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8篇《《长相思》的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解释字词。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配套资源(点击可预览)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二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长相思》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四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习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名叫纳兰性德

二、检查预习

1、交流预习方法

(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指名朗读。

三、学习该词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2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阙,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千里迢迢的旅程谁来读给我们听。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将士们白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词的下阕告诉了我们答案。

5、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6、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

大家看到了_______的纳兰性德。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这下来。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大家一起读:长相思

9、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对比阅读:李煜《长相思》

1词的主要内容2表达的情感3运用的表达方法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对故乡的思念——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长相思》教案 篇五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长相思》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 (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 (苦)

《长相思》教学反思

山城中心小学 张才周

一 、“读进去”读得扎扎实实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因此,以言语文字的训练为依托,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能准确把握本词中“叠词”这一文本特色,抓住“一程,一程”和“一更,一更”引导孩子体会词人和随军将士那种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画面,训练扎实,真正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二、“读出来”读得有滋有味

古诗词不仅韵律美,而且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让孩子用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又一重点。本课教学,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引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讲究读的层次性,注重读的目的性,特别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没有生硬的技巧灌输,也没有教师呆板的“口型”传授,而是在深入理解词人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出征的一名将士,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了然于胸。此时,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情感浑然一体,再辅以教师的情感渲染,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的情感喷薄而发,读得有滋有味。

部编版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七

长相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首词,对仗工整,词中涵义深远,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词中讲诉了对故乡、家人深深眷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忠君报国与天伦之乐在他心中交织着,呈现出矛盾心理。让五年级的学生来领会其中的意蕴,我利用了大量的辅助资料组织教学。比如: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家庭背景等。让学生知道纳兰性德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时,就会懂得纳兰性德不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他父亲,不属于他妻儿,他只属于朝廷。所以朗读指导教学与情感体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师: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出示课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请学生朗读。

4、思考:这句诗中以什么来衬托思乡之情?

5、师:今天我们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6、解题、质疑:

(1)“相思”是什么意思?

(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

(设计意图: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一单元就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不偏不移,与主题相吻合。让学生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走近《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提醒读音:ɡūo聒ɡēnɡ更

2、指名读:ɡūo聒ɡēnɡ更

3、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4、出示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三、走进《长相思》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出示课件)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①程:道程,路程。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指军营之多。

⑤更:ɡēnɡ,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⑥聒:ɡuō,喧闹,嘈杂。

⑦故园:故乡,家园。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3、评价。

4、思考:此时此刻纳兰性德在相思谁呢?从哪里知道?

5、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6、交流:作者此时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7、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进文本,我用一个“身”来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的思绪一下集中起来。感悟作者行军的艰辛。)

8、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9、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

10、让学生怀着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齐读《长相思》。

(出示课件放背景音乐。)

11、想象词的意境:

师引导: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出示课件)

12、师小结;是呀,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设计意图:以观看书上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学生的情感较好体现出来。)

13、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1)师引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3)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与朋友在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课件)

在楼阁亭下,与朋友。

灯光下,他在教孩子。

灯光下,他在帮妻子。

灯光下,他在帮父亲。

(4)交流学生所想象的内容。

(5)再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小练笔只为呈现画面而设计,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的无奈。)

四、拓展《长相思》

1、师引入: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板书:心系祖国)

3、师小结。

4、学生配乐朗读。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掌握词的内容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引领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学生根据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把词读有板有眼。

4.(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注意停顿节奏,及上下阙的停顿。

5.出示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等图。边看图边有感情地读。

(三)感知词意

1.边默读边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提问:

a、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b、作者的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c.作者在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d.作者心在哪儿?

2.作者的乡愁是由什么景物勾起的?

3.感受词的大意后,怀着相思之情,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并说一说。

6.对比故园美好的生活画面,现在他在异乡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词。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长相思》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1 10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