(26─30自然段)

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用数字说明。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两个排比句: ①比喻,②短语,写出了包身工的瘦弱

这些都是形象的议论,为了进一步揭露资本家的本性,让“芦柴棒”第三次出场,用了反衬法: “抄身婆”──“带工老板”,后面是说明,最后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这就是本质。

2、用墨鸭作比喻,揭露、控诉野蛮、残酷的包身工制度。(31自然段)

借喻,把船户养墨鸭捕鱼喻为带工老板和包身工的关系,说明包身工连墨鸭都不如。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3、指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32─33自然段)

运用排比句“五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最后一个自然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达对剥削制度深恶痛绝,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四)思考问题,总结全文: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

答: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问题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答: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问题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答: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问题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答: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总结与思考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会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聂耳先生谱曲、;田汉先生填词的,当时有人提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如果选用这首歌,是不是感觉上太悲壮了。当时议论纷纷,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居安思危嘛!”我们现在学习这些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包身工修辞手法特色与效果

一、对比。

1、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 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2、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 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 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二、比喻。

1、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这段话里,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2、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三、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 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和“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里的“饲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再加上地主、商人的层层盘剥,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无力对自己亲生子女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

四、本文还有夸张、排比等手法,不再一一说明。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七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中学 胡俊生【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⑴ 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⑵ 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⑶ 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⑴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⑷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⑸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

2、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

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

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4、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5、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

⑴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⑵ 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

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

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

(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

1、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3、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4、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分析:

⑴ 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 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2、目的:

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⑴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⑵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⑶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⑷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答案: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答案: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⑴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答案:乱哄哄。

⑵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答案:住的地方太狭窄。

⑶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⑴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答案:狼狈不堪。

⑵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⑶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

答案应是:害怕。

⑷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答案: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答案: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残酷?

答案:“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答案: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思考讨论

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

(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

答案: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答案: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

⑴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

⑵ 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⑶ 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27、28段主要写什么

(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29、30段主要写什么

(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

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

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本课写作特点

(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13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