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最新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___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二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

两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

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

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

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

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我的母亲 祖国母亲

课时二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课题后复习上街课所学。

t1:课文写了谁在怀念母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二、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句,品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1、品味“我”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1)大声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重点词概括段意。(弃养、终天之恨)

(2)结合课文理解“终天之恨”的“恨”。(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是指作者因为失去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3)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遗恨”,体会作者“以恨写爱”的表达方法。

t:你还从这段话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遗恨?(读出这些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想法)

2、品味“我”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

(1)提问过渡

t: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祖国母亲”的?

(2)学生默读文章中作者引用的“日记”,边读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段品味。

3、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五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呢?

(2)学习《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追寻的梦是一个什么梦?

(3)介绍“季羡林”先生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留德十年》这本书。

(4)教师朗读《赋得永久的悔》,学生读《我的中国心》

三、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彩色的翅膀》

3、比一比,组词

挚( )频( )凄( )斑( )篇( )

掣( )濒( )萋( )班( )翩( )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同样)

生我的母亲 = 祖国母亲

教学反思:

本设计用了近三课时才完成。通过三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字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至于让学生“读文入境,批文入情”,我觉得这届毕业班的学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训练路要走。

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六篇课文,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点,我似乎还未找到。这段时间的教学里,我总是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总总问题。想想学生只有一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可他们这种语文能力的状态,我又能带他们跨多远呢?我心甚忧。(9月25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⒉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学习、掌握文本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课件出示余光中的《乡愁》。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

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从这一幅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什么?

3.是啊,这首诗写出了中国台湾人民的心声,也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的课文——《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余光中的《乡愁》语言质朴,动人心弦。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凝神静听。

2.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的“母亲”,一是生身母亲,一是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怀念母亲》一文感人至深,课文录音如泣如诉,再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得情、境共生。“凝神静听”给师生带来的必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文本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

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季羡林6岁时被送到济南叔叔家开始读私塾,9岁开始学英语,12岁读《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24岁赴德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为终身教授。他从读高中时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万字以上。

季羡林家境贫困,小时候整天跟随着母亲跑前跑后,一有问题便问个没完没了,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在与母亲共同生活的6年中,母亲总是把家中最罕见的白面饼子给季羡林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季羡材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就立刻迎养母亲。可是,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这使他感到悔恨万分,季羡林一生写过许许多多怀念母亲的文章。

季羡林热爱祖国,在他留德的十年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多灾多难的祖国。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学业期满,几次想返回祖国,报效祖国,可都没有成功。季羡林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

这篇文章抒发的就是作者身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充分发言,为解读文本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课文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得过生字关。

出示生字: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篇

2.认识它们吗?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3.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鼓励学生创意表达,及时总结识字方法。)

4.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会读吗?

出示新词: 真挚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朦胧

凄凉    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

5.把它们放到句子中能读好吗?

(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或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6.用心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不必苛求与词语解释上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从生字到新词,再到课文中含有新词的语句,从字音到字形,再到词语的意思,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既习得了语言,又掌握了方法,同时也为解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读得不正确、不流利的地方停下来重新读。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质疑解疑。

(课文中有许多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奔丧、弃养、终天之恨等。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质疑解疑,及时帮助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

4.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师生交流。

6.自由朗读课文,读令自己心动的段落。

[设计意图:读,读,读,学生在形式各异的朗读中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朗读和感悟之中,促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历练语感,在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出示生字,指导正确书写

1.课件出示: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篇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⑴“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

⑵“挚”的主笔是“”,一定要写好。

……

⑶教师相机范写,讲解。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从细微处入手,扎扎实实地过好写字关,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文化魅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自主作业,彰显学生个性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二项:

1.朗读课文,划出令自己心动的语句,写上批注。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语,试着完成文后的问题。

3.收集海外赤子热爱祖国、思念母亲的文章或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摘抄、朗读、收集资料等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解读文本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2.自主交流,回顾复习。

