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长城》教学实录【优秀6篇】

发布时间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6篇《《长城》教学实录》,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长城》教学实录 篇一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材简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城》课堂实录 篇二

一、关于教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 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教法选择

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五、学法指导

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长城》课堂教学实录 篇三

一、对句子的理解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二、对词语的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长城》课堂实录 篇四

第一课时

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这个班有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来!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师:(没人举手)肯定有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长城工程浩大,……(略)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多。”从这句话,我体会到长城工程非常的浩大。因为,它所用的石头可以修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而且这道墙非常非常的长,可以围绕地球一周,还有剩下的。这说明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说得不错!(板书: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再读!

(生齐读)

师:再读!

(生再齐读,后指名读)

师:把“浩大”、“艰难”读出来!(指名读)

生:(读,略)

师:“浩大”读出来了,“艰难”没读出来。

生:(读,略)

师:不错,你读!

生:(读,略)

师:听王老师读。(范读,略)你读!(接连指5名学生读)

师:继续说,从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生:第一自然段的(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从这个地方看出,参观长城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是成千上万的。

师:可以体会到长城的气魄——?

生:雄伟。

师:(板书:长城气魄雄伟。)(指板书)谁来读这句话,我不说了,但你得注意,怎么读这句话?

(自由读,再指名读)

师:气魄再大点,你读!

(指生读,略)

师:反而小了!

(指生读,略)

师:比刚才大多了。

(指生读,略)

师:好一个气魄雄伟。

(指生读,略)

师:很好!(指生读,略)

师:好!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略)

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它是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才完工,这时间就非常的长,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里突出了长城的工程浩大。

师:你刚才说的这段话用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

生: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板书: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这句话最难读,你们先在心里默默地读这句话。

(生默读)

师: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举手!(生纷纷举手)真好!超越自我就是成功。你读!

生:(读,略)

师:你看!给我说着了不是?我说过这句话最难读,不过他敢于站起来读,我还是非常钦佩。你读!(指另一生读,略)

师:还有点变。

(指生读,略)

师:谁能比她读得更远点。(指名读,略)

师:才五百年。(笑)(指名读,略)

师:一千年。(指名读,略)

师:一千五百年。(大笑)(指名读,略)

师:谁能读到二千二百年?(指名读,略)

师:又回到一千年了。(大笑)(指名读,略)

师:快到2200年了,你们听王老师读。(范读,略)

(生齐读,略)

师:注意王老师停顿的地方。(再范读,略)

(生齐读。略)

师:(指板书三个句子)咱们一起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注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语调,不同的速度。(生齐读)

师:同学们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能够对内容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理解,真不简单。但是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长城的形象;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长城的内在精神。咱们还要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大家读这段话(指板书: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课文第二自然段,放开声音读,一边读一边仔细地琢磨体会,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使你变得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找找这种感受!

师:把最令你感动的那个句子,使你情不自禁地产生赞美之情的那个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仔细细地读。(生自由读、划)

师:(生划好后不读时)画好以后,自己反复出声地读这个句子。

师:来!最令你感动的,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的那个句子,大声读!

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我读了这句话,体会了长城的长。从鸭绿江到嘉峪关,这段路是很长的。

师:多少?

生:6500公里。还体会出气魄雄伟。

师: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生:(读)“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的崇山峻岭上”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巨龙它很长,长城它也非常的长。

师: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

生:巨龙很大,很高。从它的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可以体会出长城像巨龙一样高,一样蜿蜒曲折。

师: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它们都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

生:长城和巨龙的特点都是:气魄很雄伟。

师:你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真好!这个一般的人是找不到的。

生:我觉得巨龙就像中国一样,它跟长城一样,都是坚强、刚毅、庄重的。

师:哎!体会得真好,你从长城的象征意义上找到一样的地方。真会读书!

生:龙是很灵活的,而长城也一样,我看出它是随着山势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我觉得这一点很像龙。

师:你也是从姿势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

生:那个龙和长城它们的开头都是像波浪形,弯弯曲曲。

师:形状也一样。

生:人们看到龙都无不赞叹,人们看到长城也是会无不赞叹。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把你此时此刻感受到的,体会到的读出来。

生:(指名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气魄。

生:(读,略)

师:真好!巾帼不让须眉。谁能超过她?

