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阅读指导课教案【精选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阅读指导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语文阅读教案 篇一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课前准备: 篇二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 言稿,记熟。

语文阅读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朗读课文,了解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2、理解“卓尔不群、锲而不舍、醉心、劳顿、先驱”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课题“阅读大地”的含义。

3、了解文章如何利用时代背景和如何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人物的奇特之处,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回顾课文引入: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了一本奇书《徐霞客游记》。

师板书:奇人 奇书(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与众不同的谓之“奇”)

师: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奇人、奇书都奇在何处呢?)

师: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徐霞客。

二、 了解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师:徐霞客被后人所熟知,正是因为他写的这本书《徐霞客游记》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找出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的地理学家的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生:科学文献、不朽杰作。

补充资料:同时代的人是这样评价他的游记,齐读

“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

外国科学家是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齐读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

三、走入文本,找一找徐霞客为什么被称为“奇人”

(一)、找出介绍当时背景的文字,和学生的现在的生活对比,体会徐霞客长途旅行的不易及艰辛。

1、出示:“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2、抓住“没有……没有……没有……连……都没有……又加上……”体会其旅行的艰苦及危险。

3、体会之后有感情朗读

(二)感知奇人

1、 默读课文找一找,徐霞客究竟奇在哪呢,可以简单的批注,并找出文中哪些四字词语可以概括徐霞客的特点: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板书四个词语)

2、 交流汇报

(1)志向奇:学习第二自然段。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①通过读你了解了什么?(雄心壮志)

②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③小结: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体现在他有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

(2)精神奇:学习第三自然段。

“此后三十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经千辛万苦,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记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①读本段感知“有坚强的意志”

② 想象都能历尽了哪些千辛万苦

③感情朗读。

④小结:三十年里,徐霞客忍受着孤单寂寞,常年艰苦的生活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这是一个有着坚强毅力的人,他的精神与众不同,堪称奇人!

(3)经历奇:学习5、6自然段。

①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了前面所说的长途旅行是艰苦和危险的呢,?读一读文中相关的事例。学生读5、6自然段。

②是呀,这三个小例子只是他三十多年游历生涯中的点滴事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呢?

③通过对比领悟徐霞客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④小结出旅行的过程充满着艰辛,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

3、阶段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位奇人,才有了千古奇书。找出文中几个数字来体会《徐霞客游记》这本奇书的形成过程。

“出示:徐霞客从22岁第一次出门旅行,到五十三岁抱病回家半年后去世,三十多年间,在一不受当时政府的委派,二没有国家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他行程九万里,走遍了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燃松拾穗,走笔为记”才写下了这部千古奇书。”

找出:三十多年、九万里 、十六个省份这几个数字再次体会奇人所写的奇书。板书:三十多年、九万里 十六个省份

四、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务实、开创野外考察的科学家”

1、这里所说的阅读大地指的是什么?阅读就是考察、走遍、横跨、游历大地。

2、作为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徐霞客,用双脚、心血、甚至生命阅读着大地这部辽阔的无字之书,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终其一生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所以我们说这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补充板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请同学们再次带着对徐霞客的感激与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五、知识链接

1、知道中国旅行日的时间及来历。

2、欣赏故居图片。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奇人 奇书

卓尔不群 三十多年

锲而不舍 九万里

不避艰险

求真求实 十六个省份

语文阅读教案 篇四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龙卷风》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篇课文围绕着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重点介绍了“陆龙卷”和“海龙卷”。文章运用列举数字、举例、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全文共分6个自然段,重点是第三、四自然段。课文最后写出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了解龙卷风,找到预防它的办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正好处于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已经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但因为生活阅历有限,对于课文中描述的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象。

(三)教学环境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环境辅助教学,播放龙卷风肆大地的片段,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把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色变、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抓住课文中描写路龙卷的生动语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展开想像。

2、借助多媒体,播放陆龙卷肆虐大地时的残暴片段,再现龙卷风的肆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爱好。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陆龙卷的特点,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它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写具体的。

(二)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使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析题引入,交流资料

(1)课伊始,生齐读课题,抓住 “龙卷”二字,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风?

