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一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平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    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00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预测、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等。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图例    制表时间

多       比较    发展趋势

预测     建议    决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教学要求 篇三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

一、复习

口答: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2.我们学过的折线统计图是用几条折线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复习口答2,指出:折线统计图有时需要表示两个量,就应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用两条不同颜色的折线来表示。这就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二)

2.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教学例4

出示例4:(看课本第64页。)

①分析题意:

从1992年到2000年前后共有几年?(9年。)而已知统计表的横向栏目里有几个年份?(5个。)中间少了哪几个年份?(1993、199419961998共4个年份。)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表中反映了几个数量?(2个。)哪几个数量?(无线电一厂、无线电二厂。)能不能用一条折线表示两个厂产值增长情况?(不能。)

②教学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画法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相似,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线条把两个厂的产值区分开来,并在制图日期下面画上图例。

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000万元比较合适。

水平射线表示年份每经过一年的间隔要相同,才能正确地表示出增长的情况。

③学生在教科书上描出无线电二厂的5个点,依次再连接成另一条折线。这条折线按照图例的设计,应用虚线表示。

3.小结。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像例4那样如果年份有间隔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

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略)

课后小结

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了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 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设计思考:在唯美动画背景中,和学生交流关于春雨的古诗,体会春雨多; 与“春雨一滴贵如油”的谚语发生冲突。教师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春季降雨量情况各不相同。课前短短几分钟,学生经历“美——疑——悟”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关于气候的一些常识为新课的引入作了铺垫。】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思考: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辨析两张降水量统计图,复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名称、特点、作用,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设计思考:此环节教师提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用电子白板将两张图合二为一,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操作后,对如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教师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也为之后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了基础。】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思考: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看图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明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设计思考:此环节是对“练一练”情境的巧妙延续。对练一练名称的修改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质疑,利用生活经验制造冲突,自然引出12岁之后男女生身高的发展统计图,教师出示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的弱点更烘托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长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动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学习兴致再次高涨。电子白板的遮罩、双页显示等功能的合理运用,既激发了兴趣,又提供了适时的教学反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 02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04年和05~06年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中国中国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看完图片,你想说什么?(旱灾太可怕了!我们要节约用水,……)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体会气候、降水量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课件展示)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甲市 5 10 20 25 60 140 180 210 70 30 15 10

乙市 20 50 80 160 290 280 210 240 190 65 30 15

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那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找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质疑:

如果想从这个统计图中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你打算用什么统计图去表示?(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

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师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进一步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课件展示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1) 甲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2) 乙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3) 甲乙两个城市几月份的降水量最接近?

教师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从统计图中找到的。

1、 小组学习,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质疑:

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当同学们回答第3个问题时一边看左边的统计图,一边看右边的统计图,你感觉到这样比较麻烦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放在一幅图中。

师:怎么放在一幅图中?

生:把甲市的折线画在乙市的图中。

生:也可以把乙市的折线画在甲市的图中。

师:在这幅图上就同时可以反映两个城市的降水量,便于比较。

师:怎样区分甲市和乙市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师结合回答板书“-----甲市”、“--乙市”)并指出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师: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那么这幅图呢?

生:叫复式折线统计图。(师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能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绘制在你的方格纸上?

2、课件展示:

友情提示

(1)绘制甲市或乙市时,先描点,然后连线。

(2)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实线、虚线对甲乙两城市加以区分。

(3)标题因该变为“20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图”

(4)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数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目的:通过对两个城市降水量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

限性,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哪位同学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部分同学后,找出绘制的不同的统计图分别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1、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绘制的,在描点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2)根据课件的“友情提示”评价这位同学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还需要添加什么。

2、课件展示教材第62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独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两城市()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月份。

(两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困生回答,其他的学生评议)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乙市呢?

预设:

①甲市从1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从8月到12月逐渐下降;

②我来补充一下。甲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从1月至8月呈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4至8月快速上升;8至12月呈下降趋势,其中8至9月急剧下降,9至12月平缓下降。

③乙市从1月到5月上升的幅度很大,从5月到7月逐渐下降,到了8月又有所回升,8月以后大幅度下降。

……

(有些学生回答具体完整,有些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教师加以引导,但也要给予肯定。)

(4)从总体上看,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两市月平均降水量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只有一次升降,而乙市有两次升降。也就是说,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则有两个“峰”。)

(学生亲历处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知道把两个折单式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1)先描点,然后连线。(2)用图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3)写清楚标题和点相对应的数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上节课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根据统计图的特点,作出合适、恰当地选择。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展示教材63页的“试一试”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绘图。(对个别学生教师加以指导,鼓励他们描点时一定要细心,一个一个描,注意点对齐横轴和竖轴。)

(2)集体交流,帮助出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3)根据你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月,乙市出现在()月。

②两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C.