⑴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⑵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虚心涵泳,以读见悟。

⑴课件出示: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生身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了这段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⑵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品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迸发。正如巴士卡里雅所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 ]

⑶师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只许读,不许说,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你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大家。

②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到困惑的地方吗?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引向深入。

预设一: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我的生身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第二节,并指导学生读好帮助理解“生身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出示作者与母亲生活的故事,以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

我的祖国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教学策略:1.出示作者在留德十年中的饱含深情的语句:“我的祖国正处在苦难之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她呀!”2.介绍我们国家当时的情况。)

预设二:

读着这几个句子,哪些词语会跳入你的眼帘,让你久久拂之不去?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简直不能忍耐”、“心潮腾涌”、“一直”等词语感受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挚。)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充分自主的舞台,书让学生尽情地读,情让学生自己去悟,以实现“情感和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⑷再读课文,捕捉感动。

①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课文,看看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弦?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

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③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预设一:

课件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a.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b.“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里的“一样”指的是什么?

c.“看到她的表情”,我会想到些什么呢?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二:

课件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a.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为什么?

b.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三:

课件出示: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a.“凄凉”是什么意思?

b.你不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吗?(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设计意图:“读令你感动的语句”,充分发挥了文本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认识得到提升,心灵受到震撼。]

二、放飞想象,再现文本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很自然地会浮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2.如果让你给课文配上插图,你觉得可以配上哪些图画,为什么?

3.师生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创意表达。)

[设计意图:给课文配插图的过程,既是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解读外化的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得进,用得出。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得到历练。]

三、超级链接,丰富文本

1.齐读课文的第一节。

2.师激情: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抛家离子,远渡重洋,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他们何曾不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3.课件播放《我的中国心》。

4.学生自由朗读歌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深情诵读: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6.设境写话。

⑴同学们,读过这首歌词,再回首课文《怀念母亲》,你不想对谁说些什么吗?

⑵学生自由写话,配以舒缓的音乐。

⑶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布置作业,延伸文本

1.写一篇读后感。

2.学唱《我的中国心》。

3.阅读季羡林的著作《留德十年》,继续深入体验季先生对祖国,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

【特别建议】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这篇《怀念母亲》是他留德十年的内心写照,文中既有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之如品陈年佳酿,醉意浓烈且又芳香四溢。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切体验作者的“绵绵思母意,悠悠爱国情”。

1、在课内外联系中生情。

课文内容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远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难度。因而,本课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家境,了解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心境,力求在课内外联系中促进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意相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种爱国的种苗,生发出对祖国的崇敬和爱慕之情。

2、在朗读感悟中品情。

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朗读、自主感悟的时空,保证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把学生完全投进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通过研读文本,咀嚼文本,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包蕴的深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享受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3、在语言实践中融情。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教学时,不要为思想教育所囿,一味追求朦朦胧胧的感悟,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读感动的语句写批注”,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伟大的灵魂抒真情”,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历练中,融入文本丰厚的情感意蕴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带着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我们再读题目。

2、过渡:

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那一刻开始

二、感思母之痛。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说。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

齐读第二自然段。

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3、课文中为一个恨字,这是怎样的恨?他悔恨的是什么?请你再仔细地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抓住句子任意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重点理解: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4、好,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样的悔恨吧!

过渡: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遥远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却频来入梦,作者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请你们读读下面的四则日记,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画一画,和同桌交流感受。

三、悟思母之情。

(一)、自读自悟。

(二)、交流体会:

过渡: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了,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1、体会一个糊字。

出示句子: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2)、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好,把作者的这种思念读进去。

个别读、齐读。

文中像这样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还有哪些?

2、触景伤情悟哭字。

(1)、看到房东太太的神情,作者为什么真想哭?请你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2)、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她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了什么?