从题目上“龙”的形态特点及具有神奇的力量,使学生体会“龙卷风”是一种具有很强劲、威猛的风。

【设计意图:我们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每一个词语都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根据“龙”在人们心中具有的神奇力量,揣摩这会是一种强劲威猛、具有破坏力力的一种风,从而进一步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魅力。】

(2)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龙卷风的资料。

小结:在网络和书籍上搜集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利用这种方式学习。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本课又属于学生很感兴趣的科普知识,放手让学生在课前大量搜集有关龙卷风的信息,提高学习综合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龙卷风有了初步的认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自主识字

恐怖 肆虐 嗡嗡声 狂暴威猛

谈虎色变 摧毁建筑 蜜蜂振翅 大象鼻子

终生难忘 抛来掷去 爆炸似的 特异形态

① 学生交流谈虎色变这个成语的故事。

② 竖着读每一行词语,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再次读词,发现每竖一行的词语是属于同一类词分别是人们对龙卷风的感受、它对大地的破坏、恐怖的声音以及他特异的形态。

【设计意图: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觉得字词教学没有亮点,所以往往省略这一环节。但我觉得本课是第一课时,排除词语读音的障碍,是读通课文的第一要素。例如:肆虐这个读音,学生很容易读错,所以我在课上反复纠正这个读音。“谈虎色变”这个词语也是本课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理解它的本意,为下一步学生深入理解做好铺垫。通过精心把这些词语归类,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2)初读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对于龙卷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交流陆龙卷和海龙卷让他们感受到来势汹汹、气势庞大、很具震撼力。板书:陆龙卷、 海龙卷

(3)出示课文第一段,指名读,体会人们的恐惧。

① 联系课文,理解谈虎色变,再读体会情感。板书:谈虎色变

② 思考:是龙卷风的什么给人了这种感受?联系生活理解“特异、狂暴威猛”

指导朗读:抓住“久久不能平静”读出人们的激动的心情。板书:久久不能平静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课文内容再次理解“谈虎色变”从而体会这个成语的引申义,并在朗读训练中,融合关键字词的辨析,引导学生研读、品味。抓住“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理解下文奠定基调】

3、情景再现,品词析句

学习第3段,体会陆龙卷的特点

(1)默读课文,用笔勾画描绘陆龙卷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的句子,用心品味,并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设计意图:默读,是中高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默读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孩子创设锤炼的机会。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正因为无声,会显得理性。】

随学生交流,在课件中逐句显示以下句子出语句

(2)出示:温热无风的雷雨云从天外压来 ,远处传来千万只般蜜蜂振翅的嗡嗡声。

学生谈自己阅读感悟:还没有看到龙卷风就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感觉恐怖。

①师提问:你们见过雷雨云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

②出示雷雨云图片

指导朗读:根据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千万只般蜜蜂振翅的嗡差异网www.chayi5.com差异网嗡声,读出恐怖的感觉。

小结:作者形象的描写使我们在没有亲身经历过龙卷风的情况下能体会到当时那恐怖的声音,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打比方”。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感悟文本,遵循感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感悟“雷雨云”时会有些困难,很多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理解龙卷风来临前那种来势汹汹,此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看图片,学生会被眼前黑压压的乌云所震撼,立刻会产生一种被压抑的感觉。教师采用看、读、品的方法感悟语言,使学生体会龙卷风的特点印象会更加深刻。】

