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 优雅、勃勃生机”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单介绍植物:桃花心木。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

2、理解词语意思。

3、检查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三、深入学文,了解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1、自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种树人种树特点的段落。

2、小组内交流,补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那么作者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见解呢?

二、深入学习,领悟中心

1、自读课文,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 画出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句子,想想种树人这样做是否有道理?把不懂的地方用“?”标出来。

⑵ 对于种树人的做法,“我”有什么疑惑?

⑶ 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到了什么?

2、读后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⑴ 感悟种树人的言行。

① 指名读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句子,请学生谈体会。

② 对于种树人的做法“我”有什么疑惑?

③ 种树人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吗?

指名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适时出示种树人的话,学生自由发言谈理解,体会种树人的良苦用心。

指导朗读(种树人的话要读得成竹在胸,语重心长。)

④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⑵ 体会“我”的感悟:

① 指名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适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段话。

② 作者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③ 什么是树木的“不确定”?什么是人的“不确定”?

④ 在不确定中生活有什么好处?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⑤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

⑥ 指导朗读(“我”的感悟要读得沉稳而又洋溢着激qing。)

三、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投影出示题目: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你希望学校和家庭如何教育你?

3、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去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4、以前的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以后将怎样去做?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谈谈你的想法。

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

经受考验,学会生存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 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 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 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⑴ 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 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 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 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8、教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____,我会想:_____。

2、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  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

课题3、桃花心木

课型精讲课

二课时

教学分析

分析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主体如何发展的最基本形式,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是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教学策略

抓重点句,体会语气;感受真实,品位隐情;用心求异,认识心迹。

教具学具多媒体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2.学会本课的 www.chayi5.com 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关于林清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

(1).学会本文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自由读课文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学习12、13自然段。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②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之间互动竞争,进行朗读比赛。)

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精读,领其意

学习14自然段。

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

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

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

②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三)、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四)、深化感受拓展延伸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师思考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主体如何发展的最基本形式,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是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二、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取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特色

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四、设计说明

1、学习目标的自主性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什么有“作主”的权力,教师不能包办。学习目标的自主确定,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群众的学习目标来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

片断1:

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

生:我读懂了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

[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学习方法的自主性

学习方法是不能移植的。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有自己的方法,人只有能按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构成“场”的效应。

片断2:

师:你最喜欢课文的那一段?

生:我最喜欢种树人语重心长的那段话。

生:我最喜欢种树人种树的那一段。

[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阅读教学中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同时教师也并没有放下指导,只是指导开放性的。]

3、体验感悟的自主性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手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第斯夺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片断3:

师: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谁愿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广泛地自由谈。

……

[学生的感受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是教参上没有的,所以这迷人的个性色彩,十分珍贵的。]

4、问题情景的自主性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尽量克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应让学生摆脱思维的束缚,激活创新的火花,从而构成阅读潜力。

片断4:

师:大家读懂的资料可真多,那么你们还想明白些什么呢?

生:我想明白眼前树木仅及膝盖,急需管理和照顾,种树人为什么还那么懒懒散散、漫不经心呢?

……

[“你想明白什么?”那里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并激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扮演成与学生一齐探索

问题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就高了。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高质量的。]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1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