生:(读,略)

师:真有气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略)

师:继续说,还有哪个句子令你非常感动,令你情不自禁地想赞叹它。

生:我很喜欢最后一句话。(读)“成千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也读得确实非常了不起。

生:(继续)因为我去过长城,我读了这句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觉得长城的确坚强、刚毅、庄重,而且当时我也赞叹长城了不起。

师:你看,这是活读书啊!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调取出来读咱们的课文,来读咱们的文字。这叫真读书,这叫活读书。

师:同学们,成千上万的参观者——闭上眼睛。(生闭眼)随着王老师的描述,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等等。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写下来。写第一题上,写完以后,连起来再把那个句子读一读。开始!

(生写作业第二题(见附一),师巡视)

师:把你想像到的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一位双腿残废的……

师:等等,等等,双腿残疾,不要说残废。

生: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写得好!你再想像一下八旬老人,双腿又残疾。他会怎么赞叹长城?他的那个话该怎么读?得读出老人的味道。

(该生再读)

师:像老人了。(笑)尽管声音低沉,感情确是非常深沉。

生:(读)一位满头银发、年近八十的爷爷,(师:又来一位八十的老人。)(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看!老人激动得嗓子都沙哑了。(笑)咱们不说老人,说别人吧!

生:一位环游了世界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家人,随着人群满怀激情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像一位领导人!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外国人的吗?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奇怪?美国人的中文怎么这么好?(笑)模仿模仿美国人说中文的口气!

(生用外国人的口气重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能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用英文说说“啊!确实了不起”。咱们可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的同学。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very good!”

师:真好,真好!very good!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小孩子的吗?

生:一个仅有三岁的小弟弟在爸爸他*的带领下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肯定是个神童,(众大笑)三岁的小孩就能发出这样的赞叹,神童!也说明咱们的长城也确实了不起。

生: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老人,拄着拐杖,随着导游的介绍一起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真好!同学们,这就是咱们的长城啊!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来带着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情。咱们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长城。它的气魄是这样的雄伟;它的形象是这样的庄重;它的精神是这样的刚毅;它的品格是这样的坚强。让咱们一起怀着对长城的赞美读第二段。长城气魄雄伟——(生读。师板书: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师:(指板书)难怪美国总统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长城是一个奇迹,……(略))

师:(指一生)你现在是克林顿。你读!

(生读,略)

师:小克林顿。

(再指一女生读,略)

师:女克林顿。(笑)

(指生读,略)

师:低音克林顿。(笑)

(指生读,略)

师:花腔克林顿。

(指生读,略)

师:真像!

(指生读,略)

师:真好!一起读。(生齐读)

师:下课!

《长城》教学实录 篇五

【设计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不难解决。但技能目标: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情感目标: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读──初识长城

1、揭题: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   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

长城

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2、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

(引读课文)

3、交流阅读感受:

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

(结合课前的预习,学生反馈。)

二、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1、看第一幅图:

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看第二幅图:

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三、重点赏析深入读──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

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⑴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⑵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览长城。

四、披文入情感悟读──倾动长城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指导感情朗读:

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6、小结: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五、自由抒发读──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

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六、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

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

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詹天佑》教学实录 篇六

博兴县实验小学(256500) 王兆建

教师思考: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第二组课文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詹天佑,齐读,确定学习内容。

二、 检查预习,梳理定标

1、师生交流课外资料

学生首先汇报,教师投影:詹天佑简介(詹天佑,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2、学生汇报课文预习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从刚才谈的詹天佑放弃外国的荣华富贵回国工作,后来修筑滦河大桥,还有在工作中的严肃认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例来表现詹天佑是一个即杰出有爱国的工程师。

三、 讨论交流,汇报点拨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教师概括,课件展示: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例,自己喜欢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

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演示: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后,课件展示。)

四、 情景激发,拓展思维。

1、创设情景,激发感情

教师放映片断: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在许多年后,来到长城,远望京张铁路,感慨万千……(电影《詹天佑》片断),激情引发,让学生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学生练笔

将对詹天佑说的话写下来。

五、 课外延伸,深化感情

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爱国英雄人物,准备“爱国英雄事迹展”。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长城》教学实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05 92170