(3)出示:接着,你会从沉沉的乌云下,伸出一个大象鼻子似的怪物。它越来越长,声音

越来越大,像连续爆炸似的响个不停。

学生交流:陆龙卷不仅声音很可怕,而且形态也很可怕。

①指导朗读: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出示陆龙卷图片

让学生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是一个“生与生”、“师与生”、“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此环节教师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抓住“大象鼻子”“连续爆炸声”等词语感悟龙卷风的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地气势,学生畅所欲言并在品读中提升了感悟文本的能力。此时,教师又一次适时地播放如大象鼻子似的龙卷风图片,学生再一次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形象生动】

(4)出示:这个怪物摇摇晃晃向前移动,不摧毁断的建筑物,把汽车随意抛来掷去,甚至把小木棍儿、草秆儿像钉子一样刺入人畜的皮肉……

学生抓住“摧毁”“随意抛来掷去”“像钉子一样”交流自己的感受。

①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你能够把什么东西随意抛来掷去?

②出示陆龙卷肆虐大地的文字资料

读了这样的文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指导朗读这段文字。

③播放龙卷风肆虐的声音

展开学生的想象力,仿佛看到了龙卷风怎样肆虐大地?

④陆龙卷这种任意破坏大地上一切东西的行为可以用书中的那个词来概括?(肆虐)。

⑤播放龙卷风任意肆虐的视频

你对肆虐这个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再次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此处恰当借助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解决教学重点,我在此节课中,分了三个层次使用多媒体。首先补充文字资料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大量信息,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龙卷风威猛的程度,接着,播放龙卷风肆虐时的声音,以逼真的声音效果带领学生走进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最后,播放龙卷风任意肆虐大地的视频,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使学生对龙卷风任意肆虐大地时狂暴威猛的气势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充分感知到了当时的“狂暴威猛”,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此时,再让学生品读描写这段话,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面目全非”这个词语的意思。

①播放图文资料,补充龙卷风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②配乐:出示第一自然段,再次体会人们“谈虎色变”的心情。

【设计意图:经过第3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龙卷风狂暴威猛的气势以及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在学生情感得到提升后,教师再次让学生配乐诵读,搭起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产生更细致的情感体验。】

4、总结写法,品味语言

(1)出示第3段,把运用打比方的语句上变色。

学生再次品读,总结运用打比方说明方法好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总结写法,引出运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本课属于说明文,教学难点就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再次呈现打比方的语句,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梳理文章写作顺序,能够让学生体会这段文字中句与句连接的紧凑,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语文阅读教案 篇五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用双脚走遍大半个中国,进行科学考察,最终写下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的伟大事迹。全文语言简洁、质朴,赞颂了徐霞客卓尔不群的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始终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敢于质疑,乐于解疑,学会了搜集并筛选资料。学生学习本课有几个困难:一是具体事例叙述简略,不能满足学生探索的兴趣,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离学生生活距离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三是要抓的词语很多且不够通俗。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激发兴趣,问题源自学生,再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抓住“奇”这一文眼,紧紧围绕“徐霞客‘奇’在哪里?”,抓住“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两个重点词,挖掘了词语在文中的多层意义展开教学。二是结合课文潜在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系课前搜集资料、联系上下文体会徐霞客历尽艰险,始终不放弃考察的可贵品质,使学生思想受到熏陶,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特色。三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如“写批注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读懂句子的方法”、“文章的写作方法”,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策略意识和工具性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7个生字,12个词语。掌握“卓尔不群”、“锲而不舍”、“燃松拾穗,走笔为记”等词语的意思。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抓住“奇”这一文眼,紧紧围绕“徐霞客人‘奇’在哪里?”这条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写心得批注。顺学而导,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理解词语、读懂难读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徐霞客历尽磨难却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伟大精神;学习徐霞客立下雄心壮志、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徐霞客卓尔不群,层层深入体会他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伟大精神,感受到他的确是千古奇人。

2、运用批注的方法读懂难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卓尔不群”、“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3、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课前资料搜集:徐霞客的故事。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

1、【导课】(出示徐霞客画像)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是——(生:徐霞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徐霞客,沿着他阅读大地的足迹,去探寻他的精神世界。生齐读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关于徐霞客,你了解多少?

