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范文【优秀5篇】

发布时间

通过对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学生自己要学会总结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过程,提高归纳能力,并学会类比的学习方法。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范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篇一

师: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购物金额对选择哪家超市有何影响?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学习目标和问题,自学课文131页至132页例1上边的内容,要求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书上的问题(1)、(2),时间是10分钟。

(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自学课文,交流汇报

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二

教后记今天讲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学生的问题出在阅读上。有的学生懒得读题,一看那么长的题就烦了。其实,你带着他们分析,他们也能列出来。而猴子分花生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若干颗花生分给若干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分3颗,就剩下8颗;如果每只猴子分5颗,那么最后一只猴子虽分到了花生,但不足5颗。问猴子有多少只,花生有多少颗?

有的学生用的是穷举法,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一个试。1只、2只、3只。试到5只时,满足条件了,学生说了:“老师,我算出来了,是5只!”有的还接着试,能试出6只也可以,而试到7只时就不满足条件了。所以,答案应该是两个:5只猴子,23颗花生;6只猴子,26颗花生。对于这种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容易理解、最易接受的一种方法,也说明了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了!当然,也说明学生对方程思想应用还是比较熟练的,但对于不等式思想解题还不习惯,所以我们有必要花大力气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不等式解题的渗透,帮助学生从不等量关系入手,用不等式知识解题。

数量关系中的不等和相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虽然量的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量的相等是局部的、相对的。但初中教材对方程安排多些,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应用方程思想解题,而不习惯从不等关系方面考虑问题,所以在学习这一章时,有必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不等式解题的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篇三

(一)复习提问: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问题: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要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注:这个问题是本节的引入问题,三角形木框的形状不唯一确定,只要能成为三角形即可。

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4cm,9cm,6cm的木条c1,c2,c3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可以发现,当木条a和b的长度确定后,木条c太长或太短,都不能与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

由于“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设木条c长xcm,则x必须同时满足不等式x10+3①和x10-3②

注:木条c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ca+b,ca-b.

类似于方程组,把这两个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记作注:这里并未正式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下定义,只是说这两个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际上,两个或更多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合起来,都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类比方程组的解,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x的可取值的范围呢?

不等式组中的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中x可以取值的范围。

注:这里还未正式出现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但已点出各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不等式组中未知数的可取值范围。

由不等式①解得x13.

由不等式②解得x7.

从图9.3―2容易看出,x可以取值的范围为713.

注: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是两端有界的开区间。

这就是说,当木条c比7cm长并且比13cm短时,它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

注:这里正式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组的定义13.注: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是两端有界的开区间。这就是说,当木条c比7cm长并且比13cm短时,它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注:这里正式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组的定义。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是苏科版八下第七章第七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及在解决问题时的不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及数形结合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是重点,灵活使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教法: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状结构,使知识能相互交融,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构想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对学生的自由讨论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如何研究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共同揭示“等与不等”这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等与不等的辨证关系。

(2)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是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弹簧挂物问题”导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在本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导疑: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3、导研: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引导学生围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展开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导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导评: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导疑、导研、导评、导练、布置作业等几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理由是: );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4:新课巩固:5:作业布置;)

五:作业布置:略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篇五

下面我来调查一下,你遇到这样的活动会去哪家超市?

(找同学回答,他们会选择哪家超市)

到底是哪位同学说的对呢,学习了今天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答案就会揭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131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板书课题)

(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这是一个最优方案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解这类问题,一般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分别计算结果,再比较、择优。本题通过猜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分析题中相关条件,找到不等关系。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应用。)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9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