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方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3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方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方案 篇一

目标:

1、对现代通讯工具感兴趣,有创造、发明的欲望。

2、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演能力。

3、了解现代通讯工具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方便。

准备:

电话机、手机、子母电话机、教师名片。

电视机、摄像机、实物投影仪、大屏幕、射屏仪。

过程: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电话机、手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引出课题:

(大家坐定后,电话铃声响起)教师去接电话,然后告诉小朋友,新馨花园幼儿园的小朋友请你们去做客。

(手机铃声响起)谁愿意接着个电话?电话里告诉你什么?

提问:第一个电话是用什么接听的?第二个电话又是用什么接听的?

⑵比较电话机和手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请幼儿仔细观察,电话机和手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教师小结:电话机和手机都有数字按键和其他功能键,都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但手机是一种移动电话,它没有电话线,它是靠天线发射和接受声音和各种信息的,可以随身携带,比一般电话机更方便。

2、根据已有经验,让幼儿回忆、讲述电话机、手机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用途。

⑴你们打过电话吗?你是怎样打电话的?(打电话或手机时都要先拨对方号码。)

⑵你给谁打过电话?为什么事情打电话?(亲人问候、联系朋友、请假、遇急事通知别人等)

⑶还有什么特殊情况也需要打电话?(报警110、火警119、查电话114、查时间117、天气预报121等)

⑷象这些紧急电话能随便打吗?为什么?

3、了解其他通讯工具,扩大幼儿知识面。

⑴你们还见过或打过哪些电话?(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⑵除了用电话和别人联系外还有什么工具也能使我们相互联系,把消息告诉其他人?(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⑶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⑷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什么好处?(方便、传递消息速度快)

4、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欲望。

科学家们可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的通讯工具,我们小朋友也来做个小小发明家,你想设计什么通讯工具?

时间不早了,你可以把你的发明用各种通讯工具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传真号和e-mail地址,我等着你们的发明哦!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 篇二

活动设计背景

寒冷冬季,教室玻璃窗上时常会出现一些水雾,幼儿用嘴吹一下 ,那些水雾变得更明显,用手指摸会清楚的出现一些印记。于是早上入园孩子们总围到窗子边很好奇地对着玻璃吹气,接着用小手画画,玩得非常开心。我想:孩子们对这现象很感兴趣,设计一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他们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于是,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2、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平时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感知水的三态及三态的变化条件

活动准备

冰、水、酒精灯、烧杯、酒精炉架、夹子、火柴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根据幼儿平时发现的生活现象,即是:玻璃窗上在冬季的早晨是雾蒙蒙的,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可以画画。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什么季节才会有这种现象?

2、基本环节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结:我们吹出的热气遇到玻璃上的冷空气,就会凝结在玻璃上,形成一层水汽。然后出示实验需要的器材,引导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猜猜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教师用实验验证,引导幼儿探索。实验过程:用夹子取一块冰放在烧杯中,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把装了冰的烧杯用酒精炉架固定,请幼儿观察冰慢慢变成水,然后蒸发的过程。

3、结束环节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烧杯里面的冰慢慢变成水,然后水慢慢蒸发,烧杯里面有水蒸气冒出来,用一个烧杯收集起来,水蒸气又变成了水,然后把水放到冰箱里面,又变成了冰地这个循环的过程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由于这个现象是幼儿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的,幼儿比较熟悉,在教师的讲解和实验过程中,幼儿对这个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的三态可以转换有了一定的了解,互动也比较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醒积极思考。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酒精灯,烧杯,火柴,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比较危险,幼儿不能动手自己操作,需要有家长或者老师的陪同或者帮忙,所以缺乏自己对该活动的实际的操作,实际感受,也许幼儿的世界中,对水的三态变化还不是完全懂,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请家长参加,帮助幼儿完成,相信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理解,能够使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探索,在平时生活中能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想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并接受,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三

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插花”,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发现花瓶易倒,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矿泉水瓶)。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将花瓶放在花坛上(地面有条线)。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一个倒了,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人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师:我也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师将花茎折短再插在花瓶里),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再去试一试是什么原因。

大班科学识字活动:动物乐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飞、跳、爬、游几个表示动作的字,复习小鸟、小兔、小虫、小鱼等几个动物词;

2、发展幼儿扩散思维,让幼儿初步接触更多会飞、会跳、会爬、会游的动物名称。

活动准备:大盒子一个、小盒子数个(中间挖有一个洞);大、小字卡(大的一份、小的数份):小鸟、小兔、小虫、小鱼、飞、跳、爬、游;磁铁黑板;各种各样动物图片或动物字卡(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拿出一个盒子(事先已将字卡“小鸟”、“小兔”、“小虫”、“小鱼”放入,让个别幼儿进行摸摸看的游戏,摸出来后,该幼儿要说出这是什么词?若说对,全体幼儿齐声说:“对、对、对,这是xx。”帮助幼儿进行小鸟、小兔、小虫、小鱼等几个动物词的认读复习。