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像房东太太这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所以作者真想哭。带着作者的这种心情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齐读。

过渡:

在作者的日记里,类似这样的语段还有很多很多,可见,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作者的心就会很激动,很不平静,文中哪个词写到了这种心情?(心潮腾涌)读读这句话。

3、解频来入梦。

过渡: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作者的亲生母亲会(频来入梦),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

出示句子: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了吗?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他热爱祖国的体现。)

4、感悟寻梦。

过渡:

但是老师却突然有了这样的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出示句子: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生自由读《寻梦》的两个段落。

(2)、交流读后的感受。

重点理解: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 面影能换成面庞吗?为什么?结合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2) 在你们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3)、作者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他追寻的结果,只是让他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他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请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所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音乐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憾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也来唱一唱吧!

(播放音乐)

2、朗诵诗歌《我的中国心》。

《怀念母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作者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

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

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作者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作者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作者的心声。

交流: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之火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失去生身母亲后的悲痛心情。古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尽我们可能孝顺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

2、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的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就是经常梦到她。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爱和浓烈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她们才会常常走入作者的梦中。

3、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作者独自漂泊异国他乡,心盈忧愁、思念,难免感到凄凉;但在孤寂的日子里,在故乡和朋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快乐情景,是她派遣孤独和思念的良药,想起这些,又怎会不甜蜜呢?

4、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个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样的情景,可曾在你们梦中出现过?同学们,这份深沉的思念你会不懂吗?

……

四、精诚所至,母女重逢

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感动了上帝。上帝特赐她生母一颗还魂丹,准其真实地走进女儿的梦中,让母女重逢。同学们,现在你和同桌之间,一位就是女儿,一位就是母亲,想想你们的表演一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五、休书一封,尽诉心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明白:“有爱就要说出来!”毕竟天人相隔的重逢只是无法企及的梦。有生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我们用真情真心去爱我们爱的人,用真言真语对她说出我们的爱更重要呢?现在,请同学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有多爱她,好吗?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国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和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理念

《怀念母亲》是一篇散文,季老在写时尽力取“真”,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可是文章平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文章最特别之处就是“母亲”这个词中包含着两者──祖国和生母。这两个母亲有什么关系?这种情感如何融在一起?

本堂课以此为突破点,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运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以季老贯穿全文的“梦”为主线,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加上适当的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四、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终天之恨”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不断在回忆中纠缠。

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

对祖国的眷恋,通过默读勾画出魂牵祖国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抄写中感悟。

最后借第三段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来生发学生对作者、对文章的质疑。解疑的同时存疑,引入《永久的悔》《寻梦》作为课后阅读资料,深入感悟作者之情。

五、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怀。

六、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七、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感。

八、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

九、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1.走近季羡林。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五年级上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一下,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在看似简单、很随意的聊天中,让季羡林穿越历史的云烟,来到同学们面前,让学生觉得他不再遥远。再者,此文理解难度较大,对作者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2.读题初感情怀。

(1)看来,季老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

(2)让我们齐读课题,用你的朗读,清楚地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什么。(生读课题)通过读课题,我们清楚地听到季老的心声──怀念母亲!(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导入上以“未见文韵先有情”,简洁、明了地从读题直接入文,让学生通过二度读题,结合课前的`预习及资料的搜集,情愫自然生发,从而言由心声了!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悟文本

1.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1)谁能结合预习所得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

(2)说起母亲,我们总会想到陪伴在身边的妈妈!这篇散文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就会有发现?说说你的发现吧!

预设:文中有两个母亲,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国母亲。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去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吧。

【设计意图】“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本质特点,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灵魂部分,提纲挈领。看似巧妙的发现,却能引领学生课堂伊始扣住文章的脉搏,进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2.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由词入篇,感知文本。

①识记生词,入文理解。

A.出示生词,自由认读。

弃养朦胧凄凉真挚寝不安席食不下咽灵魂不全终天之恨频来入梦

B.指名读词,相应理解。

②词语填空,把握内容。

出示填空:我六岁离开生母,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我痛哭了几天,(),(),成了一个()的人。抱()的我在德国留学十一年,两个母亲()。

