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伤仲永》习题【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一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这篇文章。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伤仲永》习题》,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一

《伤仲永》 说课教案

麦港初中 田 英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 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  ,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 ,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  ,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 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 ,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附板书: 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 -------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二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一、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四

一、 导入  方式

采用讲述式导入  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  法开讲。

二、 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  法为导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  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  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方法,力求使导入  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 导入  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  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 导入  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了上千种东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大脑。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课堂导入  说课《伤仲永》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五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2、简单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

①字词:隶、扳、谒、称、耶

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

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词类活用的词语(可以小组抢答完成)

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 )

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板书设计:

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 天才

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 衰退

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学

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有何好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倡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10、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

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六

学科:语文

课题:( 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

所在年级:七年级下册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深入研讨(一)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深入研讨(二)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课后反思:通过本文的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掌握了重点的文言文词语,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与自身成材重要性。

二○○五年四月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邑人( )  环谒( )  称前时之闻( )

泯然( )  日扳仲永( )  卒之为众人(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

⑶ 收族为意________________  ⑷ 立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⑹ 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 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___  ⑻ 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

⑼ 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  ⑽ 泯然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

⑾ 贤于材人________________  ⑿ 受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 卒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  ⒁ 固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4、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 一乡秀才观之( )

a、(把他的诗)叫来一个乡的秀才观赏

b、(把他的诗)叫来全乡的秀才观赏

c、(把他的诗)传给乡里的一个秀才观赏

d、(把他的诗)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⑵ 父利其然也( )

a、父亲利用他的这种情况

b、父亲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c、父亲认为其中的利益就是这样

d、父亲利用这种情况

⑶ 从先人还家( )

a、从先父那里回家

b、自先父那里回家

c、跟着先父回到老家

d、跟着先父从老家回来

⑷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父利其然也

c、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d、彼其受之天也

5、填空。

⑴ 《伤仲永》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__,

字介甫,晚号__________,北宋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家、思想家。

⑵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它是________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

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文章运用了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神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三

个副词是______________。

⑷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的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⑸ 在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认为导致方仲永才能“泯然众人”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⑹ 《伤仲永》一文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1、yì  yè  chèn  mǐn  pān  zú

2、⑴ 属于

⑵ 曾经

⑶ 聚、团结

⑷ 完成

⑸ 以宾客之礼相待

⑹ 四处拜访

⑺ 马上

⑻ 有的(人)

⑼ 相当

⑽ 完全

⑾ 胜过、超过

⑿ 承受

⒀ 最终

⒁ 本来

3、d

4、⑴ d

⑵ b

⑶ c

⑷ b

5、⑴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半山 政治

⑵ 随笔散文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⑶ 忽、即、立

⑷ 过渡

⑸ 其受于人者不至

⑹ 记叙 议论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八

麦港初中 田 英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 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 ,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 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附板书: 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 -------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伤仲永》同步达纲练习 篇九

一、 导入方式

采用讲述式导入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法开讲。

二、 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法为导入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方法,力求使导入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 导入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 导入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了上千种东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大脑。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伤仲永》同步练习 篇十

四合一”教学模式伤仲永(预案、教学案)

章节(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伤仲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多次阅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1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课时要点:初读课文,读清句字;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创境 激 趣

(一)课文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板书课题)

(二)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三)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自 学 指 导

a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  ) 扳(   )  谒 (   ) 泯 (   )  称 (   ) 卒(    )

b再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  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c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三探究交流:

(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交流后明确: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下面答案以备交流后参考)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

(二)  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确: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附板书:

伤仲永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普通人(泯然众人)

(不使学)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合一”教学模式伤仲永(学案)

教学过程:

a固本题:

一解释带“——”的字。

(1)世耕                 (2)未识书具

(3)并自其名          (4)指物作诗立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6)以钱币求之

参考答案:1. (1)属于(2)曾经(3)题上(4)完成(5)对……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6)有的(人)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b提高题:

1解释下列多义字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①父利其然也(     )

②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

2、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c培优题: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司马光救友

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    )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写),爱之(    ),退(    )为家人讲,即了(    )其大指(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    )手不释(    )书,足跌(失足)没(    )水中,众皆(    )弃去(    ),光持(   )石击瓮破之(指代瓮),水迸(bèng,涌出),儿得活。

1.解释加点的字词,将答案写入文中括号。

2.从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

答:

3.古籍中记述少年或聪明或好学的故事很多,你能写出几个有关的故事来吗?答:

参考答案:

(二)1、象;它指《春秋左氏传》;回家;了解;从此;放下;没入;离开;拿   2、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自是手不释书。3、匡衡囊萤映雪读书    苏秦、孙敬悬梁刺股读书   谢道韫咏雪。

四合一”教学模式伤仲永(复案)

复习题:

一熟读课文,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翻译第一二自然段,背诵最后一段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2)不能前时之闻 (     )

(3)泯然众人矣 (     )            (4)之于天(     )

(5)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人者不至也 (   )(     )

(6)得为众人而已耶(     )答案:(1).“扳”,通“攀”,牵、引 ;四处拜访 (2)相当   (3)完全    (4)承受      (5)胜过; 比  ;“材”同“才”,才能;被 (6)能够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 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5、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伤仲永》习题》,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9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