2、认读新字

教师把小兔,小鸟,小虫,小鱼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请幼儿说说这四种动物常做什么动作?(小兔跳,小鸟飞,小虫爬,小鱼游),教师在幼儿说出后出示字卡:跳,飞,游,爬。

3、认读字卡:跳,飞,游,爬

4、看字卡做动作

教师将字卡放入盒内,第一遍教师抽出一张字卡,全体幼儿认读并做相应的动作;第二遍,个别幼儿上前抽读并做动作,做对全体幼儿齐声说:“对、对、对,这是x。”第三遍将幼儿分成数组,每组幼儿一个盒子,分别在组内进行抽字卡做动作的游戏。

5、游戏:对号入座

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动物图片,并在黑板上贴上字卡:跳,飞,游,爬。请幼儿把动物们对号入座,分别把它们贴到飞,游,跳,爬四个字的下面,并读出来。(能力强的幼儿可发给动物字卡)

6、结束

小朋友回去后可以继续找会游,会飞,会跳,会爬的小动物的名称,下次来教给其他小朋友。

大班科学活动:它们能通过弯管吗

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挑食的问题比较严重,每天午餐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就很高兴,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就愁眉苦脸。因此,我试图通过学习活动让幼儿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另外,刚升入大班的幼儿,遇到问题还是喜欢找教师帮忙,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综合以上两点,我设计了“十元午餐”的数学活动。

《一元午餐》原来是一本绘本,其中包含很多数学元素,反映了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决定适当改编故事,开展一次数活动。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调整:第一,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一元钱可选购的东西太少),把故事改为《十元午餐》,将餐厅价目表上的价格全部换成以元为单位的。第二,原来菜单上只有奶酪、比萨饼、冰激凌等食品,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将菜单调整为有各种荤菜、素菜和水果等(鼓励幼儿科学合理地选择有营养的食物,做到荤素搭配,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第三,改编故事,使之更加精炼(改编后故事围绕吉米口袋里的十元钱展开,吉米通过观察菜谱,精心计算,合理运用十元钱),故事中包含了认识钱币和计算等内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为吉米安排一份合理的午餐。

2.鼓励幼儿能与同伴合作记录并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图片1、2(具体见教案),统计表,钱币(1元、5元、10元),幼儿菜谱,黑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图1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吉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观察图片)

小结:午餐时间到了,吉米肚子饿了,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吉米需要自己去餐厅买午餐。

2.出示图2

(1)看一看,吉米一共有多少钱?(1o元)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又快又准确地数出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把相同面值的钱币放在一起,就能很快地数出一共有多少钱了。

二、取钱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不同面值的钱币,请你们用自己的办法取出10元钱。

(2)你们是怎么取钱的?(各取了几张什么面值的)把取钱的方法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统计)

小结:可以拿各种面值的钱币,(合起来是10元)这样买东西会很方便,不用一直找零。

三、设计菜单

1.两两合作设计菜单

(1)吉米拿着钱来到了餐厅,他该买些什么呢?

(2)(幼儿观察菜谱)两两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将幼儿设计的菜单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分享)

小结:挑选食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口味,还要想想食物是否有营养,不能偏食、挑食,当然还要算好价钱,不能超支。

2.小组合作设计菜单

(1)(幼儿观察菜谱)四人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要既营养又实惠。

(2)互相交流设计的菜单,分享经验。

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实践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迁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活动中可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十元午餐”的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平时幼儿都有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东西、算价钱的生活经验,只是会不会算、怎么算、有没有方法的问题。这种建构于幼儿经验之上的活动,更贴近幼儿,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中幼儿也始终能够围绕着内容思考,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仅仅来源于生活是不够的,活动最终的目标应该高于生活。“十元午餐”的最后环节仅仅解决吉米的午餐问题是不够的,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可以增加一个延伸环节,对学到的内容做个小结,让幼儿知道以后如果有一个人点快餐的机会,也可以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

二、注意教的艺术,让幼儿在主动建构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也正是幼儿认知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明确幼儿学习新经验的需求和动机,同时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间接引导,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

活动中幼儿设计菜单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他们一时不能马上发现菜单中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急着给予幼儿提示,可提供幼儿充分观察、思考、讨论的时间,引发幼儿思考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当幼儿发现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概括小结,这样才是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的最佳方式。

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往往是教师预设外的答案,回避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思考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追问的,从而将问题挖深、挖透。例如“十元午餐”中取钱的环节,有幼儿提到取2元的,虽然教师事先准备的面值中没有2元的,但教师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有2元的,我们可以怎么取?还有哪些好办法?这样既围绕目标,也发散了问题,还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因此,教师教育的艺术,对活动中幼儿能否主动学习、乐于思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方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11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