生:奇人、奇书……(相机板书:奇人、奇书)

师:文中哪段话这样概括的写了徐霞客的生平?生齐读第一段

3、【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生:为什么说徐霞客是“奇人”?书“奇”在哪里?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相机板书:?)

师:我们先来探究徐霞客人奇在哪儿?

二、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6页,认真研读课文,勾画出表现徐霞客“奇”的词句。(师巡视点评勾画批注的方法)

2、【小组交流】

三、释疑点拨,精读感悟

(一)探究徐霞客人“奇”在哪里。

【预设一】

生:徐霞客卓尔不群……(相机板书:卓尔不群)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在句中理解卓尔不群,及卓尔不群的表现之一——读的书不一样,之二——读书方式不一样,之三——立下雄心壮志,指导学生带着理解读相关语句。(相机板书:立壮志)

师总结:我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我读当时读书人的表现,你们读徐霞客。

(师生读整段)真是天下书生皆功名,他却卓尔不群立壮志,怎能不说他是奇人啊!

【预设二】

生: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三十多年”、“九万里”、“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感受时间漫长,路途遥远,理解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支撑着徐霞客不避艰险,指导学生带着理解读相关语句。(相机板书:锲而不舍)

师总结: 无论时间多么漫长,路途多么遥远,但他依然锲而不舍,真是个奇人!

【预设三】

生: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徐霞客路途中的那一幅幅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师引导学生想象着画面朗读。

师总结: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却矢志不渝,这何尝不是锲而不舍。

【预设四】

生: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师:不仅孤独,不仅疲劳,连生命都受到威胁!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那他靠什么去走遍天下呢?

生:只有一双脚!

师出示课件,引读:

他就是用这一双脚,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

他就是用这一双脚,走了(三十多)年,走了(九万)里。

师总结:(出示课件)看啊,图中蜿蜒的红线,是徐霞客用双脚,以一己之力,,终其一生走过的道路,行程九万里,这难道不是锲而不舍吗?

【预设五】

生:但是,他还是坚持目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最后找到了答案,推翻历史上的错误,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师:一起来回顾你们刚才说到的故事。出示课件,师引读。

师总结:看啊,一个坚持,一个继续,让我们仿佛看到徐霞客用自己的双脚在三江五岳上写下的铮铮四字——锲而不舍,他真是一个奇人!

【预设六】

生: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

师:是呀,徐霞客没有被困难吓倒,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其实!徐霞客探险的山洞远不只这两个!一生所探306个洞穴,他是中国探洞第一人。

引读——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

师总结:这306个洞穴,个个都见证了徐霞客的精神,那就是锲而不舍。

(二)探究徐霞客书“奇”在哪里。

师:徐霞客就是这样,从小立下雄心壮志,执着理想写下奇书,真可谓是——卓尔不群立壮志,锲而不舍著奇书(板书:著)正因为这样,他才被称为奇人。(板书:擦掉“奇人”后的“?”)

师:他人奇在这儿,书又奇在哪里?

生:……

师补充视频资料,总结:难怪后人评价他的书——(生读评价),真是一部奇书!(板书:擦掉“奇书”后的“?”)

(三)探究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

师:他就是这样一位——(指板书:卓尔不群立壮志,锲而不舍著奇书的千古奇人),作者通过写具体事例,描写人物的行为,将徐霞客带到我们眼前,我们通过读书,了解课外资料,又把徐霞客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刻入了心里。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说徐霞客是阅读大地?

生:……

师:难怪我们都称他是——(齐读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板书:擦掉“阅读”后的“?”)

四、总结文本、升华感情

师:此时,面对徐霞客,(出示画像)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

师:让我们用这幅共同创作的对联来赞美他吧!(生读板书:卓尔不群立壮志,锲而不舍著奇书),横批——奇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阅读指导课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94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