A.同学们,词语是有情感的,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就能读出它相应的情感来。

B.指生汇报,出示答案。

师:看得出来,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对课文内容了解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季老的身旁了。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用词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语,渗透读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创意、趣味、实效。

(3)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①是什么时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呢?读第3自然段。

②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③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因由吧。

【设计意图】问题由学生生发,在学生自读的所惑处设问,以一个大问题统领诸多小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思母”,一条是“思国”。如何做到双线并进?以学生感兴趣的“梦”入手,然后慢慢接近、提炼文章主旨。这条路子是循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走的,属于“归纳”性质的教学,为整节课的教学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1.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初识“终天之恨”。

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第2自然段。)

②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③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①抓词句──一品“终天之恨”。

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师:读着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读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体会到季老在母亲去世后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他伤心到极点了……

师:痛彻心扉呀!

预设:读着“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他是多么悲伤呀!

师:伤心欲绝呀!

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哪些词语令你强烈地感受到萦绕在季老心头的终天之恨呢?(出示最后一句: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抓住关键词品读“恨”的情态。

小结:这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哪!

②抓时间──二悟“终天之恨”。

师配乐读第2自然段:时间匆匆逝去,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些时间上,用心琢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六岁离开,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养”;

生2:母亲“弃养”后季老“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3:季老成了一个孤儿;

生4:作者难过,抱“终天之恨”……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

在这一“长”一“短”之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季老这失母之恨啊!用心读出季老的心声吧: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课件)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③插资料──三感“终天之恨”。

难道季老不想陪伴自己的母亲,不想孝顺自己的母亲吗?

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细想他曾许下的愿望:“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激情朗读:还没来得及尽孝,母亲就离我而去,怎能不抱终天之恨呢?让我们用心地读出季老心中那永远的痛吧: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读到这,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后悔。愿望还在,母亲却已随西风而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

(全班读)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设计意图】从“终天之恨”一词为辐射点,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一品、二悟、三感,层层叠进的设计,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解决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样设计的特点在于启发引导,循循善诱,设疑铺垫,步步牵引思维。

2.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失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3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读11月18日日记。)

(3)真情告白,母子诉衷肠。

①从房东太太身上,季老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等待,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季老此时又有什么话要表白呢?

②分两组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母亲啊”为开头写一写母亲着急地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一边的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诉说心声。

③学生写话后交流。

穿越时空的对话

母亲的心声儿子的独白

儿啊……母亲啊……

(4)小结朗读: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3个字了:“真想哭”,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全班齐读11月18日日记)。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引领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才能顺利与文本对话。用真情告白的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母子之情就在对话中得以显现。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景写作能力。

3.探寻内心,品“思国之情”。

(1)过渡:就在母亲频来入梦之际,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季老的日记中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吧。

(2)静读日记,读中生疑。

①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让我们静思默想,用笔在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心中的疑问吧!

②此时,你心中有些什么疑问想问问季老?

预设:

一般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3)诗中悟情,升华情感。

①穿插季老诗词,生读升华情感。

师:挂在季老心头的正是这飘渺的夜空,这飘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朋友和祖国母亲,季老在诗中是这样表达情怀的:

生读: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②小结,回读“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句子。

此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让我们把心中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吧!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交流的过程,读者期待与作者的共鸣。本环节中,教师的深情讲述,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补充的文字、图片资料,学生的自思自悟能为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奠定良好牢固的基础,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的目标。

(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思之深,才梦之切。让我们带着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2.延伸课堂,续探文本。

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同寻梦,在梦中品味这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齐读课题,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让学生在读中再次感悟季老对两个母亲的敬意与爱慕、怀念和崇敬之情。

(五)作业园地

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2.读季羡林文章──《永久的悔》《寻梦》。

【设计意图】“读读作者的文章,写写自己的心”,淡化作业的形式,强调了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拓展阅读的安排,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六)板书设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1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