③()月份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④分别说一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⑤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这道题与例题相似,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2题。

(1)有电话的家庭用户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教师指明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2)有洗衣机的家庭户数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有上一个题做例子,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至两点间的跨度最大,由25户增长到40户。

(3)电话和洗衣机,哪一个普及率更高?

引导学生回答: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电话在人们的生活中比洗衣机有更重要的作用。

3、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3题。

(1)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教师个别指导。

(2)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教师让多个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尽量完整。从图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身高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比女生高一些,但从12岁以后,男女生的身高相差比较明显。

(3)你的身高是多少?与他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教师可以让班里比较矮的同学回答,让其他同学给这名同学提一提建议,比如:吃点骨头补补钙,让他多吃点蔬菜,喝点牛奶,有必要的时候喝点钙片,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等。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和决策。)

4、全课小结:

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那些技能?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让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数据,分析。比较数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熟练的多少。

便于比较、分析数据

使用说明:

1、 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觉得亮点之处有: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教材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我就边讲述边播放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重点让孩子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他们会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了解复式图的优势。在研究完画法和特点后,再进行看图分析数据的训练,体现统计图的应用功能。

(3)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电话和洗衣机用户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接着又设计了某地区小学生身高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应用广泛。

2、 教学建议:

学生在分析、比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尤其是在分析“从整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差别是什么?”题目不叫开放,学生说得越具体越好,不过只要是学生说的合情合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3、 需破解的问题:

学生已有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教学时教师是不是还应该重点去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会学生应怎样去绘制?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

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是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是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P126~ 12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在读图、比较和分析中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

1、会分析发展趋势,通过分析能进行简单预测,掌握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理解图例的作用。

2、会分析发展趋势,通过分析能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统计表,引入。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明山区踢毽跳绳比赛就要举行了,我们学校也开始了运动员的选拔工作。我班的郝听与马玮泽同学也在被选之列,体育田老师将郝听和马玮泽两位同学最近两星期踢毽的测试成绩记录如下:(课件)表略

你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图、表对照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板书:折线统计图 数量增减变化)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感受,发现问题

郝听与马玮泽两人哪天的成绩相同?哪天两人成绩相差最多?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或不容易)

那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将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要合并成一个统计图,简单(课件演示两个统计图合并在一起的过程)。现在可以了吗?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合并在一起的统计图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

①、统计图的标题。(改为:郝听、马玮泽两名学生近两周踢毽测试成绩统计图)

②、统计图的图例。(统计图中的折线全都是实线,很难进行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同一支笔可以用虚线和实线做区分。为了告诉看图人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对象我们需要事先确定谁用什么线表示,我们把它叫做图例,写在统计图标题的下面。)

2、完善课题、区别比较。

好了经过大家一翻周密的思考,我们已经把这两个统计图合并好了,谁来给这种新的折线统计图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组织学生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新的优点

3、分析预测。

现在你能回答刚才老师提问的问题了吗?

问题:

(1)郝听与马玮泽两人哪天的成绩相同?哪天两人成绩相差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学生到前面来指出)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郝听和马玮泽的成绩分别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郝听和马玮泽的成绩都呈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郝听是稳步提高,马玮泽是忽高忽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忽高忽低的动作。

(4)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为什么呢?

4、小结。

三、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1、走进生活

学生展示交流生活中收集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从中发现并解决统计图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2、实践尝试

宏宇电器2008年1-9月两种品牌彩电月销售量统计如下表:

表略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反馈学生画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桌进行互评。

②、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机动:

2)、根据统计图中得到的直观信息回答问题

①、哪个月两种品牌彩电销量相差最小?

②、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如果你是商场经理,这个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呢?

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商家的作用还真不小呢!

那你觉得学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帮助呢?(大家说的都很对,其实,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比如:股票走势图、心电图等等学会了它,我们就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了。)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13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